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 謹始正行——寫在清明節

2020-12-17 老楊詩意教育

2020年4月3日,接到兩個通知。

一個開學通知,一個放假通知。

山東省教育廳通知,高三年級高中(含中職)學校畢業年級4月15日正式開學。

學校的放假通知:清明節4月4-5日放假兩天,周一(4月6日)網上教學正常開始。

自3月1日始,網上教學已經連續進行了34天。考慮孩子也該休息一下了,所以不準備布置假期作業了。昨天晚上網課時間,徵求孩子們的意見,孩子們要求再做一套高考模擬題!

瞬間石化,被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感動。

疫情,沒有阻擋了孩子追夢的腳步。

疫情,讓孩子們蛻變成長。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在與過去的自己告別。」

每一個正在飛速成長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裡,會擁有更多新的經歷,也會無數次地跟過去的自己告別。

適逢清明節,祭拜祖先,緬懷英雄,追思過往,期待明天!

清明節的真正目的,是讓我們希望我們 「明去處」的同時,「知來處」,這樣,才能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迷失自己。

清明節,是一個慎終追遠的日子。

國務院今天發布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

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新冠戰「疫」中犧牲的烈士們、英雄們,一路走好!

《清明》

文/雲捲雲舒

料峭寒輕楊柳風,

梨花雨落恰清明。

曉榻未離溫殘夢,

楊絮已飄戀餘紅。

國旗半降笙歌去,

哀哀愁草瘞花銘。

歲月靜好陰霾盡,

烈士英雄天地情。

相關焦點

  • 清明節的起源和文化習俗
    詩中寫清明時節春雨中所見景象,色彩比較清淡,心境卻十分悽冷。前兩句寓情於景,情景相融,借景抒情,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後兩句首先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然後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悠長,耐人尋味。提到清明節,我們都知道是一個祭祖掃墓的節日,那到底它起源是怎麼樣的呢?有哪些風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清明節是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的節日,為何清明節鬥雞最盛行?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的節日。清明節之所以能在2500多年來得到傳承和延續,與其所承載的原有的內容不斷豐富和增廣有關。除了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外,還伴以踏青、植樹、鬥雞等活動。節日體現了慎終追遠、飲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關愛自然的意義。
  • 清明節的由來20字30字50字以內 清明節起源與歷史故事
    清明節的由來20字30字50字以內 清明節起源與歷史故事時間:2020-04-04 23:5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的由來20字30字50字以內 清明節起源與歷史故事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因此得名
  • 古語的新含義: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由於社會的發展和火葬方式的普及,像之前繁瑣的喪葬禮儀已經不復存在,但「慎終追遠」依舊不會太多改變。在今天,一般中國家庭也沒有廢棄慎獨追遠,雖然祖宗牌位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清明節依舊存在,現在大多數家庭也還是沒有忘了去上一上祖墳,燒幾柱高香;張民一家也是這樣,不同的是,清明節,每逢過年、十一,只要有相應的節日,都會回老家轉一圈,不為別的,只是看望爸媽,求自己心安,張民的爸爸叫張雙,他在當地可是一個有名的人。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1、介紹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清明節的來歷由來簡短一點 清明節起源與歷史故事
    清明節的來歷由來簡短一點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因此得名。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由來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 特寫:慎終追遠寄相思——臺北陽明山清明掃墓即景
    新華社記者張國俊 攝新華社臺北4月5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5日清明節,臺北雖然沒有雨紛紛,但天氣陰沉,雲黑如墨。清早的陽明山,上山車輛明顯增多。交通部門在通往公墓的路口實行交通管制,禁止外來車輛上山,並開設掃墓公車,將祭掃民眾免費接送至公墓。
  • 今天——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安葬時發現介子推身後有個柳樹樹洞,洞裡有片衣襟,上面寫了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 2020清明節是幾月幾日 清明節是做什麼的?
