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迷戀網絡已經成了教師、家長的心病,網路遊戲已經被人稱為「電子海洛因」。
我們周圍出現了「談網色變」的氛圍,教師、家長恨網絡恨得咬牙切齒。學生因為痴迷網路遊戲而造成的成績下降、精神萎蘼、偷錢劫錢、親子矛盾、夜不歸宿、厭學棄學、離家出走、盲目網戀等現象層出不窮。
家庭和學校是怎樣把孩子推到網絡去的?網絡是怎樣恰到好處地利用了家庭、學校的失誤,把孩子拉到虛幻世界去的?
大部分學生在學校、家裡如果犯錯了得到的是批評,這是連成人都不願經常收到的禮物,何況孩子?當然家長和老師也有表揚,有人還在提倡「棒棒棒,你真棒」的落後賞識,孩子心裡明白,您這樣哄我,不就是讓我多給您掙點分嗎?不買帳。
在網上玩遊戲,過不了關,沒人諷刺你,過了關則有鼓勵,還有裝備獎勵。在網上聊天,很少有人像家長、老師那樣教訓你,網友們總是互相安慰,同病相憐,或者幫你罵人,替你出氣。您替孩子想想,要讓他選擇,他會願意在哪種環境中活著?
因此,家長和老師別總是批評孩子,更應禁止諷刺挖苦,要多鼓勵,多包容,以免把孩子推進網絡世界。
在網上聊天,也有話不投機的時候,那很好辦,換一個人就是了。網友之間的關係是比較鬆散的,鬆散的好處就是大家都自由,我自己能做主。
在家裡和學校可沒有這個自由。家長的絮叨,即使他早就背下來了,也不得不聽著;老師的教導,即使他已經聽過100遍了,也不得不聽,他無權選擇。不能自由選擇對話人,而對話人多半是「訓話」。沒有人愛聽「訓話」,所以學生上網聊天徹夜不休,聽家長、老師說話兩句就煩,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家長和老師就應該少說無效之言。既然孩子不想聽、說了也沒用。但是我們可以打聽一下。孩子比較喜歡跟哪個人說話。請他來對孩子進行說服,效果或許會好一點。我們自己也可以改變一些態度。或許孩子就願意和我們對話了。經驗告訴我們,。家長和教師如果能認真聽孩子說話。與孩子平等溝通。孩子迷戀網絡、聊天室的可能性就會小。
我們的教育體制和很多人的教育思想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不允許學生失敗,給予學生過重的壓力。中考分數達不到高中分數,將一輩子無緣高中;高考落榜,無緣大學;成績剛下降了幾分,老師就趕緊給家長打電話通告。
好像學生的成績只準上升不準下降似的。好像人成長的軌跡都必須是一條直線似的。這根本就不符合教育規律,純屬教師、家長的主觀意願。事實上,每個學生的成長軌跡都是曲線。現在的教師和家長往往連學喘氣的機會都不給,不停地念緊箍咒。
孫悟空為什麼給唐僧保駕護航直到西天?因為唐僧只偶爾念一下緊箍咒,而且頻率越來越低。試想倘若每天念一,孫空能留得住嗎?早就一個跟頭數回花果山了。網絡就是學生的花果山,那裡最大的好處是沒有人念緊箍咒。你打遊戲,一周過關也可,一月過關也可,一年過不去,也沒有人催你。
從這一點說,網路遊戲的設計比很多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更符合學習規律一一尊重學生的自主發展,不搞拔苗助長。當然,網絡設計者是為了掏空玩家口袋裡的錢才這樣設計的,但是正因為他們沒法強迫玩家玩下去。所以不得不在吸引上大做文意,歪打正著合了教育規律,而家長和老師們由於手裡有權、就以為可以強制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因此不重視教育規律了。可見權力之害人。有鑑於此,我們就應該記住,數育要用權力,少念緊呢。
因此,家長、教師儘量把成長的節奏儘可能放給孩子自己去掌握,如此就可以減少網絡對他們的吸引力。
網友關係最值得羨慕的地方是平等,這種平等是很多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的。許多學生只要一站在家長和教師面前,精神上立刻矮了半截,這絕不是愉快的體驗。本來他在同齡人中還可以找到平等的感覺,可惜,同齡人早就被教師、家長分了等級了,教師和家長總是要自己向成績好的同學學習,總是說誰誰多好。
這讓本來落後的學生在同齡人面前抬不起頭。而網上就不然,網上是一個「陌生」世界,誰也不知道誰的「高矮肥瘦」,甚至都不知道彼此真實的年齡和性別。尤其在老師和家長心中是差生的學生,在網上可以不自卑、可以平等地、自由地與人交流。這是一種心靈的解放,這種解放給孩子帶來無比的輕鬆和快樂。
如果教師、家長不能設身處地感受這種解放,肯定百思不得其解:孩子怎麼會這樣迷戀網絡?
因此,教師和家長一定要努力創造儘可能平等的溝通方式,不要總是讓孩子仰著頭與你們交談,不要死死卡住孩子的交友自由,孩子需要理解,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的氣氛中,網絡對他的吸引力就會減少。
學校和家庭一旦發現孩子有迷戀網絡的苗頭或其他問題,就施予「高壓」,恨不得一刀斬斷源頭。不問孩子緣由,不讓孩子提意見,說話不自由,孩子不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能罵大街,否則要挨批評。
網上聊天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發洩的渠道,他可以胡說,可以亂罵,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力諷刺挖苦自己不喜歡的人,這對他來說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因此,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儘可能給孩子創造一種自由說話的機會,引導孩子把內心的抑鬱大膽發洩出來,他們得到關心和關注之後,網絡對他們的吸引力也就減少了。
教師作為教育者,家長作為期望者,更是不可避免要經常評價孩子,會給孩子貼上「標籤」,如果這種「標籤」是比較消極的,比如說孩子被貼上「差生」、「問題生」等標籤,他們就會覺得老師已經給自己定性了,也就開始破罐破摔。
這種孩子一旦接觸了網絡,會驚喜的發現:原來網絡世界是多麼的容納他們,這是一種全新的,欣喜的體驗。是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差生如此迷戀網絡。
因此,教師和家長不能輕易,給孩子貼上「標籤」,不要讓成績不好,表現欠佳的學生失去信心,我們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多表揚孩子的長處,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活的比較充實、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