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兒童心理教育」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2020-08-28 熊貓老師工作室

熊寶信心滿滿的準備了兩個星期的期末考試,因為一場跳樓事件戛然而止。消息傳來是在晚上,我們悄悄的決定暫時先不跟他說這個消息。第二天,熊寶回家後很開心的說,媽媽,我們沒有期末考試啦。我轉過身,還在思考怎麼跟他解釋為什麼取消考試。熊寶淡淡的聲音從身後傳來:因為有個同學期末考試後跳樓死了,所以我們就都不考試了。我問他,你怎麼知道的?他繼續說:同學們都知道了。

我知道,我錯過了一次與他一起直面生死話題的機會。


在中國,死亡是一項禁忌,所以我們習慣的抗拒談論死亡。大人們往往覺得,與孩子談論死亡很困難。但是,儘可能公開和誠實地談論這些事情,將有助於孩子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

何時與孩子談論死亡

一旦知道親人已經死亡,請花點時間儘快向孩子解釋。如果孩子是偶然發現的,或者是從與他沒有親密關係的人那裡發現的,他可能會感到困惑和憤怒。

如果家庭中有一個以上的孩子,則可以與孩子一起交談或告訴每個孩子各自發生了什麼。在決定如何告訴孩子有關死亡的信息時,需要考慮孩子的年齡,階段和性格。

談論死亡時該怎麼說

孩子需要大人的幫助才能了解死亡。因此,最好儘可能簡單,真實地解釋發生了什麼。例如,「我有一些不幸的消息。爺爺今天早上死了。

使用「死亡」一詞可以避免出現問題。如果您說某人「去世」或「睡著了」,您的孩子可能會感到困惑或恐懼。例如,一個被告知「爺爺永遠睡著了」的孩子可能會害怕睡覺,因為她擔心自己永遠不會醒來。

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因此您可能需要描述一下並確保他們了解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例如,「死亡意味著小美的身體已經停止工作。她無法呼吸或移動,也不能再擁抱你。

如果您也對死亡感到非常不舒服,則可能需要先與另一個成年人練習。在與孩子溝通前,仔細思考您所說的內容以及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或者,也寫下一些便條作為提醒。

如果暫時不知道孩子的問題的答案,也可以說「我不知道,但我會設法找出答案」之類的。

就像成年人一樣,孩子在某人死亡時的可能感受從悲傷到焦慮,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各種感覺。但是孩子們並不總是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意味著他們可能需要成人的幫助來理解,定義和應對他們的感受。

如何回答關於死亡的問題

當某人死亡時,孩子可能會有疑問。如果你能提前準備好這些問題的答案,那麼當孩子提出問題時,你就知道該如何應答。

他們為什麼死了?您的孩子正試圖弄清死亡的意義。他可能想知道是什麼導致了死亡,所以請嘗試在他的水平上回答問題。例如,「爺爺的心很老,沒有按照應有的方式運轉。醫生試圖修復它,但是它有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無法修復。

你會死嗎?我會死嗎?孩子可能開始意識到她所愛的人可能會死。讓她知道大多數人只有在他們真的很老而且很重的情況下才會死亡。

如果死亡涉及一個年輕人,請讓孩子知道這種情況很少發生,還可以指出他認識的同一個年齡段的其他許多人還健在。

你死了會發生什麼?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取決於個人的認知或精神信仰,可以與孩子談論這些信念。

當想到死者時,許多人都感到安慰,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例如,「當我們看到天空中的星星時,我們會想到奶奶」。

無論如何與孩子交流死亡,如果它也能給你帶來安慰,那麼就說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溝通方式,這樣的溝通往往可以達到超出預期的效果。

意外的問題孩子可能會問一些看起來有些奇怪的問題,例如「爺爺死後會感到寒冷嗎?」 或「奶奶現在可以見我嗎?」。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它們可以幫助孩子了解死亡是什麼。

如果死亡是在創傷事件(例如自然災害或車禍)中發生的,則需要通過創傷後心理關愛的途徑來解決,我會在後面的文章中闡述。

如何處理自己對死亡的感受

當很重要的人去世時,可以讓孩子看到你的悲傷或哭泣。這也是向孩子解釋您的感受的途徑。例如,「我哭是因為爺爺死了,我為再也見不到他感到很難過」。它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已是大人信賴的朋友或家人。

