臺灣地區年金及健保制度對大陸地區的啟示

2021-02-13 SeekJoy覓樂

網際網路 · 機器學習 · 產品分析 

關注SeekJoy覓樂一網打盡

這是我所選的《社會保障概論》課程的期末論文,主要對臺灣地區的社會保險狀況進行了總結,同時提出了一些大陸地區可以在試點醫療改革借鑑的地方。

摘要:目前,臺灣地區最熱的議題莫過於「年金改革」問題,即養老保險和養老金的改革議題,這其中也有很多前車之鑑值得大陸地區在進行養老金改革時學習和思考;同時,臺灣地區的健康保險制度廣泛地受到當地民眾和世界各國的好評,恰逢北京地區試點醫療改革,我們也可以從臺灣的醫療保障經驗中學習到改革和努力的關鍵。本文主要介紹了臺灣地區的養老金和健康保障制度,同時結合大陸地區實際情況進行了比較,並提出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臺灣地區;年金制度;社會保障;健康保險

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臺灣地區與我國大陸地區在退休養老金和醫療健康保險方面,分別實行的是各自不同的養老和醫療保障標準。臺灣養老保險制度不斷改革與進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險和健康保險制度,但對軍人、公務員、教師、勞工、農民與其他公民等實施不同制度。這種複雜紛繁的養老金制度,導致了臺灣社會的階級對立和分裂,造成了很多的社會議題值得我們深思。然而,臺灣社會的健康保險即醫保制度受到了地區民眾的歡迎和滿意,我們也需要從中學習值得借鑑的地方來完善我國大陸地區的醫療保障制度。

一、臺灣地區年金(退休金)制度(一)年金制度起源

臺灣地區最早的年金制度雛形可以追溯到日據時代。1880年時,正逢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大量向歐美學習先進社會體系,從德國帶回了社會保險福利制度,同時引進被佔領的臺灣地區。1920年,日本政府公布《日本政府現業人員共濟組合規則》,政府開辦的國營企業人員必須強制加入,規則中涵蓋了殘障給付,傷病給付和退休金給付的標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政府將大量財政資源投入戰爭,導致共濟組合費用破產。

國民黨遷臺之後,在1950年,國民政府頒布了《臺灣省勞工保險辦法》,涵蓋傷害、殘廢、生育、死亡以及老年等五種給付標準,但是是退休之後一次性給付,完全沒有退休年金的制度。直到1958年,國民政府才對勞工、軍人以及公務人員分別制定了相關法令,這一年也成為臺灣社會保險的關鍵年代。針對勞工立法了《勞工保險條例》;針對軍人發布了《陸海空軍退除役官兵優惠儲蓄辦法》,也就是後來影響深遠的「18%制度」;針對公務人員發布了《公務人員保險法》。然而對於勞工來說,不同職業身份的勞工只能領取一次性的退休金,而沒有勞保年金,而軍公教可以按照存款的方式領取到每年18%的利息,從一定程度上看這也是一種類似退休金形式的社會保障,這樣的優惠形式一直存續到現在。

在1993年,臺灣地區立法機構通過了《公務人員退休法》,退休金制度從恩給制改為提撥制,公務人員自己負擔35%,政府負擔65%。政府不再百分之百負擔公務人員的退撫基金,但由於改變了公務人員的本俸計算方式,實際公務人員所得大舉提高。在1995年,通過《老年農民津貼福利暫行條例》,決議發給年滿65歲以上老人每月3000臺幣(當年稻農一個月的平均收入)。

在2004年陳水扁執政時期,立法機構通過《勞工退休金條例》,勞工退休金可以存入個人帳戶,轉換工作帳戶退休金也可以累積起來帶走。2007年7月20號《國民年金法》三讀通過,從此年滿65歲的臺灣居民,過去沒有納入勞工或軍公教保險的均可以按月領取年金。「國民年金」是臺灣地區第一個實施的年金制度的社會保險。2008年,馬英九執政時期通過了《勞工保險條例修正案》,至此,在「國民年金」和「勞保年金」相繼實施之後,臺灣地區所有人都被納入了雙層退休養老社會保障制度。由於不同行業存在自身的退休撫恤政策,導致臺灣地區退休撫恤制度混雜,也為臺灣社會帶來巨大的階級差異和不穩定因素。

(二)現行年金制度框架

從臺灣地區養老金制度的起源可以看出,由於歷史原因導致臺灣的養老金制度主要分為了勞工和「軍公教」兩類群體,這兩大類群體也享受著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1]。

