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健保改革」觀察:工資高,看病比大陸便宜(1)

2020-12-17 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翁仕友 在臺灣有這麼一種現象,如果一條路修好,馬路旁邊蓋滿了房子,開最多的肯定是兩種店:小吃店和診所。

1995年,臺灣實行全民健保(即「全民醫保」)改革後,小醫院業務量急速下滑,一大批小醫院紛紛關門歇業。有意思的是,醫療體系最底端的診所,卻在這次改革後遍地開花,異常紅火。

據介紹,臺灣醫學系每年1300名學生,在畢業後多數會接受3—7年的專科醫生訓練。如果未獲醫院的聘任,他們中很多人就會像擺地攤賣菜一樣,在馬路邊選擇一個地方開診所。

對於以在公立醫院工作為榮的大陸醫學院學生來說,這是不可想像的,也是不能接受的。不過在當地,這些看似「無奈」的選擇,卻還是條不錯的生計。

臺灣醫療產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錢慶文在近日舉辦的中國醫院院長年會上說,臺灣30%的病床是屬於公立,剩下70%的則掌握在私立醫院。「這是很奇怪的現象,因為全世界有全面健保的國家基本上以公立為主,臺灣卻是以私立為主。」

顯然,這完全迥異於大陸80%的醫院是政府舉辦的現狀,但始於1995年的全民醫保改革,與今天正在推行的新醫改在很多地方,如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等方面有著不謀而合之處,前者的困惑與經驗值得探究。

改革前後

2009年4月,爭論了數年的新醫改正式實施。這距離臺灣全民健保改革已有14個年頭。據悉,全民健保改革前臺灣地區的醫療狀況,和大陸十分相似,存在老百姓醫療費用負擔重,公立醫院效率低下等問題。

錢慶文曾做過醫院院長,11月6日他介紹說,舊醫保體系一個缺點是參保人缺乏成本意識,同時還容易導致醫生與患者勾結舞弊。曾經有一個人同一個部位的牙齒被拔掉32次。這是臺灣實施全面健保後,政府要求把過去醫保記錄全部輸入電腦時,才發現這一「騙保」行為的。

給付範圍很廣,這是臺灣醫保的一個特點。據介紹,從看小感冒,到心臟、腎臟移植,甚至肝、腎、心全部移植都可以報銷。「基本上什麼都付,唯一不付的大概兩項,第一項跟美容有關的,第二個項是上療效不夠確定的。」

和大陸省份不同的是,臺灣只有一個機構——「中央健康保險局」負責運作健保體系。大陸的城鎮居民醫保、城鎮職工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不同人群的不同險種,也分屬社保、衛生不同部門。

和其他地區不同的是,臺灣實行強制參保,即每個人都得參加醫療保險。醫保的保費由個人、僱主(企業)、政府承擔。2008年,政府、個人、僱主三方在保費上的負擔比重分別是38%、28%和27%。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1995年全民健保改革後,醫院的數量一直在下滑,診所的數量在上升。一些小醫院在業務量下滑後,開始萎縮,很多轉化為診所。和大陸一級、二級、三級醫院不同,醫療體系最底端的診所提供著最基層的醫療服務。

據悉,之所以出現這種「怪現象」,是因為在患者可以自由就醫,而且同樣的病在不同的醫院看,費用也不相同。這就致使很多患者向大醫院聚集。據介紹,由於臺灣地區交通方便,患者一天之內可以去很多地方看病,就醫的選擇空間大。

這直接導致了醫院間競爭十分激烈。小醫院一旦沒有經營特色,很快被市場拋棄,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小醫院就此消失了。大醫院和診所的「生意」卻紅火起來,原本均衡的醫療服務體系因此失衡。

臺灣地區醫療服務體系由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和醫學中心構成。所謂「醫學中心」,即大陸的三甲醫院。到目前為止,共有18個醫學中心。按照規劃,覆蓋人群達到100—150萬人才可建立「醫學中心」,20—80萬人的地區建立「區域醫院」(相當於大陸二級醫院)。

對於臺灣每年1300多名醫學系畢業生來說,一部分將會進入這些公立或私立大醫院工作,一部分會從事別的工作,更多的人會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開個診所。在一些當地人看來,這和個體戶擺地攤是沒有兩樣的。

「臺灣公立醫院的問題是醫生的待遇比外面差很多,其他人員的待遇都比外面好,所以留不住醫生,臺灣很多醫生寧願開診所。」臺灣桃源榮民醫院前院長李安仁教授說診所盛行的另一層原因。

