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人為什麼會死?」疫情來臨,怎樣跟孩子談論生命和死亡?

2020-12-18 父母世界Parents

來勢洶洶的疫情奪走了一些人的生命,孩子在聽到這樣的新聞後,可能會對死亡產生好奇和恐懼,不少孩子也會問出這類令人棘手的問題: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媽媽,我會死嗎?

身處疫情中,面對孩子提到生命和死亡問題的時候,家長該如何正確應對和回答呢?怎麼說才不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央視少兒頻道《快樂大巴》欄目推出《成長的煩惱——怎樣和孩子一起面對疫情》系列視頻,邀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專家黃崢博士為家長支招,今天我們就來聽專家講一講:

疫情中怎樣跟孩子談論生命和死亡?

家長的態度很重要

不迴避、不忌諱,有效溝通

面對孩子關於死亡的提問,家長一定要保持耐心的態度,不迴避,也不忌諱,積極正面地回答孩子的問題,跟孩子保持有效溝通,幫助孩子緩解焦慮的情緒。

孩子開始認識到死亡這件事情,比家長想像得都要早,大約在四五歲。特別是如果家裡有親人去世,或者孩子看到過小動物的死亡,他會更直接地感受到死亡的存在,並因此會產生很多的焦慮和困惑。

耐心和尊重的態度非常重要

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一般包括:

死是怎麼一回事兒?

死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

死後還有沒有感覺?

是不是我死了就永遠消失了?

同時,孩子也會對生命很好奇,同樣會問:

生命是怎麼一回事?

生命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

到了七八歲的時候,孩子還會關心一些關於自我意識的問題,比如:

我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

為什麼會有「我」的這種感覺和意識?

這些問題都很深奧,家長未必能夠給出一個完全滿意的答案。不過家長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耐心和尊重的態度非常重要

如果您對孩子簡單粗暴地拒絕,或者感覺這些問題非常令人討厭和厭惡,讓孩子別胡說,別瞎想,這些態度其實傳遞了更多真實的信息,它不僅不能阻止孩子瞎想,還會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其實也是非常恐懼死亡的,反而會給孩子增添更多的焦慮。

家長該跟孩子談些什麼?

如果孩子詢問了以上這些問題,家長該跟孩子談些什麼呢?

根據孩子年齡段的不同,家長採取的方式也應有不同側重:學齡前的孩子以安撫情緒為主。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家長應該以安撫孩子的情緒為主。可以向孩子保證,只要他聽醫生的話,聽家長的話,就會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如果孩子問到:「我會死嗎?我能活多少歲?」

家長可以告訴他:「只要你愛護身體,保持健康,可以活100歲。」

100對於4、5歲的孩子可能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了,更重要的是,孩子會從家長耐心平靜的態度裡感覺到,死亡距離他和他的家人都很遙遠。

當然,這種保證並不是一次就能奏效,這一類的問題和困擾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每一次被孩子問及的時候,家長都保持類似的態度,用相似的回答方式回應即可。

這樣我們就會逐漸地在孩子和死亡之間搭起了一道心理屏障。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他們都會知道,人終有一死,這是自然的規律,但是這種規律,並不影響他們快樂地生活。

向學齡的孩子講述生命的規律

學齡的孩子喜歡對問題刨根問底,像是個小小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有時候可能覺得疲於應對。

不過,現在資訊很發達,大家在網上就能找到很多問題的靠譜答案;還有一些優質的繪本、讀物,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幫助他們去探討「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類很深奧的問題,家長不妨找來和孩子一起閱讀。

當然,還有一些問題非常難以回答,比如「我為什麼是我?」這樣的問題,家長也可以坦誠自己也不知道,而且連科學家都沒辦法準確回答,可以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將來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總之,在這樣的探討過程當中,家長一定不要打擊孩子,而是鼓勵孩子保持對深奧問題的好奇心,讓孩子多動腦筋,多思考。