(1)勞工年金制度

2008 年7 月,臺灣「立法院」完成《勞工保險條例》修正案,並於2009 年1 月1 日起正式實施,勞工養老保險制度正式建立。原法定保險費率為被保險人當月投保薪資的6.5% ~12%,修正後的基準保費為6.5%,實施後第3年調高0.5%,之後每年調高0.5%,直至9%; 從9%當年起,每2年調高0.5%,直至上限12%。保費由企業承擔70%左右、勞工自負20%~80%,政府承擔10%~80%,具體職業類別負擔比例如表1所示。

除勞工社會保險之外,勞工還有退休金領取。在2004年建立的「個人帳戶退休金提撥制度」,企業需強制提撥勞工每月6%的薪水作為退休金,相當於強制儲蓄。目前臺灣勞工法定退休年齡為60 歲,規劃2027 年之後延遲到65 歲。

(2)軍公教人員年金制度

目前政府與軍公教人員的養老保險也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法定的社會保險,另一部分是包含退休撫恤金在內的職業年金。退撫基金的保費政府分擔比例分別為65%與35%,法定個人繳費比例為工資的8%~12%,2006年起到現在,經費提撥率已調升為12%。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領取標準是,以本俸(基本工資)的2倍乘以所得替代率計算。軍公教人員退休所得替代率(公保和退撫之合)一般在75%~95%之間,最高可達112%(以任公職滿30年、非主管每月在職待遇最高薪俸計算)。之前我們提到過,由於歷史原因,臺灣軍公教人員還享有18%的退休金存款優惠利率,這樣的退休金政策也導致了其他民眾的不滿。

(3)國民年金制度

「國民年金」主要是針對未參加公保(軍工教) 、勞保(勞工)等社會保險與缺乏社會保障或沒有享受社會保險的民眾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簡稱為「國保」,相當於大陸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險。「國民年金」保險範圍主要包括老年年金、身心障礙年金、喪葬補貼與遺屬年金等。保險對象主要是針對年滿25歲、未滿65歲、尚未參加其他社會保險的居民。「國民年金」的保險費率是不斷調整的,實施第1年保險費率為6.5%,第3年調高0.5%,以後每2年調高0. 5%,上限為12%。保險繳費由個人與政府共同承擔,個人負擔保費的60%; 政府補助40%。

二、臺灣地區健康保險(醫保)制度(一)保費費率

臺灣地區「一代健保」的籌資主要由被保險人、投保單位與各級政府按不同比例分擔的保險費收入,公益彩券、菸品健康福利捐等計提收入構成。為減少制度變革的阻力,「一代健保」延續了原有各類保險以職業進行劃分的做法,將被保險人分為6大類14個細目[2],根據臺灣地區「全民健康保險法」及「全民健康保險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不同類目的被保險人及其眷屬承擔的保險費比率也有所不同, 具體情況參見表2。臺灣全民健保制度通過社會共同籌資、建立風險分擔制度來提高民眾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3]。

(二)自付比例

臺灣健保實現了包括門診、住院、中醫、牙醫、藥品、生育、預防保健、及居家護理,相當完善的醫療給付[4]。自付標準採用定額及定率,門診、藥品和住院費用採用不同的部分負擔原則,具體負擔原則如表3、表4和表5所示。

為了適度抑制看病浮濫的情況,健保設計了部分負擔費用制度。以到小診所看病為例,病人需要繳交看診「部分負擔費用」新臺幣50元,急診則需繳交新臺幣150元。如果到大醫院,比如說到醫學中心看病,如果未經轉診者,要繳交新臺幣360元,轉診者要交新臺幣210元,到醫學中心看急診,則需新臺幣450元。領藥時,還要再繳交藥品的部分負擔費。如果每次看病時藥品的費用總計為100元以下,則無需繳交藥品部分負擔費;藥品的費用101元至200元,需繳費20元;最高的藥品費用,凡在1000元以上者,需繳付新臺幣200元。所以,看一次病,連同看診費用、藥品費用,最低的可能收費僅需50元,最高亦不過650元新臺幣左右。健保醫療項目居民自付費限額為30000臺幣/年,健保支付費用無額度限制。