相關焦點

  • 臺灣「健保」受好評 世界健康排行榜名列第二
    長期以來,大陸的醫療保險制度由於藥價高、看病貴等問題多受人們詬病,有關部門也在不斷地改進中。與大陸一海之隔的臺灣長期以來實行的是俗稱「健保」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改進,健保制度受到民眾的普遍讚揚,而且名聲在外。2000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公布「世界健康排行榜」,綜合各項指標後,臺灣名列第二,僅次於高福利的瑞典。
  • 臺灣地區年金及健保制度對大陸地區的啟示
    為減少制度變革的阻力,「一代健保」延續了原有各類保險以職業進行劃分的做法,將被保險人分為6大類14個細目[2],根據臺灣地區「全民健康保險法」及「全民健康保險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不同類目的被保險人及其眷屬承擔的保險費比率也有所不同, 具體情況參見表2。臺灣全民健保制度通過社會共同籌資、建立風險分擔制度來提高民眾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3]。
  • 「健保」,風雨飄搖的「臺灣奇蹟」
    人民網記者 孫立極攝   這幾天,臺灣正在討論一部與民眾息息相關的法案「二代健保」——1995年3月,臺灣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自此,「看不起病」在臺灣成為歷史。當然,這個被譽為惠及民眾最廣泛的「臺灣奇蹟」,至今仍存在不少隱患……  有了「健保」  看病便宜方便  這幾天,在臺灣「立法院」,開放大陸學生赴臺讀書成為關注焦點。與之一起討論的,還有「二代健保」——第二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
  • 大陸學生參加臺灣島內健保 港媒:遲來的福利
    臺灣「立法院」內政、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昨天聯席初審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未來大陸學生赴臺就讀可參加島內健保。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這意味著陸生在臺灣看病、治療的費用將明顯降低,減輕了陸生的經濟負擔。在島內求學的外國留學生及僑生都可以參加健保,但臺當局於2011年正式開放陸生赴臺深造後3年,才允許陸生納入當地的健保體系,可謂「遲來的福利」。
  • 臺灣健保最大問題 是資源濫用
    臺灣立法機構民代近來擬針對「黃安們」提案修改「健保法」,調高海外民眾的健保費率,然而,島內保費級距公平與否、醫療資源便宜導致濫用,這才是臺灣健保制度所面臨最大問題。    健保的公平性    首先要去討論的有2個重點,第1是年輕人繳多用少、年長者繳少用多。
  • 臺灣健保:醫療制度烏託邦?
    ■編者按自去年以來,大陸關於"醫改基本不成功"的討論一浪高過一浪,一海之隔,臺灣地區的醫療制度因西方媒體對其毀譽不一而被稱為"烏託邦",同樣引起外界的高度關切,3月底,全國記協因此組織了大陸赴臺醫療保健採訪團,對臺灣的"健保制度"進行了探訪。
  • 臺灣健保「包山包海」難包陸生?
    臺灣八仙樂園塵爆的498名傷者中,241人是學生,包括2名大陸學生。臺「衛福部」表示,所有傷者的醫療費用將先由「健保署」墊付,事後再向業者求償。醫療康復費用高,臺灣健保的優勢體現了出來。但對至今仍沒有搭上健保列車的陸生來說,受傷後醫療康復費用如何解決?仍然沒有清晰的答案。
  • 大陸在臺學生納臺灣健保等待臺灣立法審議
    在臺灣行政機構提出相關法案之後,此議題在島內持續延燒。支持陸生納入健保的媒體和民眾認為,陸生納入健保是出於人權和公平的考量,陸生在臺短則兩年,長則四年,生病受傷在所難免,將陸生納入健保體系,是保障陸生的看病權。而且臺灣除陸生外,外籍學生、港澳學生全都被納入到健保體系之中,學生中唯有陸生被排斥在健保體系之外,出於公平的考量,陸生也應該納入健保。
  • 陸生納入健保三年未果 歧視大陸最終耽誤臺灣
    陸生納保 臺灣真的虧本嗎?一直杯葛陸生納保案的綠營黨團一貫「逢中必反」。其反對陸生納入健保的理由集中在兩點。一方面,主觀認為大陸對臺有敵意,陸生不應享用臺灣的健保資源,這是完全的民粹作風,「臺獨」逆流。另一方面,反對者鼓吹臺灣健保已經入不敷出,再將陸生納入會增加健保負擔。
  • 王任賢:臺灣健保依舊是最好 但需要改進
    而臺灣振興醫院心臟外科權威魏錚教授接受採訪,中國健康界刊發了《魏崢:從「最好」到「崩盤」臺灣健保怎麼了》的報導。  1995年建立,被稱為「醫保奇蹟」的臺灣健保體系,真的已經臨近「崩盤」了嗎?帶著疑問,中國網記者財經中心醫藥頻道獨家採訪臺灣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臺中市政府市政顧問王任賢教授。
  • 全民健保——最實惠的臺灣奇蹟
    8月4日,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宣布,今年10月1日起,全國將實施「新農保」試點,中國農民60歲後都將享受到普惠式的養老金待遇當中國大陸正在籌劃醫改方案時,海峽對岸臺灣的全民健保制度已施行了14年。