相關焦點

  • 如何體面的跟孩子談論死亡?
    孩子對死亡的概念也許是死亡這個話題過於沉重,平日裡人們諱莫如深,更不會主動提及,但是,當孩子懷著好奇和恐懼來向爸爸媽媽尋求答案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首先,我們要不要和孩子談論死亡?(注意:是孩子需要的時候,而不是父母需要的時候。在孩子不需要時也要巴拉巴拉給孩子強行灌輸的父母,是在向孩子轉嫁自己的焦慮!)如何去談論死亡然後,我們應該以什麼方式去談?
  •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 與哀傷同行
    也許有時連成年人都很難坦然地接納死亡,更不用說從容地與孩子談論死亡了。然而,我們其實無時無刻都存在於死亡地進程中,只是我們不願意意識到,就像可能閱讀到此處,已經有幾十秒死去。當遭遇周邊親朋,寶貝的寵物突如其來的死亡,都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感到傷心、恐懼、不安。所以,孩子是需要死亡教育的,理解死亡是對生命的另一種尊重。該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呢?由於每個孩子的認知能力不同,所以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我們的回答也要有所不同。
  •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孩子對死亡的概念也許是死亡這個話題過於沉重,平日裡人們諱莫如深,更不會主動提及,但是,當孩子懷著好奇和恐懼來向爸爸媽媽尋求答案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首先,我們要不要和孩子談論死亡?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死亡的概念?
  • 你願意和孩子談論「死亡」嗎?死亡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要有挫折教育、要有心理疏導……但似乎,有個最重要的環節被我們遺忘了,那就是——死亡教育。 面對死亡,我們通常都小心翼翼地,避免談論太多,「死者已矣」那種小心謹慎的「避諱」,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 面對家長普遍採取隔離死亡的方式教育孩子的現狀,我突然明白:死亡教育,不僅是孩子需要面對的,更是家長需要面對的。
  • 當姚明、白巖松、蔡崇信談論「體育教育」時,他們在談論什麼?
    「體育,我們一直把重音落在『體』字,但今天應該把重音落在『育』上」,體育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今天我們整理了一些名人的言論,感受他們是如何看待體育與教育之間的關係。在他看來,體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怎麼讓更多的孩子能夠熱愛體育非常重要。而這,也是他一直以來關心的重點。
  • 「教養心理」學如何教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我們已經知道,打罵的教育是行不通的。但太過正向的教育,其實也會有負面影響。這平衡該如何拿捏呢?而且,不只是負向的教育,過度熱心的教學也會產生局限,因為這時候的老師們無法容忍學生反過來檢視他的教學,也無法承受他們拒絕接受自己的可能——「我都這麼為你著想了,付出 120% 的教學熱誠,你還想要我怎樣?!你還不好好達到我的期待?!」父母或老師們無法實施「恰恰好」的教養,在於他們有過多的欲望,同時又看不見孩子的欲望。
  • 孩子「叛逆」不服管?一招進階「高段位」父母
    「火藥桶」「現在的孩子管不得,一管就跟我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改變孩子「叛逆」行為,成為了很多家長的一樁「心病」。也有很多家長反饋,自己知道教育孩子不能打罵,要試著去與孩子溝通。面對孩子叛逆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學會如何與孩子溝通。
  • 死亡教育缺失 應告訴孩子如何正確理解死亡
    「這其實就是一種死亡教育。」但在中國,很難見到家長能夠坦然地與孩子談論死亡;很難見到家長帶著年幼的孩子去殯儀館送故去的人最後一程,「有些人可能覺得殯儀館『陰氣重』,有些人覺得說死不吉利,也有人怕見到鬼。」  中國人大多數看似沒有宗教信仰,但卻篤信鬼神。王彥玲說,「鬼神崇拜其實也是一種宗教,只不過比較低級、原始。」死亡是一個人一生必須要經歷的,但關心死亡的人很少。
  • 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該不該談論?
    我的父母在我的青春成長期,從來沒有跟我談論過死亡,就像他們從來不跟我談論性與愛情。我認識死亡都是從旁人那裡零星地得到信息,比如說一個同學的父親因為參加山林滅火燒死了,我聽到這個消息時太震驚了,我無法想像被燒死是什麼樣子,我偷偷打量我的那個女同學,不敢認真看一個失去父親的女兒的容顏。
  • 北大教授何懷宏:今天,我們如何與孩子談論生命與死亡?
    死亡是什麼?死亡可怕嗎?生命的意義在哪裡?成長中,您的孩子一定也問過您這些問題。疫情期間,關於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思考每時每刻都在叩問著我們的心。我們應該如何教孩子合理看待生命和死亡,過有價值的生活?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大家好,我是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教授,今天很高興來到這裡和大家交流一下,怎麼和孩子談生命與死亡。
