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怎樣解釋死亡才能讓孩子不害怕

2021-02-08 騰訊網

  在孩子眼裡,節日都是興高採烈的。清明節就要到了,你也許會帶孩子到逝去的親人墓前,做一番追思與祭奠。這時,你該如何向孩子解釋,天人相隔是怎麼回事?

  從我們前期發起這一話題的調查情況來看,家長們難免被孩子問及「死」的問題,大多數家長難以從容、真實地作答。這期親子話題,就讓我們聽聽孩子們對這個節日的理解,並一起學習下如何跟小朋友解釋這個節日的深刻含義。

  記者調查

  擔心嚇著孩子 大多數家長不願解釋死亡

  「清明節很好玩,可以跟爸爸媽媽回鄉下掃墓,還能摘到很多野果。」在7歲小姑娘知樂眼裡,清明節就跟六一兒童節一樣。

  「孩子對掃墓沒概念!」樂樂媽說,樂樂6歲,上大班了,他只知道清明節可以放假,不用早起上幼兒園。

  在東快3個親子群裡的538位爸爸媽媽和一個老人QQ群裡的173位爺爺奶奶中,有2/3的大人表示不會如實地向孩子解釋掃墓是怎麼回事,擔心會嚇到孩子。「死是個多麼可怕的字眼啊,怎麼敢跟孩子說這事!」60多歲的張奶奶稱。

  在這個問題上,親子群裡的桐桐媽和妞妞媽則顯得格外「大膽」。

  有一次,5歲的桐桐在看故事繪本,看到一隻小鳥死了,於是問媽媽「死是怎麼回事」。桐桐媽稱,她很直接地告訴了女兒,人死後不能復生,而且死後要火葬,最後只剩一把骨灰。桐桐媽說,女兒並沒有害怕,只是害怕父母離她而去。桐桐媽認為,對於死亡,小孩本身是無所畏懼的,恐懼的是大人,因為有所牽掛才會害怕死亡。

  妞妞媽告訴4歲的妞妞,人死了就要埋到地裡去,清明節去掃墓,就是「去掃大爺爺大奶奶」,他們就會保佑妞妞健康、平安地成長。

  兩位媽媽一致認為,只要解釋與引導的方式正確,如實告訴孩子真相,並不會嚇到他們。

  家長討論

  怎樣跟孩子解釋更容易接受

  直截了當VS編個故事

  在討論應如何給孩子解釋「死亡」時,認同有必要向孩子進行這方面教育的家長,在教育方式上分成了直接派和委婉派。到底哪種辦法更有利,最後也沒有定論。大夥認為這要依據孩子的接受能力來定。

  直接派

  童話故事美化死亡誤導了孩子

  直接派認為,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害怕,因此編了個童話故事解釋死亡,但這並沒有告訴孩子事情的本質,有時還會過於美化死亡,誤導孩子。

  「也許通過童話繪本,可以淡化孩子對死亡的懼怕,但卻容易讓他們把死理解成一件幸福的事。」瞳瞳媽認為,很多家長把寵物的離去、親友的逝世,向孩子解釋為,他們上天堂了,在那裡過著幸福的生活,這很容易誤導孩子。萬一哪天孩子不開心了,或者想念離開的寵物或親人了,這些童話般的描述可能會誤導孩子做一些危險的事。「比如,哪天孩子會不會也想去那個幸福的地方,尋找他想念的人。」

  委婉派

  直接描述太殘酷給孩子心理陰影

  委婉派的父母認為,孩子還這麼小,太過直接地描述死亡,是件恐怖而殘酷的事,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爺爺奶奶們尤其認為,不該在孩子面前直接解釋死亡是怎麼回事,他們長大了自然就會明白。

  「我告訴過孩子,死後就會被埋在地下,最後就化成泥土,什麼也沒有了。」婷婷媽稱,因為她的過於直接,4歲的婷婷現在會一聽到與「死」有關的話題,就抱著媽媽大哭。但丞毓媽卻表示,她直接告訴7歲的兒子,死就是不會動、不說話,永遠離開了,兒子並沒有害怕,反而更注意安全了,提高了自己的防範意識。

  專家說法

  過分渲染或避重就輕都不可取

  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心理衛生科的專家們也加入了這個話題的討論。他們認為死亡教育對兒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正確理解和認識死亡,孩子很有可能如上所說,會產生過分恐懼或以為死亡是件幸福的事,從而出現模仿等行為。專家們認為,在進行死亡教育時,過分渲染或避重就輕的方式都不可取,家長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1.結合兒童的年齡、性格類型。如個性內向、敏感者,應委婉;對活潑外向者可適當開放;對年齡小的幼兒可多用比喻形象等方式;對小學以上兒童可以用書本、故事等方式;對12歲以上兒童則可以討論,更多地傾聽他們自己的想法,可以用班會討論的形式。

  2.教育形式多樣化。不一定要針對人的死亡進行教育,一花一草一蟲都是生命,結合季節更替、動物繁殖等都可以展開生命化教育,讓孩子認識到新陳代謝、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

