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意識形態?臺當局借「景觀修復」,要拆「國父紀念館」圍牆惹怒民眾

2020-12-20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臺北「國父紀念館」被列為指定古蹟,如今卻傳出臺「文化部」想拆除它的旗杆、旗臺及圍牆。消息一出,島內反彈聲浪不斷。

臺灣「文化部」規劃「國父紀念館」園區整建。據臺灣《聯合晚報》6日報導,「國父紀念館」編列1.5億元(新臺幣,下同)預算,進行中山文化園區景觀改造,其中針對園區非建築物部分重新規劃設計,圍牆更新美化編列1400萬元,明年完成設計,辦理工程招標及施作,2022年完工;圍牆部分,設計建議為開放式。有人認為,此方案實際是要把圍牆拆掉。

拆除「國父紀念館」周邊欄杆圍牆迅速遭到強烈反對。臺北市正和裡長尹俊富稱,多數居民都反對「文化部」的規劃,根本是意識形態作祟,「文化部」可利用經費蓋地下停車場,而不是做些沒意義的修復,而且當初「國父紀念館」的圍牆和欄杆都是由王大閎設計的,別具意義。正聲裡長陳秀蘭稱,不少民眾認為「國父紀念館」是指定古蹟,不是說拆就拆,「說好聽是修復,但其實是惡意拆除。每次政黨輪替是不是就要修復一次?根本浪費公帑,政府應該關心經濟,而不是搞意識形態」。當地居民表示,旗杆座不是簡單的水泥塊,大家每天經過「國父紀念館」時,都會一起在升降旗期間肅立行注視禮,這是生活記憶,是「國家認同」的象徵,怎能喊拆?國民黨「立委」費鴻泰也說,「文化部」要推動古蹟文化保存,也要尊重民意,這是附近居民長久以來的共同生活記憶。

對於質疑,臺「文化部長」鄭麗君7日回應稱,「國父紀念館」多年未整修,因此想推動整修,據她所知從來就沒有要拆旗杆的事情,希望不要泛政治化解讀。至於圍牆要拆一事,她聲稱本來不在計劃內,是在送臺北市都發局審議時,委員決議希望這個圍牆欄杆能夠拆掉,將來會再舉辦公聽會徵詢意見。「國父紀念館」稱,臺北市都發局拆圍牆的理由是「增加國父紀念館更佳之視覺穿透性及與市民活動接口之親和性」,因此館方才據以規劃設計;且「國父紀念館」從1972年5月16日啟用迄今,47年未大幅整修,建築物、園區及設備老舊,有使用安全方面的疑慮。

「國父紀念館」是位於臺北東區的綜合性文化紀念設施,是為孫中山百年誕辰而興建的。1965年,蔣介石親自主持奠基典禮,翌年經公開徵圖,建築師王大閎的設計入選,由於建築設計過於現代化,無法融合當時蔣介石推行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蔣的壓力下建築設計僵持一年,最後又在外形上加強中國建築特色而修正設計。「國父紀念館」1972年5月16日落成啟用,館區總面積約11.6萬平方米,除了具有紀念功能外,建築本體周圍是戶外運動、休閒、藝文與知性活動的綜合性休憩公園。蔣經國和李登輝都曾在「國父紀念館」宣誓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此前民進黨當局曾在「中正紀念堂」推動拆除圍牆,也在島內引發不小的政治爭議,被認為是綠營搞「去中國化」和「去蔣化」的重要步驟。

