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端午、中元、祈圓……除了清明冬至,還有這些傳統節日適宜祭掃

2020-12-22 新民晚報

圖說:活動現場 李一能攝

說到祭奠先人的日子,大家都會想到清明和冬至,但事實上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祭祀日可遠不止這兩個。

今天上午10點,隨著一場濃濃傳統風祭禮,拉開了2020年「六大民俗節日錯時祭掃聯動周」端午節公祭的序幕。

那六大民俗節日分別是哪些呢?除了清明與冬至,還有上元節、端午節、中元節、祈圓節。

自秦漢以來,墓祭活動祭祀時間也漸趨相對集中。大體而言分為春夏秋冬「四時祭掃」,春祭以正月半為多,秋祭在農曆七月半為多,夏祭以夏至為多,冬祭以冬至為多。

早時,春祭選在正月十五,因為這是全年的第一個望日,一般也是立春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乃春氣新來、陽盛之時的集中體現。秋祭逐漸穩定在農曆七月十五也是同樣道理,因為農曆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第一個望日,一般也是立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亦即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夏祭安排在夏至,冬祭安排在冬至,理義相通,前者是陽氣因極盛而開始轉衰之際,後者是陰氣因極盛而開始轉衰之時。

後來,四時祭掃漸漸演繹分流。大體言之,春祭由正月十五向前往後拓展出元正、上元、二月朔3個節點。夏祭節點從夏至轉為端陽。秋祭化出中元、重陽、霜降3個節點。中元影響最大,並同佛道二教相互交融,形式更加多樣。冬祭化出十月初一、十月十五(即下元節)和冬至3個節點,下元節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同屬一個「三元」體系。

祈圓節的日子由傳統的「寒衣節」和「下元節」而來,但考慮到寒衣節的典故大家可能難以接受,在名稱上便以祈求團圓的美好願望取代。

隨著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變遷,年輕一代對傳統民俗節日之於祭禮的重要性寡見少聞。每逢清明冬至的兩個節日,出城道路擁堵難行,墓園內人潮湧動。

為了彌補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的缺失,緩解清明冬至祭掃壓力,早在2004年冬至期間,上海即在濱海古園進行了「錯時安葬」的嘗試,並於次年在全市各公墓中加以推廣。

2013年起,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市殯葬服務中心制定了「錯時葬祭」的新舉措,鼓勵和引導市民避開清明、冬至高峰,利用中華傳統民俗中的上元、端午、中元、祈圓等民俗節日,進行錯時祭掃、文明祭掃,推進錯時祭掃「聯動周」活動。

今年,新冠疫情的突襲使得錯時祭掃、遠程祭掃更有提倡必要。在今天的活動中,匯龍園針對錯時祭掃發布了一項公益服務項目——「臻愛永匯」。這個公益項目針對所有自2020年6月25日起一年內,在匯龍園新購墓穴並選擇錯時落葬的客戶,贈送連續三年的清明、冬至「代客祭掃」服務,並通過微信等網絡手段,將「代客祭掃」的實況照片發送給客戶,以「雲祭掃」的形式,讓雲端寄語傳深情。

「六大民俗節日」錯時祭掃活動推行近七年來,通過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及所屬各大墓園堅持不懈的宣傳和倡導,錯時祭掃的理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效果也日益顯現。據不完全統計,自首次開展「聯動周」活動以來,共舉辦了20場主題各異、內容豐富的聯動活動;引導錯時落葬比例最高達到墓園年度安葬數的50%。同時,對上海市在清明、冬至兩大節日的祭掃人群分流起到一定積極作用,有效減少了以前清明、冬至期間集中祭掃帶來的各種安全隱患,緩解了市民出行的不便。

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副主任魏超表示,這是一個移風易俗的過程,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其實並非一定要在特定的節日。除了傳統節日外,任何對於市民重要的日子,都可以作為祭掃日,例如紀念日、先人誕辰日等等,只要有心,日子其實並不是最重要。「近年來上海殯葬行業高速發展,各種貼心服務也是不斷進步,如果只集中在清明、冬至祭掃,高流量之下很難體驗到最佳的服務。」魏超告訴記者,除了降低祭掃高峰壓力、預防疫情外,提升市民祭掃過程中的感受度,也是推行錯時祭掃非常重要的原因。

