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慎終追遠,臺灣各地民眾蜂擁掃墓祭祖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四月四日電 題:慎終追遠,臺灣各地民眾蜂擁掃墓祭祖

  中新社記者 黃少華 董會峰

  由於閏二月的關係,今年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清明節較往年提前了一天。連日來,臺灣各地民眾紛紛踏青掃墓祭祖,慎終追遠,今天是正日子,掃墓祭祖活動達到了高峰。

  今天上午,記者來到位於木柵、南港交界山坡地的富德公墓。在這個臺北市最大的公墓前不遠,民眾排起長龍,等候乘坐專門安排的掃墓公車上山,附近的許多車場停滿了小車。而許多花店也生意興隆,儘管花價已從前兩日上漲一成落回數十至數百元的原價,仍不時有民眾光顧買鮮花、紙錢和時令素果等各種祭品,有店老闆被問及生意時連聲說「可以,可以」。

  富德公墓佔據了鄰近的幾個山坡,內有同時刻有契形文和漢字的回族墓區等。多數墓碑上刻有山東、浙江、江蘇、寧夏,以及晉江、莆田等字樣,表明墓主人的祖籍地。由於近年來供應緊張,民眾在申請墓地時,只能得到面積二坪或四坪兩種墓位,已較以前小了許多,而且價格也漲到了新臺幣七萬三千和二十二萬一千多元。

  青煙不時從各個角落嫋嫋升起,民眾有的在雙手合十對著墓碑禱告,有的在燒紙錢,有的在用鐮刀割除墓地周遭的雜草,用鏟子清理環境,墓地前擺滿了各種祭品。

  陳老先生帶著子孫六七人,給自己的愛妻掃墓。他坐在墓前圍欄上看各有出息的子孫忙這忙那,對著墓碑上的妻子相片笑了,他還請記者一起吃上祭後的白雞蛋,他的子女則把剝下的蛋殼撒在墓上。他的兒媳婦說,老先生幾年前與在大陸安溪的母親見了一面,兩年後老母親就故去了。老先生數日前回了老家一趟,給母親上了墳,剛剛回來。

  就像陳老先生一樣,許多臺胞為了給大陸老家的先人掃墓,陸續踏上旅程。

  兩年前在英國火車車禍中受重傷,經北京宣武醫院救治奇蹟般復原的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劉海若,於昨天首度在傷後返回臺灣老家,今天她到臺北安放好友巫佳靜的靈骨塔上香,並將到另一好友林家欣墓地去看望。後兩者在那起車禍中喪生。

  在臺北通往各地的高速公路上,擠滿了掃墓的車流。據統計截至下午四時,今天的車流量比平常周休日多二十三萬輛。

  臺北市鄰近的桃園縣,擁有二百六十多年歷史,傳承十八代子孫的新屋鄉葉氏家族,今天上午進行掃墓祭祖儀式,來自全臺各地的葉氏宗親攜家帶眷超過萬人共襄盛舉,豐富的祭品也擺滿整個會場,光是「金銀財寶」就燒了好幾個小時。宗祠水洩不通,場面相當熱鬧。

