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關於清明,人們流傳下來很多的諺語,大多透露著農民們對於春耕春種,對於有個好收成的美好期盼。早在西漢時期的著作《淮南子·天文訓》中,就有著這樣的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其中不僅寫到清明的日期,更有著天朗氣清,春和景明之意。
「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不僅是自然節氣,還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形成的習俗,經歷了歷朝歷代的流傳,長此以往已經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特色節日和習俗。人們往往會在清明當天,上墓祭祀,對家中死去的族老和祖先進行祭拜。另一方面清明也是人們出行郊遊,踏青,觀賞春景的好時刻。
此外,清明還是人們俗稱的「植樹節」,儘管清明節不是公認的植樹節,可自古就有清明時節戴柳插柳的民俗習慣,所以清明時節,天氣適宜,加上點點細雨,非常適合樹苗的成活和成長。
清明起源於周朝之前,但現今人們所熟知的關於清明節的來源是「介子推」的傳說故事。傳說是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為逃避追殺選擇了流亡,只帶了一些隨從和要臣。
可是流亡的途中也沒辦法到處去找吃的,重耳等人攜帶的糧草很快就吃完了。而後晉公子重耳餓得實在是跑不動了,隨從和大臣們都很慌亂,不知道該怎麼做好。這時,介子推走到一旁,抽出刀子,將自己腿上的肉割了一塊用來煮湯給晉公子喝。
晉公子重耳吃到食物清醒後,感動得熱淚盈眶。皇天不負有心人,晉公子忍辱負重的逃亡換來的是他一躍成為了晉國國君,便是那大名鼎鼎的晉文公。成為君主的重耳將曾經跟隨自己流亡,吃盡苦頭的隨從和大臣都賞賜了一遍,卻漏掉了一個人,那就是介子推。
原來是介子推不願和那些貪圖功勞和賞賜的人同流合汙,他覺得自己割肉奉君的事情本就是身為臣子的他該做的。為了不引起人們的注意,介子推背著年邁的老母親躲到了綿山之中,過著隱士的生活。
後來,晉文公重耳聽說了這件事,這才發現竟然忘掉了當初自己的救命恩人。晉文公重耳連忙帶人到綿山,派人尋找介子推,找了好久一群人也找不到介子推。最終晉文公接受了放火燒山的建議,想要藉此逼出介子推,大力封賞他。
可沒想到的是介子推竟然寧願選擇死亡,也不願再接受晉文公的賞賜。大火燒掉了山林,搜尋的人得以更容易地找尋介子推,可這次找到的卻是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的屍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介子推死去的那天規定為「寒食節」,之後又把第二天規定為「清明節」。
顯然這個故事只是個傳說,並不是真正的清明節起源。可在北方的很多地方都傳承下來了清明節「不開火,吃寒食」的習慣,甚至有的地方不僅不生火做飯,而且是將祭祀用過的食物當作當天的吃食。
與北方吃寒食不同的是,南方廣為流傳著「吃青團」的民俗,有些人也把青團叫做「清明餅」,每年的清明節南方地區都會製作一些青團、糕點等食物,既可以用來當作祭祀祖先的祭品也可以當做出門遊玩的食物。
今年的清明節更是有著非凡的意義,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形勢下,我國的疫情形勢以及得到了切實有效的控制。這離不開那些為了國家和國民生命健康安全犧牲的人,那些為了抗擊疫情,身在一線的烈士們和逝世同胞們。
清明節舉行全國性的哀悼活動,緬懷英雄,讓我們向那些護佑中華安康的英雄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