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翁仕友 在臺灣有這麼一種現象,如果一條路修好,馬路旁邊蓋滿了房子,開最多的肯定是兩種店:小吃店和診所。
1995年,臺灣實行全民健保(即「全民醫保」)改革後,小醫院業務量急速下滑,一大批小醫院紛紛關門歇業。有意思的是,醫療體系最底端的診所,卻在這次改革後遍地開花,異常紅火。
據介紹,臺灣醫學系每年1300名學生,在畢業後多數會接受3—7年的專科醫生訓練。如果未獲醫院的聘任,他們中很多人就會像擺地攤賣菜一樣,在馬路邊選擇一個地方開診所。
對於以在公立醫院工作為榮的大陸醫學院學生來說,這是不可想像的,也是不能接受的。不過在當地,這些看似「無奈」的選擇,卻還是條不錯的生計。
臺灣醫療產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錢慶文在近日舉辦的中國醫院院長年會上說,臺灣30%的病床是屬於公立,剩下70%的則掌握在私立醫院。「這是很奇怪的現象,因為全世界有全面健保的國家基本上以公立為主,臺灣卻是以私立為主。」
顯然,這完全迥異於大陸80%的醫院是政府舉辦的現狀,但始於1995年的全民醫保改革,與今天正在推行的新醫改在很多地方,如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等方面有著不謀而合之處,前者的困惑與經驗值得探究。
改革前後
2009年4月,爭論了數年的新醫改正式實施。這距離臺灣全民健保改革已有14個年頭。據悉,全民健保改革前臺灣地區的醫療狀況,和大陸十分相似,存在老百姓醫療費用負擔重,公立醫院效率低下等問題。
錢慶文曾做過醫院院長,11月6日他介紹說,舊醫保體系一個缺點是參保人缺乏成本意識,同時還容易導致醫生與患者勾結舞弊。曾經有一個人同一個部位的牙齒被拔掉32次。這是臺灣實施全面健保後,政府要求把過去醫保記錄全部輸入電腦時,才發現這一「騙保」行為的。
給付範圍很廣,這是臺灣醫保的一個特點。據介紹,從看小感冒,到心臟、腎臟移植,甚至肝、腎、心全部移植都可以報銷。「基本上什麼都付,唯一不付的大概兩項,第一項跟美容有關的,第二個項是上療效不夠確定的。」
和大陸省份不同的是,臺灣只有一個機構——「中央健康保險局」負責運作健保體系。大陸的城鎮居民醫保、城鎮職工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不同人群的不同險種,也分屬社保、衛生不同部門。
和其他地區不同的是,臺灣實行強制參保,即每個人都得參加醫療保險。醫保的保費由個人、僱主(企業)、政府承擔。2008年,政府、個人、僱主三方在保費上的負擔比重分別是38%、28%和27%。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1995年全民健保改革後,醫院的數量一直在下滑,診所的數量在上升。一些小醫院在業務量下滑後,開始萎縮,很多轉化為診所。和大陸一級、二級、三級醫院不同,醫療體系最底端的診所提供著最基層的醫療服務。
據悉,之所以出現這種「怪現象」,是因為在患者可以自由就醫,而且同樣的病在不同的醫院看,費用也不相同。這就致使很多患者向大醫院聚集。據介紹,由於臺灣地區交通方便,患者一天之內可以去很多地方看病,就醫的選擇空間大。
這直接導致了醫院間競爭十分激烈。小醫院一旦沒有經營特色,很快被市場拋棄,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小醫院就此消失了。大醫院和診所的「生意」卻紅火起來,原本均衡的醫療服務體系因此失衡。
臺灣地區醫療服務體系由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和醫學中心構成。所謂「醫學中心」,即大陸的三甲醫院。到目前為止,共有18個醫學中心。按照規劃,覆蓋人群達到100—150萬人才可建立「醫學中心」,20—80萬人的地區建立「區域醫院」(相當於大陸二級醫院)。
對於臺灣每年1300多名醫學系畢業生來說,一部分將會進入這些公立或私立大醫院工作,一部分會從事別的工作,更多的人會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開個診所。在一些當地人看來,這和個體戶擺地攤是沒有兩樣的。
「臺灣公立醫院的問題是醫生的待遇比外面差很多,其他人員的待遇都比外面好,所以留不住醫生,臺灣很多醫生寧願開診所。」臺灣桃源榮民醫院前院長李安仁教授說診所盛行的另一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