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甘泉縣橋鎮鄉王角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兩年來,她的一舉一動,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群眾早已從心底把這個外來小姑娘當成了自家人,因為工作成績優異2017年被評為全市「十佳女大學生村官」。
轉變:從象牙塔到偏遠鄉村
2014年離開長安大學校門,她毅然選擇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隻身一人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黃龍縣。一年短暫的工作,她憑藉著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成績,於2015年7月被共青團陝西省委授予「陝西省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優秀志願者」榮譽稱號,同年8月考入甘泉縣橋鎮鄉,開始了「村官」生涯。
在她看來,大學生村官這個名字不是一種榮耀,而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大學期間她主修的專業知識與現在的工作內容沒有任何交融,剛到村裡的那段日子,村民不認識她,村幹部覺得這麼個小女娃來了也不過是花拳繡腿做做樣式罷了,各類繁多的村級事務讓她無從入手,她困惑過,也迷茫過,但她堅持多走多看多想多問,先從小事入手,有一次她發現只要是涉及村民信息的工作,小組長都會挨家挨戶收集戶口本,之後再逐本返還,既費時又費力,偶爾還會出現遺失。對此,她將全村製成簡單手繪地圖,對全村168處院落進行編碼,將685人基本信息轉碼為電子信息,方便查找,省去了村幹部很多精力。聽到群眾閒聊時說「上過學的娃娃就是不一樣」時,她開心的笑了,同時也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感觸:有付出就有回報
別人都說90後是被寵壞了的一代,她卻用實際行動回應了質疑。2015年8月,甘泉縣爆發了炭疽傳染病,王角村下轄的五個村民小組主導產業之一就是養殖,為了做好防疫措施,她挨家挨戶宣傳炭疽防疫注意事項,宣傳單上的文字群眾不認識、讀不通,她就一字一句的翻譯成他們聽得懂、記得住的方言,同時積極聯繫鄉畜牧站,協調疫苗,與村幹部一同在村口輪班監控過境拉運牲畜的車輛。最終,王角村沒有發生一例疫情。她的付出得到了領導同事和群眾的一致好評,她也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90後大學生村官的擔當。
2016年,開展的全國第三次農業普查工作,作為一名統計員,她除了負責全鄉農普數據的審核上報,王角村的農普工作也是她的心頭事,她用自己的雙腳丈量了王角村的每一寸土地,力求筆下所繪地圖準確明晰,確保輸入的每項農普數據真實有效,正是因為她勤勤懇懇,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全鄉的農普工作得到了市、縣領導的一致好評。此時,她會心的笑了,自己沒日沒夜工作的辛苦仿佛都化作了一顆暖心的蜜糖。
實幹:用辛苦換來群眾幸福
「群眾是最看重實際的,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將心比心,就看你能不能為群眾著想」這是張婷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面對王角村群眾傳統的耕作習慣和對發展產業信心不足的現狀。她在充分了解群眾產業發展意願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的制定了發展計劃,幫助群眾走出了一條幸福大道。為了讓貧困戶有一技之長和固定產業,她找到村裡公認的黨員養殖能人張萬軍,說服他用自己豐富的養豬經驗幫帶有養豬意願的貧困戶共同致富。
千難萬難,心繫群眾就不難。面對低迷的玉米價格,她主動調整發展思路,積極帶領群眾在柴溝河灣小組三類土地種上了百畝小雜糧;去年為了推廣新型經濟作物高效蜜本南瓜,村民不敢嘗試,她找到了黨員陳志強,通過多次做工作,陳志強主動試種了三畝高效蜜本南瓜,年底收成和價格都讓人欣喜,今年又在全鄉推廣種植了三百餘畝,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又一把「金鑰匙」。同時,在她和村幹部的爭取協調下,柴溝河灣村民小組巷道硬化、王角村整村美化和亮化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一件件惠民好事得到落實,幸福映在了群眾的笑臉上。
張婷,一名心繫群眾的善良女孩,一名倔強的大學生村官。在路上,披荊斬棘,在路上,跋涉拼搏,她用執著告訴90後的年輕人,在路上,留下的不僅是風光無限,更重要的是鐫刻下成長的箴言。(甘泉縣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