    2020清明節是幾月幾日 清明節是做什麼的? 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人們慎終追遠、祭奠逝者、緬懷先烈的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如今,清明被國家確定為法定節日,更賦予這個傳統節日以新意。
  • 清明節,能說「節日快樂」嗎?
    正值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期間,樂山城區水晶城小區門口的一道橫幅,在被拍下發在網上後卻惹來了爭議。因為橫幅的內容是,「恭祝全體業主節日快樂!」有業主對此表示反感,清明節是外出掃墓、祭祀親人的日子,怎麼快樂得起來?還有業主表示,假如有人對自己說「祝你清明節快樂」,雖然說不出哪裡不對,但聽起來心裡總覺得彆扭。
  • 清明節的內涵是感恩—— 牟鍾鑑
    清明節在中國傳統節日裡有它獨特的地方,除了節慶內容有特色,還有兩點與他節不同:一是與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重合,二是與另一節日「寒食」合一,這自然有一個歷史生演過程。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祭祖,其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朗氣清,草木披綠,適宜戶外活動,故伴隨掃墓而有踏青、郊遊、文體活動,還有戴柳避邪的民俗,使清明節在追念祖親的肅穆氛圍中增添了歡樂吉慶的成分。
  • 2018清明節哪幾天放假?清明節怎麼請假 清明節放假高速免費嗎
    2018清明節怎麼放假?2018清明節哪幾天放假?清明節怎麼請假?一起來看看吧。每年的這一天,按慣例人們會進行掃墓、祭祖等活動。那麼2018年清明節是哪天呢?讓我們通過傳統節日來了解。根據查詢萬年曆的結果,2018年清明節是2018年4月5日,農曆二月二十。
  •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在唐朝之前,人們因寒食節與清明節僅相隔一兩天,往往同時過節,所以清明節亦稱寒食節。唐朝之後,寒食節就逐漸被清明節所取代,鮮有人延續寒食這項習俗。寒食節的起源,記載於《左傳》。關於清明節的真正緣起,歷來眾說紛紜,只有介子推的故事流傳得最普遍。
  • 「清明節」用英語怎麼說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郭親睦鄰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或後十天。有些地域的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 清明節之於我們有何意義?
    伴隨著一樹春景、細雨落花,清明節悄然而至。中國人歷來講究慎終追遠,清明節之於我們的意義,在於如何表達對先輩與歷史的尊重,保持對傳統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從而找到當代人的心靈根底。從烈士紀念日到國家公祭日,從紀念抗戰勝利到紀念長徵勝利,對先烈的深情懷念與崇高敬意,讓清明節多了一層家國意味,使之成為彪炳偉大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重要時刻。
  • 十月初一寒衣節:祭奠先人慎終追遠,殯葬改革任重道遠
    每年農曆的十月初一,是我國北方傳統的三個祭祖節——春天的清明節、夏天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和秋末冬初十月初一的寒衣節最後一個祭奠先人的節日。 人們在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不忘祭奠先人,不由聯想到時下全國各地都在推行的殯葬改革。
  • 從心理學角度解讀清明節的意義
    懷念祖先的意義,可以引用《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裡的「終」是指人的生命的結束,「遠」是指時間上的久遠。「慎終」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真誠、慎重地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懷念、感恩。「追遠」是指不忘本,儘量遠的追溯、懷念自己的祖先。所謂「樹高千尺不忘根」。活在世界上,我們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基本問題:「我是誰?」也就是「我從哪裡來?又向哪裡去?」
  • 2019清明節放假通知 清明節放假多少天?
    2019年清明節放假多少天?     2019清明節放假是4月5日至4月7日,共3天。清明節是4月5日,星期五。我國法定節日之一。     清明節的介紹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 傳統的清明節祭祖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節即使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 清明節的前世今生
    其在歷史發展中也融合了眾多的習俗清明節歷史悠久,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日習俗的形成與此時的節氣特點密切相關。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清明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冬至後第108天,也就是陽曆4月5日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