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問我清明節為什麼要全民哀悼,我該怎麼回答才更有教育意義?

2020-12-11 小柯百說

4月4日本來就是我們中國的清明節,平常大家也會去祭奠祖先,哀悼逝去的故人。正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但今年是一個特殊的一年,今年出爆發的疫情,讓許許多多可愛的同胞以及醫務人員失去生命,這是值得我們去哀悼和牢記的。

舉行全國哀悼會有哪些教育意義?

1.傳揚和清明有關的文化和禮儀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淵遠流長,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和使用。光清明節中蘊含的文化就很多的。其一「清明」本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而二十四節對於我們的生活有著重大的幫助。

「清明」節氣的含義就是「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

其二清明節也是一個古老的節日,自周代開始已經有2500多年了,古時清明大家就會祭祀祖先,用來以示紀念。而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古代文化開始慢慢失傳,所以這個全國哀悼對於宣傳清明傳統文化有著重大的幫助

其實有些悠久歷史文化的祖國,不止清明節的歷史文化需要我們學習,其他的一些寶貴的歷史文化也值得孩子去學習學習

2.愛國主義和責任意識教育

2020年初,一場疫情席捲了全國,許許多多醫務人員和志願者們投入到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大家力往一起使,心往一處靠,擁有著超強的愛國主義的精神和責任意識,其中有很多人因此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所以作為一個在朦朧發展期的孩子,有必要接受一下這樣的洗禮,未來也能更好地加強祖國的建設與發展

3.學會感恩

今天4月4日全國所有的娛樂設施統一停止一天,大家在家中為在這次疫情中死去的英雄默哀3分鐘,表達心中的感激。對於家長們來說,這是一次重要的機會,去培養自己的孩子的「感恩」意識。雖然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我每個人都要學會感恩。

4.知道美好生活來之不易

現在很多孩子沒有經受國從前那種辛苦的日子,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其實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所以浪費糧食,亂花錢。有一句話說得好「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生活其實就不容易,我們要學會珍惜生活,所以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教孩子這些問題。慢慢地讓孩子學會這些東西,未來的發展也會更好。

其實的全國哀悼對於每一人都有著重大的教育意義,不僅僅是孩子,對於我們更是如此。從這次的全國的哀悼中我們也可以學會「不顧一切,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超強的凝聚力」。這也是我們能夠在2個月內基本戰勝疫情的絕招

