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了大地,意外的「超長」假期,也給親子關係帶來新的挑戰,甚至有不少家長開始有「再不開學,不是我亡,就是娃瘋」的哀嚎。
3月3日,河北石家莊,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因為睡懶覺不起床,上網課不認真,家長忍不住訓斥了他幾句。誰想到,這個孩子竟然一怒之下跳了樓。
父母跑到樓下看著躺在血泊中的孩子,捶胸頓足:「我不該罵你,不該逼你做作業,我再也不逼你學習了……」可是,為時已晚!
無獨有偶,3月6日,上海媽媽劉女士,在家輔導孩子上網課寫作業,跟孩子學習起衝突,一怒之下,劉女士跳河輕生。消防人員迅速趕到河邊營救,劉女士哭著說:「不要救我,我太累了,他(指她自己生的娃)就希望我去死啊……」
明明是彼此相愛的人,為何都活成了一場目送?本以為隨著疫情的逐漸解除,開學如期而至,家長和老師都可以皆大歡喜 ,卻不曾想,開學沒幾天,發生多起學生跳樓事件!
4月26日早晨,安徽巢湖,17歲高一男孩,因學習壓力太大,一時想不開,跳樓自殺身亡。
4月13日,江蘇無錫,一名12歲的女孩,在開學第一天竟跳樓自殺,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4月13日,安徽合肥,一名15歲學生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發生爭吵後,爬出陽臺揚言要跳樓。幸好被派出所營救。
4月12日,陝西商洛,一初三女生,從教學樓三樓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4月7日,江蘇南通,一名15歲初二男孩從19樓墜落,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6月4日下午,江蘇常州一名11歲女生,在第二節語文課後從教學樓四樓墜亡。
6月23日,陝西寶雞,一六年級女生,因不滿意成績,在小區墜樓身亡。
這些孩子,大的十幾歲,小的只有幾歲,他們尚未成年,生命之路還很長,卻親手扼殺生命之花,以慘烈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
這些觸目驚心的自殺案例,也讓我們這些成年人如坐針氈,焦急中嘆息著:孩子,你到底怎麼了?
《原生家庭》中有一句話:孩子應該擁有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犯個錯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這是他們嘗試新事物並建立自信心的途徑。
試想一下,孩子每次犯錯,我們抱怨、指責:「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又犯錯!我一開始就不應該給你那麼多權力!」
孩子得到的信息是什麼呢?是害怕、感覺自己不被信任,質疑自己,而且下次犯了同樣的錯誤,他依然不知道怎麼補救。只會本能的想著躲避父母。
如果我們能忍住怒氣,多問孩子一句:「你現在打算怎麼解決呢?要怎麼做才能避免下次再犯呢?需要媽媽的幫助嗎?」孩子能學到什麼?
是不是就能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從而學會自主思考,和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孩子來說,只有父母能夠接納他包容他,他才會感覺到安全和放心,才有底氣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
孩子對抗挫折的勇氣,只有家庭能給!孩子對生命的敬畏,何在?在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
《西藏生死書》裡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是的,我們對於孩子的死亡教育,依舊是一片空白。
一個個悲痛的事例,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殘、甚至是自殺,他們對生命完全沒有敬畏感。
死亡在孩子眼裡似乎成了逃避懲罰的退路、抵抗生活壓力的手段,他們面對死亡,有好奇,有掙扎,有報復,卻唯獨沒有害怕二字。
面對「死亡」,家長要做的不是忌諱不語,也不是含混敷衍,而是拿出端正的態度告訴孩子生命的發生和消亡、輪迴和延續,更要讓他們明白生命存活於世的偉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