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播老師一位朋友的女兒5歲了,最近因為新冠病毒疫情,看到新聞上每天播報死亡人數,很好奇,問她「死亡是什麼,死了之後會怎麼樣?會像動畫片裡面一樣變成天使上天堂嗎?」我朋友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好,只含糊地說,你長大就知道了。
其實,「死亡」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話題。近期的新冠狀疫情,讓全球的公民更加重視「死亡」的話題。這正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機,如果你還沒有對孩子進行過生命教育,那這個清明節,是時候為孩子補一次生命教育了。
圖源:Pixabay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很多父母可能會對生命教育有一些困惑:
在孩子問「人為什麼會死亡?」「人死了之後會怎麼樣?」的時候父母該如何回答?
讓孩子過早地接觸死亡這個話題,是否會引來悲觀或絕望?
死亡教育對還是孩子的孩子來講,有意義嗎?
近日,河北省邯鄲市就有一對兄妹從家中四樓樓頂跳下,兩人全身均出現多處骨折。原來孩子近期經常在玩手遊,認為遊戲裡面從樓上跳下不會怎麼樣,便拉著妹妹的手從樓上跳下,最終導致重傷。
圖源│都市報導
年幼孩子們缺乏判斷力,因為他們生活經歷少,很多時候都沒有危險和死亡的意識。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分清楚,現實與虛擬的差異,生命安全教育要從小抓起,畢竟生命只有一次。
死亡對於傳統社會是一種禁忌,但是,生命的本質就是有生有死,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孩子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死亡,從而讓孩子學會珍惜生命,珍愛世界。
臺灣高雄師大教授、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先生,多年來從事幼兒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兒童在5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因此她認為,幼兒死亡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清明帶孩子掃墓就是直面死亡的一種做法。在給先祖掃墓的過程中,家長應該適宜地向孩子解釋死亡,讓孩子學會接受死亡,不懼怕死亡,這其實也是樂觀面對生命的一種態度。
反之,如果孩子沒有正確理解死亡,可能出現死亡恐懼,從而令他們做出很多反常的行為,如,不停追問父母關於死亡的問題;害怕和媽媽分開;擔心自己會死;擔心媽媽等重要親人會死……
如何進行生命教育
面對「死亡」這個必須面對但誰都不願意提及的話題,大人們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
其實,少年兒童對死亡的認知,根據年齡,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響,表現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嬰幼兒期間(0-4歲),用比喻法解釋。對嬰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剛把吃喝拉撒和說話學會的他們,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難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從爸爸媽媽嘴裡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開心的事。
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就是死亡了。也可以把死亡比喻為人生很厲害的病,救不活了,要離開很長一段時間了,家裡有老人去世時,就可以這樣告訴他們,讓他們對死亡有個粗淺的認識。
圖源:Pixabay
幼兒園期間(4-7歲),死亡教育能提高危險認知的能力。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在家長的教育下,能辨別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們已經慢慢學會思考,一味用比喻舉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這時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人有本能對危險認知的能力,國外也曾做過實驗,如把嬰兒舉到懸崖邊時,嬰兒的心跳明顯加速,但這些生理上的反應不足以保護孩子的安全。孩子們對許多潛在的危險是沒有認知的,比如孩子們走到河邊,知道河水很涼快,就會慢慢往河中間走,但Ta並不知道河中間很深,很危險,然後就溺死了。把危險教育做好,讓孩子看到河水就會恐懼,就不敢往河中間走。
所以這個階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安全,告訴孩子,危險的東西很疼,不能去碰,哪裡有危險,都要說清楚。
上了小學的孩子(7-13歲),教育孩子用科學的方法看待問題。上了小學的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成年人一樣有悲傷的情緒,孩子會思考,會判斷,什麼是死亡?死亡意味著什麼?
這時,家長就不要拐彎抹角,用比喻舉例混過去,應該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
國外如何進行「死亡教育」?
