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慎終追遠寄相思——臺北陽明山清明掃墓即景

2020-12-18 新華社新媒體

近處為臺灣陽明山第一公墓,遠處為臺北市區。新華社記者張國俊 攝

新華社臺北4月5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5日清明節,臺北雖然沒有雨紛紛,但天氣陰沉,雲黑如墨。

清早的陽明山,上山車輛明顯增多。交通部門在通往公墓的路口實行交通管制,禁止外來車輛上山,並開設掃墓公車,將祭掃民眾免費接送至公墓。

陽明山第一公墓位於山林深處,環境清幽,綠樹成蔭。當天上午,前來祭掃的民眾數量眾多,他們手捧鮮花,提著大包小包的祭品上山。

掃墓公車的第一站是「靈骨塔」,這是臺北市規模較大的靈骨存放設施,存放著3萬多個骨灰盒。靈骨塔前的小廣場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

這裡正在舉行一場法會,為先人祈福。法會結束後,人們將糕點、水果等各式祭品放置祭桌,按照祭拜流程,先在塔外點香、鞠躬、上香,再入塔內探視先人。

現場人潮湧動,但秩序井然。為保護環境,現場不允許焚燒紙錢,民眾在紙錢上寫上逝者姓名,然後送至代焚處統一焚燒。此外還鼓勵用雙手合十取代香枝,用電子蓮花燈取代蠟燭,即便焚香,民眾也都遵從「一人只燒一炷香」的倡議。

在代焚處不遠處,設有一個「時空郵筒」。民眾可以免費領取時空明信片,在上面寫下對先人的祝福之語。每天,工作人員會打開郵筒,將明信片與紙錢一起焚燒。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靈骨塔內的儲骨櫃已全部裝滿,新建的「臻愛樓」已於2012年落成,可安放5萬個骨灰盒,目前已使用約一半的空間。

70多歲的陳阿婆在靈骨塔廣場作志願者。她說自己有7位家人長眠於此,包括五年前逝世的老伴。

平日裡,陳阿婆在殯儀館做志願者,清明節則來到公墓做志願者,至今已堅持了十幾年。她有一個女兒,老伴去世後,為了不給女兒添麻煩,她選擇獨居。談到自己的歸處,陳阿婆顯得很坦然,「我死後花葬就好啦,塵歸塵,土歸土。」

4月5日,民眾在臺灣陽明山第一公墓花葬區祭奠逝者。新華社記者張國俊 攝

陳阿婆口中的花葬,是臺灣近年來推行的一種環保葬,逝者經火化後,骨灰裝入環保紙袋埋入花田,不立墓碑、不記姓名,約半年後即「回歸自然」。環保葬還包括海葬和樹葬,隨著近年來環保觀念深入人心,逐漸成為越來越多民眾的選擇。

公墓入口不遠處的「臻善園」就是花葬區,這裡種植了櫻花、流蘇、羅漢松等喬木,以及杜鵑、茶花、桂花等灌木。記者在這裡看到,一個個長方形的花田由鮮豔的刺桐花圍成,花田裡放著一些圓石,花田外放著一束束鮮花和各式祭品。

乘公車繼續向前,就來到了公墓區。這裡共有20個墓區,墓地層層排列,漫山遍野的紅色杜鵑花和白色鬼針草點綴其間。

掃墓的人們接踵而至,手捧鮮花,提著各式祭品。站在墓碑前,有的焚香燒紙,有的念念有詞,表情或肅穆,或哀傷。墓牆上刻著人們對逝去親人的評價,「懿德長昭」「忠勤堪念」「忠厚長存」等,許多墓碑還刻著逝者的祖籍地,如天津、山東即墨、江蘇無錫等。

時間已至下午四時,天空終於放晴,人們也大都完成祭掃踏上歸途。記者看到,大部分墓地已被清理過,乾淨整潔,只剩放著的鮮花和沒有燒完的香枝。在空空的墓區,滿頭白髮的高先生獨自坐在墓碑前,安靜等到香枝燃盡才起身離開。

50多歲的高先生來自美國洛杉磯,此次特地回臺灣給爺爺掃墓,第二天還要乘飛機前往上海給外婆掃墓。「我和爺爺從沒有見過面,但是先人真的很重要,家庭都是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他說。

高先生已經在美國生活了30多年,只要有時間清明節他都會回來看望長輩,盡一下孝心。他說,自己家庭很重視中華文化教育,兒子中文講得很好,今年因為大學課業繁重沒能回來,明年要帶他回來掃墓,「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在下山的公車上,記者遇到了一對年輕的夫婦,他們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其中一個還在襁褓中。丈夫範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是來給姑姑掃墓的,帶小朋友前來,就是希望孩子不要忘記自己的先輩。