  由於歷史的傳承,返家的宗親老的老、小的小,許多宗親根本互不相認識。活動也讓宗親之間彼此互相聯絡感情。

  為了祭祖,許多民眾製作或訂購了紅龜粿等許多糯米做成的傳統點心及糕品。有營養師則警告民眾在空腹情形下不要吃祭品飽肚,否則會刺激胃酸分泌,產生胃痛、腹脹等現象。

相關焦點

  • 臺灣民眾害怕瘦肉精 清明用「素三牲」祭祖
    麵包「素三牲」(網絡圖)  昨日是傳統節日清明節,臺灣各地人們忙著掃墓祭拜、緬懷先祖。與大陸不同的是,今年清明臺灣只有一日休假,然而向來以創意聞名的臺灣人,在掃墓方面卻用足了巧思。祭祖新口味 「素三牲」受歡迎  原本期盼清明祭祖掃墓需求祭祀肉品大增,可以拉抬買氣,但近來臺灣受到瘦肉精與禽流感的衝擊,部分消費者對於各類肉品缺乏信心。加上在汽油價格大漲帶動下,各類物資喊漲聲浪高,不少臺灣市民更願意選擇實用省錢的祭祀物品。
  • 特寫:慎終追遠寄相思——臺北陽明山清明掃墓即景
    交通部門在通往公墓的路口實行交通管制,禁止外來車輛上山,並開設掃墓公車,將祭掃民眾免費接送至公墓。陽明山第一公墓位於山林深處,環境清幽,綠樹成蔭。當天上午,前來祭掃的民眾數量眾多,他們手捧鮮花,提著大包小包的祭品上山。掃墓公車的第一站是「靈骨塔」,這是臺北市規模較大的靈骨存放設施,存放著3萬多個骨灰盒。
  • 「代人掃墓」無關祭祖只關生意
    清明節前夕,這一南京最大的公墓推出「代客掃墓」服務,並在線直播全程。逝者親屬向公墓方提出申請後,雨花臺功德園將開設一間視頻直播間,親屬通過公墓官方微信公號,在輸入密碼後即可觀看「代掃」全程。(3月21日《新京報》)代人掃墓,少了被替代者的舟車勞頓之苦,在經濟等方面還很划算,而且還為被替代者設身處地開通密碼掃墓微信直播,除卻了一些人到底有沒有及時代掃和消息洩露的困擾。
  • 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
    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時間:2019-04-06 19: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 今天是2019年4月5日,農曆三月初一,我國傳統的清明節。
  • 臺灣祭祖:傳承傳統又顯新意
    清明節是全球華人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在臺灣這一風俗得到尤為完整的保留。在這裡,祭掃的時間一般是從農曆二月底到清明前後的吉日。到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門前也都已插上柳條和艾條。在這裡,人們感恩先祖,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祭掃已不僅是儀式,更是炎黃子孫一脈相承的文化與行為規範,清明已不僅是節氣、節日,更是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和精神紐帶。
  • 掃墓祭祖很悲傷,踏青遊玩心歡暢,這個節日有點意思
    清明節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節日,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節氣是幹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一般在公曆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
  • 傳統的清明節祭祖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節即使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 印尼華人華僑清明祭祖掃墓忙
    中新社雅加達4月2日電 (記者 林永傳)印尼東爪哇福清公會的全體理監事和眾多會員,2日一齊前往泗水市活水山公墓舉行清明節集體掃墓祭祖。
  • 臺灣清明祭祖:彰顯傳承傳統又添減碳新意(圖)
    在這裡,人們感恩先祖,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祭掃已不僅是儀式,更是炎黃子孫一脈相承的文化與行為規範;清明已不僅是節氣、節日,更是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和精神紐帶。  「臺味」祭掃:傳統儀式的完整保留  依山傍水、滿眼蒼翠的臺北陽明山,不僅是風景秀美的景點,也因山上的公墓成為很多家庭舉家掃墓踏青的目的地。
  • 華媒:預計少部分馬來西亞華人重陽節補辦掃墓活動
    中國僑網10月21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清明節是華人慎終追遠,祭祖掃墓的日子,可是在4月期間,因為行管令,馬來西亞華裔錯過了掃墓,適逢周日(25日)將迎來也可以登高掃墓的重陽節,預料將有少部分民眾會補回掃墓活動。
  • 便民服務 讓臺北市民清明掃墓變得輕鬆
