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內涵是感恩—— 牟鍾鑑

2020-12-14 佛教在線

清明節在中國傳統節日裡有它獨特的地方,除了節慶內容有特色,還有兩點與他節不同:一是與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重合,二是與另一節日「寒食」合一,這自然有一個歷史生演過程。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祭祖,其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朗氣清,草木披綠,適宜戶外活動,故伴隨掃墓而有踏青、郊遊、文體活動,還有戴柳避邪的民俗,使清明節在追念祖親的肅穆氛圍中增添了歡樂吉慶的成分。

中華民族有深厚的尊祖敬宗和孝順父母的傳統。孔子論孝道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生時敬養。死後葬祭,孝道是貫穿生與死全過程的。「若朝死而夕忘之,……是鳥獸之不若也」(荀子)。《禮記·郊特牲》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禮記。祭統》說:「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這是一個報本思德的問題。因此,喪祭成為培養人們孝心、恩義的重要方式,也能增強親族的內聚力,如曾子所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慎終,按喪禮嚴肅操辦先親的喪事;追遠,按時祭祀,追念遠代的先祖。祭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家祭,一種是墓祭。清明掃墓祭祖,是墓祭的常態化活動,其時家族成員回家團聚,到郊外墓地清掃填土,撒壓紙錢,設供祭拜,或訴說思念,或泣表傷情,氣氛是凝重的。唐白居易詩《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瀟瀟暮雨人歸去。」此詩最能表現古代清明節的哀思故親的情狀。宋吳惟信詩《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伴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此詩又表現出清明節假日歡快輕鬆的樣態。傷逝思親不宜過度,活著的人要過得好才符合已故親人的願望,因此掃墓與遊春是不矛盾的。

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祭念先人的傳統,數千年傳承不絕,清明節是體現這一傳統的重要節日形式。在近現代文化激進主義思潮和西方文化衝擊下,它被淡化乃至被遺忘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全民族文化主體意識的覺醒,主流社會認識到傳統節日對於培育民族感情的重要性,試圖改變青年中熱衷過洋節而疏離傳統的風尚,於是對傳統節日的文化意義有了明確的闡釋。

國務院宣布從2008年起,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也像春節一樣列為公眾假期。這是中國社會在現代化中向民族文化回歸的一大進步。但是僅有法規是不夠的,清明節被淡化為時已久,重建它的內容和形式需要一個過程。時代改變了,節日不可能完全復舊,如何既有繼承,又有創造,以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就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而在這個問題上,可能我們遺忘得太久,無論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沒有解決好,造成許多地方過節放假只是吃喝玩樂而缺乏文化內涵的狀態。但是,民眾已經在實踐中摸索創造,努力把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只是自覺的程度還不夠高,普及的程度還不夠廣。

清明節的主題是慎終追遠,而慎終追遠的精義在哪裡?是血緣的延續?還是親情的追尋?這是需要研究的。祭祖的儀式必須有,如果只注重形式,便會忽略實質,而且有些形式無法復舊。中國人多地少,提倡和推廣火葬,墓地越來越少,許多人家無墓可掃。再者,封山育林,保護樹木,防火重要,不宜在野外燒紙錢、折柳枝,這些舊習俗也得改一改。現在普遍建骨灰堂和石碑陵園,全家在清明節去那裡擦洗墓碑,獻花上供。默哀致敬,漸成風氣。不止於此,中國人除了清明祭祀親祖,還祭祀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黃二帝,規模和活動越來越隆重,增強了整個民族的認同感,對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也起了良好的作用。還有,各地各界人士,尤其青少年學生,清明節到革命烈士陵園祭奠英靈,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總之,慎終追遠的範圍擴大了,早已不限於家族血緣,而成為一種全民族紀念先賢先烈的社會活動,清明節的意義由此而提升了。

