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生命教育不是讓孩子畏懼死亡

2020-11-06 王惠文陪你聊育兒

有人說,在孩子的所有問題中有兩個最難回答

一個是

一個是 死亡和生命 (生命教育)


「爸爸,活著有什麼意義?」

「媽媽,我從哪裡來?」

「爸爸,爺爺去哪裡了?」

「媽媽,我以後會死嗎?」


當有一天,孩子突然神色凝重地問你這些問題,你是不是愕然了,孩子竟然也會思考如此深奧又嚴肅的問題?!


也許家長會疑惑,到底要不要在孩子小時候告訴他生命的真相?


答案是:有!且非常有必要!萬聖節就是給孩子做生命教育的好時機。


萬聖節來源於西方每年11月1日的All Hallows Day ,它是紀念死者的節日,人們認為在萬聖節前夜,亡者的靈魂會重新復活,回到家中看望親人。為了紀念逝去的親人與慶祝秋季豐收,每年萬聖夜,人們都扮成鬼怪,提著南瓜燈籠,走街串巷地慶祝節日。

這幾天,不管是商場還是學校都在做著各種各樣的活動慶祝萬聖節,

好不熱鬧。



作為家長,我們在陪孩子慶祝節日的同時,是否有給孩子講解萬聖節的

來源與意義呢?


在這樣的節日裡,我們應該帶領孩子了解奇特的生命是怎麼來的,生命將是一段如何美好的旅程,並學會接納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關於孩子提的關於生命與死亡的問題,我們要做到正面回答,不鬼神化,也不過度美化,告訴他面對死亡、悲傷、痛苦或害怕等都是正常的情緒,我們要珍惜生命。


好的生命教育可以帶孩子抵達更開闊的遠方。


我們該如何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我們該如何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或者說,我們如何通過死亡的教育,讓孩子珍惜生命呢?

不妨帶和孩子一起讀讀《爺爺變成了幽靈》這個溫馨的「鬼」故事,會給我們和孩子極大的啟示。


小男孩艾斯本最喜歡的爺爺,在大街上突發心臟病去世了。

媽媽說「爺爺變成了天使」,爸爸說「爺爺變成了泥土」,這樣的說法讓艾斯本無法想像,也無法相信。對他來說,爺爺還沒有真正離開,他不能割捨對爺爺的依戀。

晚上,艾斯本夢見了爺爺,爺爺變成了幽靈,越牆而過,爺爺回來了!爺爺告訴艾斯本,他忘了一件重要的事。

什麼事呢?爺爺和艾斯本一起回憶。爺爺回憶小時候哥哥送他自行車,年輕時和奶奶約會親吻,初為人父時的手足無措,還有醉酒的朋友和浪漫驚險的旅行等,爺爺有過家人有過朋友有過愛……生命無常,重要的是經歷生命的豐富過程。

艾斯本也想起好多事情:爺爺帶他去遊樂場、看賽車、看電影、釣魚,爺爺衝他大吼大叫、撓他痒痒、把糖藏起來……他們沉浸在愉快的往事裡。

突然,爺爺不再笑了,爺爺想起了那件事,「我的小艾斯本,我忘記和你說再見了。」

他倆都哭了。爺爺對艾斯本說,你要乖一點,但也不要太乖,要時不時地想著我,不過也不用一直想著。爺爺讓艾斯本靠近自己,捏住艾斯本的手,溫和的目光好像要把艾斯本裹住:「再見,艾斯本。」

「再見,爺爺。請代問奶奶好。」

他們鄭重地做完這件事,然後,爺爺開心地走了。


「死亡」,就宛如平靜的道別。

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親人的離開,無法平靜的與逝去的親人道別,尤其是單純天真的孩子,他們可能會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這時,我們應該告訴孩子:


「死亡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也許現在小小的他還不能完全的懂得這個道理,但卻可以在他幼小的心靈蓋上一層薄薄的保護膜。


留給親人和孩子所有的回憶,回憶中的愛和體驗,成長的艱辛和快樂,那就是生,自然而然的生命流淌,就是生命的意義所在。下面這篇漫畫,刷遍了朋友圈,面對奶奶的離世,姐姐回答了弟弟關於人生意義的困惑。

