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青少年自殺的悲劇讓我們意識到,當孩子沒有足夠強烈的「求生欲「,當父母不把提升孩子的生命欲望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那些關於成績、升學、名校、未來的話題其實都無從談起。
作者:蠍子號。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滿足開學條件的學校已紛紛開學複課。但是,在學習應當步入正軌的時候,令人難過的新聞卻一條接一條傳來:
4月13日,江蘇無錫,一名12歲的女孩,在開學第一天跳樓自殺,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4月13日,安徽合肥,一名15歲學生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發生爭吵後,爬出陽臺揚言要跳樓。幸好被派出所營救。
4月12日,陝西商洛,一初三女生,從教學樓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4月7日,江蘇南通,一名15歲初二男孩從19樓墜落,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對於青少年兒童自殺事件,各地教育局諱莫如深。據說是擔心同齡人效仿自殺,媒體上關於此類事件的報導,往往一筆帶過,不會出現細節。而近期,家長群裡討論的慘劇遠比媒體曝光的要多得多。
也不知道是因為疫情隔離太久,親子關係惡化;還是因為網課壓力山大,難以疏解;或者是因為近期集中複課又臨近考試,壓力倍增……
我有一個主觀的感受:今年聽到的未成年人自殺案例,特!別!多!滬上幾所響噹噹名字的初中,甚至小學,都有聽聞慘劇發生。校方如臨大敵,家長人人自危。
孩子輕生,對家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也讓聽者痛心。很多人想不通,為什麼這些孩子人生剛起步,就要走到這一步呢?
那些輕易選擇自殺的少年
我開始在網上搜索,從一個新聞連結到另一個新聞,「目睹」了越來越多未成年人的自戕:和父母吵架、和同學爭執、被老師訓斥、犯錯了怕被懲罰……
成年人不能想像的雞毛蒜皮,甚至不能稱之為「事」的起因,都能成為孩子結束自己生命的理由。
這是一位跳樓自殺的9歲男童的遺書。他留給世界的最後三行字寫道:「奶奶,我前天誤把學校的玻璃窗撞碎了,我知道要懲罰,所以我跳樓了。」
他跳樓前,甚至連「跳樓」的「樓」字都還不會寫。
另一個自殺的10歲小男孩,跳樓的起因更令人費解。事前,他自發幫班級把課桌排成了畢業班會要用的「回」字形,老師因為還要上課,希望他能幫忙還原。可是他拒絕了。
事情發生後,人們回過頭去看視頻監控,老師沒有過激的言論,他也沒有爭辯什麼,只是默默一個人流淚坐了一會兒,然後決定給自己一個結局——在眾目睽睽之下,從學校的露臺一躍而下。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的報告揭露出來的數字非常可怕。報告中說,每5個中小學生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佔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超過半數的自殺行為,從意念到實行不到15分鐘。
青少年自殺的可悲之處在於,他們對死亡的認知還很不成熟,他們尚未建立起對這個世界完整的認知體系。當某個人、某件事給他們施加的恐懼積累到一個臨界點,就能輕而易舉地超越他們對死亡的恐懼。
如果再給他們十幾分鐘,讓他們冷靜一下,再想一想,他們還會選擇以這樣的方式終止生命嗎?