  • 曾被評為全球第二的臺灣健保制度,如今怎麼就遭老百姓天天罵呢?
    可是當筆者翻看當地的報紙,以及回大陸後了解的情況,卻發現並不完全是那樣。 臺灣地區始建於1995年的全民健保體系,類似於大陸的醫保,曾因為質優價廉而享譽國際,20多年來屢受好評。英國《經濟學人》曾將臺灣地區醫療保健評為世界第二,僅次於北歐的瑞典;健保制度最輝煌的時期,民眾每人每月平均付20美元的保費,每次看診平均付掛號費4到10美元,就可以到特約醫院找任何醫師看病,價格是美國的六十分之一。但是現在,臺灣老百姓卻天天在罵健保制度。這是為什麼呢?
  • 魏崢:從最好到「崩盤」 臺灣健保怎麼了
    始建於1995年的全民健保體系,曾因質優價廉而蜚聲國際,17年來屢受好評。2000年,《經濟學人》將臺灣醫療保健評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瑞典;2003年,美國廣播公司製作節目讚揚臺灣健保,指出每人每月平均付20美元的保費,每次看診平均付掛號費4到10美元,就可以到特約醫院找任何醫師看病;2008年、2010年,《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克魯格曼兩次發文,大讚臺灣醫療體系的好處。
  • 兩岸醫療保險制度大比拼,解秘臺灣健保神話
    我臺灣同事的二大爺重病住院,只花了幾百元臺幣。」「我給你講啊,臺灣福利超好,看病基本不用花錢,看病只要50元臺幣掛號費就可以了。」......臺灣全民健保制度一直被臺灣自詡為「世界典範」、「世界第一,沒有之一。」,「臺灣健保包山包海,什麼都包」,「臺灣健保是臺灣人享受的高福利」等等。
  • 臺灣專家談健保40年煉獄 給大陸總額預付哪些啟示
    在其他地區,臺灣地區醫療保險制度一直以低成本、高質量著稱,實施總額預付等多種醫保支付方式。大陸有哪些地方可借鑑臺灣40年改革經驗?為讓臺灣全民健保制度切合民意並符合實際,在1995年第一代健保體系的基礎上,臺灣地區推動了第二代健保立法,並於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由此形成了臺灣第二代健保體系。這套體系增訂了醫療服務及藥物支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保險人要先辦理醫療科技評估,並綜合考慮人體健康、醫療倫理、醫療成本效益及健保財務等因素,以確保醫療支付的合理性及醫療服務質量。
  • 臺健保制度再出利民新政 逐步加大部分大陸人士醫保權益保護
    醫保制度廣受關注  臺灣全民健康保險這項醫療社會保險制度,以被保險人口投保率高、投保費率低、給付範圍廣及就醫方便而著稱  全民健康保險,一般簡稱為全民健保或健保,是目前臺灣實行的醫療社會保險制度,也是臺灣第一個涵蓋島內全體民眾的社會保險制度,自實施以來,島內民眾真正得到實惠,就醫公平性和可及性大大提高、民眾滿意度較高
  • 在臺灣看病——從低藥費看臺灣醫療服務價值體系
    原標題:在臺灣看病——從低藥費看臺灣醫療服務價值體系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田穎)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6日表示,大陸現在護理人員價格和一些基本手術費及服務價格偏低,嚴重背離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造成不合理的醫療行為,很多醫院便靠藥品、耗材、檢查獲得主要收入。
  • 臺灣的全民健保營運有問題
    臺灣實施全民健保有年,常聽到健保破產的話題。然而臺灣的「健保制度」經常為人稱羨,有美國的經濟諾貝爾得主誇讚臺灣全民健保可能是最好的現行醫療保險。與歐美等國家的醫療保險相比較,臺灣的醫療保險費用不到他們的十分之一。臺灣民眾看病掛號很方便,有重大疾病可以自由選擇醫院、醫生,不必先由家庭醫師診斷,再安排專科大夫治療。
  • 健保補破網 莫忘人道初衷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健保修訂呼聲沸沸揚揚,大家都希望健保不要倒,因此社會應該理性探討,不要讓健保改革淹沒在口水中,更不要挑軟柿子吃,針對最弱勢的「依親納保」下手。    依親納保有其人道考慮,卻因多年來被濫用而出現漏洞。有外配在臺灣結婚,拿到身份證就立即離婚,再與原戶籍人士結婚,帶進更多「外人」依親納保。
  • 臺灣擬將大陸醫院納入全民健保體制
    東南網5月14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衛生署長」楊志良13日在參加WHA前夕透露,開放健保在大陸籤訂境外特約醫院的議題,來不及在第5次「陳江會」中討論,有可能列入第6次「陳江會」討論範圍。楊志良13日晚間說,他先前與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見面,所討論的兩岸衛生議題,除了H1N1新型流感防疫,還包括健保進一步合作,開放大陸醫院納入臺灣健保特約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