  • 如何用英語委婉地談論「生理期」?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女士們可以用英語毫不忌諱地談論生理期噢,所以不用擔心自己說得太直白首先,你可以說「 I have
  • 學齡兒童的行為
    您的學齡兒童可能會擔心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之類的事情。您可以通過承認她的感受,輕輕地鼓勵她做她擔心的事情並在她這樣做時稱讚她來支持她。如果焦慮會影響孩子在家裡或學校的生活,請向全科醫生諮詢。欺凌如果您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您需要介入以提供幫助。您可以讓學校儘快參與整理,以幫助您的孩子應對欺凌行為。您孩子的老師是一個很好的起點。給孩子很多在家的愛心和支持也很重要。
  • 警惕壞叔叔的「恐嚇式教育」,別讓它別毀了孩子
    這樣的「恐嚇教育」真的可以管教好孩子嗎?它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又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呢?."他替孩子做決定,希望孩子唯命是從。這種語言模式的背後,是一種狡猾並且高強度的「心理控制」,它侵入並操縱孩子的語言表達、個性和對父母的依戀。
  • 「思維」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不談死亡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幼兒園階段的小朋友對死亡並沒有清楚的概念,對他們而言,死亡或許就和玩具壞了,氣球爆了一樣,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皮球蟲的死亡,讓五星幼兒園老師們籌劃已久的「死亡課程」正式啟動,一場啟蒙性質的生命教育課緩緩拉開序幕。老師們帶領小朋友觀察死亡後的皮球蟲和活著的皮球蟲有什麼不同,讓小朋友展開死亡的談論,並將死亡切換到人類身上。
  • 正確和孩子談論「死亡」,坦然的回答是孩子最需要的答案
    清明節前後,死亡的話題不可避免,特別是在給孩子講述清明節的意義而言,如果是你,你會和孩子談論「死亡」的話題嗎?又該怎麼樣去談論呢?很多的家長都會像鄰居家小女孩媽媽一樣的回答,不會直接告訴孩子真相,而是用孩子的語言回答。在教育方面也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因為思想的束縛,總覺得和小孩子討論死亡是很忌諱的,也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所以都在可以的迴避,可是,死亡一直都會在我們的身邊出現,每個人都會到達的生命的終點。
  • 避諱談論「性教育」?家長需要知道的事
    現代家長大部分已經不太避諱這個議題,除了尊重學校的課程之外,通常也願意在家與孩子分享。但是說起性教育,其範圍是如此的廣泛,甚至有很多主題其實跟「性行為」毫無關聯,內容可能屬於生理學、心理學,甚至是社會學科,一般父母很難面面俱到,同時扮演多個專家。
  • 如何善用「心理帳戶」,提升用戶付費率?
    其實是精明的商家在利用消費者的「心理帳戶」改變消費者對商品的認知,從而影響最終的購物決策。那麼究竟什麼是「心理帳戶」?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用戶的付費意願?那麼我們來看看這樣心裡帳戶吧?例如,生活必要開支帳戶,孩子的教育帳戶。不同的心理帳戶有著不同的記帳方式和心理運算規則,而這種心理記帳的方式常常會違背經濟規則,呈現非理性的特徵。有些時候我們會使用固定帳戶的錢,去做固定的事情。但是帳戶錢花完,人們就不太可能去動用其他帳戶裡的資金來替代使用,因為這樣做打破了帳戶之間的獨立和穩定性,會讓人感到不安。
  • 如何與孩子談死亡?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大頭想和大家來聊一個「敏感」話題——死亡。01 您是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的?教育中有兩個「雷區」,一個是死亡教育,一個是性教育。這兩個話題(其實是一個話題:生命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家長們經常迴避的問題。「談死色變」、「談性色變」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 如何與孩子對話——教育八步曲
    ◇ 不要把工作的情緒轉嫁到孩子的身上。◇ 不要太過於急躁,因為容易使問題更加的嚴重。◇ 不要先判斷是非對錯或與孩子相互指責,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怪罪,卻對事情於事無補。◇ 不要使用批評、指責的語氣以語言或肢體暴力來管教孩子。◇ 不要輕易說出「你真笨」、「你傻瓜」、「你不懂」這類的話語。
  •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 輸給了這個教育真相
    轉眼朵朵下半年就要升入小學,她爸爸的「幼升小」焦慮開始越發嚴重了。看朵朵幼兒園的同學們一放學就奔赴各種補習班,而朵朵還完全處於自由散養的狀態,她爸不禁有了「輸在起跑線」的擔憂。 兒童教育專家保羅·塔夫曾在他一本很有影響力的著作《孩子如何成功》中寫道:「性格,是孩子能否取得成功的最有力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