  3.死亡教育要讓孩子參與。如清明節來臨,可以讓孩子參與祭奠的東西,講述老人的故事,看先人的照片,讀優美的文章……孩子會認識到:生命是一種愛的傳承,即便人的生命消失了,但愛會永遠和我們在一起,只有當下好好活著,才能使生命的寬容最大化。我們不能選擇生命的長度,但可以選擇生命的寬度。本報記者 寇思琴

(東南快報)

相關焦點

  • 孩子面對死亡總是很恐懼?用這幾個方法,輕鬆教會孩子生命與死亡
    文|文兒關於死亡的概念,不同時期人們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歲數太小的孩子對死亡的概念一知半解不怕死亡,歲數大了的老人大多也會想得更開。而最尷尬的往往是人到中年的家長,或者說越到中年越害怕。很多家長即使現在已經而立之年了,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焦慮、甚至經常做噩夢,平時最忌諱的也是這一部分。畢竟到了這個歲數,無論發生什麼變故,一個家庭裡最不能崩潰的就是我們這代人。前段時間有個同事告訴我,她的孩子放學回來就撲到媽媽懷裡,說媽媽以後死了怎麼辦,說自己很害怕媽媽離開自己。
  • 該不該向孩子解釋死亡?需要你的智慧
    「該不該和孩子談生死」而糾結。對於已經在死亡邊緣徘徊的孩子來講,他們似乎都已經擁有直面死亡的勇氣,膽怯和害怕都被堅強和接受代替。關於死亡、分離此類的嚴肅話題,該不該和幼小的孩子解釋呢?怎樣向孩子解釋死亡又不會嚇著孩子?
  • 清明節,「死亡教育」這節重要課,如何和孩子說?
    (來源:新華社)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 死亡教育,一直以來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但經過了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之後,我們深刻意識到教會孩子更好的面對死亡刻不容緩。趁此節日,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面對死亡吧?
  • 今年清明節註定被銘記,哀悼英雄同時,跟孩子談論生命和死亡
    文章:橙果媽媽圖片:網絡01又是一年清明節,今年的清明節註定被永遠銘記。03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有不一樣的理解,闡述方式也不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在不同的身心發展階段,對死亡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
  • 媽媽,什麼是清明節: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認知
    一 死亡是什麼?前幾天清明節了,三歲的孩子問我,什麼是清明節?我說是對去世的人的一種懷念活動的節日,他問去世是什麼?我說死亡,他接著問死亡是什麼?我就這個問題解釋了一遍,死亡就是生命結束了,完全不會動了,以後再也不會活著了。
  • 蘭可琪:今日中元節,家長如何巧妙地向孩子解釋「死亡」與「鬼」
    如何讓孩子了解死亡、鬼,珍惜生命健康,對父母和孩子們自己,都是個不小的難題。」不要躲閃家長要學習的是,如何巧妙引導和解釋孩子面對死亡時所產生的「為什麼」。要記住,當孩子說「我害怕有鬼」時,他此刻是真實地害怕,是在尋求安慰和支持,一句「沒有鬼」或「那是假的」直接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往往會令孩子更加煩躁。
  • 父母忽視生命教育,哥哥帶妹妹跳樓……清明節該和孩子談談「死亡...
    在給先祖掃墓的過程中,家長應該適宜地向孩子解釋死亡,讓孩子學會接受死亡,不懼怕死亡,這其實也是樂觀面對生命的一種態度。其實,少年兒童對死亡的認知,根據年齡,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響,表現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嬰幼兒期間(0-4歲),用比喻法解釋。對嬰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剛把吃喝拉撒和說話學會的他們,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難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從爸爸媽媽嘴裡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開心的事。
  • 墨西哥亡靈節vs天朝清明節:我們何時才能坦然面對死亡?
    他們認為只有對祖先和神明以鮮血和生命的祭祀才是最真誠無私的奉獻,唯有這樣才能得到祖先的護佑。阿茲特克民族是一群可以用「狂戰士」來形容的人,他們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中最英勇好戰的,但他們頻繁遠徵只為兩件事,一是為收集貢品,二是為捕捉獻祭用的奴隸。總的來說,就是為了祭祀。
  • 傻瓜,人都會死的:6歲孩子口出金句,我們該怎樣跟孩子聊死亡
    當聽到「死」字,年紀稍大的長輩們總是要說「不吉利」「童言無忌」,仿佛對「死」避而不談就能避免死亡。而事實卻與此相反,只有向孩子解釋清楚死亡的含義,才能讓他們避免意外死亡。2012年,福建漳浦縣兩名女孩相約跳塘自殺,在其中一名女孩的遺書中這樣寫道:「死後我要穿越時空,回到清朝去跟皇帝拍電影……」無獨有偶,常州天寧區也曾有一名男童因為模仿穿越遊戲而墜樓身亡。
  • 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這件事?