死亡教育歸根到底是為了讓活著的人更好的生活下去。


人生只有一次,教孩子去發現自己的內心,勇敢一些,去做充滿生命力的事情,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 。

相關焦點

  • 死亡教育:孩子生命教育裡不可忽視的必修課
    談到與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話題,我是更傾向於等孩子認知成熟之後再談論這個話題的父母。一周前,小諾的太奶奶突然離世,讓我不得不把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和整理,給不到4歲的小諾進行生命的死亡教育。我忽然發現之前沒有任何死亡教育知識儲備的我,將死去的小魚倒進馬桶裡衝走了,這個方式有些過於草率,讓小諾無法體會生命的消亡後應該用什麼態度來對待消逝的生命。我跟小諾解釋一下,說那天擔心小魚身上小病菌比較多而且外面有病毒無法出門,所以媽媽把小魚從馬桶裡送走了。。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在缺乏 「生命教育」的中國教育體系裡,孩子對於生命的認知存在極大的偏差。生命,是教育的基石,也是教育和教育學反思的原點。我們的生命應有所覺醒、有所提升,這是人生面臨的,也是必須應對的最重要課題。現在的孩子,大多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更不知死亡意味著什麼。這也就是他們如此遊戲生命的原因了。
  • 孩子成長路上,最需要補課的是死亡教育,因為它教會孩子熱愛生命
    我們能夠活著,是幸運的,也是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是他們奮戰在一線,為我們築起了安全的圍牆,致敬英雄們!也許,在這一天,會有孩子問,媽媽,為什麼人會死?當孩子問出這個問題時,我們就該考慮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了。
  • 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生命教育?
    ,也不是通識課,更不是班會,而一堂是生命課。學校將殯儀館中的管理員、醫生邀請到學校之中,讓他們與學生在課堂上一起探討死亡的意義以及面對死亡應該如何應對。隨後,其他各國也紛紛對生命教育進行實踐。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為生命教育注入了新的內涵。生命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每個人都擁有珍愛自己生命的態度,還應該教人尊重他人的生命、敬畏大自然中的生命。
  • 日本孩子的死亡教育被批太「血腥」:如何給孩子上好生命這一課
    當然後期關於這種做法的討論很多,有人覺得太過於殘酷了,把自己帶著感情的動物變成了肚子裡面的肉,有點矯枉過正的意思;而有些人則是覺得,本來死亡教育就不是一件和風細雨的事情,本來死亡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衝擊無比大的事情,沒讓孩子提前接受過殘酷的現實,很難讓他們日後能夠自如的面對死亡。
  • 日本孩子的死亡教育被批太「血腥」:如何給孩子上好生命這一課
    當然後期關於這種做法的討論很多,有人覺得太過於殘酷了,把自己帶著感情的動物變成了肚子裡面的肉,有點矯枉過正的意思;而有些人則是覺得,本來死亡教育就不是一件和風細雨的事情,本來死亡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衝擊無比大的事情,沒讓孩子提前接受過殘酷的現實,很難讓他們日後能夠自如的面對死亡。
  • 理解生命,直面死亡,讓「死亡教育」真正走到陽光下
    「死亡是什麼?」「爸爸媽媽,你們也會死嗎?」每當這時,家長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釋,只能閉口不談或含糊其辭。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諱言死亡話題,往往以「不吉利」予以迴避。而近日,江蘇常州一家幼兒園卻反其道而行之,帶著小朋友們為皮球蟲「辦葬禮」,對小朋友們開展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園長稱:「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 父母忽視生命教育,哥哥帶妹妹跳樓……清明節該和孩子談談「死亡...
    這正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機,如果你還沒有對孩子進行過生命教育,那這個清明節,是時候為孩子補一次生命教育了。圖源:Pixabay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很多父母可能會對生命教育有一些困惑:在孩子問「人為什麼會死亡?」「人死了之後會怎麼樣?」的時候父母該如何回答?
  • 魂斷可可西裡,出走西雙版納: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須儘早抓起
    不由嘆息:我們的教育,太缺乏生命和死亡教育了。 01 「活著什麼意思?」 中國人特忌諱談死亡,數字4就是因為諧音死也被看作是不吉利的。要是親戚家有病重的人,便不願帶著孩子一起去拜訪。對他人生命淡漠和殘忍到如此程度,實在讓人費解。這些事件的發生都在提醒我們:對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刻不容緩,這需要學校教育的配合,更需要家長善於抓住契機引導孩子。而生命和死亡教育,其實從幼兒時期就可以進行了。
  • 關於「生命、死亡」的教育,這五件事必須儘早讓孩子知道