祭祖的心態應該如何?孔子弟子子張認為「祭思敬,喪思哀」。要有真情實感,不是走過場,也不是乞求祖親之靈保佑。《禮記·郊特牲》說:「郊之祭也,大報本返始也。」報答祖恩,不忘根本,這是祭祀者內在情義的表達,不應有功利性的計較。《禮記·祭統》說得更明白:「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祭祀不是一種外在強迫的行為,也不是為求福報而做,而是發自內心的要向祖親表達情意的行為,不如此不能安心。這實際上就是感恩。中國自古就講感恩戴德,別人的恩德不僅不能忘卻,還應加倍報答,民俗謂「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荀子講「先祖者,類之本也」。祖宗造就了家族,父母給予了生命,如此大恩大德,人們更不應忘記,要以一生相報,清明祭祀不過是感恩的形式之一,情意有所寄託而已。

擴大而言,先輩賢達創下了基業,祖國和人民養育了我們,師友同仁扶助了我們,如此深思廣德,不可須臾而淡忘,終生相報還是報不盡的。佛教也提倡知恩報恩:報父母恩,報三寶恩,報國土恩,報眾生恩。人是社會動物,離開了群體、家庭和他人是無法獨自生存和發展的。感恩和報恩正是基於社會真實的一種自覺,並非額外要做的事。

感恩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和必備的品德,有了感恩,心中才有愛,心才是熱的;有了感恩,人才能互相尊重,人才能關懷社會和自然。有些人自我膨脹,自我中心,不知感恩,徒有怨恚,總覺得社會欠他的,父母欠他的,別人欠他的,時時牢騷,處處埋怨。這是一種扭曲孤閉的心態,如不調整,快樂將離他而去,錯誤將隨他而來。

感恩是一種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它把小我變成大我,使自己的生命放大,與社會的生命連成一體,在共同幸福中尋找自己的幸福,使人間變得美好。一個處於自我煩惱中的人,一旦學會感恩,他的生活態度會發生重大變化,懂得了惜福,意識到他人的助緣,因而也會敬業樂群,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就清明節而言,感念先祖之恩應當是它要突出的主題,清明節文化的精義在於感恩。我們要把它繼承下來,發揚光大。清明節祭祖不是一般的哀思紀念,而是感念故去祖親的恩德,這是最能激勵後人的事情。為此,要寫好國史、族史和家史,把家譜編寫工作普遍開展起來,使今人和後代了解先祖的創業奮鬥歷史,產生尊祖敬宗、認祖歸宗之情,以便追本溯源、返本開新,銘記祖德、再造輝煌。清明節期間,社會要組織更多的活動,紀念民族的聖賢偉人、功臣烈士;家庭要有回憶先輩生平事跡的活動,使青少年知所由來、不忘根本。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感恩的內容不可或缺。一些孩子不知祖宗和祖籍,記不住父母的年齡生日的情況應該改變了。清明節感恩,家長要承擔起責任。

美國有感恩節,是基督教的節日。1621年秋,清教徒移居美國獲得第一次豐收,普利茅斯總督布雷德福邀請附近的印第安人共慶豐收。之後形成民俗。又之後成為全國法定的公假日。感恩節定在每年豐收之後的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人們為人間得到的福分向上帝感恩。按照基督教教義,人間的吉慶、快樂和幸福都是上帝賜予的,所以要感恩和惜福。這種宗教的福報觀有助於培養人們感恩社會的心理,抑制西方個人中心主義的泛濫。中國歷史上沒有感恩節,它固有的上帝觀也與基督教的上帝觀不同,前者的上帝是至上神(眾神之長),後者的上帝是絕對唯一神。

東方西方信仰文化不同,重視感恩卻是相同的。中國人也有自己的感恩文化,它的感恩對象比較實有,更貼近生活。荀子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古代的祭天、祭祖、祭社稷,就是感恩天地、祖親、國家、師長的育養之德。古人祭祀聖賢偉人的本意是功德紀念,不為圖報。《札記·祭法》說:「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什麼是神?神是造福於人的超人,人有大功德即可成神,所以要用祭祀表達敬意。

中國的傳統節日充滿了感恩的內容。春節祭拜「天地君親師」,甚至灶神、門神、井神都受到供養。端午節紀念屈原,感念他的偉大愛國精神。中秋節祭拜月神,感念它成全婚姻家庭之德。臘祭則是歲末酬謝一切有益於民生的眾神,眾神所代表的是那些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活生生的力量。

