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釋男人存在意義:雄性改善物種基因健康

2020-12-19 中國日報網

科學家解釋男人存在意義:雄性改善物種基因健康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5月25日電(信蓮) 在許多物種中,雄性對繁衍的唯一貢獻就是精子,生物學家長久以來都很困惑,為何在適者生存的進化過程中雄性能存活下來。現在,英國科學家給出了一個解釋:物種「性選擇」的過程需要雄性參與,這能幫助物種避開疾病,避免滅絕。

科學家表示,在無性物種繁衍體系中,即全部為雌性無性繁殖的物種群體中,大量繁殖後代的效率要更高。

但是,一篇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發現,在性選擇的過程中,雄性互相競爭來爭奪與雌性繁衍後代的機會,這一過程能改善基因庫並提高整個群體的健康程度,這也是雄性如此重要的原因。沒有選擇的過程,沒有性別或不需要爭奪時,整個群體的基因就會變弱,滅絕的機率也更大。

負責此次研究的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教授馬特·蓋齊說:「雄性在繁衍中的競爭對於物種的長久生存至關重要,因為它改善了物種基因的健康。性選擇的過程就像是個過濾器將有害的基因變異都去除掉,幫助整個物種群健康發展,從長期來看也能避免滅絕。」

「幾乎所有的多細胞物種都通過性來繁衍後代,但是性的存在並不像生物學家們所解釋的那樣簡單,」馬特說道。「因為有性繁殖存在很大的缺點,比如,僅有一半的後代,也就是女性後代,能夠繁衍後代。為什麼會有物種把精力浪費在雄性後代身上呢?」

在研究中,馬特的小組通過控制實驗室條件用了十年時間觀察麵粉甲蟲的進化過程,控制條件中唯一的不同就是在甲蟲的成熟繁衍期設置不同的性選擇強度。

性選擇強度從激烈的競爭(90隻雄性爭奪10隻雌性)到沒有性選擇競爭(就是一夫一妻,雌性沒有選擇,雄性沒有競爭)。

這樣繁衍七年後,也就是經過約50代之後,科學家們發現經過激烈性選擇競爭的後代比沒經過競爭的後代更優秀,並且與近親繁衍相比,物種滅絕的風險大大降低。

而經歷過很少的競爭或沒有競爭的性選擇種類在近親繁衍下,健康程度飛速下降,到第十代就走向了滅絕。

(編輯:馬文英 周鳳梅)

