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陽明山清明祭掃即景:不變的是親情傳統

2020-12-20 中國軍網

不變的是親情傳統

——臺北陽明山清明祭掃即景

新華社臺北4月4日電(記者王昀加 何自力)雖未「雨紛紛」,卻也天陰沉,4日是清明節,記者前往臺北陽明山第一公墓,看到環保理念的推廣普及,雖然已為當地的墓葬及掃墓行為帶來變化,但撫今追昔、慎終追遠的意涵與情懷卻始終傳承。

清早的陽明山,上山的車輛比平日增加許多。交通部門在通往公墓的必經之路上設置交通管制,外來車輛一律不得繼續上山,附近停車場因此排起了等待車位的長龍,公交公司則開設了專門的接駁車,將祭掃人員免費接送至公墓。

公墓位於陽明山深處,這裡遠離塵囂、環境清幽,蟲鳴鳥叫,綠樹成蔭。清明當天,前來祭掃的民眾數量眾多,他們手捧鮮花,提著大包小包的祭品上山。儘管接駁車一輛緊接一輛,但每輛車仍然坐得滿滿當當。

墓區中很多墓地都有近期打掃過的痕跡,墓前擺放鮮花,有的墳上還有石頭壓著彩色的墓紙,以示後代有來祭拜,並為先人的「住所」進行「修繕」。也有民眾正在焚香禱告,雙眼緊閉、表情肅穆,口中念念有詞。

大部分墓碑上標示有逝者的祖籍地,包括福建、浙江、湖南、山東等。

「保留祖籍地非常重要,這是提醒後人不能忘記自己出身何在,不能數典忘祖。」64歲的臺北市民丁先生當天帶著家人,前來祭掃已過世30多年、祖籍河南的先父。他告訴記者,每年清明一家人肯定要來墓園掃墓,並在家中祭拜地基主(樓房的地基神)及先祖。

丁先生一家當天準備了水果、素餅、八寶粥等祭品。由於他們家信佛吃素,因此祭品中並無葷食。丁先生告訴記者,按照當地風俗,祭掃時應先祭拜設立於墓地一隅的「后土」,也就是土地公,以感謝他對逝者的照料以及對生者的保佑,之後才祭拜先人,並焚燒紙錢,以供先人使用。

祭拜完畢,丁先生和家人將祭品打包帶下山。「祭品放在這裡不僅會壞掉,也是浪費資源,我們將祭品帶回家吃完,相信先人會藉此保佑我們平安健康。」

57歲的李先生及其家人也來祭拜先人。他們的祭掃流程和丁先生一家基本相同,只是沒有焚燒紙錢,墓地裡也並未設立燒紙錢用的石爐。「我們覺得燒紙錢的做法不環保,所以自父親下葬後就一直沒這麼做。」李先生說。

隨著人口增長及老齡化不斷加劇,需佔用大片土地的傳統土葬方式越來越不適應臺灣的社會現狀。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的資料顯示,臺北現存的42處公墓中,已有41處因滿葬或基於維護市容及水土保持的考量,先後宣告禁葬。逝者經火化,之後將骨灰放置於靈骨塔、靈骨樓內保存,成為目前較為普遍的殯葬方式。

陽明山第一公墓內的靈骨塔是臺北市規模較大的靈骨存放設施,可盛放3萬多個骨灰盒。清明當天,這裡聚集了大批祭拜先人的民眾,管理部門在靈骨塔外的小廣場上設立香爐及數十張祭拜桌,並張貼醒目的祭拜流程,教導民眾先在塔外完成祭拜程序,之後才入塔探視先人。為保護環境,現場不允許焚燒紙錢,所有紙錢需送至代焚處,交由工作人員處理。

據臺北市殯葬管理處墓政管理課課長邱金榮介紹,目前靈骨塔內的儲骨櫃已全部裝滿,殯葬部門在靈骨塔旁新建的「臻愛樓」於2012年落成,新樓可安放5萬個骨灰盒,目前也已使用了約三分之一的空間。

為進一步推動「節葬」和「簡葬」的殯葬理念,臺北市殯葬部門從2003年開始推行環保葬,主要形式包括海葬、樹葬和花葬,逐漸獲得民眾認同。邱金榮說,截至今年3月底,採用環保葬的臺北市民已超萬人,在臺灣各縣市居首位。

進入陽明山第一公墓後沒多久,一片奼紫嫣紅的花海映入眼帘,這裡就是臺北的花葬區「臻愛園」。60歲的胡女士的哥哥就長眠於這片花海之中,她告訴記者,選擇花葬的好處很多:一方面,逝者可回歸自然、入土為安,「塵歸塵、土歸土」,且花園環境優美,逝者也會感到開心;一方面,臺灣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稀缺,花葬的形式美觀環保,對大自然有利。

邱金榮說,採用花葬的逝者經火化、研磨後,骨灰裝入環保紙袋埋入花田中,不立墓碑、不記逝者姓名,約半年後即可回歸自然,而花田可循環利用,有效減少墓葬面積。同時,為配合環保葬,殯葬部門也提出低碳環保的祭掃理念,譬如減少紙錢焚燒,每人只敬一炷香等。