相關焦點

  • 臺當局借「景觀修復」要拆孫中山紀念館圍牆 民眾怒了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臺北「國父紀念館」被列為指定古蹟,如今卻傳出臺「文化部」想拆除它的旗杆、旗臺及圍牆。消息一出,島內反彈聲浪不斷。臺灣「文化部」規劃「國父紀念館」園區整建。據臺灣《聯合晚報》6日報導,「國父紀念館」編列1.5億元(新臺幣,下同)預算,進行中山文化園區景觀改造,其中針對園區非建築物部分重新規劃設計,圍牆更新美化編列1400萬元,明年完成設計,辦理工程招標及施作,2022年完工;圍牆部分,設計建議為開放式。有人認為,此方案實際是要把圍牆拆掉。拆除「國父紀念館」周邊欄杆圍牆迅速遭到強烈反對。
  • 臺文化部門要拆孫中山紀念館圍牆 遭當地居民反對
    據臺灣《聯合報》10月6日報導,孫中山紀念館編列1.5億元新臺幣,進行中山文化園區景觀改造,針對園區非建物部分重新規劃設計,預計2020年完成規劃設計,2022年完工。其中,圍牆部分的設計,臺「文化部」建議為開放式。
  • 「國父紀念館」網站不介紹孫中山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臺媒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要在教科書上「去國父化」,連「國父紀念館」的官方網站,也甚少孫中山的史跡,反而是紀念館本身甚至是館長個人的介紹篇幅不少,到底誰是主角,完全是本末倒置。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 蔣介石曾不滿設計
    當年蔣介石當局籌建「國父紀念館」,王大閎贏得了設計權,談到設計理念時,他表示這將是一座「表現國父偉大性格及革命創造精神的新中國式建築」。當時,臺灣島內「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初起,傳統的中國宮殿式建築受到重視,但是王大閎設計的「國父紀念館」的屋頂卻迥異於此,不像中國宮殿,倒像唐宋時代的烏紗帽。這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蔣要求王大閎將之改成清代典型的「歇山式」屋頂。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蔣介石曾不滿設計樣式
    開館之初,這裡主要作為陳列孫中山先生革命史跡之所,如今則是島內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   行走臺北,「國父紀念館」不可不到。「國父紀念館」之於臺北,是一處重要的地標,也是許多臺北人心靈的家園。  「國父紀念館」有「臺灣第一座中國現代建築」之譽。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蔣介石曾不滿設計樣式
    開館之初,這裡主要作為陳列孫中山先生革命史跡之所,如今則是島內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  行走臺北,「國父紀念館」不可不到。「國父紀念館」之於臺北,是一處重要的地標,也是許多臺北人心靈的家園。  「國父紀念館」 有「臺灣第一座中國現代建築」之譽。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1965年11月12日奠基興建,1972年5月16日舉行落成典禮。
  • 臺北"國父紀念館"全球徵聯 以"天下為公"為題目
    中新網11月12日電 今天是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臺北「國父紀念館」也應景以「天下為公」為題目,公布第六屆全球徵聯的上聯:「天下為公、公德業襟期甲天下」。  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導,為配合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臺北「國父紀念館」副館長曾一士宣布了明年全球徵聯的題目「天下為公、公德業襟期甲天下」。
  • 國父紀念館──王大閎對「中國」紀念性建築的現代想像
    以臺灣來說,其中或有壓抑的「面具性」作品,像盧毓駿臺北南海路上的科學館,就是不折不扣「外觀古典、內部現代」精神分裂的案例,或者修澤蘭、楊卓成等建築師一方面在以宮殿式建筑陽明山中樓、圓山大飯店服務意識形態業主,一方面仍積極創作現代建,像修澤蘭的臺中衛道中學教堂、楊卓成的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廠房(RCA)等皆是案例;盧毓駿自然也不例外,一方面在文化大學大搞特搞他的大帽子組合拼湊式遊戲,一方面也在新竹交大博愛校區搞理性的現代建築
  • 又要懲罰臺灣民眾?臺當局禁止臺生到大陸銀行任職
    看來民進黨又要懲罰臺灣民眾了!」對於臺當局的限縮舉動,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曾表示,百姓心中有桿秤,臺當局限縮廣大臺灣同胞到大陸來發展的機會和空間,損害的是廣大臺胞臺企的利益和福祉。島內網友也調侃說,臺當局禁止臺生到大陸銀行任職,是又在懲罰臺灣民眾了,其實,這可是臺當局經常幹的事。
  • 民進黨質疑孫中山「國父」地位
    興中會、同盟會中臺籍人士很多,著名者如丘逢甲、吳文秀、連橫、羅福星、蔣渭水等。有意思的是,蔣渭水因在日據時期建立「臺灣民眾黨」,被民進黨視為「本土化」標誌性人物,其實呢,蔣乃孫中山的擁躉,是中華革命黨的秘密黨員。孫也時常關照臺灣革命黨人要「學習國語」②1925年孫中山去世。
  • 孫中山後人在臺灣:在國父紀念館前擺攤
