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物種進化中兩性存在基因競爭對抗性選擇

2020-12-11 生物谷

    生物谷報導:進化論認為,物種進化永遠是朝著「最優基因」的目標前進。不過,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動物雌雄兩性在進化中可能無法「皆大歡喜」,對雄性有利的基因往往會阻礙雌性同類相關的適應性。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28日的《自然》雜誌上。 

    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Katharina  Foerster和同事分析了1971年至2005年收集的一種蘇格蘭馬鹿的相關數據,並且利用每隻馬鹿對種群個體數量的貢獻來衡量它們的適應性。研究人員通過統計發現,如果一隻雄性的適應性(指生存能力和繁殖數量)強,那麼它的雌性親屬的適應性往往低於平均水平。這一現象表明,兩性在進化過程中存在著一種競爭,即基因的性別對抗性選擇(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 

    Foerster表示,「對一個物種的雌雄性個體而言,最優基因存在著一種平衡。」所謂的最優基因是與性別緊密相關的。 

    儘管此前對黑腹果蠅的實驗室研究得到過類似的結論,但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真正的「自然」選擇研究。不過,科學家並沒有發現對應的結論,即雌性馬鹿的高產會影響雄性親屬的繁殖能力。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是由於母親對雌雄後代的早期影響比較類似,從而補償了雄性遺傳上的不利條件。 

    同樣地,研究人員也沒有發現雄性馬鹿的適應性與其雄性後代有任何關聯。她們推測,雄性無法將自身的適應性特徵傳達給雄性後代,很可能是因為這類性別對抗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 

    加拿大皇后大學的Adam  Chippindale對該項研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表示,研究基因選擇中的性別差異並不容易。「首先,衡量適應性就是一項極為困難的工作,更不用說幾代之間的不同性別差異性的傳遞……即使在實驗室中也很難得到類似的數據,研究人員對馬鹿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關注,所得到的結論也是十分出色的。」 

    Chippindale認為,如果能夠收集到更多理想的數據,研究人員很可能會最終發現,這一與性別相關的基因選擇是普遍存在的。「最優基因只有在合適的性別環境中才是最優的,」他說。(引自科學網)

原始出處:

Nature 447, 1107-1110 (28 June 2007) | doi:10.1038/nature05912; Received 11 December 2006; Accepted 11 May 2007

Sexually antagonistic genetic variation for fitness in red deer

Katharina Foerster1, Tim Coulson2, Ben C. Sheldon3, Josephine M. Pemberton1, Tim H. Clutton-Brock4 & Loeske E. B. Kruuk1

  1.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Edinburgh EH9 3JT, UK
  2. Division of Biology and Centre for Population Biology, Imperial College, Silwood Park, Ascot, Berkshire SL5 7PY, UK
  3. Edward Grey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Zoology, University of Oxford, Oxford OX1 3PS, UK
  4. Department of Zoolog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CB2 3EJ, UK

Correspondence to: Katharina Foerster1Loeske E. B. Kruuk1 Correspondence and requests for material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K.F. (Email: foerster@orn.mpg.de) or L.E.B.K. (Email: loeske.kruuk@ed.ac.uk).

Evolutionary theory predicts the deple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natural populations as a result of the effects of selection, but genetic variation is nevertheless abundant for many traits that are under directional or stabilizing selection1. Evolutionary geneticists commonly try to explain this paradox with mechanisms that lead to a balance between mutation and selection2. However,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equilibrium genetic variance under mutation–selection balance are usually lower than the observed values, and the reason for this is unknown3. The potential role of 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 in maintaining genetic variation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this debate, surprisingly given its potential ubiquity in dioecious organisms. At fitness-related loci, a given genotype may be selected in opposite directions in the two sexes. Such 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 will reduce the otherwise-expected positive genetic correla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fitness4. Both theory5, 6, 7 and experimental data8, 9, 10, 11, 12 suggest that males and females of the same species may have divergent genetic optima, but supporting data from wild populations are still scarce13, 14, 15. Here we present evidence for sexually antagonistic fitness variation in a natural population, using data from a long-term study of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We show that male red deer with relatively high fitness fathered, on average, daughters with relatively low fitness. This was due to a negative genetic correlation between estimates of fitness in males and females. In particular, we show that selection favours males that carry low breeding values for female fitnes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 can lead to a trade-off between the optimal genotypes for males and females; this mechanism will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the operation of selec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natural populations.

相關報導:

PLoS Biology:物種進化未必需要有性繁殖

遺失的一環 新陳代謝速率重新詮釋物種進化史

生物晶片技術揭示物種進化的速度

進化生物學&古生物我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外星球,或是地球的......