活下去需要理由嗎?需要。
人們很容易把青少年自殺事件的發生歸咎於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太大,坦白說,「學習壓力」這口鍋背得莫名其妙。有人因壓力而奮進,有人卻因壓力而自殺。區別是如何看待壓力,或如何看待學習。
也有人說,我們的教育缺少死亡教育,孩子們缺乏對生命的敬畏,這種說法還是略顯空洞(當然,避而不談更糟),我們需要有更具體的方法來幫助父母,去避免發生這類悲劇。
「他們覺得自己遇到了自己過不過去的坎兒。」心理學家說:那些選擇自殺的青少年發現,除了死亡,他們沒有其他的出口。
這個出口就是人生存下去的理由,理由越多,生存欲就會越強烈。人會為了各種理由活著,為責任、為名利、為愛的人、未完成的心願、為了目標……當一個出口被關上了,他們還有其他的寄託。當面對同樣的壓力時,他們不會只有死亡一條路。
就我的人生體驗來說:對這個世界有越多的羈絆,自殺的可能性就越小。
孩子剛出生時,他們與世界的聯結可能就只有父母、幾件心愛的玩具;
隨著生命的展開,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愛好、社交、目標,他們與世界的聯結越來越多。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如果被允許、鼓勵去和世界發生多種關聯,就像一顆種子深深根植於大地,生命的意願強大無比。
作為父母要問問自己:我們的孩子有足夠多的理由活下去嗎?以後他為什麼也要活下去?如果不是這次死亡事件離我如此之近,我不會問出這麼「傻氣」的問題。
可問出這樣傻氣問題的不止我一個。心理學博士陳魯還專門為女兒列了一張「生命清單」,這些理由構成了女兒生存下去的理由:
所以,我們不能再把孩子的生命當成理所應當存在,而忽視年輕的生命本身的脆弱。作為父母,幫助孩子建立與這個世界的聯結刻不容緩。
愛的表達需要方法嗎?需要。
我在瀏覽這些悲劇時,發現一些經常出現的高頻細節:跟父母吵架、爭執、說了幾句。
包括去年一起慘劇,一位媽媽把車停在高架上,繼而車裡竄出一個男孩跳了橋,大家都猜測當時車裡極有可能發生了爭執。往往是很小的事情,雞毛蒜皮。爸爸媽媽也想不通,「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因為與父母的爭執輕易自殺?有心理學家剖析認為,他們到了這個年齡,從生理到心理都覺得自已長大了。可是父母還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於是就產生了控制權的爭奪。
其實往往都是為了很小的事情,父母覺得他們說的都是天經地義的真理,孩子有什麼理由不去那樣做呢?可是孩子已經受夠了被控制的生活,在無力扭轉態勢的情況下,他們用最極端的方法獲得了永久的控制權。
另一方面,他們這樣做也是為了報復父母,讓父母為自己的專權後悔終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即使這類事件發生後,很多當事父母還是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
父母子女之間,不恰當的愛的表達造成的傷害應該引起關注。
過去,我們這一代人接受的理念,認為父母「侮辱式「、「打擊式」、「貶低式」的言語暴力在所難免。雖然理論上知道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重要,又總忍不住會貶低孩子。本著「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心態,也不覺得有太大的問題。
的確,父母愛孩子的本心毋庸置疑,然而,主觀的愛的表達未必等於愛的接受。從父母的角度講,無論他們做什麼,逼迫、貶低、吼罵、責打……無不是愛的表達——「我都是為了你好」「如果不是因為愛你,我才不會這樣對你!「。
然而,孩子的感受卻不是這樣,他們看到的父母的具體言行,感受到的是這種言行對他們的傷害。愛孩子,需要做到言語、行為與本心一致,父母表達愛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根本的轉變。
如何讓自己對孩子的愛準確傳遞,同時又能夠堅定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我最近在讀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覺得自己跟子女、配偶、父母有溝通問題的,我都強烈推薦讀一下。
盧森堡博士認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傷害更令人痛苦。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學會不加評判地好好說話,可以讓你的愛自然流露。
看完這本書,再回憶一下自己曾經和父母、子女、配偶吵過架,你就會發現,很多傷痛只是因為我們「說錯了話「「歸錯了因「。舉個例子:
「你煩死人了!「
「我被你累死了!「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最耐心的媽媽也難免會說出這樣的話,分析一下這句話的問題。
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是,父母快不快樂,累或不累是孩子的行為造成的,實際上是在利用孩子的內疚感強迫孩子。如果通過指責批評提出主張,對方的反應往往是申辯或者反擊,自責和指責他人其實是錯誤的發洩式表達,隱藏在背後的是自己(父母)未被滿足的需要。
這些青少年自殺的悲劇,折射出來的問題,帶給我們的教育反思其實還有更多。比如說,我們在教育子女中,關注和忽視的點是否產生了偏差:
一方面,我們富養孩子,為他們提供豐厚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卻忽視孩子心理狀態,導致孩子沒有足夠的韌性面對挫折;
我們關注成就、成功、成才,卻忽視挖掘孩子成人的根本動力,導致他們對生存本身產生困惑;
我們倡導「天下無不是之父母「,認為錯都在孩子,我們批評他們、指責他們,給他們貼上了「叛逆「、「不乖「、「不聽話「的標籤,卻從不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是不是把太多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不如意發洩在孩子身上。
我從不認為一個有很多缺點的孩子是被父母寵壞的,而是父母自己本身有很多問題,是上行下效的結果。
最後希望不要總是等到悲劇發生才開始反思,但我又希望這樣的反思能再持久一些。
【福利:美本申請 系列講座11場】
覆蓋在校成績、標化考試、競賽活動、
夏校、文書、選校、面試……
帶家長有系統的弄懂美本申請所有細節!
限時免費,掃碼入群!
▼▼▼
意猶未盡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學齡前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27
小學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38
初中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31
高中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