    第二次到臺灣是1 913年8月,孫中山住在臺北一家叫「梅屋敷」的旅館裡(這裡現已改建為臺北市國父史跡紀念館,是唯一保存至今的孫中 山赴台歷史遺址)。他在此接見了一些在臺的老同盟會會員,向他們了解情況,徵詢意見。當時,孫中山還給「梅屋敷」旅館 的主人題寫了「博愛」二字。
  • 臺灣:國父紀念館VS中正紀念堂
    將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放在一篇文章裡,不僅僅是因為參觀遊覽的順序,更是因為放在一起寫比較容易對比。國父紀念館是我到臺灣第一個去的地方,一方面是因為孫中山先生是兩岸人民都認可和敬仰的偉人,他對中國近現代史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國父紀念館也是拍攝101大廈的最理想位置
  • 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位在光復南路、仁愛路、逸仙路、忠教東路環繞地帶,紀念館四周有供市民活動的草坪綠地和雅致庭園,稱為中山公園。國父紀念館落成於1972年,採中國宮殿式建築,巍峨宏偉,不見雕琢之氣。中山公園內花木扶疏,翠湖四周楊柳低垂、水波不興,頗具庭園之美;國父紀念館及其公園腹地提供臺北市民一處休閒遊憩的好去處。乘車風向標:1.搭聯營公車212、232、235、254、259、261、266、281、282、288、299路等,在國父紀念館或觀光局六下車即抵。2.搭捷運板南線,在國父紀念館下。
  • 江蘇文化日曆 | 踏尋孫中山足跡:國父紀念館
    藏經樓孫中山紀念館是抗戰前中國佛教會發起募捐而建的中山陵園附屬紀念性建築。孫中山紀念館成立於1987年5月,隸屬中山陵園管理局。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築。主樓高20.8米,頂上蓋綠色琉璃瓦,屋脊為黃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飾有紫銅回輪華蓋,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樓內珍藏孫中山先生的經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貴史料。樓前廣場正中的花臺上豎有一尊高2.6米的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樓後有長達125米的碑廊,上刻孫中山先生所著「三民主義」全文。
  • 民進黨主張廢除孫中山的「國父」地位 短史記
    興中會、同盟會中臺籍人士很多,著名者如丘逢甲、吳文秀、連橫、羅福星、蔣渭水等。有意思的是,蔣渭水因在日據時期建立「臺灣民眾黨」,被民進黨視為「本土化」標誌性人物,其實呢,蔣乃孫中山的擁躉,是中華革命黨的秘密黨員。孫也時常關照臺灣革命黨人要「學習國語」②1925年孫中山去世。
  • 臺當局借疫情搞地域歧視 臺媒:低級而嚴重的錯誤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2月24日電儘管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新冠肺炎正式命名為COVID-19,但臺當局仍不改「武漢肺炎」這個錯誤稱呼。臺媒24日評論稱,蔡英文當局進行汙名化,是無知、偏見、和歧視,犯了低級又嚴重的錯誤。
  • 臺當局未獲世衛邀請 蔡英文的「自我安慰」惹怒民眾
    海外網5月8日電 第71屆世界衛生大會(WHA)預定本月21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網絡報名7日截止,臺當局今年確定收不到世界衛生大會邀請函。有臺民眾指出,「因為你搞砸了政治因素」,「如果不是你和你的一群『臺獨』工作者破壞兩岸關係,我們不是早就在世衛大會當觀察員,並參與開會了嗎?何必又苦苦地坐在場外,等別人在施捨下才願意和你閒話清談呢?」還有網友指責蔡當局欺騙民眾,「很多國家願意站出來發聲?哪些國家,發了什麼聲?鬼話連篇!」「國際支持力道越來越大?請不要說這種無聊話,只想知道我們何時才能參加。」
  • 專訪臺北"國父紀念館"館長:不遺餘力追尋偉人足跡
    他對本社記者說,弘揚中山思想是紀念館的首要任務,「就算我不是館長,依然尊崇孫中山的理念和偉績。」     嚴謹重現偉人時代軌跡  與大陸各地的孫中山紀念館不同,臺北「國父紀念館」並不是孫中山足跡所至的歷史舊址,而是專門為了紀念他所建造。因此,「國父紀念館」所擁有的孫中山真跡僅有十三件。其中一幅「天下為公」的字,是兩年前經過五位專家鑑定之後,以近一百萬元新臺幣的價格購得。
  • 憶往昔,走進塵封的歷史——訪臺北士林官邸、國父紀念館
    兩層瓦頂水泥洋房,外牆漆成深綠色,與背後的青山綠樹融為一體曾經戒備森嚴的官家宅邸,也撩起了它神秘的面紗,滄海桑田,靜止的空間,流馳的歲月,一切似乎都未改變,一切似乎早已變遷現在的士林官邸是臺北市的第一座生態公園,整個園區花木扶疏,綠蔭遮天,群花競秀,景色清幽庭園造景設計精緻,蟲鳴鳥叫、景色秀麗,如今是民眾休閒遊憩的絕佳場所第二站——國父紀念館。
  • "臺灣民主紀念館"9時準時封館 警方協助執行封鎖
    中新網12月6日電 「臺灣民主紀念館」(「中正紀念堂」)自今天早上9時起封館,到8日中午12時重新開放。據「中央社」最新報導,「臺灣民主紀念館」封閉區為主建築內的展覽廳,而上午有來自日本、馬來西亞、大陸的旅行團搭乘遊覽車到園區參觀。隨車導遊也告知旅客「大中至正」牌匾即將拆除及「教育部」與臺北市政府間的爭議。上午在「大中至正」牌匾下方仍有20多名抗議拆除民眾席地而坐,前「立委」林正杰等人到場聲援;現場也有支持「教育部」立場的人士與反對者互嗆,警方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