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這件事?

2020-09-03 予童說

最近,孩子養的小金魚死了,平常都是孩子親手餵魚食,幫著一起換水,孩子發現小金魚不動的時候,就很焦急。我告訴他,小金魚死了。但是孩子的眼神很茫然,我才意識到孩子並不能夠理解死亡的含義。

——童童媽


生離死別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課題,這不僅是大人才有的哀傷,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也在懵懂中經歷著身邊人或事物的死亡與消失。

很多時候,家長為了保護孩子,擔心他們會受到驚嚇,都會儘量避免和孩子談論關於死亡的話題。

甚至,有的父母會為孩子編織一個美好的故事,那些消失的人和小動物都去了幸福又溫暖的天堂,他們在那裡過著快樂的生活。

但是,最後你會發現,面對孩子的疑問,你需要不斷地為這個故事添枝加葉,直到你最後都無法再圓下去。

比如:

「媽媽你也會死嗎?會離開我嗎?」

「死了的人都去了哪裡?」

「那我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他?」

「為什麼靈魂是看不見的?」

……

這些問題都體現了孩子內心的恐懼和擔憂,需要父母的幫助和引導。

一般當孩子四歲左右,家長就可以跟孩子探討有關死亡的話題了。

當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的時候,是和成年人一樣,能夠感知開心和悲傷情緒的。

那麼,該如何給孩子一個滿意又不敷衍的答案,幫助孩子建立一個積極健康的生命觀呢?

01

首先,家長不要對孩子拐彎抹角,用隱晦的比喻或敷衍的回答混過去,這不僅沒有解釋清楚還會讓孩子更困惑,對死亡產生幻想。

我們要用具象化的事情來描述死亡,什麼是死了?死了就是身體停止活動,不能感受到餓了或冷了,也不會呼吸、吃東西了。這樣的解釋,孩子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如果你覺得用語言無法和孩子解釋明白的時候,也可以借用繪本和動畫片向孩子說明。

比如: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雲端的哈利》、動畫片《尋夢環遊記》等。

02

其次,家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告訴孩子什麼是死亡與消失。

比如:

每到秋天就會凋謝的落葉;

放在昆蟲博物館裡的蝴蝶標本;

因為疫情,出現在新聞中的死亡人數……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解釋人類生老病死、事物興盛消亡的規律,告訴孩子死亡並不可怕,生命是美好的,應該珍惜、享受生命。

03

最後,我們在死亡教育上也要給孩子一個儀式感。

當小動物死了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給小動物舉行一個葬禮,藉助這個機會告訴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在「葬禮」的過程中,引導孩子進行關於死亡的討論,分享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解答孩子的疑問。最後一起埋葬小動物,認真對它說再見。

我們也可以帶孩子親手做一個紀念小動物的畫冊,將孩子想對小動物說的話寫進去,給思念一個寄託的地方。

《尋夢環遊記》中有這樣一句話:

「不必害怕別離,只要還愛著,只要還記著那個想念的人,一定會在某一刻,以溫柔的姿勢擁抱你和你重逢。」

關於生離死別,我們都希望它永遠不會發生。但是我們也只能陪伴孩子一段路,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學會愛,死亡就不再可怕。

