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自然死亡?即便在睡夢中離世的他們,也可能經歷可怕劇痛

2020-12-23 俗夫論科學

筆者:三體-小遙

人生在世,我們需要經歷酸甜苦辣,而生活也同樣會教會我們一些什麼,直到時間緩緩流逝,人們不可避免地提到有關死亡的話題,經歷時間洗禮後可以從容面對。

在科學家眼中,死亡並沒有那麼沉重,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這只是生命向另一種形式轉化的必然過程。在最新研究成果中,還有科學家認為沒有人能自然死亡。

或許在人們的印象裡,曾經偶然聽到有人在討論某個老人的離開,平靜的、沒有痛苦的死亡是很多人的願望,然而科學家得到的數據卻並非如此。

根據相關研究,即便是在睡夢中死去的人們,其實也並不是自然死亡。更多情況下,我們對「死亡」這個詞彙和它代表的意義存在誤解,因為在科學家眼中,這是一個持續的狀態,而非一瞬間發生的事情。

也就是說,死亡的過程可能會持續數天,從一個人無法集中精力或者身體出現不適,周圍的人也許可以注意到這種情況,即便沒有表現任何病症,也無法擺脫即將走向死亡的命運。

同時,科學家發現人到老年時總會出現各種疾病,舊疾和某些急症都有可能成為導致死亡的原因,只不過有一部分無法被直接發現,所以看起來像是自然死亡的狀態。正如在睡夢中死去也並非表面那麼安詳,畢竟人是在不清醒的狀態下離開,所以也有可能是某種尚未被探明的癌症,總之這種現象不容忽視。

客觀上來說,最自然的死亡需要伴隨著劇烈的疼痛,任何藥物的幹擾都會改變這一狀態,因為自然死亡需要清醒的意識,一旦服用舒緩疼痛的藥物就會影響人們的感知,這並不符合對自然死亡的定義。

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的壽命正在有效延長,也有一部分人會面臨不同的結局,這是人們的選擇,也是對生命的不同態度。

在有限的生命中,人們一直在探索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死亡註定會來臨,而我們需要認識到,一切都無法阻止我們熱愛生命。

