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並不是生物進化的必然選擇,生物進化是沒得選擇,而現今所有生物都恰好是「必死」的結局。以地球生命的構造和演化特點,未來出現「不死」生物的可能性也很低。
自然選擇並不會使生命特定地向某個方向進化,是由於基因變異的隨機性,而變異基因中只有部分可遺傳的變異才能遺傳給後代,並且使後代的適應性發生一定的變化。現代人類約6000種遺傳疾病,多多少少都是和基因或者染色體變異有關,都會影響人類個體在某些環境中的適應性。適應性的改變是生物不斷適應環境變化的基礎,自然選擇就是在已經存在的各種變異個體中選擇。
基於這樣的自然選擇進程,生物傾向於向適應性不斷變化的方向演化,這並不是一個確定的方向,適應性表現多種多樣,動物毛皮禦寒,人類卻可以生火,這種演化也使得生物種群能夠更長時間地存續。從這個角度看,若生物不再死亡,由於生物個體數量的不斷增加,種群內外生存競爭的壓力就越來越大,生物可能會傾向於不繁殖或者少繁殖的方向演化,那麼帶來的就是種群基因庫的相對穩定,結果就使得生物的適應性在突變的環境中下降,易造成滅亡的危機。
實際上以現有生物的構造而言,生物的基因不可能不變化,只要有生殖過程,基因是通過不斷改變來實現自己相對永久地存續。碳基構造的生物大分子也會在生命過程中不斷遭受損傷,終有一日一些關鍵的基因功能可能缺失,帶來的就是生物的死亡。儘管目前有些動物最高可以活300年左右,植物中最長壽的已經活了9500年左右(挪威科學家發現,幾株雲杉),基於生物生殖和生命構造的特點,尚不存在不死的生物,燈塔水母等物種的「返老還童」式的不死永生,也只是以往科學研究的不足,現代認為它們不過是通過水母型向水螅型的轉變實現生殖,並不能保證不死,也絕不是永生。基於地球生命構造的特點,未來自然環境中出現的可能性也比較低。大概只有人類有那麼一丁點可能,以技術手段彌補生物構造的天然不足,但這也絕不是現代人類可以做到的。
還是那句話,死亡不是生物進化的必然選擇,基因都希望自己能夠更長久地存續下去,生物種群傾向於向「永生」演化,但是碳基構造使得生物無法選擇進化的方向,使得地球生物個體都有必死的結局,環境變化使生物個體死完了,生物種群也就不存在後續的演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