最後

希望這次過後,全國各地學生們學習更加優秀,也更加懂得生活的不易以及要常懷感恩意識。也希望海外留學生們能以祖國為傲。

相關焦點

  • 4月4日清明節全國哀悼!家有兒女,父母如何進行愛國教育?
    說實話,在我的記憶中,上一次降半旗還是08年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時隔12年,這樣的痛苦又要經歷一次,著實很讓人心痛。當然了,對於這個節日,大多數小孩子的印象就是放假,他們不用去學校,可以在家玩。但是今年的清明節,家長們還是要「教會」他們一些東西的。就像我家沐沐昨天問我的一個問題,他說:「麻麻,清明節要怎麼過呢?我們要去哪裡玩呀?」
  • 孩子總問為什麼時,只去回答遠遠不夠,這樣做更有意義
    文丨養育男孩,魚爸 很多媽媽說孩子總是問為什麼,不知道怎麼回答時,該怎麼辦?知道答案時,要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有時,孩子問那些無聊的問題,真的不想回答他們。今天魚爸分享一篇隨筆,談談這個問題。面對孩子總是問問題,父母常常的反應基本上是三種。最常見的一種是打斷孩子。比如有一次在電梯裡,一個小女孩問媽媽「媽媽,電梯是怎麼把我們送上來的?我要看看。」
  • 孩子問媽媽:我為什麼要學習?
    即使這個母親是我的妹妹。我這個妹妹,自己沒有念太多書,走上社會吃了許多沒有文憑的苦,借她自己的話就是:「沒有文憑,拿不到入場券。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憋屈。」妹妹結婚後,對女兒琪琪要求很高,自己天天看教育的書籍,還報教育班去聽課,她說:「我要用科學的方法教育琪琪,讓她別走我的老路。」
  • 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你該如何回答?
    唯有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才是上策。早上,我告訴兒子清明節要帶他回老家,給太爺爺掃墓。沒想到,他卻猝不及防地問了我一句:「媽媽,你也會死嗎?」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問過類似的問題,關於死亡,他們有著同樣的困擾和擔憂。
  • 疫情中的清明節:光是教會孩子默哀,可能還遠遠不夠!
    真的,從沒有考慮過這個清明節要如何度過。不過,國家已經幫我們選擇了度過這個清明節的方式。 作為成年人,作為這個社會和國家一個渺小的個體,我能理解這樣過清明節的方式非常的有意義,因為印象中,上一次國家公祭日還是08年汶川大地震的時候。
  • 為什麼大家越來越重視清明節?這背後的社會心理意義到底是什麼?
    清明節的本意在於緬懷先輩,行孝盡哀。心理學認為這是一個哀悼喪失的過程。還原和挖掘清明節背後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心理,催生新的社會風尚,才是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的。移風易俗,不僅意味著要用鮮花果品替代紙錢鞭炮,也要增加文化韻味。近年來,有人選擇植樹獻花,讀寫家書的方式來傳遞哀思。
  • 孩子說不想讀書了,家長該怎樣教育孩子?這樣回答更有意義
    突然有一天要帶他去上學,孩子可能會問我們做父母的:媽媽,我可以不去上學麼?我想下樓和我的小夥伴們玩。有的時候家長們會和小孩子說,去了學校後會有更多的小夥伴,會認識許多新的朋友。也有的家長採取一種嚴厲的手段,不允許小孩子有這種想法,只會以你還小、你要聽爸爸媽媽的話為理由,要求小孩子去上學。
  • 孩子問「我為什麼要讀書」?看看歐巴馬的回答,堪稱科教書
    現在的孩子面臨手機和網絡的誘惑,難免會對讀書產生厭惡,甚至會讓父母質問"為什麼要讀書"?有的父母可能簡單的回答為了考出高分,這其實可能會讓孩子對讀書與學習產生負面的情緒。為什麼歐巴馬的回答堪稱科教書歐巴馬的回答其實揭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那就是讀書能夠改變命運。這把改變命運的鑰匙掌握在每個人自己的手裡,孩子必須懂得讀書的重要性,才能有機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未來由自己掌握,也要讓孩子有能力掌握,而最好地增強人的本領的方法就是讀書學習。
  • 孩子問我,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不是美國人學中文呢?我該怎麼答?
    「孩子問我,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不是美國人學中文呢?我該怎麼答?」
  • 慎終追遠,緬懷英雄,既要了解清明節的來歷,更要做到深切哀悼
    關於清明,人們流傳下來很多的諺語,大多透露著農民們對於春耕春種,對於有個好收成的美好期盼。早在西漢時期的著作《淮南子·天文訓》中,就有著這樣的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其中不僅寫到清明的日期,更有著天朗氣清,春和景明之意。「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不僅是自然節氣,還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
  • 面試時被問「我為什麼僱用你」,我該怎麼回答?網友:直接走!
