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孩子生命教育裡不可忽視的必修課

2020-08-13 大大1169

談到與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話題,我是更傾向於等孩子認知成熟之後再談論這個話題的父母。

一周前,小諾的太奶奶突然離世,讓我不得不把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和整理,給不到4歲的小諾進行生命的死亡教育。

小諾最後一次見太奶奶是3個月前的春節回爺爺奶奶家。有的小朋友見到頭髮花白牙齒快脫落光的老人,會躲之不及或者害怕,小諾可能從小內心安全感建立得比較好,能比較自然地跟年邁的太奶奶相處。

見到太奶奶,也會很熱情地叫太奶奶,吃飯的時候還不忘提醒太奶奶要多吃點肉,給太奶奶夾菜。

有點欣慰,內心有愛的小諾,已經學會了把愛分享給愛的人。

太奶奶的離開,對於已經有了記憶的小諾,我覺得應該坦然地告訴她。

但用什麼方式告訴她?告訴她之後會不會很傷心或者無法理解?會不會在幼小的年齡對死亡產生恐懼?該如何跟她展開死亡教育的對話,才能讓孩子坦然地接納死亡是人生的必經過程?

01.

兒童對死亡認知的理解

心理學家 Maria Nagy 在研究中率先發現了兒童年齡與對死亡理解的關聯。研究指出了三個不同的階段:

3-5歲的兒童傾向於否認死亡是一個人的終點,他們會認為死者只是去旅行,還會回來。

5-9歲的第二階段,兒童會理解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但會對相關知識拒之千裡。他們還會認為只要夠聰明就能騙過死亡、避免死亡。比如英雄是不會死的。

9-10歲的第三階段,兒童會理解死亡無法避免,人人都有一死,他們自己也不例外。

很多父母對死亡表現出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死亡是否恐懼。

我從小就很恐懼死亡,因為小時候住在農村,每次村裡有人過世,就會舉行比較悲壯的守靈葬禮。

棺木放在家中,家人要披麻戴孝守靈三天。

我爸會很害怕,每次遇到村裡有人過世辦白事流水席,聽到喪葬打更,我都會害怕得不敢入睡。

小時候也會很恐懼醫院,因為醫院裡很多醫治無效的人也會死。

所以對死亡這個話題,在我的成長記憶裡,是悲痛的、黑暗的、恐怖的和可怕的。

有的家長也會很避諱跟孩子正面談論死亡的話題,經常迴避的結果是:

如果沒有接觸過身邊的人離開的孩子,在他們的認知世界裡,要麼根本不知道有死亡這回事,要麼無法以積極坦然的視角看待死亡。

我不希望小諾迴避面對這個話題,我希望她能坦然地以不同的視角看待死亡,從而學會珍惜生命,珍惜當下的生活。

02.

如何告訴孩子親人的離世?

為什麼人會恐懼死亡?

因為從客觀角度理解,死亡就等於沒有了,不存在了。主觀角度理解,死亡不一定就等於沒有。

如果能夠轉換新的認知,理解死亡並不就等同於沒有,而是換了另一種形式的存在,是否就不那麼恐懼死亡了。

小諾太奶奶走的那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切入正題之前,跟她聊了一下之前養死的小魚。

我:小諾記得我們春節的時候養過的小魚麼?

諾:嗯記得,他們死了。

我:嗯是的,他們好像生病了死了。小諾知道什麼是死麼?

諾:不知道。

我:那死了小魚去哪兒了呢?

諾:從馬桶走了。

我忽然發現之前沒有任何死亡教育知識儲備的我,將死去的小魚倒進馬桶裡衝走了,這個方式有些過於草率,讓小諾無法體會生命的消亡後應該用什麼態度來對待消逝的生命。

我跟小諾解釋一下,說那天擔心小魚身上小病菌比較多而且外面有病毒無法出門,所以媽媽把小魚從馬桶裡送走了。。

媽媽覺得應該給小魚在樓下的樹林裡找一個家,讓小魚能夠更好的在樹下躺著,變成養分滋潤大地,換一種方式跟我們在一起。

我進一步跟小諾聊,那死亡是什麼呢?

死亡是呼吸停止了,心跳停止了,就像小魚一樣,停止了呼吸停止了心跳。

樹葉會凋落,小花會枯萎,有生命的東西,都會有死亡的一天。

我又問小諾,什麼是去世呢?

小諾說不知道。

我說,去世,就是去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太奶奶去世了,離開了我們,不代表她就不存在,她去了天堂,變成了天空的星星,掛在天上,照耀著我們。

這是幾年前我深愛的姥爺去世,我從悲痛中走出來療愈自己心靈的慰藉。

我相信上帝的存在,天堂的存在,相信有一天,我們最愛的人,都在在天堂上再次相聚。

03.

正面引導情緒和感受

我繼續啟發地問小諾。

我:我們最愛的小動物和最愛的人,離開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有什麼感受?

小諾:會很難受。

我:難受的時候會怎麼辦?

小諾:可以哭。

我:那哭會不會代表自己不夠勇敢和堅強?