相關焦點

  • Nature:物種進化中兩性存在基因競爭對抗性選擇
    生物谷報導:進化論認為,物種進化永遠是朝著「最優基因」的目標前進。不過,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動物雌雄兩性在進化中可能無法「皆大歡喜」,對雄性有利的基因往往會阻礙雌性同類相關的適應性。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28日的《自然》雜誌上。
  • 先看看科學家怎麼解釋「渣男」……
    先看看科學家怎麼解釋「渣男」……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5-10 這並不是在為「渣男」洗白,畢竟人類早已成為具有高度道德感的物種,而目前大多數研究仍然只是在動物模型身上展開
  • 從生物學角度,男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一項最新研究利用50代甲蟲來了解性選擇對物種的生存有多重要。從單純的生物學角度來說,雄性的存在讓人費解。在產生下一代的過程中,雄性物種貢獻的僅僅是遺傳材料。東安格利亞大學教授Matt Gage說:「幾乎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依靠有性生殖,然而它才存在卻不容易解釋,因為這種繁殖方式帶有巨大的負擔,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只有一半的後代(女兒)才有真正繁殖後代的能力。
  • 世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去世,僅剩兩頭雌性,該物種視同滅絕
    今天,世界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死了。世界僅剩兩頭雌性北方白犀牛,這一物種已經在自然世界中視同滅絕。據中新網消息,肯亞研究人員稱,由於健康狀況「明顯惡化」,北方白犀牛「蘇丹」在19日被實施安樂死。45歲的蘇丹,已經到了犀牛壽命的上限,過去一年裡,它飽受右後腿感染潰爛之苦,幾乎不能行走。
  • 令人詫異:無需雄性竟能隨意繁殖的動物
    對動物界的大多數物種來說,繁殖同時需要雄性和雌性的參與。然而,生物學家在南非發現了一個十分獨特的海角蜜蜂種群,它們演化出了無需雄性參與的繁殖策略。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該種群海角蜜蜂的全基因組,並與其他種群進行了比較,試圖了解這種無性繁殖背後的機制。
  • 世界男性健康日 | 男人無精,是否預示著一個「雄風不再」的未來
    原創 編輯部 小吳 常笑健康看著西遊記長大的讀者朋友們,還記得從國王到庶民都是女人,沒有男人的那個「女兒國」嗎?現在要告訴你,未來,女兒國真的可能會存在。越來越短的Y染色體和越來越少的精子男性同胞們在經歷了禿頂、保溫杯泡枸杞等一系列研究的打擊後,這項研究又來扎心了:科學家發現雄性危機即將來臨,Y染色體正在消失,據推測,Y染色體會在500萬年後完全消失,未來男性將滅絕!
  • 男人雄性激素是否旺盛,身上的毛髮會「講」給你聽,別不好意思
    在自然界中,男性都希望自己的身體強壯一些,無論處於哪個年紀,男人們都想要擁有強健的體格,這樣才顯得更有男人味。畢竟,男人們都是愛面子的。即使男人總是把大量時間花費在事業上,但前提是身體健康要有保障。如果身體素質不好,就容易被各種大小問題找上門來,必定會影響到男人們的工作效率,也不能把全部心思放在事業上。處於壯年時期的男性,很多都仗著自己身體素質比較強大,平時根本就不怎麼關注自身的健康。不僅如此,在生活中還常常有很多不良習慣,這些習慣在短時間內確實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但長時間下來,男性們可能就會發現強大的身體素質,不知什麼時候悄悄溜走了。
  • 跨越物種的戀愛?日本獼猴為什麼會和梅花鹿發生親密行為?
    從來沒有一個物種和獼猴一樣,對梅花鹿如此依戀。日本獼猴是首個被科學證實在某些種群中存在「文化」行為的非人類種群,在日本幸島,一些猴子學會先把甘薯洗乾淨再吃。另一些猴子則養成了在溫泉裡泡澡的習慣,還有一些則模仿人類洗衣服。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體內的基因也會自私嗎?
    我們的存在到底具有什麼意義?在著有《自私的基因》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道金斯看來,人類是由基因進化而成的。剛開始道金斯把人類的原始形狀用一定數量的原子進行比喻,後來道金斯發現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按照這種理論,如果你想製造出一個人,你先是要收集非常多的原子,然後再把原子放到生物化學的雞尾酒混合器裡瘋狂搖動。但即便你搖到宇宙毀滅,混合器裡也不可能誕生出一個人。
  • 人類存在的意義
    在這裡,我們將找到意義所在。通常來講, 「意義」含有「目的」的意味,而目的之中必有構思,有了構思必能找到構思之人。事實上,任何存在實體、任何過程、任何單詞的定義,都是構思之人有意為之,體現著他們的目的。這是組織化宗教的哲學世界觀的核心,在他們宣揚的創世故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宗教的世界觀認為,人類生而有意義,每個個體都有生存在地球上的理由,大到人類整體,小到每個人的生息都存在意義。
  • 喜馬拉雅山發現「雪人」,基因與大猩猩相似,科學家也無法解釋!
    在地球存在的幾十億年中,所有的生物都經歷了大滅絕,最終只有極少數的生物留在了歷史舞臺,其他大多數的生物都慘遭淘汰。所以在自然界面前,所有生物都是十分渺小的。根據現代的科學數據表示,人類和大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達到98%以上。曾經在我國的喜馬拉雅山,科學家就曾發現過一個神秘的物種,它們體型龐大,渾身長滿白色的長毛,看上去仿佛會動的「雪人」。上個世紀有一支探險隊在喜馬拉雅山攀登的時候,就曾發現了神秘的「雪人」蹤跡。他們看到後非常驚喜,這是一個長約12英尺的巨大腳印,乍眼一看就知道這肯定不是正常人類留下的。
  • 科學家培育「終結者肉牛」,基因編輯控制性別或成現實
    在這個名為「只要男孩」的項目中,她的目標是創造一隻公牛,它只會有雄性後代:要麼是正常的公牛犢,要麼是不僅擁有兩條X染色體,還攜帶決定雄性的SRY基因的牛犢,完全沒有常規意義上的母牛。不過後來,這種強制的性別檢測被取消了,因為檢測的手段是侵入性的,並且存在潛在的不公平。圖丨SRY 基因結構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由雌性變為雄性的牛天然攜帶SRY。她的學生Owen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沒有人注意到:反正大部分雄性肉牛都被閹割了。
  • 260個物種,119個存在「殺嬰」行為,動物為何要給幼崽過不去?
    260個物種,119個存在「殺嬰」行為,動物為何要給幼崽過不去?所謂的「殺嬰」,是指成年的動物殺死同一個物種未成年個體的行為。「動物「殺嬰」行為在類、鳥類、嚙齒類、食肉類、靈長類等中是廣泛存在的,尤其是在哺乳動物中更為常見。
  • 人類是「外來物種」?基因序列中的「37」,或已暗示
    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的各項技術的突破,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探索越來越深入,再回看之前的結論,不少科學家對達爾文進化論中關於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提出了許多的疑問,因為從古生物的出現到人類形成期出現了空擋時期,而這些空檔期正是人類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而關於這一時期人類如何進化和發展的記載完全是空白的,所以有很多人猜測
  • 歐美科學家發現友善對物種發展有重要意義,人類社會發展離不開它
    這樣的意思往往體現為人們的一種信仰,但是近日美國媒體報導,有科學家在這方面找到了基於人類發展層面的現實依據。據美聯社7月2日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心理學家麥可·麥卡洛認為善良的心對人類的發展價值巨大,稱友善是我們作為一個物種如何演化與生存的關鍵,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友善的行為可以讓我們感覺更好更健康
  • 移植精原幹細胞可恢復絕育的雄性動物產生精子的...
    在上個世紀內,人工授精已經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選擇性育種方法,因它的效率較高而受到科學家們的青睞。 論文通訊作者Jon Oatley說,「大約有80%的奶牛是通過人工授精繁殖的。」但是對於其他動物來說,這項技術有局限性。他解釋說,與公牛不同的是,公豬(指的是馴化的、未閹割的豬)的精子不能很好地被冷凍,因此它的保質期縮短,被限制了運輸。
  • 科學家證明與基因有關
    科學家證明與基因有關 澎湃新聞 王亦贇 實習生石曉菲 2016-12-03 12:28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一科學家發現渦蟲再生基因 或使人類永葆青春(圖)
    記者昨天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獲悉,人類擁有再生能力、永葆青春不再只是夢想,因為自然界已將這兩種超凡的能力賦予了一個物種渦蟲。近日,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國際權威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CellBiology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已建立了日常維持數萬條渦蟲的研究系統,發現了12個新的調節再生的基因。
  • 科學家發現新果蠅物種
    新華社倫敦7月30日電 (記者曹麗君)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一種通過自然雜交形成的新果蠅物種,鑑於果蠅的生長特點,他們推測由雜交產生新物種可能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此前,科學家一直認為,大部分新物種的產生都是從現有物種中分化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