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勢洶洶的疫情奪走了一些人的生命,孩子在聽到這樣的新聞後,可能會對死亡產生好奇和恐懼,不少孩子也會問出這類令人棘手的問題: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媽媽,我會死嗎?
身處疫情中,面對孩子提到生命和死亡問題的時候,家長該如何正確應對和回答呢?怎麼說才不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央視少兒頻道《快樂大巴》欄目推出《成長的煩惱——怎樣和孩子一起面對疫情》系列視頻,邀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專家黃崢博士為家長支招,今天我們就來聽專家講一講:
疫情中怎樣跟孩子談論生命和死亡?
家長的態度很重要
不迴避、不忌諱,有效溝通
面對孩子關於死亡的提問,家長一定要保持耐心的態度,不迴避,也不忌諱,積極正面地回答孩子的問題,跟孩子保持有效溝通,幫助孩子緩解焦慮的情緒。
孩子開始認識到死亡這件事情,比家長想像得都要早,大約在四五歲。特別是如果家裡有親人去世,或者孩子看到過小動物的死亡,他會更直接地感受到死亡的存在,並因此會產生很多的焦慮和困惑。
耐心和尊重的態度非常重要
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一般包括:
死是怎麼一回事兒?
死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
死後還有沒有感覺?
是不是我死了就永遠消失了?
同時,孩子也會對生命很好奇,同樣會問:
生命是怎麼一回事?
生命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
到了七八歲的時候,孩子還會關心一些關於自我意識的問題,比如:
我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
為什麼會有「我」的這種感覺和意識?
這些問題都很深奧,家長未必能夠給出一個完全滿意的答案。不過家長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耐心和尊重的態度非常重要。
如果您對孩子簡單粗暴地拒絕,或者感覺這些問題非常令人討厭和厭惡,讓孩子別胡說,別瞎想,這些態度其實傳遞了更多真實的信息,它不僅不能阻止孩子瞎想,還會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其實也是非常恐懼死亡的,反而會給孩子增添更多的焦慮。
家長該跟孩子談些什麼?
如果孩子詢問了以上這些問題,家長該跟孩子談些什麼呢?
根據孩子年齡段的不同,家長採取的方式也應有不同側重:學齡前的孩子以安撫情緒為主。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家長應該以安撫孩子的情緒為主。可以向孩子保證,只要他聽醫生的話,聽家長的話,就會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如果孩子問到:「我會死嗎?我能活多少歲?」
家長可以告訴他:「只要你愛護身體,保持健康,可以活100歲。」
100對於4、5歲的孩子可能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了,更重要的是,孩子會從家長耐心平靜的態度裡感覺到,死亡距離他和他的家人都很遙遠。
當然,這種保證並不是一次就能奏效,這一類的問題和困擾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每一次被孩子問及的時候,家長都保持類似的態度,用相似的回答方式回應即可。
這樣我們就會逐漸地在孩子和死亡之間搭起了一道心理屏障。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他們都會知道,人終有一死,這是自然的規律,但是這種規律,並不影響他們快樂地生活。
向學齡的孩子講述生命的規律
學齡的孩子喜歡對問題刨根問底,像是個小小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有時候可能覺得疲於應對。
不過,現在資訊很發達,大家在網上就能找到很多問題的靠譜答案;還有一些優質的繪本、讀物,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幫助他們去探討「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類很深奧的問題,家長不妨找來和孩子一起閱讀。
當然,還有一些問題非常難以回答,比如「我為什麼是我?」這樣的問題,家長也可以坦誠自己也不知道,而且連科學家都沒辦法準確回答,可以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將來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總之,在這樣的探討過程當中,家長一定不要打擊孩子,而是鼓勵孩子保持對深奧問題的好奇心,讓孩子多動腦筋,多思考。
來源:央視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