三、臺灣年金和健保制度對大陸地區的啟示

臺灣「多軌制」的年金政策導致了很多不穩定因素,例如去年針對蔡英文當局的「軍公教反汙名」大遊行,臺灣勞工陣線、「全國產業總工會」等33 個各行各業勞動、工運團體則依法發起「官逼民反———2013 勞工要安全、拼未來」遊行[5]等社會議題,我們可以看到這已經造成了大量社會不穩定事件。並且在當今存款利率較低的情況下,軍公教仍然享受著18%的較高儲蓄利率,更加加重了民眾對「軍公教」群體的不滿,所以對於「多軌制」養老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之前我國大陸地區也實行的是公務人員與普通個人不同的退休金制度,即所謂的「雙軌制」。臺灣地區的「多軌制」導致的社會不穩定問題不能在大陸地區重演,所以在2015年1月14日,大陸地區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使得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這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大陸地區民間矛盾,這樣的做法是順應世界社會保障潮流的做法。

不過,臺灣地區的養老保障制度在改革之後,勞工退休金可以存入個人帳戶,轉換工作帳戶退休金也可以累積起來帶走。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居民提取自己累積的退休金,而大陸地區居民的社保異地轉移則較為困難,特別是小型城市社保轉入大城市,更是受到了諸多的限制,各省各市均有不同的社保繳費基數和繳費政策,轉移後也將和轉移之前享受到不同的退休政策,且無法將帳戶全額轉移。所以,如何方便地統一社保體系和轉移,我們應該更加深入地研究討論,不過值得肯定的是,臺灣在這方面的靈活和便民程度值得我們學習。此外,我們看到臺灣養老保險存在多種基金進行支付,這樣將未來的破產風險進行了分散,而大陸地區的社保基金過於龐大,管理也較為困難,政府也落得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名聲,我們也應該適度學習,成立多種類別社會保障基金從而降低未來風險。

對於臺灣地區的健康保險制度,更是令很多人羨慕。臺灣地區政府制定了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同時將醫生的績效與病人支出進行逆推考核[4],雖然從一定程度上損害到了醫生群體的利益,但是卻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得起病。不過大陸地區也正在朝這個方向進行改革,例如北京最近開始設立的「醫事服務費」,取消藥品加成並且降低大型檢查費用,讓醫生的職業技術的價值得到體現,緩解了「以藥養醫」的尷尬現狀。我們也應該深化這方面的改革,例如也可採用績效逆推的方式,將醫生績效與病人支出進行逆向掛鈎,同時提高醫生技術的診療費用,建立良好合適的醫生評價體系,杜絕大量費用因為濫開藥物流入了醫藥企業的腰包。

但是,在羨慕福利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臺灣地區的健康保險從某種程度上有一些矯枉過正,即政府承擔了巨大的醫藥事業開支,導致財政支出出現問題。我國大陸地區情況更是如此,面對龐大的人口,很難短時間內實現全國統一的高福利制度,所以這更需要當代年輕人努力用先進知識和科學技術來實現國家的富強,從而構造一個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 王建民. 臺灣養老保險制度現狀、改革方向及啟示[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 13(3):32-42.
[2] 翟方明, 汪莉. 中國臺灣地區醫療保險制度研究——暨臺灣地區健康保險籌資制度變遷啟示[J]. 價格理論與實踐, 2014(12):55-58.
[3] 宋玉秀. 臺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之借鑑[J]. 衛生經濟研究, 2011(11):20-22.
[4] 周守君. 臺灣醫療服務與全民健康保險體制分析[J]. 中國醫院, 2011, 15(2):76-80.
[5] 穆隨心. 我國臺灣地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最新動態及啟示[J]. 蘭州學刊, 2013(8):115-119.