小諾:不會,哭是很正常的,難過的時候就是可以哭的。

在之前陪小諾讀情緒類繪本的時候,一直給她強化一個觀點——無論什麼時候,你都可以有哭的權利。哭不代表軟弱,哭過以後,你依然可以很勇敢和堅強。

哭是一種表達內心的哀傷,寄託對親人思念的一種方式。是一種自然情緒的流露,傷心的時候,可以用哭來療愈內心的痛。

面對親人的離開,我們不需要在孩子面前假裝堅強強忍著自己的眼淚,坦然地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會讓孩子更容易面對真實的情境,真實的父母。

正面引導孩子學習死亡的態度,是一場生命的教育。能夠讓孩子學會對逝去的親人常懷思念,更熱愛當下的生活,更珍惜自己的生命。

04.

死亡教育相關繪本

對於5-6歲以下的孩子,除了上面諾媽分享的方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就是繪本。

因為跟孩子講太多死亡的道理,對於年幼的孩子,對主客觀世界還區分不好時,容易陷入自我的思維認知中。

而繪本的故事生動有趣又寓於道理,讓孩子通過閱讀繪本了解生命消亡的過程。

諾媽總結了一些死亡主題教育相關的繪本。

《一片葉子落下來》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永遠有多遠》

《爺爺變成了幽靈》

《再見了艾瑪奶奶》

《獾的禮物》

《蘇菲的傑作》

這些繪本都可以入手跟孩子一起在清明節閱讀。

最後,關於是否要帶孩子參加葬禮,我也跟一個朋友蝸牛媽媽聊了一下她的看法。

她認為,中國的葬禮形式有時候過於的悲痛和沉重,有些消極,不太有利於孩子學到積極面對死亡的態度。但具體也分情況。

諾媽也覺得,如果孩子心智還比較不成熟對死亡的認知還非常淺薄,需要慎重考慮帶孩子參加葬禮。避免孩子對死亡產生過度恐懼,夜裡頻繁做噩夢驚醒。

今天晚上開車回來的路上,小諾抬頭看向車窗外說:

媽媽,天上的星星是太奶奶,她去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照耀著我們。當我想她的時候,我就會用望遠鏡,抬頭尋找天上最亮的那顆星。