隨著歲月流逝,墓葬方式悄然改變,環保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然而無論是在墓區、靈骨塔還是花海,依舊可見攜老扶幼、拖兒帶女的祭掃人群。不少受訪民眾表示,墓葬及掃墓的形式可以因時而變,然而清明緬懷先人、慎終追遠的情懷思緒不會改變。

李先生說,現代人平日工作繁忙、即使是親人也很難湊到一起,但清明前後一定要聚在一起為先人掃墓,清明也成為維繫親情的重要紐帶。丁先生告訴記者,清明專程帶小朋友來祭掃,就是希望通過言傳身教,讓年青一代繼承中華文化傳統,切莫忘記自己的祖宗先輩。

相關焦點

  • 特寫:慎終追遠寄相思——臺北陽明山清明掃墓即景
    近處為臺灣陽明山第一公墓,遠處為臺北市區。新華社記者張國俊 攝新華社臺北4月5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5日清明節,臺北雖然沒有雨紛紛,但天氣陰沉,雲黑如墨。清早的陽明山,上山車輛明顯增多。交通部門在通往公墓的路口實行交通管制,禁止外來車輛上山,並開設掃墓公車,將祭掃民眾免費接送至公墓。陽明山第一公墓位於山林深處,環境清幽,綠樹成蔭。當天上午,前來祭掃的民眾數量眾多,他們手捧鮮花,提著大包小包的祭品上山。掃墓公車的第一站是「靈骨塔」,這是臺北市規模較大的靈骨存放設施,存放著3萬多個骨灰盒。
  • 臺灣清明祭祖:彰顯傳承傳統又添減碳新意(圖)
    86歲的老人陳桂官在陽明山祭拜親人。本報記者 任沁沁/攝  深受閩南文化影響,外出的臺灣人在清明前後一般都會爭取回家過節,以祭祀祖先列祖列宗和到親人的墳塋上去祭掃。也因此,清明期間,兩岸航班都要加開  萬物潔齊,氣清景明,春意盎然,四野明淨,又是一年清明時。  清明節是全球華人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在臺灣這一風俗得到尤為完整的保留。在這裡,祭掃的時間一般是從農曆二月底到清明前後的吉日。到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門前也都已插上柳條和艾條。  在這裡,人們感恩先祖,慎終追遠,飲水思源。
  • 「三原色」開啟清明祭掃新風尚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祭奠先人、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我國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也與日俱增。現如今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人民生產生活秩序逐漸恢復,但清明節期間,祭掃人員的流動和聚集會增加疫情傳播的風險。並且,傳統的祭祀方式也帶來了一些汙染環境、危害人身安全的隱患。
  • 響應非現場祭掃 讓傳統節日更「清明」
    近日,民政部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為鞏固疫情防控成果,今年清明節大力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包括網絡祭掃,推廣家庭追思,開展公益性的代祭服務等。今年清明節假期,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在此情形下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具有特別的意義。為弘揚優良傳統、保護生態環境、培育文明新風,鞏固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形勢,我們每個人都當積極響應,自覺踐行,以文明祭祀寄託哀思,不聚集、不扎堆,防控疫情傳播。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有利於鞏固疫情防控成果。
  • 清明述評②|清明節習俗因時而變,雲祭掃一樣寄託哀思
    年年歲歲有清明,今年清明又不同。以特殊形式共同哀悼我們的烈士和同胞,我們還要各自祭奠自己的親人,而今年的祭奠形式也將與以往有所差異。山東省民政廳日前印發《關於做好2020年清明節祭掃工作的通知》,明確暫停群體性祭掃、倡導網絡祭掃、提供代為祭掃、嚴格實行預約祭掃等具體措施。
  • 臺灣祭祖:傳承傳統又顯新意
    本報記者任沁沁/攝《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任沁沁 發自臺北萬物潔齊,氣清景明,春意盎然,四野明淨,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是全球華人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在臺灣這一風俗得到尤為完整的保留。在這裡,祭掃的時間一般是從農曆二月底到清明前後的吉日。到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門前也都已插上柳條和艾條。
  • 上元、端午、中元、祈圓……除了清明冬至,還有這些傳統節日適宜祭掃
    今天上午10點,隨著一場濃濃傳統風祭禮,拉開了2020年「六大民俗節日錯時祭掃聯動周」端午節公祭的序幕。那六大民俗節日分別是哪些呢?除了清明與冬至,還有上元節、端午節、中元節、祈圓節。自秦漢以來,墓祭活動祭祀時間也漸趨相對集中。
  • 清明雲端寄哀思②丨 網友:支持清明「雲祭掃」 不在形式在於心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蔡君彥 策劃 政務產品部清明節將至,由於疫情影響,全國多地暫停清明祭掃,如何在確保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緬懷祭掃,成為不少民眾關心的問題。3月16日,大河報以《今年清明咋祭掃?