來源:央視少兒

相關焦點

  • 孩子: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別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
    家人離世,會讓孩子悲傷,也會讓孩子有很多不解,甚至恐懼。當孩子問你: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這時候千萬不要迴避,因為是時候給孩子一些死亡教育了。坦然地告訴孩子親人去世的事實中國人有一個傳統,人忌諱談論死亡。
  • 如何體面的跟孩子談論死亡?
    孩子的憂愁五歲的外甥女最近有點憂愁,經常在睡前和媽媽談論死亡:「媽媽,所有人都會死嗎?」「媽媽,人活到一百歲也要死嗎?」「媽媽,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了」「媽媽,人死了,活著的人是不是就會忘掉那個死掉的人了?」甚至在昨天半夜哭著醒來說:「媽媽,我不想死!」
  • 「媽媽,我不想老人死」——和孩子討論死亡、生命和愛
    我剛說:人都會死的呀……妞妞小臉一皺,就哭起來了。我摟著她說:我們現在還不會死,我們還會一起生活很久很久。妞: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我:所有的生命都有周期……妞:什麼是周期?是時候好好聊一聊死亡這個避不開的話題了。討論死亡的同時,也應該給孩子談論自己情緒的機會,同時也能傳達一些希望。為什麼孩子會有關於死亡的想法哪怕家裡或者周圍沒有人去世,孩子也可能會談論起死亡。去年妞妞的一個朋友(4歲)在玩耍的時候,突然揚起小臉問我:人死了會有靈魂嗎?
  • 今年清明節註定被銘記,哀悼英雄同時,跟孩子談論生命和死亡
    為了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天安門廣場降半旗,用最莊嚴的方式表達對生命的尊重。10時,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窗外的防空警報鳴響,回憶起這次疫情中3322名國人感染新冠病毒去世,45名醫務人員殉職,內心的傷痛還是難以言語。
  •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孩子的憂愁五歲的外孫女最近有點憂愁,經常在睡前和媽媽談論死亡:「媽媽,所有人都會死嗎?」「媽媽,人活到一百歲也要死嗎?」「媽媽,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了」「媽媽,人死了,活著的人是不是就會忘掉那個死掉的人了?」甚至在昨天半夜哭著醒來說:「媽媽,我不想死!」
  • 北大教授何懷宏:今天,我們如何與孩子談論生命與死亡?
    生命是什麼?死亡是什麼?死亡可怕嗎?生命的意義在哪裡?成長中,您的孩子一定也問過您這些問題。疫情期間,關於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思考每時每刻都在叩問著我們的心。我們應該如何教孩子合理看待生命和死亡,過有價值的生活?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大家好,我是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教授,今天很高興來到這裡和大家交流一下,怎麼和孩子談生命與死亡。
  • 孩子第1次正式跟你談論死亡時,你的回答,會影響他1生,請慎重
    他渴望和探索各種可能性,進而發展了自己的身體和心智。這時,他們能分清,一個東西壞了和徹底消失的分別。會知道自己不只存在,還會擔心自己「不存在」,第一次有了與「死」有關的感知。不過學齡前期的孩子,這時普遍關心的都是與「我」有關的事。因此他們可能會第一次跟你談論起「死亡」,但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是:我會不會「死」,或者我在意的人會不會「死」。
  • 正確和孩子談論「死亡」,坦然的回答是孩子最需要的答案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人固有一死,對於成年人來說比較好理解,但是對於孩子就沒那麼好理解。人會不會死?人為什麼會死?人死了之後會怎樣?等等許多的為什麼。每個孩子成長中,或許都會碰到一連串有關死亡的疑惑。而與此相對應的是,父母該如何回答,說還是不說?
  •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 與哀傷同行
    諾諾爸爸用手指戳了戳小烏龜,嘆了口氣說道:「不好意思諾諾,小烏龜它死了。」諾諾不解地問道:「什麼是死了?」諾諾爸爸一時間想不到該怎麼給孩子解釋「小烏龜死了」這件事。「死了……就像是睡著了,但是再也不會醒過來了。」諾諾爸爸想了會兒說道。諾諾盯著烏龜看了好一會兒,難過地問道:「為什麼睡著了就醒不過來了,那我睡著了是不是也會死掉?」
  • 媽媽,你會突然死掉嗎 | 生命教育(二)之如何跟孩子討論死亡
    兒子:因為很多人都很想念自己的長輩,如果自己的長輩死了肯定很傷心的……(低下頭)反正就很傷心。我:你覺得如果沒有死亡,就再也不用擔心會失去父母和長輩了,這樣就可以留住他們了。你是想到了誰嗎?兒子:(沉默了一會兒)我想到太公去世的時候,爸爸特別傷心。我:看到爸爸傷心,你也特別傷心,是吧?
  • 「媽媽,你會死嗎?」當孩子提及死亡問題時,我這樣給孩子解釋