看著不到4歲的小諾,臉上的表情純真可愛,眼眶忽然有點溼潤。忽然覺得她長大了。

- End -

相關焦點

  • 「死亡教育」,人生的必修課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12月8日 澎湃新聞)常州這家幼兒園,「死亡教育」從娃娃抓起,這當然是新聞。但,對於成年人來說,一次次去殯儀館遺體告別,每逢清明、冬至上墳,都是在進行死亡教育,都是在進行生命教育,這其間,面對死亡,有「自視」與「他視」兩方面。
  • 「死亡教育」是愛的教育,如何給孩子解釋「死」,是家長必修課
    在中國,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缺乏,甚至比性教育還要缺乏。很多人都和小李一樣,想不出自己是如何明白「死」的,並且在對孩子的「死亡」教育面前顯得猶豫不決。毫無疑問,讓孩子明白「死」是家長的必修課!原因有兩點。
  • 「死亡教育」是愛的教育,如何給孩子解釋「死」,是家長必修課!
    在中國,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缺乏,甚至比性教育還要缺乏。很多人都和小李一樣,想不出自己是如何明白「死」的,並且在對孩子的「死亡」教育面前顯得猶豫不決。毫無疑問,讓孩子明白「死」是家長的必修課!原因有兩點。
  • 生命教育: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
    之前分析原因,我曾經就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進行了一些討論分享,但今天,我更想說的是生命教育。同時,新型冠狀肺炎席捲全球,這場百年不遇的災難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死亡每天都是如此近距離地在我們身邊發生著。如何給孩子解釋死亡,正確認識生命,是擺在很多父母面前的一道教育題。在我們中國,很多父母都避諱和孩子談論有關死亡的話題。
  • 解析《小小的願望》:面對"死亡教育",我們都欠孩子這門必修課
    而今天我們就通過解析這部電影,向家長們說明一個道理:面對死亡教育,我們都欠孩子這門必修課。一:《小小的願望》《小小的願望》改編自韓國電影《偉大的願望》,講述了一個患上不治之症的高中生在生命的最後,和家人朋友度過的搞笑溫暖的故事。
  • 魂斷可可西裡,出走西雙版納: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須儘早抓起
    對他人生命淡漠和殘忍到如此程度,實在讓人費解。這些事件的發生都在提醒我們:對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刻不容緩,這需要學校教育的配合,更需要家長善於抓住契機引導孩子。而生命和死亡教育,其實從幼兒時期就可以進行了。
  • 生命啟蒙教育:幼兒園裡的死亡教育課程,科學否?可行否?
    很多人的潛意識裡面,認為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在生活的很多個方面都要刻意迴避;好像只要我們不提起,死亡就永遠不會發生。 面對人生中的失去,面對生命裡的死亡,我們該不該向孩子談論死亡呢?可以嗎?有這種可能嗎?
  • 父母忽視生命教育,哥哥帶妹妹跳樓……清明節該和孩子談談「死亡...
    這正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機,如果你還沒有對孩子進行過生命教育,那這個清明節,是時候為孩子補一次生命教育了。圖源:Pixabay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很多父母可能會對生命教育有一些困惑:在孩子問「人為什麼會死亡?」「人死了之後會怎麼樣?」的時候父母該如何回答?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在缺乏 「生命教育」的中國教育體系裡,孩子對於生命的認知存在極大的偏差。生命,是教育的基石,也是教育和教育學反思的原點。我們的生命應有所覺醒、有所提升,這是人生面臨的,也是必須應對的最重要課題。現在的孩子,大多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更不知死亡意味著什麼。這也就是他們如此遊戲生命的原因了。
  • 萬聖節:生命教育不是讓孩子畏懼死亡
    萬聖節就是給孩子做生命教育的好時機。在這樣的節日裡,我們應該帶領孩子了解奇特的生命是怎麼來的,生命將是一段如何美好的旅程,並學會接納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要做到正面回答,不鬼神化,也不過度美化,告訴他面對死亡、悲傷、痛苦或害怕等都是正常的情緒,我們要珍惜生命。
  • 不可忽視少兒理財教育
    少兒理財教育長期被我們的家長和社會所忽視。對於成長中少兒來說,學會理財, 不僅僅是如何用錢的問題,其中包括多方面的教育內容和各種能力培養,這方面,我們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美國孩子從3歲就開始「實現幸福人生計劃——財商教育」;法國孩子從三四歲也開始學習「家庭理財課程」;日本孩子在課餘時間都要到校外參加勞動賺錢,堅持「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的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猶太人的財商教育則告訴孩子:「如果你喜歡玩,就需要你賺到很多錢,等賺到錢後,你可以玩更長的時間」。
  • 常州一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不完整
    最近常州一個幼兒園因為開設死亡課程引來了網友的討論。根據家長啊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透露說,他家的孩子剛上中班,前兩天回來的時候跟家長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老師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比較了活的蟲子跟死的蟲子的區別,討論了死亡的話題。
  • 陪伴,我們在一起丨生命教育,不可忽視的成長第一課
    掃碼回看精彩內容 生命教育:培養對生命的責任與擔當 邊玉芳:生命教育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從個人來說,生命教育首先是要讓孩子珍愛生命。同時更重要的,家長還要幫助孩子挖掘自己生命的價值。 生命教育的另一個視角是愛護他人的生命。
  • 給孩子的生命教育繪本
    生命是神奇的,生活是美好的,我們總能聽到有人歌頌生之快樂,卻很少有人主動去提及死亡。或許,是它太過沉重,或許是人們故意選擇忽視,或許兩者兼有。不過,視而不見並不等於徹底不存在。因此,當死亡突然擺在我們眼前時,才會那麼令人難以接受。
  • 孩子成長路上,10項安全教育不可忽視,是孩子的「生命護身符」
    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生命安全,在我國總有幼童丟失的事件。因此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應該是父母給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課。孩子長大始終是要離開父母獨立的,那麼如何增強孩子的安全教育?小編為各位家長整理了10項,孩子需要掌握的安全教育,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吧。
  • 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生命教育?
    學校將殯儀館中的管理員、醫生邀請到學校之中,讓他們與學生在課堂上一起探討死亡的意義以及面對死亡應該如何應對。隨後,其他各國也紛紛對生命教育進行實踐。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為生命教育注入了新的內涵。生命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每個人都擁有珍愛自己生命的態度,還應該教人尊重他人的生命、敬畏大自然中的生命。
  • 10歲女孩墜樓,11歲男孩廚房縊亡:慘劇背後,是死亡教育的缺位
    如果在未來的人生中,一直沒有得到答案,恐怕孩子到生命的盡頭,都無法坦然地面對生死。面對孩子的成長,「死亡教育」變得越來越迫切。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顧晉就曾發表提案,建議:將「死亡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讓人們學會尊重死亡、尊重生命。當死亡教育不再缺位,生命才開始備受珍視。
  • 不可或缺的死亡教育:暖心繪本推薦,教育孩子理解生命珍惜身邊人
    據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和老師正確的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白巖松也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 我們最缺乏的死亡教育到底是什麼?
    ,應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對死亡如此諱莫如深,更何況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但是,有多少花季少年,在青春期,或者在後來的人生裡,因為不懂得死亡的意義,便不覺得生命可貴,做出了荒唐的決定,草率了結自己的生命。可是組織孩子寫遺書,把火化儀式放在學校舉行……一系列堪稱恐怖片的教育,不僅不能幫助孩子認識死亡,直面死亡;反而加深了孩子們對死亡的恐懼。
  • 孩子成長路上,最需要補課的是死亡教育,因為它教會孩子熱愛生命
    我們能夠活著,是幸運的,也是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是他們奮戰在一線,為我們築起了安全的圍牆,致敬英雄們!也許,在這一天,會有孩子問,媽媽,為什麼人會死?當孩子問出這個問題時,我們就該考慮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