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活動現場 李一能攝
說到祭奠先人的日子,大家都會想到清明和冬至,但事實上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祭祀日可遠不止這兩個。
今天上午10點,隨著一場濃濃傳統風祭禮,拉開了2020年「六大民俗節日錯時祭掃聯動周」端午節公祭的序幕。
那六大民俗節日分別是哪些呢?除了清明與冬至,還有上元節、端午節、中元節、祈圓節。
自秦漢以來,墓祭活動祭祀時間也漸趨相對集中。大體而言分為春夏秋冬「四時祭掃」,春祭以正月半為多,秋祭在農曆七月半為多,夏祭以夏至為多,冬祭以冬至為多。
早時,春祭選在正月十五,因為這是全年的第一個望日,一般也是立春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乃春氣新來、陽盛之時的集中體現。秋祭逐漸穩定在農曆七月十五也是同樣道理,因為農曆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第一個望日,一般也是立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亦即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夏祭安排在夏至,冬祭安排在冬至,理義相通,前者是陽氣因極盛而開始轉衰之際,後者是陰氣因極盛而開始轉衰之時。
後來,四時祭掃漸漸演繹分流。大體言之,春祭由正月十五向前往後拓展出元正、上元、二月朔3個節點。夏祭節點從夏至轉為端陽。秋祭化出中元、重陽、霜降3個節點。中元影響最大,並同佛道二教相互交融,形式更加多樣。冬祭化出十月初一、十月十五(即下元節)和冬至3個節點,下元節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同屬一個「三元」體系。
祈圓節的日子由傳統的「寒衣節」和「下元節」而來,但考慮到寒衣節的典故大家可能難以接受,在名稱上便以祈求團圓的美好願望取代。
隨著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變遷,年輕一代對傳統民俗節日之於祭禮的重要性寡見少聞。每逢清明冬至的兩個節日,出城道路擁堵難行,墓園內人潮湧動。
為了彌補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的缺失,緩解清明冬至祭掃壓力,早在2004年冬至期間,上海即在濱海古園進行了「錯時安葬」的嘗試,並於次年在全市各公墓中加以推廣。
2013年起,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市殯葬服務中心制定了「錯時葬祭」的新舉措,鼓勵和引導市民避開清明、冬至高峰,利用中華傳統民俗中的上元、端午、中元、祈圓等民俗節日,進行錯時祭掃、文明祭掃,推進錯時祭掃「聯動周」活動。
今年,新冠疫情的突襲使得錯時祭掃、遠程祭掃更有提倡必要。在今天的活動中,匯龍園針對錯時祭掃發布了一項公益服務項目——「臻愛永匯」。這個公益項目針對所有自2020年6月25日起一年內,在匯龍園新購墓穴並選擇錯時落葬的客戶,贈送連續三年的清明、冬至「代客祭掃」服務,並通過微信等網絡手段,將「代客祭掃」的實況照片發送給客戶,以「雲祭掃」的形式,讓雲端寄語傳深情。
「六大民俗節日」錯時祭掃活動推行近七年來,通過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及所屬各大墓園堅持不懈的宣傳和倡導,錯時祭掃的理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效果也日益顯現。據不完全統計,自首次開展「聯動周」活動以來,共舉辦了20場主題各異、內容豐富的聯動活動;引導錯時落葬比例最高達到墓園年度安葬數的50%。同時,對上海市在清明、冬至兩大節日的祭掃人群分流起到一定積極作用,有效減少了以前清明、冬至期間集中祭掃帶來的各種安全隱患,緩解了市民出行的不便。
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副主任魏超表示,這是一個移風易俗的過程,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其實並非一定要在特定的節日。除了傳統節日外,任何對於市民重要的日子,都可以作為祭掃日,例如紀念日、先人誕辰日等等,只要有心,日子其實並不是最重要。「近年來上海殯葬行業高速發展,各種貼心服務也是不斷進步,如果只集中在清明、冬至祭掃,高流量之下很難體驗到最佳的服務。」魏超告訴記者,除了降低祭掃高峰壓力、預防疫情外,提升市民祭掃過程中的感受度,也是推行錯時祭掃非常重要的原因。
新民晚報記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