新民晚報記者 李一能

相關焦點

  • 其實舊曆傳統節日有二十多個,一大半已消失
    最近聊傳統節日的話題比較多,那麼今日,我們就來做個簡單的科普吧,關於單個節日習俗後續再單獨出文補充。你知道「時年八節」指的是哪八個節日麼?分別是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以及冬至,其中清明與冬至兼具節日與節氣的雙重身份,這八大節日被當作是最重要的八大傳統節日,在太陽曆與新曆更替後也一直延續著,因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這八大節日的由來和習俗也沿襲至今,這八大節日也是我們也相對比較熟悉。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 響應非現場祭掃 讓傳統節日更「清明」
    近日,民政部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為鞏固疫情防控成果,今年清明節大力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包括網絡祭掃,推廣家庭追思,開展公益性的代祭服務等。今年清明節假期,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在此情形下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具有特別的意義。為弘揚優良傳統、保護生態環境、培育文明新風,鞏固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形勢,我們每個人都當積極響應,自覺踐行,以文明祭祀寄託哀思,不聚集、不扎堆,防控疫情傳播。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有利於鞏固疫情防控成果。
  • 中國一年中有八個傳統節日,節日食俗及節日必吃食品薈萃
    本文將給大家介紹中國一年中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除夕八大節日的傳統文化食俗,看看跟您家鄉的傳統節日食俗有何差別。殺年豬在節食上主要有年糕、餃子、全魚、肉圓、麵條煮餃子......
  • 江蘇揚州:市民錯峰祭掃鮮花換紙錢 這個清明更文明
    司新利 攝   受疫情、降溫、下雨和預約的影響,今年清明節前第一波祭掃高峰人數,只有兩萬多人,是往年同期的兩成左右。江蘇揚州市區各大墓園秩序井然,鮮花換紙錢全面開展,真正做到了「無煙墓園」。記者了解到,揚州墓園當日預約祭掃人數並未約滿。揚州墓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參照去年同期入園祭掃人數,3月29日揚州墓園預約祭掃人數限定為6000人,截至下午3點,當日預約人數為4000人,與預約限定人數相比,還有較大空間。廣大市民可依據自身時間安排預約。」  茅山公墓、雙墩墓園出現了類似情況,分別有3000人、2000人左右前去祭掃,當天預約都未約滿。
  • 清明節臨近,為何每逢清明農村掃墓的人那麼多,真的是在乎傳統嗎
    隨著天氣的轉暖,春暖花開的景象正悄然在祖國大地上綻放出來,小編看了下日曆,明天就是我國傳統的一個節日「清明節」,清明節與上元、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合稱為「時年八節」,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傳統節日,自古以來清明節也留下了很多的傳統文化,比如清明前摘茶、雨前清明農民整地
  • 冬至祭掃知多少?秋葉墓地網殯葬百科
    清明節掃墓祭祀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但是許多北方小夥伴不知道的是,冬至這個節氣,同樣是我國南方許多地區掃墓祭祀的大日子。今天秋葉網殯葬百科就和大家聊聊,關於冬至掃墓祭祀的那些事。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那麼冬至祭掃的習俗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據《周禮》記載:「以至冬日,致天神人鬼。」
  • 語文課堂 小學生專用 值得收藏:「中國傳統節日」作文素材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春節習俗]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 你不知道的那些傳統節日
    相比西方節日的追捧程度,中國的不少傳統節日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介紹那些已經快要被我們遺忘的傳統節日。一:正月十五 上元節吳蘸江頭揮墨寶,君邀瀚海領清源。添詩共賀新年好,做賦溫馨度上元。上元節即現在的元宵節,又稱作小正日,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也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 清明掃墓還有這些禁忌與講究?不看真的會後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4月5日左右。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因此,禁菸火、吃涼食、掃墓、祭祖先這些習俗也一併成為了清明節時的傳統習俗。
  • 清明的意思是什麼 臨沂人要知悉這個傳統節日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可以說它的地位自古以來就是非常重要的,在清明當天要舉辦一些習俗活動,還可以外出郊遊踏青。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
  • 元宵節又名上元節,那你知道中元和下元嗎,知道他們的來歷嗎?
    作為一個中國人,中國節總是我們繞不開的話題,而在這過年的數十天裡,我們就能接觸到三個節日,除夕,大年和元宵。在中國古代,元宵節也被稱為上元節,以我們古人的智慧,人們不禁就想詢問了:難道只有上元嗎?當然不是這樣,其實還有我們逐漸遺忘的中元節和下元節。
  • 福壽園推出冬至「雲祭掃」「雲祈福」服務
    時值歲末冬至,這一節氣也是傳統的祭祀節日,既體現了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美德,又表達出終有歸宿、諸事圓滿的祝願。   福壽園推出冬至「雲祭掃」「雲祈福」服務為鞏固疫情防控成果,響應政府倡導的創新祭掃方式,滿足民眾無法到現場祭掃祈福的需求,福壽園國際集團在清明推出「福壽雲」雲祭掃、雲共祭的基礎上,今年冬至進一步在「福壽雲」平臺(yunjisao.fsygroup.com
  • 清明、中元兩大「鬼節」有什麼不同?出身不同,五行陰陽有玄機!
    清明小假期,相比大家也都沒閒著,掃墓祭祖之後或踏青旅遊或親友聚會。其實這清明節有人也稱為」鬼節「,無非是因為這跟祭祀去世的人有莫大的關係,不過中國傳統中還有一個「鬼節」,那就是中元節。這兩者同樣都和祭祀鬼魂有關,那他們有什麼不同之處?
  • 冬至上墳祭祖的由來是什麼 冬至掃墓的講究與禁忌
    據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陵祭》和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陵寢之祭》記載,對南京皇帝陵寢,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歲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而懿文太子陵寢卻是一歲九祭,分別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辰、孟秋、中元、孟冬、冬至、歲暮。
  • 2020節日表(下半年)
    端午之後,半年時光已過,或轉變或潛行或直往,都已成為片片記憶,讓我們期待下半年的自己如何走完剩下的2020,(如你如我)請加油!1、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不應只有「香火」 還有豐富有趣的文化傳統
    「人間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祭掃先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通過祭掃活動,寄託今人對已逝先輩故人的哀思。清明祭掃已經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一個載體。清明節,也是我國眾多傳統節日中獨有兩種身份的節日:節氣兼節日。
  • 沒有什麼節日是不能說節日快樂的,如果有……
    所以,清明節到底能不能祝福節日快樂呢?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搞清楚清明節的內涵。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