相關焦點

  • 事實上沒有人真正地「老死」 最自然的死亡方式產生可怕劇痛
    在我們當今社會中,提及某人「老死」是很常見的,但事實上沒有人真正地「老死」,他們終會因其他已患疾病或者新發疾病而死,「老死」是不會寫在死亡證明上的死亡原因,通常最有可能是心臟驟停所致,這與潛在的身體問題有關。例如:感染、心臟病發作或者癌症等,血栓可能進入肺部,阻止大腦為身體器官供氧,從而導致心臟停止跳動。
  • 為何老人離世前,總會說胡話?5個臨終徵兆若同時出現,可能時間不多了
    但是卻沒有人能夠一直不下車,沒有人能夠不面對死亡,只有經歷了死亡,這一趟路程才會完美的結束。 有的人就會發現,一些老人在離世之前會說胡話,這究竟是有什麼樣的原因? 為何老人在離世前,會說一些胡話?
  • 即便有一天人類真的能夠攻克癌症,最終也還是逃不過自然選擇
    無論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即便癌症現在每年讓幾百上千萬人承受巨大的痛苦,即便病魔會使親情,友情,愛情面臨各種摧殘,但我們也不得不意識到,無論是災難還是疾病,都是大自然給地球生命的一種選擇,就像給予萬物生命一樣不可能消失。
  • 人在死亡瞬間依然能聽見聲音,這可能是他們在人世的最後...
    人在死亡瞬間依然能聽見聲音,這可能是他們在人世的最後記憶  olivia chan • 2020-07-13 14:48:33 來源:前瞻網
  • 科比離世:死亡是一個很坦然舒暢的過程,是一種領悟
    1不怎麼觀看NBA,不太知道籃球的事情,科比離世,再加上我前兩天剛剛經歷死亡的驚嚇,內心有種說不來的感受,總是想要把它們寫下來。我想即使科比離開了,他也永遠會被世人所記住,希望他和女兒能在天堂獲得安寧。好像這段時間,有很多的年青生命離開了人世。像年僅25歲的韓國藝人崔雪莉,錄浙江衛視節目去世的年僅35歲的高以翔等,他們都是很年輕的生命,然而就這樣突然的離開了人世間。
  • 你願意和孩子談論「死亡」嗎?死亡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儘管家長們避之不及,但隨著孩子的成長,死亡已然是無法逃避的話題。 比如我們自己親人的離世,比如我們養的小動物死亡。 因為我們從小被教育,死亡是黑色的,是痛苦,也是失去,是悲愴,也是禁忌。 我們不可談,也不許談。 但即便如此,死亡還是在那裡,並不會因為我們的避諱而不存在。 死亡是不可控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 死亡瞬間依然能聽見聲音?請多陪陪親人吧
    人在即將死亡的時候,「最後的記憶」會是什麼?當然,沒有體會過死亡的人是不會知道的。但最新研究發現,彌留之際的人依然殘留聽覺,他們仍然可以聽到親人對他們說的話。這項研究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開展,旨在研究瀕臨死亡的人的聽覺以及意識行為。這也是第一次對人臨終時的無意識聽力進行測試。
  • 他們不是數字,是去世的人!疫情肆虐,我們怎樣進行死亡教育?
    長輩的突然病逝、電視上各種災難的報導,甚至孩子養的寵物離世……隨著成長,他們逐漸對死亡產生疑惑和好奇:死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死去的人都到哪裡了?我到什麼時候會死?而家長們對回答這樣的問題常常感到為難、糾結甚至是避諱。
  • 狗狗如何理解死亡?狗狗可能不知道死亡為何物,只是為分離而悲傷
    兩種新聞似乎都在證明狗狗是一種通靈性的動物,但卻反映出狗狗對待死亡的兩種不同態度。狗狗眼中的死亡,到底是一種永別,還是一種離去呢?狗狗和人一樣,在一生當中有可能會經歷和見證同伴或親人的死亡。而事實證明,主人對死亡不同的處理方式,會讓狗狗產生不同的反應。
  • 媽媽也會死嗎……別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自責,以為是自己導致了這一切的發生,甚至產生被孤立的感覺。所以,當親人離世後,父母應該認真和孩子講述這一切,告訴孩子這個事實。升華孩子對死亡的認知有時候孩子傷心難過,並不是無法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而是他們擔心自己的媽媽,也會有這麼一天。這個時候,你不妨主動聊起這個話題,問問孩子:「你是不是擔心爸爸媽媽也會死?」
  • 5種人間劇痛,經歷一次終生難忘!
    就算最後能順產也要選擇剖腹產,因為順產太疼!我說你沒經歷過,你怎麼就知道剖腹產不疼呢!後來因為身體緣故,真的如她所願醫生給她做了剖腹產。後來我又問她,你現在還覺得剖腹產輕鬆嗎?「不不不,剖腹產太可怕了,疼的你靈魂出竅!
  • 自然死亡,是我見過最離奇的死法!
    一代球王馬拉度納去世了,死亡通知單上赫然寫著:自然死亡! 有時候,當你聽說一個人是自然老死的,竟然會覺得那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幸福。「自然老死」,「無病無災」,從呱呱墜地,到安然閉目,生命簡單的很純粹,也不失為一種美好! 可是現代社會,哪裡還能見到什麼自然死亡,哪裡還能聽說什麼安然離世。
  • 【死亡到底是什麼體驗?】6種你可能經歷的死亡體驗!—— 瀕死體驗原理
    01—瀕死期瀕死期是指死亡過程開始至臨床死亡之前,這是一個可長可短的過程。如果是意外死亡或者猝死的話,這個過程可能極短,但是如果你是因為慢性病死亡,這個過程可能會長達數小時或者數天。會做更多的夢根據姑息醫學雜誌的研究表明,88%的瀕死患者都感覺他們會做更長更多的夢,而且這些夢都異常真實,這些夢越做越長,越做越多,漸漸的…… 他們越來越分不清夢境和現實,有的人在這些夢裡開始收拾行囊,準備出發到下一段旅行,有的人在夢裡與家人團聚。總之,這些夢都非常的積極正面,可以緩解他們焦慮的情緒。
  • 3女生天台冒險,12歲男孩離奇死亡,他們經歷了什麼?
    更可怕的是,當他第一次傷害自己之後,接下來一連串的自我傷害,就會很容易接受。而後,對方還會誘導他服用不明藥物,一直將他引向死亡。相關資料顯示,藍鯨死亡遊戲的參與者,大多是10-17歲之間的青少年。一旦進入,會完全順從遊戲組織者的擺布與威脅,幾乎沒有人能夠活下來。
  • 知見 當摯愛的親人離世時,你在經歷著什麼
    對於絕症患者來說,他們需要心理醫生的幫助來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所以,在美國,癌症患者一般都配備有專屬的諮詢師或者支持小組,以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然而有一群人往往容易被忽略--絕症患者家屬。當知道你最親愛的人被診斷為絕症,而你必須眼睜睜看著他們漸漸走向死亡,這是一種多麼巨大的壓力和傷痛。此時的你要陪伴親人,還要堅強地支撐住一切,以確保他們可以走好人生最後一段路。
  • 自然死亡(上)
    死亡是件無法避免的人生大事。特別是腦袋跟秋收的麥子般齊刷刷掉落,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事情的起因是影刃的流沙城和當地分部的高層幹部齊聚一堂,他們為了今年的人口黑市開市可謂煞費苦心。生意究竟有沒有做成已無人關心,因為仇家循著夜精靈的味道找上門來。身手了得的影刃高手們坐在觀禮臺之上對死亡迫近的腳步毫無察覺,甚至沒能做出像樣的抵抗。
  • 謝謝它,教兒子理解死亡
    是怎樣的生活經歷,讓大兒子對死亡有了這樣的理解?並反覆告訴他死亡的是什麼,他記住了,思考了,並最後能以他的理解來安慰別人。孩子親自照顧,餵藥餵水,儘量減輕它的痛苦,懂得愛,盡力和責任並觀察狗面對死亡的反應明白死亡並不可怕
  • 孩子們對「死亡」的了解,以及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死亡」
    十四年前,我在電視上觀看了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向我講述了真實的死亡。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愉快的經歷。電視是兒童學習的常用媒體,但是諸如死亡之類的難題可能需要成年人的進一步解釋。不幸的是,我覺得我不得不獨自面對死亡的意外發現,因為它把PG級的90年代經典電影變成了我童年最大的噩夢。 兒童對死亡的理解有所不同。確實,通過適當的監視可以避免我突然受到的創傷意識。
  • ...導致更多人死亡!流行病教授: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什麼時候才算脫離...
    它可能會比第一波更嚴重,導致更多人死亡;也可能只是單純的膨脹,因為很多人在感染後沒有任何症狀,免疫水平大大提高。 但在沒有疫苗或有效藥物前,很多關鍵信息仍然缺失。感染過新冠肺炎的人會不會免疫?免疫能持續多久?病毒會像流感或普通感冒一樣在寒冷的季節達到峰值?或在溫暖的月份銷聲匿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