    中新社發 鄭巧 攝   中新社臺北4月4日電 題:便民服務讓臺北市民清明掃墓變得輕鬆  中新社記者 鄭巧 董會峰  近日,臺灣各地民眾紛紛開始掃墓祭祖。4月4日,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清明節,也是清明假期第一天,在這個「正日子」,掃墓活動達到了高峰。
  • 海南人的冬至帶上一家老小掃墓祭祖
    所以古人在冬至來臨之前,或冬至日,帶上一家老小回家掃墓祭祖,意為冬天來了,我們開始添衣保暖,也不要忘了我們的祖先,帶上一家老小回家掃墓祭祖,清除下墳墓上的雜草,添些土,焚上香燭,擺上供品,告慰先人,寄託香火文化家的情結。
  • 冬至祭祖,爭取「祭祖權利」的長劇綿延千年!
    至 某種意義上,墓地祭祖是中國傳統宗教關於民眾爭取直接面對祖先神的宗教改革。 漢以後承襲了這種祭祖方式。漢代在墓地祭祖的不僅有君臣,還有民眾,所謂「行之者,上自天子,下及臣民」。由此可見,原來宗廟的功能開始轉移到墓祠上。由於庶民不得在宗廟祭祖的限制,禮儀墓祭便為普通民眾祭祖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儘管墓祭獲得了主流文化的認可,但墓祭多仿效廟寢祭祖之禮,大眾庶民依然沒有具體的儀禮可循。就此而言,「禮不下庶人」不是對普通民眾的禮儀放任,更表現為對其祭祖權利的限制。
  • 【公告】不準進行家族性、宗族性大規模聚集掃墓,嚴禁祭祀祭祖後...
    各地要切實落實屬地責任,嚴格管控城鄉聚集性祭掃活動,不得舉辦聚集性祭祀祭祖掃墓活動,不準進行家族性、宗族性大規模聚集掃墓,嚴禁祭祀祭祖後進行群體性聚會聚餐。一旦出現疫情,當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要採取果斷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 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呼籲民眾遵守規定 清明勿去掃墓
    中國僑網3月30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導,馬來西亞政府宣布將行動管制令延長至4月14日,清明節上山掃墓受到影響,日前,各華人團體組織紛紛勸請人們在關鍵時刻,留守家中,保護自己,以另一種形式行孝道。魏家祥:在家祭拜祖先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兼馬華總會長魏家祥指出,清明節上山掃墓或祭拜祖先是華人傳統習俗,不過,今年的清明節落在陽曆4月4日,也是在行管令期間,馬來西亞人民應該配合政府的政策,避免外出。
  • 清明將至,祭祖、掃墓、遷墳,這些注意事項不能忘!
    清明節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在這一天前後中國人要進行祭祖和掃墓的活動。在傳統習俗中,清明前後10天是遷墳的好時機,不用看日子就可直接動土遷墳,因而不少人會選擇在這一時間進行遷墳。現在清明將至,不少地方的人已經開始準備祭祖、掃墓和遷墳活動。
  • 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清明上墳祭祖的禁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清明上墳祭祖的禁忌 最近,隨著清明節的臨近,各種各樣的掃墓物品銷售得十分火熱.那麼,清明掃墓有什麼講究呢?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1、忌穿大紅大紫 為尊重亡者,掃墓應莊重著裝.通常來說,掃墓時要著深色衣服,最好不要穿得     原標題: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清明上墳祭祖的禁忌     最近,隨著清明節的臨近,各種各樣的掃墓物品銷售得十分火熱.那麼,清明掃墓有什麼講究呢?
  • 寒衣節|勿忘祭祖送寒衣
    清朝的《帝京歲時紀勝》具體提到「寒衣節」時的情形,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歲序已入孟冬,人們也同時想到了長眠於地下的祖先,想到他們也會怕冷、也要冬衣禦寒、也該吃一頓好的,於是紛紛寄寒衣給祖先穿用,過一個飽暖的冬天,這是民間流傳的緬懷先人、慎終追遠的行為。
  • 甌江時評丨讓「雲掃墓」成為清明祭祖新風尚
    然而,掃墓造成的人員扎堆聚集勢必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對此,全國多地發布通告,疫情期間暫停清明祭祖掃墓活動,倡導推廣「雲掃墓」。疫情期間,雲購物、雲招聘、雲審批等「不見面」辦事方式變得流行。相對而言,「雲掃墓」對大多數人還較為陌生,它是指在網上紀念館等網絡平臺通過獻花、點蠟燭、發送祭文、供奉祭品等活動形式實現線上祭掃,表達對親人的哀思。
  • 廣西明確不得舉辦聚集性祭祀祭祖掃墓活動
    各地要切實落實屬地責任,嚴格管控城鄉聚集性祭掃活動,不得舉辦聚集性祭祀祭祖掃墓活動,不準進行家族性、宗族性大規模聚集掃墓,嚴禁祭祀祭祖後進行群體性聚會聚餐。一旦出現疫情,當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要採取果斷措施,防止疫情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