血吸蟲與人類可能協同進化

基因學家判斷:非洲人是現代人進化的源頭

用基因組學方法追溯細菌的進化史

不同物種間可能存在基因「借取」或互換現象

王文談新基因起源與進化研究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解釋男人存在意義:雄性改善物種基因健康
    中國日報網5月25日電(信蓮) 在許多物種中,雄性對繁衍的唯一貢獻就是精子,生物學家長久以來都很困惑,為何在適者生存的進化過程中雄性能存活下來。現在,英國科學家給出了一個解釋:物種「性選擇」的過程需要雄性參與,這能幫助物種避開疾病,避免滅絕。科學家表示,在無性物種繁衍體系中,即全部為雌性無性繁殖的物種群體中,大量繁殖後代的效率要更高。但是,一篇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發現,在性選擇的過程中,雄性互相競爭來爭奪與雌性繁衍後代的機會,這一過程能改善基因庫並提高整個群體的健康程度,這也是雄性如此重要的原因。
  • 性選擇已成為人類進化的主導動力,人類所有焦慮本質上是進化焦慮
    進化論實際上是以族群和個體為雙重研究對象的,微觀個體的生存優勢總和構成族群的生存優勢;族群的生存問題包含兩個部分:個體的生存和個體的繁殖,文明前的人類種內競爭包含了生存競爭和繁殖競爭,競爭結果是優秀的基因被保留下來,不適合保留(不一定是不好,只是在特定環境中不具備生存優勢)的基因被淘汰掉。
  • 人類是「外來物種」?基因序列中的「37」,或已暗示
    長時間以來,人們已經逐漸推翻了神靈創造這一理論,大部分人相信並且認可人類不是神創造的,而是人類經在漫長的時間裡經歷生存淘汰不斷選擇進化,最終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這也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的一個結論。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的各項技術的突破,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探索越來越深入,再回看之前的結論,不少科學家對達爾文進化論中關於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提出了許多的疑問,因為從古生物的出現到人類形成期出現了空擋時期,而這些空檔期正是人類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而關於這一時期人類如何進化和發展的記載完全是空白的,所以有很多人猜測
  • 進化論為何能操控整個物種?科學家給出答案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存在充滿著數不盡的未知,比如,為什麼蝴蝶的構造與植物的構造不一致?甚至蝴蝶與植物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相互依靠。特別是蝴蝶通過植物揮發出來的香味進行選擇,進而通過花粉來繁殖後代。人類是怎麼解釋生物界神奇的現象?
  • 友好者生存:進化論的非暴力版本
    在高適應空間中,寬廣、平緩的山坡代表著該區域的種群可能變異且倖存下來;狹窄的山脊暗示著極微弱的可能性,即使一個小小的改變,就可能將一個帶有新突變的個體甩下懸崖。當自然選擇鬆懈時,地形自身也會改變,陡峭的懸崖會拓展為平原。一旦選擇的限制改變了某個特質,種群就能在相關特質中產生更多可能,進化就會變得更自由。
  • 伽藍菜基因組:CAM的趨同進化
    其中,CAM是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的光合作用方式,主要存在於多肉植物中,比如番杏科,景天科,仙人掌科等等。由於CAM光合途徑在維管植物中廣泛存在,科學家普遍CAM是趨同進化,在不同類群中由C3祖先獨立演化形成的。但是趨同進化的機制一直存在爭議:1. 選擇約束理論認為,趨同進化不是隨機的,而是受到選擇約束,比如代謝途徑,功能蛋白等,從而產生相同的表型結果。
  • 讀書 | 性選擇與美的進化
    達爾文認為,除了為適應環境而發生的進化外,肯定還有其他某種力量在發揮作用,塑造物種:主要由雌性做出的受審美影響的配偶選擇。普魯姆希望將主觀性和對美的渴望納入到我們對進化作用的理解中去。這是一個充滿熱情的請求,從鳥類開始,以人類結束。本書會幫助你最終理解許多問題,比如世界上為什麼會有孔雀這樣的動物。」
  • 成都生物所在持續基因流下物種界限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在高等生物物種界定中,生殖隔離(reproductive isolation)被認為是一條基本、具有可操作性的準則。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生物學物種概念(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BSC)一直是高等生物物種界定的較可靠的準則。生物學家認為,由於生殖隔離的存在,不同物種之間無法進行基因交流,以此維持物種的界限。
  • 雌雄兩性誰先出現?是進化的結果,還是大自然的「人為設定」?
    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在元古宙晚期就有了性的分化。通過基因重組,細胞繁殖,性功能逐漸進化完善,換句話說很多動物在交配過程中,它們動作迅速,後代很強壯,能夠抵抗各種生存環境。在生物學中,生命的起源過程主要分為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有性交配繁殖需要雙方有親密的肢體接觸,但涉及到無性繁殖或者克隆就沒有這些性能力,無性繁殖可以隨時隨地發生,它能夠將自己的完整基因全部傳遞給後代。
  • 閱讀丨自私的基因