在公墓的入口,矗立著一個巨大的牌樓,上面四個大字分外顯眼:慎終追遠。

不管境遇如何變幻,在這個傳統節日,人們緬懷先人、慎終追遠的情懷始終傳承。

相關焦點

  • 臺北陽明山清明祭掃即景:不變的是親情傳統
    不變的是親情傳統——臺北陽明山清明祭掃即景新華社臺北4月4日電(記者王昀加 何自力)雖未「雨紛紛」,卻也天陰沉,4日是清明節,記者前往臺北陽明山第一公墓,看到環保理念的推廣普及,雖然已為當地的墓葬及掃墓行為帶來變化,但撫今追昔、慎終追遠的意涵與情懷卻始終傳承。
  • 臺北寫真:清明前夕體驗臺北掃墓公車(組圖)
    臺北寫真:清明前夕體驗臺北掃墓公車(組圖) 2008年03月29日 23: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3月29日,清明前的周六,臺北前往墓園掃墓的市民增多。圖為臺北富德公墓。
  • 便民服務 讓臺北市民清明掃墓變得輕鬆
    4月4日,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清明節,也是清明假期第一天。8點40分許,臺北市長郝龍斌到動物園站,搭乘免費公車至富德靈骨塔,作為主祭人參加清明祈福法會。中新社發 鄭巧 攝   中新社臺北4月4日電 題:便民服務讓臺北市民清明掃墓變得輕鬆  中新社記者 鄭巧 董會峰  近日,臺灣各地民眾紛紛開始掃墓祭祖。4月4日,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清明節,也是清明假期第一天,在這個「正日子」,掃墓活動達到了高峰。
  • 臺灣清明祭祖:彰顯傳承傳統又添減碳新意(圖)
    也因此,清明期間,兩岸航班都要加開  萬物潔齊,氣清景明,春意盎然,四野明淨,又是一年清明時。  清明節是全球華人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在臺灣這一風俗得到尤為完整的保留。在這裡,祭掃的時間一般是從農曆二月底到清明前後的吉日。到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門前也都已插上柳條和艾條。  在這裡,人們感恩先祖,慎終追遠,飲水思源。
  • 通訊:慎終追遠,臺灣各地民眾蜂擁掃墓祭祖
    中新社臺北四月四日電 題:慎終追遠,臺灣各地民眾蜂擁掃墓祭祖  中新社記者 黃少華 董會峰  由於閏二月的關係,今年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清明節較往年提前了一天。連日來,臺灣各地民眾紛紛踏青掃墓祭祖,慎終追遠,今天是正日子,掃墓祭祖活動達到了高峰。  今天上午,記者來到位於木柵、南港交界山坡地的富德公墓。
  • 念先人懷桑梓 海外華人掃墓祭祖度清明寄追思
    中新網北京4月4日電 題:念先人懷桑梓 海外華人掃墓祭祖度清明寄追思  作者 婁曉  古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逢清明,情思倍濃。對於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來說,清明祭祖是一項重要的活動,以此表達對祖先的紀念,對桑梓的懷戀,對祖(籍)國的思念。
  • 清明掃墓,這12個講究你得注意!
    《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作為我國的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尤其這12條值得各位注意:莫道繁華無寧靜,此節最宜寄相思1、祭掃順序不能亂由於祭祀是相當講究風水和禮節的,所以先後順序儘可能不要出現差錯
  • 特寫:新冠肺炎疫情延燒 臺灣清明掃墓人少
    新華社臺北4月4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金立旺)細密的初春微雨中,等候「掃墓專車」的乘客們鬆散地站成一排,工作人員大聲提醒:「疫情期間,請大家保持間距。」過去10年,每年清明節假期,臺北市政府都在文山區的富德靈骨樓與山腳下的公車站之間開通免費的「掃墓專車」,緩解祭掃期間公墓周邊的交通擁堵。與往年不同,今年清明節專車的運營壓力驟減。「今年人少很多,差不多是去年的十分之一吧。」專車站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 特寫:臺北清明重環保樹葬花葬漸流行
    新華社臺北4月4日電題:臺北清明重環保 樹葬花葬漸流行新華社記者查文曄 章利新4日清明節,臺北微風和煦,晴空萬裡,一派初春氣象。記者當天來到臺北最大的公墓之一、位於市郊木柵地區的富德公墓,探訪當地市民的祭掃活動,發現樹葬、花葬、海葬等環保殯葬形式正深入人心。
  • 為何今年清明,修家譜的人,比掃墓的還多?
    民間有「四五清明」的說法,意思是清明節並不固定在4月5日這一天,而是在4月4日至6日間變動。因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劃分,故傳統節日清明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即使節氣日期有所改變,差異也只是在3天之內。
  • 清明掃墓5禁忌!去靈骨塔這件事最多人犯