清明節是所有傳統節日中最具有感恩內涵的傳統節日,雖然是以祭祖為主,其實它的範圍已經在擴大,是人們藉以表示對歷史的敬意,對造福於社會的先輩們的感謝之情,以便繼往開來,一代一代延續下去,越來越發達。在過節的日子裡,我們常常看到人們舉行祭祀時,求福的想法多於感恩的意願,只想著從神那裡得到護佑和幫助。這無可厚非,但不夠理想。我們應當將其顛倒過來,把感恩放在第一位,這樣會提升祭祀的層次。我們可以借用美國的感恩節的理念,觀照清明節,把清明節視為中國的感恩節,把其中感恩的宗旨突顯起來,放大它,使它充實,讓它流行,這對於豐富中國的民俗文化,健全人們的社會心理是大有好處的。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在唐朝之前,人們因寒食節與清明節僅相隔一兩天,往往同時過節,所以清明節亦稱寒食節。唐朝之後,寒食節就逐漸被清明節所取代,鮮有人延續寒食這項習俗。寒食節的起源,記載於《左傳》。關於清明節的真正緣起,歷來眾說紛紜,只有介子推的故事流傳得最普遍。
  • 清明節!讓我們一起來感恩
    清明節,國家降半旗致哀,因為疫情去世的英靈,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對因為疫情而逝世的人們默哀。歲月更替,世事無常。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變數,一切都充滿著不確定的因素。但是,無論時光怎樣更迭,怎樣的物是人非,我們也不能忘記感恩,特別是在今天:清明節,這個殊勝的日子裡。
  • 清明節除了祭掃還有更多文化內涵
    對很多人來說,現在的清明節和農曆的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一樣,只是簡簡單單成了一個上墳的節日,失去了清明節本來的文化含義,甚至成了一些在外遊子的一種負擔。只不過農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沒有清明節如此隆重而已。  清明本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後十五天,「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故名清明,」。後來漸漸地和寒食節合而為一了,成為一個節日。
  • 為什麼清明節要掃墓祭祖,祭掃的意義和內涵在哪裡呢?
    清明節為什麼要祭掃呢?百度圖感恩先給了我們生命。沒有祖先就沒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最終就不會有現在的我們。百度圖清明祭掃 就是我們身體力行的感恩行為。我們對先人報答孝敬、敬畏與感恩。尋根思遠源中華文明有著濃濃的宗親血脈。
  • 清明節特刊 | 說說這個不一樣的清明節
    2、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看一看,我們每年清明節掃墓祭祖是清明節的傳統禮俗的意義。3、掃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讓我們與先人有一個連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批一線臨床心理工作者做「哀傷輔導」的工作,我們通常把它叫「創傷事件」後的心理輔導。
  • 回歸清明的節日內涵
    為個人積存正氣,為社會積存正能量,以期走得更遠,這是清明節的一個內涵      關於清明節,《曆書》如此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 南陽市第三十七小學開展清明節主題班會教育活動
    今日頭條訊:為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培養學生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學生學習烈士捨己為人、不爭功名的精神,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4月1日下午,南陽市第三十七小學各年級開展了「緬懷先烈 不忘初心」清明節主題班會。
  • 專家談"孝":清明節也是我們的"感恩節""孝親節"
    祭祀是一項儀式活動,而在清明節祭祀祖先是我國民間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儀式性道德文化,是儒家文化倡導的「孝」倫理的具體表現。從2008年起,我國將清明節定為法定假日,從法律和制度層面支持了民間祭祀祖先的道德文化傳統。國家將傳統民間節日正式確定為公共假日,表明日益走向現代化的中國社會對民間節日文化和傳統倫理文化的尊重。
  • 從心理學角度解讀清明節的意義
    「慎終」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真誠、慎重地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懷念、感恩。「追遠」是指不忘本,儘量遠的追溯、懷念自己的祖先。所謂「樹高千尺不忘根」。活在世界上,我們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基本問題:「我是誰?」也就是「我從哪裡來?又向哪裡去?」這也是需要我們用一生來探索的問題。 「慎終追遠」有助於我們回答這一問題。