相關焦點

  • 臺灣健保:醫療制度烏託邦?
    ■編者按自去年以來,大陸關於"醫改基本不成功"的討論一浪高過一浪,一海之隔,臺灣地區的醫療制度因西方媒體對其毀譽不一而被稱為"烏託邦",同樣引起外界的高度關切,3月底,全國記協因此組織了大陸赴臺醫療保健採訪團,對臺灣的"健保制度"進行了探訪。
  • 臺灣專家談健保40年煉獄 給大陸總額預付哪些啟示
    在其他地區,臺灣地區醫療保險制度一直以低成本、高質量著稱,實施總額預付等多種醫保支付方式。大陸有哪些地方可借鑑臺灣40年改革經驗?1995年,臺灣全民健保制度實施後,上述各類保險中的健保部分被合併在全民健保體系下。臺灣勞保、農保和低收入戶保險的實施時間分別是1950年、1985年和1990年。在政策範圍內,這些保險實施綜合保險、醫療全額支付,被保險人不需要自負或部分負擔,保險支付範圍包括門診、住院、中醫、牙醫、居家照護等,承辦單位為臺閩地區勞工保險局。
  • 臺灣地區農舍制度及對大陸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啟示
    摘 要:為積極穩妥地推進大陸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分析了臺灣地區農舍制度演變歷程, 以及臺灣地區農舍制度改革產生的負面效應。
  • 臺健保制度再出利民新政 逐步加大部分大陸人士醫保權益保護
    醫保制度廣受關注  臺灣全民健康保險這項醫療社會保險制度,以被保險人口投保率高、投保費率低、給付範圍廣及就醫方便而著稱  全民健康保險,一般簡稱為全民健保或健保,是目前臺灣實行的醫療社會保險制度,也是臺灣第一個涵蓋島內全體民眾的社會保險制度,自實施以來,島內民眾真正得到實惠,就醫公平性和可及性大大提高、民眾滿意度較高
  • 「健保」,風雨飄搖的「臺灣奇蹟」
    人民網記者 孫立極攝   這幾天,臺灣正在討論一部與民眾息息相關的法案「二代健保」——1995年3月,臺灣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自此,「看不起病」在臺灣成為歷史。當然,這個被譽為惠及民眾最廣泛的「臺灣奇蹟」,至今仍存在不少隱患……  有了「健保」  看病便宜方便  這幾天,在臺灣「立法院」,開放大陸學生赴臺讀書成為關注焦點。與之一起討論的,還有「二代健保」——第二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
  • 曾被評為全球第二的臺灣健保制度,如今怎麼就遭老百姓天天罵呢?
    可是當筆者翻看當地的報紙,以及回大陸後了解的情況,卻發現並不完全是那樣。 臺灣地區始建於1995年的全民健保體系,類似於大陸的醫保,曾因為質優價廉而享譽國際,20多年來屢受好評。英國《經濟學人》曾將臺灣地區醫療保健評為世界第二,僅次於北歐的瑞典;健保制度最輝煌的時期,民眾每人每月平均付20美元的保費,每次看診平均付掛號費4到10美元,就可以到特約醫院找任何醫師看病,價格是美國的六十分之一。但是現在,臺灣老百姓卻天天在罵健保制度。這是為什麼呢?
  • 臺灣健保制度下的醫護人員悲歌
    臺灣地區的健康保險制度,涵蓋了全體民眾,雖然不斷傳出它在經費上有困難,二代健保也出了些問題,但是總的來說它的聲譽不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針對島內的全民健保醫療制度做專題報導,並與其他健保制度做比較,希望能從臺灣經驗深入探討學習, 以收他山之石的功效。
  • 陸生納入健保三年未果 歧視大陸最終耽誤臺灣
    上月24日,「立法院程序委員會」將「大陸學生納入健康保險議題」列入27日「院會」討論議程。不過,27日由於「臺聯黨團」揚言提出440項變更議程案抵制議事,致使陸生納保案再次流產。回顧陸生納保進程,早在2012年10月11日,臺灣「行政院會」就通過「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將在臺就學的大陸學生納入健保範圍,送交「立法院」審議。
  • 劉文戈丨臺灣地區「全民健康保險」按病種分值結算制度的法律爭議及啟示
    臺灣地區「全民健康保險」的法律問題涉及廣泛,本文僅選取「按病種分值」支付制度實踐相關的部分主題加以分析。由於經濟、政治等因素影響,臺灣地區「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在未來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但該制度在過去二十多年時間有效地保障了臺灣居民的健康權,其法治實踐也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 兩岸醫療保險制度大比拼,解秘臺灣健保神話
    我臺灣同事的二大爺重病住院,只花了幾百元臺幣。」「我給你講啊,臺灣福利超好,看病基本不用花錢,看病只要50元臺幣掛號費就可以了。」......臺灣全民健保制度一直被臺灣自詡為「世界典範」、「世界第一,沒有之一。」,「臺灣健保包山包海,什麼都包」,「臺灣健保是臺灣人享受的高福利」等等。