    面試的時候,突然被面試官問「我為什麼要僱用你?」,突然覺得反應不過來,然後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這個時候該怎麼回答呢?有人說,我為什麼僱傭你?一句看似普通的話,卻往往能擋住應聘者的道路!實際這句話很好回答,告訴她你的優點,你的專業特長,一定要讓自己鎮定,平常心,很關鍵!我也曾經遇到過類似的經歷,再一次,承攬設備維修的工程中。當時負責設備維修的負責人,直接問我,「我為什麼要把這個工作交給你?」當時我心裡也莫名的緊張,真的不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略微思索,我把我的優點,詳細的列舉出來。首先,我維修過這種設備,對設備的故障能夠初步判斷出來。我有經驗!
  • 清華北大滿地走,孩子問:「為什麼我要考名校?」家長你怎麼回答
    今天在街上聽到一位孩子問他的媽媽,清華畢業的卻在賣豬肉,媽媽你問什麼要我考名校呢?為了賺大錢嗎?當聽到這個問題時,你又是怎麼回答的呢?為什麼一定要考好大學,這個問題,我小時候也問過我的媽媽,可當時她並沒有給我她的答案。直到我現在長大,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我才漸漸想明白要如何回答。
  • 「孩子問,精子和卵子是怎麼到一起的,我該怎麼回答?」
    01孩子的性問題,把我問住了一位家長留言:我的小孩問我,精子和卵子是怎麼到一起的,我該怎麼回答? 她的兒子5歲了。她說,孩子3歲多的時候,陪他讀過《小威向前衝》呀之類的繪本,我也告訴他了,爸爸媽媽相愛,然後精子跟卵子就相遇了,結合成為受精卵,最後長成了一個寶寶。當時講完倒也挺好。可是現在再這麼講似乎沒有用了啊,他還是會仰著困惑的小臉問我,自己到底是怎麼生出來的?我該怎麼跟他說呀? 看完這個問題,我樂了。
  • 孩子問過你為什麼要上班嗎?你是怎麼回答的?
    我記得,包包小的時候,有一次問過我老公:「,知道了大人們的工作是什麼之後,就開始想知道為什麼要工作。為什麼畫了這麼多漫畫,沒有一副一腳踢飛的表情,來形容我當時被懟後的心情?,應該有很多爸爸媽媽,被孩子問過工作的問題吧?
  • 今年清明節註定被銘記,哀悼英雄同時,跟孩子談論生命和死亡
    文章:橙果媽媽圖片:網絡01又是一年清明節,今年的清明節註定被永遠銘記。他們跟你我都一樣,都是普通的人,都是有家人,有牽掛、有內心的恐懼,依然選擇了擔當與責任,依然選擇了不歸路,我們不會忘記這些付出和犧牲的英雄。歷史是一條長河,他們的精神永流不息,向我們的同胞致敬!
  • 孩子問「我為什麼要讀書」時,家長可以這樣回答,娃未來更有出息
    孩子經常會問一個問題:「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呢媽媽們不妨看看這些名人的故事,便知道怎麼回答了,回答對了,孩子未來更有出息。小時候,如果家裡特別窮,父母也一定會鼓勵孩子讀書:「孩子,我們沒有能力,但你一定要好好讀書,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 當孩子問:你們為什麼生我?聰明的家長怎麼回答
    孩子在小的時候,小小的一隻,只會躺在床上,流著口水衝你笑,這時候哄孩子基本上就不用腦子。等到孩子長大了,從小天使變成了一個大一點的天使,就會拉著你的衣角,問你很多問題。有的時候你能答得上來,有的時候卻會讓你很尷尬,這時候你不同的回答,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特別是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的時候: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我?
  • 「媽媽,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媽媽的回答影響了孩子一輩子!
    學生時代,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很多孩子就會問這樣的問題:媽媽,你老是說要我努力讀書,這是為什麼啊?相信所有的家長都被問過這樣的問題。但是怎麼回答卻實實在在是一個需要我們斟酌的一個問題,因為很多時候,家長的一些話會讓孩子認為,他讀書就是為了家長,而不是為了自己!以前也有同學問我:老師,讀書有什麼用?
  • 清明節,「死亡教育」這節重要課,如何和孩子說?
    同時,他們也沒有避開關於死亡的教育課程,旨在幫助孩子在其成長發育相應的年齡,了解死亡的本質及意義,幫助他們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他人的逝世。 匈牙利心理學家瑪利亞 耐基早在1948年就通過調查發現,不同年齡階段孩子對死亡的認知是不同的,每個年齡段有其各自的特點和規律。在幫助孩子理解和認識死亡時,一定要事先了解這些規律,在孩子理解和承受的範圍內,有差異、有針對性地談論死亡。
  •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媽媽,我也要吃海底撈」,媽媽該怎麼回答?
    怎麼才開學半個月,大字不識幾個,攀比炫富倒是學的溜」。相信很多家長也有同樣的感受,大多數家庭都是工薪階層,一個書包上千塊、一頓飯幾百塊,再加上孩子平時的學費、住宿費、夥食費等等,家長們叫苦連連,可孩子們不理解大人的壓力,一味地攀比加壓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