    可是昨天晚上在給他講故事的時候,他忽然抬起頭來問我:「媽媽,牙牙為什麼會死?」我說:「因為他年齡已經太大了,身體越來越差,醫生也沒有辦法幫他了」。他又問我「牙牙死後去了哪裡?」我遲疑了很久,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跟他解釋,後來只能用植物落葉歸根的道理跟他解釋,他後來又問了我一句:「媽媽,你也會死嗎?」
  •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比性教育更難以啟齒的事,父母該談談了
    人在太平時掌控一切、指點一切的行為,都是網際網路給人的錯覺。人類太渺小了——像蔡康永說的那樣,我們所說的生存,也許只是倖存而已。」越來越多的人,也將關注點從娛樂八卦轉移到了直系生死的疫情信息瀑布流,死亡的降臨總是讓人唏噓不已,面對生命的驟然逝去,我們除了心痛惋惜,更多的是無可奈何。
  • 孩子第一次跟你談論這件事時,請慎重回答
    這時,他們能分清,一個東西壞了和徹底消失的分別。會知道自己不只存在,還會擔心自己「不存在」,第一次有了與「死」有關的感知。  不過學齡前期的孩子,這時普遍關心的都是與「我」有關的事。因此他們可能會第一次跟你談論起「死亡」,但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是:我會不會「死」,或者我在意的人會不會「死」。
  • 你願意和孩子談論「死亡」嗎?死亡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最近,很多令人震驚悲痛的新聞充斥著我們,有孩子因為壓力大自殺的,有孩子跟母親拌嘴而跳橋的,更有的孩子舉刀揮向自己的父母,被抓之後還無所謂地說:「我殺的是自己媽媽,又不是別人。」,談論什麼死? 其實,死亡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沒有人能繞過去。因此,對於孩子的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死亡教育缺失,孩子很容易會漠視生命。 自殺事件、弒母事件中的孩子,就是沒有對死亡有正確的認識,對生命沒有應有的敬畏,也不知道自己的死亡會給家人、給社會帶來什麼。
  •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別讓孩子的死亡問題,難住了你
    在清明節,很多人在心中默默對逝者進行懷念,用鮮花寄託自己的哀思,讓這份情感傳承下去。最近疫情時期,每個人也都會直面死亡,明天4月4日,為表達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懷念,國家也將舉行全國哀悼活動。這樣的情況,這樣的時節,相信孩子們也會有很多問題出現在家長面前。「媽媽,什麼是哀悼活動啊?」「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啊?」
  • 傻瓜,人都會死的:6歲孩子口出金句,我們該怎樣跟孩子聊死亡
    近日,一個6歲小朋友說出「傻瓜,人都會死的。」引起網友熱議。事情的前因後果是怎樣的?是什麼讓六歲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呢?一名網友說,他本來想引導六歲的外甥做簡單的算數加減法,於是他問:「30年後,外公幾歲了?」(該網友父親現年72歲)他的外甥指著天空望了望,安慰道:「傻瓜,人都是會死的。」6歲孩子平靜地說出死亡,他的豁達與通透讓網友們讚嘆不已。
  • 「學齡兒童心理教育」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消息傳來是在晚上,我們悄悄的決定暫時先不跟他說這個消息。第二天,熊寶回家後很開心的說,媽媽,我們沒有期末考試啦。我轉過身,還在思考怎麼跟他解釋為什麼取消考試。熊寶淡淡的聲音從身後傳來:因為有個同學期末考試後跳樓死了,所以我們就都不考試了。我問他,你怎麼知道的?他繼續說:同學們都知道了。我知道,我錯過了一次與他一起直面生死話題的機會。
  • 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該不該談論?
    我的父母在我的青春成長期,從來沒有跟我談論過死亡,就像他們從來不跟我談論性與愛情。我認識死亡都是從旁人那裡零星地得到信息,比如說一個同學的父親因為參加山林滅火燒死了,我聽到這個消息時太震驚了,我無法想像被燒死是什麼樣子,我偷偷打量我的那個女同學,不敢認真看一個失去父親的女兒的容顏。
  • 葉一茜不敢跟森碟談論生死,專家:過度保護會破壞孩子內心免疫力
    文|凝媽人都有壽命,只是有長有短。人的一生也會遇到各種變故,有的壽終正寢,有的疾病而亡,有的意外而死,誰也不能預估未來。如果有一天,孩子最愛的親人離世,該如何告訴孩子呢?直接告訴孩子怕他無法承受,不告訴孩子又瞞不了太久!《親愛的小課桌》中,葉一茜也談到不知道該怎麼跟女兒談論生死,很是困惑。
  • 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這件事?
    很多時候,家長為了保護孩子,擔心他們會受到驚嚇,都會儘量避免和孩子談論關於死亡的話題。甚至,有的父母會為孩子編織一個美好的故事,那些消失的人和小動物都去了幸福又溫暖的天堂,他們在那裡過著快樂的生活。但是,最後你會發現,面對孩子的疑問,你需要不斷地為這個故事添枝加葉,直到你最後都無法再圓下去。比如:「媽媽你也會死嗎?會離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