    清明連假多數人會安排返鄉祭祖。命理專家表示,在慎終追遠前有些禁忌還是要注意,像是早點出門、墓地勿拍照、孕婦不宜上山掃墓、去靈骨塔要插香爐勿插供品、勿碰到其他人塔位等5項。    命理專家周映君在島內節目上提到,民眾清明掃墓時必須注意的5項禁忌。
  • 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呼籲民眾遵守規定 清明勿去掃墓
    中國僑網3月30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導,馬來西亞政府宣布將行動管制令延長至4月14日,清明節上山掃墓受到影響,日前,各華人團體組織紛紛勸請人們在關鍵時刻,留守家中,保護自己,以另一種形式行孝道。魏家祥:在家祭拜祖先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兼馬華總會長魏家祥指出,清明節上山掃墓或祭拜祖先是華人傳統習俗,不過,今年的清明節落在陽曆4月4日,也是在行管令期間,馬來西亞人民應該配合政府的政策,避免外出。
  • 臺北市公墓明年起擬全面「禁香」
    每逢清明掃墓,臺灣民眾都會手持清香祭祖。(圖片取自臺媒)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每逢清明掃墓,臺灣民眾都會手持清香祭祖。不過,臺北市擬從明年起,在富德、陽明山靈骨樓和市有公墓全面推動「禁香」,並以蓮花燈取代,同時與環保單位合作推動紙錢代焚,希望漸漸改變民眾的祭拜習慣。對此,臺灣大眾反應兩極,有人表示,不拿香就無法與祖先對話;也有民眾認為心誠即可,響應環保。
  • 每年和清明有個約會,祭祖踏春,今年要爽約?寄相思於墳塋之外?
    為了保護環境,社會提倡文明祭祀,最常見的是鮮花祭祀,那麼清明上墳買什麼花? 菊花是清明掃墓的最佳選擇,代表著對逝去者的尊敬,用來表示哀悼,寄託哀思之情。掃墓鮮花還有馬蹄蓮、勿忘我、玫瑰、百合花、龍膽花、唐菖蒲、蓬萊松等。 鮮花顏色以白色為主,黃色為輔,也可以搭配其他比較素色的花。
  • 清明時節!男子上山掃墓拜祖保佑,遭雷劈死,網友:估計說錯話了
    清明時節,很多人都會到祖墳掃墓祭祖,以緬懷先人,慎終追遠,祈求平安。然而在泰國有一名30歲的當地華人男子,於3月31日,在當地的華人義山上位祖墳掃墓的時候,竟不幸被雷劈中,送醫院搶救無效而死。據目擊者表示,事發時,那名男子在和家人一起掃墓,當時天氣忽然轉陰,老天開始打雷打閃,他們中斷掃墓去找地方躲避,結果還沒找到,這名男子就被雷劈中,被緊急送往醫院後,最終仍無力回天,不治身亡。除了這名男子,他的另外兩名家屬也被雷劈中,只是沒死,受了點傷。在該男子去世後,有傳言說是因為該男子口袋裡的手機,才導致雷電選中了他。
  • 清明掃墓時間千萬不要搞錯,異地應該這樣正確祭奠逝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即將來臨,又到了一年中為逝者掃墓祭奠的時候。作為人們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傳統節日,清明節自古以來就備受重視。而今年的清明節卻有些特殊,由於疫情還未完全退去,很多人可能難以準時回家給親人掃墓,或者打算將掃墓的時間提前、延後,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應該怎樣做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 清明·無煙掃墓——倡文新篇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30日訊(向君成)清明追思故離人,文明祭祀寄思情,墳前種上常青樹, 先祖感知後人心。清明節,懷古追遠,掃墓祭祖。然又因掃墓失火舉例不少,追責案例見多,因追孝先祖而不寧,相信先祖也不寧唉!故今日提倡文明祭祀,無煙掃墓,這是順了祖宗昌我之意,更能表達我輩的敬仰之心。[責編:丁泉][來源:]
  • 文明追思 平安清明|綠色祭祀 從我做起
    「雲端寄哀思」清明詩會以詩歌的名義,杏花春雨祭先賢,相約清明誦經典。區婦聯、區關工委倡導全區婦女兒童在清明節來臨之際,朗誦詩歌經典、倡導文明新風。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雪融春暖清明時,一花一樹寄相思。」清明是中華民族緬懷英烈、悼念先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節日。
  • 今年清明咋祭掃?網上雲端寄哀思
    「清明時節寄相思」「爸爸媽媽,給我壓歲錢!」等多篇悼文,記錄無盡的思念,日後讀來,也是一種慰藉。除了清明節,這些年,每年大年初三、農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她都會通過網絡祭掃的方式緬懷逝去的親人,方便又環保,也能充分表達心意,她覺得「挺好」。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種緬懷方式,她曾把自己清明節網上祭奠父母的截圖發到微博上,兩小時點擊量超過6000次,很多網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