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航5歲的時候,一直疼愛他的爺爺突然去世了。在葬禮上跟爺爺告別的時候,可能是大人們的凝重表情和悲傷嚇著他了,他一臉恐慌,緊緊摟著媽媽的脖子,想看爺爺最後一面,卻又因為害怕而不敢看……
之後很多天,航航都不怎麼愛說話,無精打採的樣子。晚上有時候玩著玩著他會說害怕,有時候又說會想爺爺,半夜還經常哭著醒來。原以為這個年齡的他還什麼都不懂,沒想到他的反應卻如此強烈。
家人離世,會讓孩子悲傷,也會讓孩子有很多不解,甚至恐懼。當孩子問你: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這時候千萬不要迴避,因為是時候給孩子一些死亡教育了。
坦然地告訴孩子親人去世的事實
中國人有一個傳統,人忌諱談論死亡。當親人去世後,對於年少不經事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恐懼很大一部分是源於與事實的隔離。
當成人處於痛苦之中,忽略或沒有意識去給孩子講清楚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家庭的喜怒哀樂之外,這種失去親人關注的恐懼很容易侵蝕他的安全感,然後開始各種猜想,來彌補信息的不足。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自責,以為是自己導致了這一切的發生,甚至產生被孤立的感覺。所以,當親人離世後,父母應該認真和孩子講述這一切,告訴孩子這個事實。
比如:「爺爺去世,是因為生病太嚴重,他離開了我們,以後不能和我們在一起了……」這樣的信息雖然會讓孩子感到難過,但也能讓他們有機會和父母一起面對悲傷,表達哀思與痛苦,從而減少內心各種猜測帶來的不安。
升華孩子對死亡的認知
有時候孩子傷心難過,並不是無法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而是他們擔心自己的媽媽,也會有這麼一天。這個時候,你不妨主動聊起這個話題,問問孩子:「你是不是擔心爸爸媽媽也會死?」
如果是的話,你要告訴孩子:「雖然爸爸媽媽有一天也會死亡,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爸爸媽媽現在會陪伴你慢慢長大,等有一天你長大了、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變得很老很老了,才會死亡,而不是現在。」
你的這番承諾,會大大地消除孩子內心的焦慮。
另外,你應該告訴孩子,死亡是一種正常的生命輪迴,植物會死亡、動物會死亡、人類也會死亡……讓孩子明白死亡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
建議父母們可以買一些相關的繪本,或者讀物,幫助孩子升華對死亡的認知,從而更加熱愛什麼,善待生命。
看到孩子的恐懼,共情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經歷親人死亡,一旦表現出情感不適的反應,即使沒有主動向成人詢問,我們也要主動去安慰孩子,給他一個安全的擁抱,告訴孩子你能體會到他現在的心情。
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想念爺爺,你特別希望爺爺還繼續活著,對嗎。」「媽媽也一樣,希望爺爺能跟我們在一起,這樣我們就不會這麼難過了。」
和孩子聊一聊現在的心情,和心理的想法,讓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心裡的壓力會減輕許多。
媽媽可以代筆,幫孩子寫下想對爺爺說的話,或者畫出一幅感謝爺爺的畫,然後把這些紙和孩子一起燒掉,讓孩子在心理上和爺爺進行一次正式的告別。
以後如果家裡有小寵物死了,也可以遵照類似的做法,讓孩子和心愛的寵物來一次告別,讓孩子能了解和正視死亡,化解自己的悲傷情緒,這也是一種能力的提升。
總結:死亡這個話題雖然有些沉重,但並非像成人忌諱得那麼神秘可怕,父母完全可以用溫馨、自然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悲傷情緒。讓孩子漸漸走出親人死亡帶來的悲痛,並豐富對生命的認知。
關注「欣媽育兒經」,有任何母嬰育兒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發私信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