相關焦點

  • 這個特殊日子,該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這個事?
    ​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件事兒昨日為表達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懷念說到死亡這個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日子裡,相信孩子們也會有很多疑問出現在家長面前。雖然我們每個人也都會直面死亡,但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父母又該如何解釋呢?孩子問: 「媽媽,什麼是哀悼活動啊?」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啊?」 「爺爺、奶奶為什麼離開我們了?」 「媽媽,你以後也會死嗎?」
  • 清明節:怎樣解釋死亡才能讓孩子不害怕
    這期親子話題,就讓我們聽聽孩子們對這個節日的理解,並一起學習下如何跟小朋友解釋這個節日的深刻含義。  記者調查  擔心嚇著孩子 大多數家長不願解釋死亡  「清明節很好玩,可以跟爸爸媽媽回鄉下掃墓,還能摘到很多野果。」在7歲小姑娘知樂眼裡,清明節就跟六一兒童節一樣。
  • 如何體面的跟孩子談論死亡?
    媽媽抱著她,安撫了很久,然後跟她說:「寶貝呀,你要好好對自己,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做一個科學家,到時候科技進步了人也許可以永生不死呢。」然後這娃終於轉憂為喜:「真的嗎!那我的理想就是當科學家!」孩子對死亡的概念也許是死亡這個話題過於沉重,平日裡人們諱莫如深,更不會主動提及,但是,當孩子懷著好奇和恐懼來向爸爸媽媽尋求答案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首先,我們要不要和孩子談論死亡?
  • 「死亡教育」是愛的教育,如何給孩子解釋「死」,是家長必修課
    這句話不僅讓小李一下子傷心起來,同時也激起了她的一系列思考:「我是什麼時候明白「死」這件事的?我現在該對孩子解釋「死」麼?這樣會不會太殘忍了?」在中國,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缺乏,甚至比性教育還要缺乏。很多人都和小李一樣,想不出自己是如何明白「死」的,並且在對孩子的「死亡」教育面前顯得猶豫不決。毫無疑問,讓孩子明白「死」是家長的必修課!原因有兩點。
  • 「死亡教育」是愛的教育,如何給孩子解釋「死」,是家長必修課!
    這句話不僅讓小李一下子傷心起來,同時也激起了她的一系列思考:「我是什麼時候明白「死」這件事的?我現在該對孩子解釋「死」麼?這樣會不會太殘忍了?」在中國,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缺乏,甚至比性教育還要缺乏。很多人都和小李一樣,想不出自己是如何明白「死」的,並且在對孩子的「死亡」教育面前顯得猶豫不決。毫無疑問,讓孩子明白「死」是家長的必修課!原因有兩點。
  • 當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父母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
    [流淚]那麼,作為家長該如何跟小孩說死亡呢在和孩子談死亡的時候,我們需要先問問自己:我對死亡的感受是什麼?一想到死亡,我的焦慮程度和害怕的情緒強烈嗎?還是比較平靜?雖然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對死亡有些恐懼,但覺察自己對死亡的焦慮水平,是成年人需要做的第一步。
  • 孩子第一次跟你談論這件事時,請慎重回答
    不過學齡前期的孩子,這時普遍關心的都是與「我」有關的事。因此他們可能會第一次跟你談論起「死亡」,但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是:我會不會「死」,或者我在意的人會不會「死」。  當他們開始好奇並發問時,就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時機  女兒4歲時,第一次問我關於「死亡」的問題。  有天我下班回家,一進門就看見哭成小花貓的女兒。邊哭邊喊我不要長大,不要長大。
  • 當孩子提及死亡問題時,我這樣給孩子解釋
    我遲疑了很久,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跟他解釋,後來只能用植物落葉歸根的道理跟他解釋,他後來又問了我一句:「媽媽,你也會死嗎?」其實當他問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是很震驚的,從來沒想過我的孩子會跟我提問關於生死的問題,我跟他說「是的,任何人最後終會死去,媽媽也不例外」兒子聽完眼淚忽的一下就流了下來,說不要媽媽死,要媽媽一直活著。
  • 該不該向孩子解釋死亡?需要你的智慧
    對於已經在死亡邊緣徘徊的孩子來講,他們似乎都已經擁有直面死亡的勇氣,膽怯和害怕都被堅強和接受代替。關於死亡、分離此類的嚴肅話題,該不該和幼小的孩子解釋呢?陪孩子觀看一些諸如《尋夢環遊記》,《獅子王》等非常優秀的動畫作品,不僅可以藉此給孩子解釋死亡的話題,也慰籍對故去親人的思念,更為我們未來面對死亡,能夠更加坦然及釋懷。
  • 疫情期間,該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這件事?
