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橙果媽媽圖片:網絡
01
又是一年清明節,今年的清明節註定被永遠銘記。為了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天安門廣場降半旗,用最莊嚴的方式表達對生命的尊重。
10時,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窗外的防空警報鳴響,回憶起這次疫情中3322名國人感染新冠病毒去世,45名醫務人員殉職,內心的傷痛還是難以言語。他們跟你我都一樣,都是普通的人,都是有家人,有牽掛、有內心的恐懼,依然選擇了擔當與責任,依然選擇了不歸路,我們不會忘記這些付出和犧牲的英雄。
歷史是一條長河,他們的精神永流不息,向我們的同胞致敬!
02
今年的疫情一直被家裡人所關注,一家人在一起討論免不了談到了死亡,對於家裡的孩子,特別是老二,正處於4歲左右的年齡,他對這個死亡特別的好奇。
前幾天奶奶帶著他在家裡看書,在書中最終結局看到了裡面的熊媽媽死了,他特別的傷心 。他問奶奶:「死了,小熊就沒有媽媽了是吧?」 被告知是的,他哭了很長時間,而奶奶最終搬出來書的故事是假的,用別的事情轉移了注意力,書也被藏起來了。
奶奶直接選擇迴避了這樣的問題。畢竟對於老人而言,死亡這個字眼還是比較忌諱的。
晚上下班回到家,老人無意間聊起這件事情,摟著孩子睡覺時,小傢伙突然說:「媽媽,我不想讓你死,也不想爸爸死,不想奶奶死,都不能死......」
問他:「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呢?是不是從書中看到小熊沒有了媽媽,心裡特別的難受?」
小傢伙淚又要落下:「是的,很難受。」
想了想,跟他說:「媽媽,跟你心情一樣。小熊的媽媽年齡大了,身體生病去世了。小熊的媽媽離開他,又去了另外一個地方,用別的方式繼續愛著小熊。當小熊想媽媽的時候,媽媽就會從小熊的心裡冒出來,小熊媽媽依舊是愛著小熊。
你知道,小熊媽媽一直是愛著小熊,不管她在哪裡,她都是最愛小熊的。就像我們一直愛著你一樣,睡覺吧,寶貝。」
或許,孩子還是有一定的疑惑,但是通過這樣的對話,沒有遮掩和下意識迴避,孩子自會慢慢在成長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觀念。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裡人需要做的就是對孩子進行溫和的引導、保持親密的身體接觸,慢慢陪伴孩子養成成熟的死亡觀。
03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有不一樣的理解,闡述方式也不同。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在不同的身心發展階段,對死亡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
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時,應該遵循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規律,找到適合的方法。
瑞典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兒童對死亡的理解分為四個階段,以7歲前的階段為例:
0-2歲:嬰幼兒階段,他們並沒有確切的死亡概念,對於這個階段兒童,最重要的就是親密感,比如擁抱、撫摸等。
2-7歲:會想像死亡的一些原因,比如死掉的人變成天使了。家裡人需要做的就是對孩子進行溫和的引導、保持親密的身體接觸,慢慢陪伴孩子養成成熟的死亡觀。
我們家長可以通過講繪本,或者到文化宮、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等地方,讓孩子在這些環境中,去進行生死觀的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正確生死觀形成與發展。
家長不要害怕給孩子談論生死教育,也不要對此焦慮,當我們家長不迴避,孩子就不會迴避,家長不害怕,孩子就不會害怕。畢竟生老病死都是每個人要面對的,一味的保護孩子,並不能幫助孩子戰勝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