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養的小金魚死了,平常都是孩子親手餵魚食,幫著一起換水,孩子發現小金魚不動的時候,就很焦急。我告訴他,小金魚死了。但是孩子的眼神很茫然,我才意識到孩子並不能夠理解死亡的含義。
——童童媽
生離死別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課題,這不僅是大人才有的哀傷,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也在懵懂中經歷著身邊人或事物的死亡與消失。
很多時候,家長為了保護孩子,擔心他們會受到驚嚇,都會儘量避免和孩子談論關於死亡的話題。
甚至,有的父母會為孩子編織一個美好的故事,那些消失的人和小動物都去了幸福又溫暖的天堂,他們在那裡過著快樂的生活。
但是,最後你會發現,面對孩子的疑問,你需要不斷地為這個故事添枝加葉,直到你最後都無法再圓下去。
比如:
「媽媽你也會死嗎?會離開我嗎?」
「死了的人都去了哪裡?」
「那我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他?」
「為什麼靈魂是看不見的?」
……
這些問題都體現了孩子內心的恐懼和擔憂,需要父母的幫助和引導。
一般當孩子四歲左右,家長就可以跟孩子探討有關死亡的話題了。
當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的時候,是和成年人一樣,能夠感知開心和悲傷情緒的。
那麼,該如何給孩子一個滿意又不敷衍的答案,幫助孩子建立一個積極健康的生命觀呢?
首先,家長不要對孩子拐彎抹角,用隱晦的比喻或敷衍的回答混過去,這不僅沒有解釋清楚還會讓孩子更困惑,對死亡產生幻想。
我們要用具象化的事情來描述死亡,什麼是死了?死了就是身體停止活動,不能感受到餓了或冷了,也不會呼吸、吃東西了。這樣的解釋,孩子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如果你覺得用語言無法和孩子解釋明白的時候,也可以借用繪本和動畫片向孩子說明。
比如: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雲端的哈利》、動畫片《尋夢環遊記》等。
其次,家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告訴孩子什麼是死亡與消失。
比如:
每到秋天就會凋謝的落葉;
放在昆蟲博物館裡的蝴蝶標本;
因為疫情,出現在新聞中的死亡人數……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解釋人類生老病死、事物興盛消亡的規律,告訴孩子死亡並不可怕,生命是美好的,應該珍惜、享受生命。
最後,我們在死亡教育上也要給孩子一個儀式感。
當小動物死了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給小動物舉行一個葬禮,藉助這個機會告訴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在「葬禮」的過程中,引導孩子進行關於死亡的討論,分享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解答孩子的疑問。最後一起埋葬小動物,認真對它說再見。
我們也可以帶孩子親手做一個紀念小動物的畫冊,將孩子想對小動物說的話寫進去,給思念一個寄託的地方。
《尋夢環遊記》中有這樣一句話:
「不必害怕別離,只要還愛著,只要還記著那個想念的人,一定會在某一刻,以溫柔的姿勢擁抱你和你重逢。」
關於生離死別,我們都希望它永遠不會發生。但是我們也只能陪伴孩子一段路,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學會愛,死亡就不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