    認真看待孩子的恐懼當你的孩子提出他們對死亡的擔憂時,不要只是說,「哦,現在不要擔心這個!」相反,停止你正在做的事情。坐下來,和孩子平起平坐,嚴肅地談一談生與死。告訴你的孩子你在乎他們的恐懼。大多數孩子在5、6歲左右開始明白死亡是永久的。
  • 心理諮詢師致孩子的信:關於死亡,你必須知道這3件事
    確實,在我們的生活裡,「死亡」是一直被逃避的話題,以至於大家也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釋清。直接告訴他死亡就是再也回不來了,每個人都會死亡,這會不會嚇到他?隱晦地告訴他,爺爺只是去了天堂,他會不會更加困惑?究竟該怎麼向孩子解釋死亡呢?
  • 三本繪本,溫柔地告訴孩子關於死亡這件事
    今天我給孩子講了三本關於死亡的生命繪本。人生難測,即使是像嘉琪這麼小的寶寶,也不免要直面死亡,清明剛過,生活中也發生一些令人扼腕嘆息的事,所以就特別想和寶寶一起讀讀有關死亡的繪本。第一本《獾的禮物》這是非常經典的一本繪本,語言優美淡雅,語氣平靜柔和。在這裡,我們會覺得死亡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因為身體太衰老了,反而是桎梏。
  • 這堂死亡教育課,父母要怎麼跟孩子說?
    2020 年,不平凡的一年,是聽到「死亡」這個詞最多的一年,作為母親的你,可能會在這個時候會聽到孩子用一個嫩稚而又天真的問你:「媽媽,什麼是死亡啊?為什麼你們現在每天都在談論死亡這件事?」「媽媽,你也會死嗎?」
  •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 與哀傷同行
    諾諾爸爸一時間想不到該怎麼給孩子解釋「小烏龜死了」這件事。「死了……就像是睡著了,但是再也不會醒過來了。」諾諾爸爸想了會兒說道。諾諾盯著烏龜看了好一會兒,難過地問道:「為什麼睡著了就醒不過來了,那我睡著了是不是也會死掉?」諾諾爸爸哭笑不得地說:「當然不會啦!」
  • 如何與孩子談死亡?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大頭想和大家來聊一個「敏感」話題——死亡。01 您是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的?教育中有兩個「雷區」,一個是死亡教育,一個是性教育。這兩個話題(其實是一個話題:生命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家長們經常迴避的問題。「談死色變」、「談性色變」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 傻瓜,人都會死的:6歲孩子口出金句,我們該怎樣跟孩子聊死亡
    當聽到「死」字,年紀稍大的長輩們總是要說「不吉利」「童言無忌」,仿佛對「死」避而不談就能避免死亡。而事實卻與此相反,只有向孩子解釋清楚死亡的含義,才能讓他們避免意外死亡。2012年,福建漳浦縣兩名女孩相約跳塘自殺,在其中一名女孩的遺書中這樣寫道:「死後我要穿越時空,回到清朝去跟皇帝拍電影……」無獨有偶,常州天寧區也曾有一名男童因為模仿穿越遊戲而墜樓身亡。
  • 該不該向孩子解釋死亡?這位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的話很實用
    ,大腦認知能力還未發育健全的孩子,可能更加無法理解真實和虛幻、生與死的界限,內心對死亡充滿了無法遏制的疑惑,甚至不敢表達這部分的感受。,與其避而不談,最適當的回應其實是據實以告,以真誠開放的心態和孩子討論,鼓勵他們說出對死亡的各種疑惑,這才是幫助孩子對於死亡有較正向的觀念。
  • 9歲孩子失去父親,我是如何跟孩子談死亡的?
    而我一直在想,當一個孩子失去自己的親人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除了物質上的一些幫助,我認為,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安慰。   如何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談死亡?   1   因為不懂死亡,所以無法面對死亡   我們國家,幾乎沒有什麼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也沒有任何課程。
  • 孩子面對死亡總是很恐懼?用這幾個方法,輕鬆教會孩子生命與死亡
    很多家長即使現在已經而立之年了,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焦慮、甚至經常做噩夢,平時最忌諱的也是這一部分。畢竟到了這個歲數,無論發生什麼變故,一個家庭裡最不能崩潰的就是我們這代人。前段時間有個同事告訴我,她的孩子放學回來就撲到媽媽懷裡,說媽媽以後死了怎麼辦,說自己很害怕媽媽離開自己。
  • 心理學家告訴你:不要害怕死亡,坦然接受死亡這件事的好處有三點
    為什麼我們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死亡的威脅存在?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害怕死亡這件事本身呢?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系列書籍裡面談到死亡這件事時說,根本上是因為我們的自戀,所以我們才會這麼過分地懼怕死亡。死亡是最大的自戀傷害,沒有什麼比即將來臨的自我消亡更能威脅到我們的自戀和自負了。聰明的方式是儘早地面對死亡這件事本身,不要總是選擇逃避面對這個現實的問題。死亡這件事是客觀存在,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