    其實,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讓孩子們正確地認識死亡,才更有益於孩子的身心成長。實際上對於這個話題我們越迴避,孩子越好奇,最可怕的是,我們從小成長在一個忌諱死亡的民族,我們也並不是很理解死亡的意義。
  • 不可或缺的死亡教育:暖心繪本推薦,教育孩子理解生命珍惜身邊人
    據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和老師正確的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白巖松也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 「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 。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課程啟動!
  • 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家長別避諱,這樣和孩子解釋最好
    讓孩子了解生命與死亡,是幫助他建立良好的思想觀念,樹立人格的重要途徑,這是對生命的敬畏。2、重視生死,正視生死「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死亡從來都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在許多人的心裡,它甚至是偉大的。我們不需要教育孩子一定要為他人奉獻自己的生命,但是至少要告訴孩子,生命可貴的同時,也必須具有意義,我們需要引導孩子重視生命,並且正視生死,這樣他才不會隨隨便便浪費自己的生命,把自己放在危險的處境。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死亡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必須品,別讓孩子浪費了唯一的一次機會。
  • 家長怒斥培訓機構帶孩子過萬聖節,關於孩子過萬聖節,你怎麼看?
    就在剛剛過去的萬聖節,各地幼兒園和教育機構都在組織活動。所謂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 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園長: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不完整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 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園長: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不完整
    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老師們準備了周詳的預案採訪中,孫宇陽老師告訴記者,在孩子們看來,皮球蟲是「突然死亡」,但是這次課程卻是老師們謀劃已久的。「皮球蟲的死亡是在我們的預料之中的,我們覺得這是孩子們近距離觀察生命,是一次通過死亡課程,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機會。」
  • 一份特別的書單,讓孩子的萬聖節更有意義
    圖片來源:PEXELS幽靈、鬼魂、骷髏……在你看來,萬聖節是不是在中國充滿了違和生命與死亡這些沉重的話題是不是不知道如何向孩子提起?其實生命與死亡也有另外的解讀方式,萬聖節帶著孩子搗蛋的同時一起看看下面幾本書,教會孩子從小平靜面對人生中必要的重要一課,用好的生命教育,帶孩子抵達更開闊的遠方。一個關於親情、緬懷和思念的故事。
  • 如何跟小學生談死亡——生命教育中的難題
    原創作者|童蓓蓓有一次,一位寧波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微博大V,給五年級的學生布置了一篇主題為「逝者」的假期作文。一、死亡,就意味著死亡教育嗎 首先要澄清的是,死亡不等於死亡教育。作為客觀事件,死亡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但死亡本身並不帶來「教育」——生命的成長。 某種程度上說,越是死亡頻繁的地方,死亡教育往往就越匱乏。人們必須用隔膜、冷漠來麻木自己,從而讓自己在潮湧般紛至沓來的喪鐘裡不動聲色地站立。
  • ...死亡5萬!疫情後的第一個清明,如何給孩子上好「生命教育」這堂課?
    然而,面對疫情,面對那一串串的死亡數據,我們應該如何向孩子解釋這一切?死亡意味著什麼?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怎樣才能活得更安全、更幸福、更有價值?這些我們平常很少深思的問題,被來勢洶洶的疫情帶到了面前,我們家長是時候給孩子上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了。每位家長都欠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課!
  • 生命教育: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
    之前分析原因,我曾經就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進行了一些討論分享,但今天,我更想說的是生命教育。同時,新型冠狀肺炎席捲全球,這場百年不遇的災難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死亡每天都是如此近距離地在我們身邊發生著。如何給孩子解釋死亡,正確認識生命,是擺在很多父母面前的一道教育題。在我們中國,很多父母都避諱和孩子談論有關死亡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