美國是死亡教育的發源地,學校很早就會涉及死亡教育相關的課程。在「死亡課」上,曾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或護士會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並且讓他們通過表演的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悽涼感覺等。
對於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也會直截了當地回答。孩子們還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到郊外專為絕症患者提供善終服務的寧養院,把花瓣輕輕撒向臨終者的床榻,微笑著目送他告別人世。
在英國,皇家學院於1976年就建立了死亡教育機構,開設了遠程教育課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臺後,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學習項目,健康教育的標準也包括了「死亡和喪失」課程,為年齡低至11歲的兒童開設內容與死亡有關的課程。英國的教育部門認為,這門課程將幫助孩子們「體驗同遭遇損失和生活方式突變有關聯的複雜心情」,並且學會在各種「非常情況下把握住對情緒的控制力度」。
此外,德國實施了「死的準備教育」,出版了專業教材,引導人們以坦然、明智的態度面對死神的挑戰。法國成立總統委員會也專門處理有關生與死的社會控制問題。
生命於我們每個人來講都是最寶貴的。生命教育就是讓孩子們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從而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 並在人生實踐中實現其意義。只有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能以博大的胸懷和堅韌的毅力去實現個體生命的價值,為社會造福。
柳田邦男說:「在談到生命、靈魂、生、死等重大問題時,我看到繪本的無比力量,它不僅僅只是表面的語言傳遞,而是以撼動靈魂的方式和人溝通,我個人以為,再也沒有比這更叫人讚嘆的溝通手段。」
生命教育書單
面對這樣沉重的話題,我們不妨藉助繪本來解釋,讓孩子了解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從而撫慰孩子年幼的心靈。今天給大家推薦5本有關死亡的繪本故事,讓孩子理解生命的輪迴。
《活了100萬次的貓》
推薦理由:有一隻貓,它死了100萬次,又活了100萬次。它活得渾渾噩噩,對一切漠不關心,直到有一天,它變成了一隻只屬於自己的野貓,愛上了一隻美麗的白貓,它才頭一次知道為什麼而活……這個故事可以告訴孩子,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度而在於質量,要活就要活得有意義。
《小威向前衝》
《獾的禮物》
推薦理由:故事講的是一隻老獾坐在一根曾經枝繁葉茂但卻沒有了生命的大樹樁上,這是一隻深受大家愛戴的老獾,雖然他對生命留戀,但他卻坦然地面對著生死,向月亮道了聲晚安後,在睡夢中,從容地離開這個世界。這本繪本,可以告訴孩子,世界美好,但是也要坦然面對生死。
《也許死亡就像毛毛蟲變成蝴蝶》
推薦理由:從公園裡的一條毛毛蟲開始,小男孩克裡斯蒂安和爺爺之間的一場對話,探討了生命和死亡,死亡不是離開,而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美好存在。死亡是人生中所不可避免的,那麼就讓我們直視它,只有了解了才不再害怕恐懼。走好當下的每一步,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才不辜負生命的意義。
《一片葉子落下來》
推薦理由:一片叫做弗雷迪的葉子和它的夥伴們經歷了四季的變化,逐漸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美好的事物,在於給別人帶來快樂;明白了死亡並不是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這些繪本的故事很溫暖,故事裡有奉獻、付出的過程,在為別人帶去慰藉的同時,也在實踐自身生命的意義。
讓他們看這些有關死亡的繪本,不是為了讓他們流淚,不是為了讓他們難過,而是讓他們知道有一種對待生命的態度。如何給孩子懂得生死的概念,用一個生與死對話的故事,講述一段溫馨感人的生命歷程。
讓孩子學會正確面對死亡,可以讓孩子未來在遇到「死亡」的事件時,既不感到害怕,又能感受到生命的寶貴。
另外孩子可以在生命教育中思考更深層次的東西:幸福不會從天而降,我們更應該懂得每個人都需要珍惜自己,珍惜他人的生命。人應該有意義地渡過一生。
| 文章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於陳小澴、智識教育研究院等網絡素材,由遠播國際教育整理髮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