  • 大陸在臺學生納臺灣健保等待臺灣立法審議
    日前,臺灣行政機構通過草案,將赴臺求學的1000多名大陸學生的在臺狀態從「停留」改為「居留」,以便依法方便大陸學生加入臺灣地區「全民健康保險」。保費和在臺求學外國學生等同,每年繳納近9000塊新臺幣,當局補貼6000元。目前,此法案已經提交臺灣立法機構等待審議通過。
  • 臺灣「健保改革」觀察:工資高,看病比大陸便宜(1)
    臺灣醫療產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錢慶文在近日舉辦的中國醫院院長年會上說,臺灣30%的病床是屬於公立,剩下70%的則掌握在私立醫院。「這是很奇怪的現象,因為全世界有全面健保的國家基本上以公立為主,臺灣卻是以私立為主。」
  • 一言不合就改「健保」?大陸臺青怒批蔡英文:做人厚道一點
    蔡英文當局借疫情大肆炒作「反中」情緒,近日更是有民進黨、「臺灣基進」的民代紛紛提出修改「健保(健康保險)法」,將「炮火」鎖定陸配與臺商,造成大陸與海外臺胞的恐慌。常年在加拿大與中國大陸學習生活的臺青王裕慶對此痛批民進黨當局氣量狹小,為了政治目的將「健保」議題過分民粹化,不惜傷害在陸臺胞與海外臺胞們的權益,也忽視了「健保」設立的初衷。「我有這樣的經歷,對這兩類臺胞的處境感同身受,所以也願意為他們說實話。」王裕慶指出,不少居住在外的臺胞,有的努力打拼養家餬口,有的還為臺灣產業帶來機會與資本。
  • 綠營政客以「調整健保制度」為名割裂兩岸
    新冠肺炎疫情讓原本已緊繃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島內一些綠營政客這回拿臺灣的健保制度問題做文章,持續攻擊臺商和陸配。雖然臺灣健保制度存在漏洞、連年收支短絀是事實,但這些政客以「解決臺灣健保資源濫用問題」為出發點,以「調整健保制度」為名來打擊異己,當作切割臺灣與大陸的籌碼,甚至作為區別兩岸人民的依據,處處顯露割裂兩岸的心機。打壓異己?
  • 全民健保——最實惠的臺灣奇蹟
    8月4日,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宣布,今年10月1日起,全國將實施「新農保」試點,中國農民60歲後都將享受到普惠式的養老金待遇當中國大陸正在籌劃醫改方案時,海峽對岸臺灣的全民健保制度已施行了14年。
  • 臺灣地區外役監獄和觀護制度的實踐及啟示
    本文僅以兩個現實生活案例為引子,結合個人在臺灣訪學的經驗,介紹一下臺灣地區外役監獄和觀護制度的實踐,從制度層面闡述這些實踐經驗對於大陸地區預防犯罪的一些啟示。 一、由兩個案例引發的思考案例一:2016年剛被平反的冤案當事人陳滿被「維卡幣投資騙局」騙去了46萬元。
  • 民進黨稱讚健保制度 被罵「不要臉」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3月5日訊 臺灣地區的健保制度,近日再次成為了輿論的焦點。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前國民黨副秘書長蔡正元在社交媒體發文稱,當年連戰任職行政機構負責人時推動健保制度遭到痛罵,民進黨罵得最兇。可如今民進黨民意代表和支持者又稱健保是「臺灣之光」,像當成民進党家產。
  • 臺灣的全民健保
    支付臺灣省的全民健保採取了「合理利用醫療資源、分步實施總額支付制度」的辦法。2002年,健保的特約醫療院所達16958家,約佔臺灣全省醫療院所總數的93.33%。另外特約社區的零售藥店有3348家,醫事檢驗機構226家,助產所22家,精神病社區康復機構53家,社區居家照護機構390家。
  • 健保只是臺灣人的健保,別人不能享有
    民進黨主席:我來唱白臉了針對「獨派」陳姓「立委」、本黨「立委」林俊憲提案限制未取得臺灣身份的在臺大陸人等特定人群享受健康保險。民進黨主席卓榮泰4日說,任何制度不要針對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臺灣健保已被世界公認是相當好的制度,如何讓它更完善,可以從公平與安全來考量。
  • 臺灣全民健保:海內外稱羨的醫療保險
    ,海峽對岸臺灣的全民健保制度已施行了14年。有感於此,中央政府正策劃施行福惠全民的醫療改革制度。  追循臺灣健保制度建構的軌跡,參酌臺灣的發展歷程、臺灣經驗,或許是一套值得大陸鏡鑑的制度。臺灣的社會保險制度,是從勞工保險、漁民保險、軍人保險、公務人員保險、農民保險……逐步積累、推廣到島內整個社會的全民健保。所以,全民健保絕非一步到位,而是伴隨社會財富之增長、政治民主化、中央權力下放的進程,逐步推廣。臺灣過去半世紀來陸續施行的勞工保險、漁民保險、軍人保險、公務人員保險、農民保險……等項保險,實際上均可視為現今臺灣全民健保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