    最近,孩子養的小金魚死了,平常都是孩子親手餵魚食,幫著一起換水,孩子發現小金魚不動的時候,就很焦急。我告訴他,小金魚死了。但是孩子的眼神很茫然,我才意識到孩子並不能夠理解死亡的含義。「那我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他?」「為什麼靈魂是看不見的?」
  • 正確和孩子談論「死亡」,坦然的回答是孩子最需要的答案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人固有一死,對於成年人來說比較好理解,但是對於孩子就沒那麼好理解。人會不會死?人為什麼會死?人死了之後會怎樣?等等許多的為什麼。每個孩子成長中,或許都會碰到一連串有關死亡的疑惑。而與此相對應的是,父母該如何回答,說還是不說?
  • 0-6歲的孩子都害怕什麼?收好這份「害怕清單」,幫孩子一一克服
    尤其早產兒,他們更脆弱,更加需要父母很長時間的精心照料,才能在日後完成獨立的生活,所以,寶寶這個時期的哭鬧多是在表達內心的惶恐。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的關鍵時期,俗稱安全感,爸爸媽媽更應該給予孩子及時的擁抱和安撫才能平復孩子情緒,而這樣的安慰能幫寶寶建立安全感,支撐寶寶以後可以更獨立。
  • 該不該向孩子解釋死亡?這位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的話很實用
    ,他們似乎已經擁有直面死亡的勇氣,膽怯和害怕都被堅強和接受代替,最後還在擔心父母見不到自己會傷心。「孩子不傻,傻的是給錯誤解釋的大人。」「我希望中國的教育能正面性教育和死亡教育。」,大腦認知能力還未發育健全的孩子,可能更加無法理解真實和虛幻、生與死的界限,內心對死亡充滿了無法遏制的疑惑,甚至不敢表達這部分的感受。
  • 「我不害怕死亡,我害怕別人看我的眼光。」
    「我不害怕死亡,我害怕別人看我的歧視的眼光。」這是一位愛滋病患者的獨白。太多的人說到愛滋病患者時,都直接把患者本人視作等同於愛滋病毒的魔鬼本身,而已經忘記,患者其實也是受害者而已。
  • 清明節特刊 | 說說這個不一樣的清明節
    它是消化和修復那些情緒,最後完成與死者進一步的心理分離,只有完成心理分離,才能留出空間愛自己、愛生活。親人只留在記憶中,不再依戀,好好活下去乃是對親人最好的懷念。5、清明節中的其他儀式除了掃墓,在清明期間還有什麼儀式可以達到類似的心理康復效果呢?1)、哭喪:對死者念叨、大聲哭訴、放聲吼叫。
  • 清明節全國哀悼,該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人生課?
    既然在孩子開始會問一些奇奇怪怪的3/4歲,他們總要經歷這樣一個「驚悚時刻」;既然在孩子打破砂鍋也要問到底的精神下,從其他途徑也能接觸到死亡的概念(講述者說的對不對、嚇不嚇人,咱就不知道了),還不如在孩子懵懵懂懂的時候,我們主動將正確的、清晰的死亡概念介紹給孩子,孩子在意識到「自己所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都會死」的那一刻,我們能在他身邊給他足夠多的精神支持,最起碼孩子不至於太驚慌、甚至在內心留下
  • 清明節的生命教育:十本繪本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死亡」
    清明節來了,部分家長可能會帶著孩子一起去祭拜、掃墓,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不可避免地將被提起。為人父母,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呢?有教育專家建議,不妨從「死亡繪本」入手,從另一個角度向孩子詮釋「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通過生命教育讓孩子正確理解「生」與「死」兩個平日裡很少談及的話題,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 清明節 讓我們祭掃一下「自然死亡」這件事
    就自然的出生而言,且不說幾乎沒有約束的打胎阻斷了這種自然過程,就算讓孩子出生,世界第一的剖宮產率,也讓中國至少一半的小孩並非自然出生。甚至為孩子選「吉時」出生,也早不新鮮。   自然出生越來越少,這並不難理解,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自然的死亡也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 孩子的死亡焦慮來自分離焦慮
    線上「團體諮詢」教育小組--精華知識點節選(二)我害怕媽媽死掉。關鍵詞:死亡焦慮 分離焦慮當孩子內心開始對死亡感到焦慮,會對媽媽說:「你會死嗎?」「你死掉會不會忘了我?」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感是因為孩子再次體驗到了分離焦慮的感受,所以死亡恐懼在孩子心裏面其實仍然是分離焦慮的本質。分離焦慮更加體現在「分離」這個詞,孩子害怕跟媽媽分開,所以這種焦慮感是體現在關係上的。成年人對死亡的恐懼,更加偏向於我不存在了、我消失掉了這個感受。所以,成年人對死亡的恐懼重點已經不在關係這個層面,而是自我價值、自我存在感這個層面。
  • 關於「死亡」的話題,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課,父母要教給孩子
    (帶著哭腔)你看,孩子把這件事情放在了心上, 如果不正確疏導,很可能在孩子心中產生焦慮、恐懼或不安全感。我們可以下面這三種方法,跟孩子談談「死亡」。等到孩子再大一點,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性時,再以科學的角度解釋孩子提出的問題,讓他們明白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衰老、死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