    相對於「群體選擇」和「個體選擇」,道金斯更偏愛「基因選擇」。道金斯認為自然選擇和自我利益的基本單位既不是物種,也不是群體,嚴格說來,甚至也不是個體,而是基因。這一結論有人抨擊有人追捧,可謂是毀譽參半。生物演化的奇妙世界在理察·道金斯筆下是什麼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
  • Nature 中文摘要 12 May 2016
    Kent,TorfinnNome,Torgeir R.Hvidsten,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3/n7602/pdf/nature17164.pdf 8000萬年前鮭科魚類共同祖先的全基因組加倍(鮭科特有的第四次脊椎動物全基因組加倍,Ss4R)給了解現存的具有基因加倍的70個脊椎動物分支進化命運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機會
  • 按照進化論,進化使物種越來越好,那現代人是否比古代人更漂亮?
    那麼地球上的物種是如何演化的呢?人類又是如何出現的呢?在以前,這一直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於是東西方的人們便創造了很多傳說來加以解釋,比如上帝創世或者女媧造人。而將這一切打破的人就是達爾文,達爾文在1859年的《物種起源》中首次提到了進化論。
  • 物種間的競爭,其實也是在進行「石頭剪刀布」
    有些物種似乎在進行類似於「石頭剪刀布」的競爭,在這種遊戲中,沒有一個物種享有持久的統治地位。這可能是大自然能夠保持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部分原因。  「這可能會影響進化理論,以及我們對生態動力學、生物技術和保護政策的理解。」西內沃說。「石頭剪刀布遍布整個生物宇宙。」01 豐度方程:用數學描述物種的動態變化  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1859年發表他的自然選擇理論時,他假設,個體之間的競爭提供了進化背後的力量。
  • Nature 中文摘要 26 May 2016
    我們的結果顯示,個體會根據它們的最有力的競爭對手的大小來調整它們的生長,在家養動物和靈長類等社會動物中也有這種根據競爭風險做出靈活相應的可能性。Belote & Scott Pitnick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3/n7604/full/nature18005.html由雌性混交產生的交配後性選擇(PSS, Post-copulatory sexual selection)被認為與不同類群中精子質量特徵迅速進化有關。
  •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2:53:46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Don W. Cleveland、Peter J.
  • 如果人類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為何人類和猿類之間不存在一個過度物種...
    ,為何人類和猿類之間不存在一個過度物種,而在外貌,技能,智力上擁有巨大的鴻溝?,比如毛髮脫落,膚色變化,大腦擴容等,都能在人類自身的基因中發現線索,所以不必要藉助外星人的力量照樣可以完成。,比如毛髮脫落,膚色變化,大腦擴容等,都能在人類自身的基因中發現線索,所以不必要藉助外星人的力量照樣可以完成。
  • 「出軌」是進化的必然結果?為了物種延續,動物體內都有出軌基因
    在進化過程中,雄性動物也履行著「一夫多妻制」的生活,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很多雄性動物在基因傳承的同時,也面臨雌性動物給予的壓力。尤其是繁殖期臨近之際,雄性動物時刻都在準備著應對其他競爭者發來的挑釁,甚至為了捍衛住自己的「後宮佳麗」,這些雄性動物幾乎都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境界。
  • 持續基因流下物種界限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正確認識物種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等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但同時,物種也是複雜且具有爭議的。在過去一個世紀,針對物種概念(Species concept)的研究層出不窮。雖然學界已提出了超過30個以上不同的物種概念,但生物學家至今在物種概念上仍有分歧。在高等生物物種界定中,生殖隔離(reproductive isolation)被認為是一條基本、具有可操作性的準則。
  • 你覺得自然死亡是進化的必然選擇麼?
    死亡並不是生物進化的必然選擇,生物進化是沒得選擇,而現今所有生物都恰好是「必死」的結局。以地球生命的構造和演化特點,未來出現「不死」生物的可能性也很低。自然選擇並不會使生命特定地向某個方向進化,是由於基因變異的隨機性,而變異基因中只有部分可遺傳的變異才能遺傳給後代,並且使後代的適應性發生一定的變化。現代人類約6000種遺傳疾病,多多少少都是和基因或者染色體變異有關,都會影響人類個體在某些環境中的適應性。適應性的改變是生物不斷適應環境變化的基礎,自然選擇就是在已經存在的各種變異個體中選擇。
  • 進化衰變時鐘影響物種的形成和滅絕
    進化衰變時鐘影響物種的形成和滅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44:48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Jennifer F. Hoyal Cuthill小組揭示了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