  • 【清明節作文】讓清明節回歸清淨與文明
    >【清明節作文】讓清明節回歸清淨與文明2017-02-15 09:53:32出處:其他作者:佚名在這樣的時節,我們走進環境優美的陵園,手捧鮮花祭品獻給先人,緬懷他們與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感恩他們對家庭、家族的貢獻。同時,腳踏草地,用心呼吸郊外清新的空氣,手插楊柳,植樹造綠,在這樣的過程中,更能體會生命的珍貴和生活的美好。在祭掃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淨化與升華。
  • 清明節的來歷和意義,清明節的祝福語,這些你有知道嗎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清明節的來歷和意義,學習清明節的一些正確的祝福語: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 漢服遊園會、民俗故事會……大報恩寺清明節將舉辦這些活動
    龍虎網訊(通訊員 王超 記者 王緣) 記者從大報恩寺遺址景區了解到,作為「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之一,景區在清明節期間,將圍繞傳統漢服、賞春攝影、清明習俗、感恩文化等方面,為遊客打造豐富的遊園項目,發揚和振興傳統節日。
  • 牟鍾鑑:中國宗教學30年(上、下篇)
    先是趙樸初強調宗教的文化性,而後呂大吉、方立天、卓新平、牟鍾鑑等一大批學者從不同角度闡釋宗教的社會文化功能,並認為提高文化品位是宗教發展的健康方向。於是宗教研究超出「教義宗教」的狹小範圍,進入廣闊的天地。關於宗教的結構和功能,學者們打破以往平面化的視野,揭示宗教立體化多維度的結構和各種社會功能。
  • 關於清明節的說說 清明節寄語簡短 最新清明節語句問候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話出自杜牧的《清明》,在清明節這天不同的地放都會有不同的習俗,小編今天整理了描寫清明節的句子摘抄大全,希望與大家分享。  1、花木芳香,草長鶯飛,怎奈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處更增添了幾分煙雨迷濛的感覺。  2、細雨綿綿落人間,捧花默立在墓前。
  • 志丹縣紅都幼兒園「傳承文化 感恩思源」線上主題活動
    志丹縣紅都幼兒園「傳承文化 感恩思源」線上主題活動在抗擊疫情的全國鬥爭中,許多逆行者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全國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紅都幼兒園全體師幼向英雄致敬,追思逝者,致敬英魂,愐懷先烈,尊重生命,砥礪前行
  • 清明節,能說「節日快樂」嗎?
    正值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期間,樂山城區水晶城小區門口的一道橫幅,在被拍下發在網上後卻惹來了爭議。因為橫幅的內容是,「恭祝全體業主節日快樂!」有業主對此表示反感,清明節是外出掃墓、祭祀親人的日子,怎麼快樂得起來?還有業主表示,假如有人對自己說「祝你清明節快樂」,雖然說不出哪裡不對,但聽起來心裡總覺得彆扭。
  • 綠色祭掃,讓這個清明節更「清明」
    為文明有序開展清明節祭掃,柯橋區積極推行雲端祭奠、免費代客祭掃等服務,為這個特殊的春天增添了一道文明新風景。與往年清明節人潮熙攘的景象不同,這天安樂園內人聲寥寥。父女倆在門口與另外5名村民志願者匯合,懷抱花束,手持擦布,神情肅穆地穿梭在整潔有序的墓區。「爸爸守護了公墓十多年了,我每年清明節都幫爸爸來管理。」何佳楠說,「以前車多人也多,要幫忙維持秩序,還要收拾地上的祭品垃圾、果皮紙屑。今年是第一次幫別人送鮮花,需要鄭重一些。」說著,她拉了拉衣角,跟上大部隊。
  •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時間:2020-04-04 18:4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
  • 傳統的清明節祭祖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節即使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 清明節思念親友的祝福語,清明節簡單祝福簡訊
    清明節思念親友的祝福語,清明節簡單祝福簡訊時間:2020-04-04 10:3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思念親友的祝福語,清明節簡單祝福簡訊 1春回大地,春意闌珊;生命如此燦爛,生命如此可貴;離去的人,我們懷念;身邊的人,我們珍惜;清明節送上祝福,祝生活永遠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