  • 正清明如何祭奠先人?雲祭掃、代客祭掃等祭掃新方式受歡迎
    【來源:澎湃新聞】上海福壽園代客祭掃現場。 上海福壽園 供圖 4月4日,清明節。 每年的清明,都是人們前往墓園掃墓祭奠先人的日子。今年清明期間,受疫情影響,上海倡導市民儘量不現場祭掃,同時推出「集體祭掃」「網絡祭掃」「代客祭掃」三項便民服務。對確有原因需要落葬、祭掃的市民,實行「預約落葬」「預約祭掃」。 當日,上海各墓園均按照提前預約情況,對現場祭掃進行嚴格了限流。而各墓園推出的網絡祭掃和代客祭掃服務,都受到了廣大市民的歡迎,成為人們當下祭奠先人的新選擇。
  • 杭州發布清明祭掃通告:現場祭掃需預約
    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關於2020年清明安全祭掃管理服務的通告》,倡導市民綠色祭掃,現場祭掃需預約,每個墓位限約3人,暫停組織群眾集中祭掃。去年清明期間,杭州市現場祭掃人員達580餘萬人次。
  • 清明假期定了!但上海人掃墓怎麼辦?據說雲祭掃、代祭掃都有了…
    今天中午小坊剛跟大家說了今年各個假期的安排其實往年這個時候清明掃墓活動已經開始啟動了到四月初正清明達到高峰但今年受疫情影響清明如何掃墓?
  • 【司法溫馨提示】清明將至,你需要這份「祭掃指南」!
    【司法溫馨提示】清明將至,你需要這份「祭掃指南」!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
  • 「地評線」金羊網評:「三原色」開啟清明祭掃新風尚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祭奠先人、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我國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也與日俱增。現如今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人民生產生活秩序逐漸恢復,但清明節期間,祭掃人員的流動和聚集會增加疫情傳播的風險。並且,傳統的祭祀方式也帶來了一些汙染環境、危害人身安全的隱患。
  • 綠色祭掃,讓這個清明節更「清明」
    春深處,柳梢青,清明至。與往年相比,今年清明期間,祭掃方式更趨多元,鮮花祭祀、集體代祭、網絡祭祀等綠色祭祀新風興起。為文明有序開展清明節祭掃,柯橋區積極推行雲端祭奠、免費代客祭掃等服務,為這個特殊的春天增添了一道文明新風景。
  • 關於清明祭掃,杭州發布通告!
    本文來源:杭州交通91.8(ID:hzfm918)杭州發布關於2020年清明安全祭掃管理服務的通告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群眾清明祭掃服務工作,今天,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關於2020年清明安全祭掃管理服務的通告》,具體事項通告如下:一、倡導綠色祭掃積極推進移風易俗,倡導居家追思、網絡祭掃等綠色祭掃方式。
  • 特寫:臺北清明重環保樹葬花葬漸流行
    新華社臺北4月4日電題:臺北清明重環保 樹葬花葬漸流行新華社記者查文曄 章利新4日清明節,臺北微風和煦,晴空萬裡,一派初春氣象。記者當天來到臺北最大的公墓之一、位於市郊木柵地區的富德公墓,探訪當地市民的祭掃活動,發現樹葬、花葬、海葬等環保殯葬形式正深入人心。
  • 清明預約祭掃首日 餘杭7000人現場祭掃!
    餘杭晨報原創 記者 童江平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今天是清明預約祭掃首日, 雖然天公不作美, 仍無法阻擋已預約的市民 對已逝親人的思念。
  • 餘杭清明祭掃有新變化!
    近日,餘杭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指出,在即將到來的清明期間,積極倡導居家追思、網絡祭掃等綠色祭掃方式;對於實行現場祭掃方式的,全區較大規模的七個經營性公墓實行先預約後祭掃;同時申明今年清明全區將不組織集中江葬、樹葬等生態葬集體活動、現場宣傳展示等各類集體活動。
  • 江蘇省戲劇學校舉行2019清明祭掃活動
    4月2日上午,省戲校團委組織18錫劇、18影話、18聲樂、18器樂、18多媒體和18舞美等新生班級來到雨花臺烈士陵園,開展2019年清明祭掃活動。  紀念碑前,同學們列隊站好,神情凝重。  每年清明節前,省戲校都會組織學生前往雨花臺開展清明祭掃活動。這是對傳統習俗的傳承,更是對革命精神的弘揚。希望同學們從中有所啟示,能夠珍惜眼前生活,同時不忘悲壯歷史,用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實際行動,表達對先烈們最真切的懷念。  (江蘇省戲劇學校)
  • 濱州:「雲祭掃」讓清明更清明
    今天是你離開的第29天……」清明節到了,網友們紛紛在濱州市「雲祭掃」平臺「祭」語追思去世的親人們。疫情未去,成千上萬的網友通過「雲祭掃」的方式「祭」錄故事,「祀」念故人,成為這個清明的新風尚。日前,濱州市委新冠肺炎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關於加強清明節期間祭掃活動管理的公告》,倡導網絡祭掃和家庭追思,實行預約祭掃和代為祭掃,暫停群體性祭掃,倡導網絡祭掃和家庭追思。無盡思念應該被看見,溫暖故事應該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