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到清明,公墓墳地,車水馬龍,人頭攢動。紙灰飛舞,香菸繚繞。眾多天南海北的遊子們來去匆匆,趕到先人們墓前祭奠親人。
對很多人來說,現在的清明節和農曆的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一樣,只是簡簡單單成了一個上墳的節日,失去了清明節本來的文化含義,甚至成了一些在外遊子的一種負擔。只不過農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沒有清明節如此隆重而已。
清明本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後十五天,「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故名清明,」。後來漸漸地和寒食節合而為一了,成為一個節日。而寒食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是古代人改火取火的日子,又附會了介子推的故事。寒食一般在清明的前一兩天。
在歷史的沿革中,清明節不止包含了寒食節,還融合了上巳節(農曆三月三)的一些習俗。上巳節是春秋時鄭國的風俗,《韓詩》記載,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曹魏時,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人們在水邊洗濯汙垢,祭祀祖先。因而,傳統的清明節包含的內容很多,蕩鞦韆、踏青、碰蛋、放風箏等等。
四十年前,筆者小的時候,在鄉村,清明節還是十分熱鬧。那時,鄉村的絕大多數人只知道寒食節,而不知道清明節。就像現在一樣,很多人只知道清明節而不知道寒食節。
寒食節來臨時,村裡都要在寬敞的院子裡豎起幾架高大的鞦韆。鞦韆都是村民自發豎起的。大人孩子都喜歡蕩鞦韆,尤其是村裡的大姑娘們,更是三五成群的一起去蕩鞦韆。寒食前幾天,婦女們用石臼把麥子、高粱、玉米等的皮舂去,準備熬飯。
清明節的早晨,母親烙薄餅、煮雞蛋、炒雞蛋,家裡每個人都有幾個水煮的雞蛋,中午熬飯。
孩子們把煮熟的雞蛋用殘留在大門上的春聯染紅,在一起比蛋的大小,碰蛋。碰破了,就吃掉。
在鄉村,天天生活在田野之間,本來用不著踏青。但是,「百花千草寒食路」,寒食時節,野外百花盛開,人們還是被吸引著到野外遊玩採花。
那時的寒食節,十分有意義,尤其是小孩們,更是喜歡,可以蕩鞦韆、春遊、鬥蛋、放風箏等,都十分有趣。不像現在,清明節就是去上墳,而沒有其他的活動,寡然少味。
祭奠先人,寄託哀思,只是清明節的一項內容。除此之外,清明節還有很多豐富的文化內涵,也需要我們加以繼承,使清明節更加有意義,更加豐富多彩。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