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孩子的所有問題中有兩個最難回答
一個是 性
一個是 死亡和生命 (生命教育)
「爸爸,活著有什麼意義?」
「媽媽,我從哪裡來?」
「爸爸,爺爺去哪裡了?」
「媽媽,我以後會死嗎?」
當有一天,孩子突然神色凝重地問你這些問題,你是不是愕然了,孩子竟然也會思考如此深奧又嚴肅的問題?!
也許家長會疑惑,到底要不要在孩子小時候告訴他生命的真相?
答案是:有!且非常有必要!萬聖節就是給孩子做生命教育的好時機。
萬聖節來源於西方每年11月1日的All Hallows Day ,它是紀念死者的節日,人們認為在萬聖節前夜,亡者的靈魂會重新復活,回到家中看望親人。為了紀念逝去的親人與慶祝秋季豐收,每年萬聖夜,人們都扮成鬼怪,提著南瓜燈籠,走街串巷地慶祝節日。
這幾天,不管是商場還是學校都在做著各種各樣的活動慶祝萬聖節,
好不熱鬧。
作為家長,我們在陪孩子慶祝節日的同時,是否有給孩子講解萬聖節的
來源與意義呢?
在這樣的節日裡,我們應該帶領孩子了解奇特的生命是怎麼來的,生命將是一段如何美好的旅程,並學會接納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關於孩子提的關於生命與死亡的問題,我們要做到正面回答,不鬼神化,也不過度美化,告訴他面對死亡、悲傷、痛苦或害怕等都是正常的情緒,我們要珍惜生命。
好的生命教育可以帶孩子抵達更開闊的遠方。
我們該如何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我們該如何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或者說,我們如何通過死亡的教育,讓孩子珍惜生命呢?
不妨帶和孩子一起讀讀《爺爺變成了幽靈》這個溫馨的「鬼」故事,會給我們和孩子極大的啟示。
小男孩艾斯本最喜歡的爺爺,在大街上突發心臟病去世了。
媽媽說「爺爺變成了天使」,爸爸說「爺爺變成了泥土」,這樣的說法讓艾斯本無法想像,也無法相信。對他來說,爺爺還沒有真正離開,他不能割捨對爺爺的依戀。
晚上,艾斯本夢見了爺爺,爺爺變成了幽靈,越牆而過,爺爺回來了!爺爺告訴艾斯本,他忘了一件重要的事。
什麼事呢?爺爺和艾斯本一起回憶。爺爺回憶小時候哥哥送他自行車,年輕時和奶奶約會親吻,初為人父時的手足無措,還有醉酒的朋友和浪漫驚險的旅行等,爺爺有過家人有過朋友有過愛……生命無常,重要的是經歷生命的豐富過程。
艾斯本也想起好多事情:爺爺帶他去遊樂場、看賽車、看電影、釣魚,爺爺衝他大吼大叫、撓他痒痒、把糖藏起來……他們沉浸在愉快的往事裡。
突然,爺爺不再笑了,爺爺想起了那件事,「我的小艾斯本,我忘記和你說再見了。」
他倆都哭了。爺爺對艾斯本說,你要乖一點,但也不要太乖,要時不時地想著我,不過也不用一直想著。爺爺讓艾斯本靠近自己,捏住艾斯本的手,溫和的目光好像要把艾斯本裹住:「再見,艾斯本。」
「再見,爺爺。請代問奶奶好。」
他們鄭重地做完這件事,然後,爺爺開心地走了。
「死亡」,就宛如平靜的道別。
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親人的離開,無法平靜的與逝去的親人道別,尤其是單純天真的孩子,他們可能會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這時,我們應該告訴孩子:
「死亡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也許現在小小的他還不能完全的懂得這個道理,但卻可以在他幼小的心靈蓋上一層薄薄的保護膜。
留給親人和孩子所有的回憶,回憶中的愛和體驗,成長的艱辛和快樂,那就是生,自然而然的生命流淌,就是生命的意義所在。下面這篇漫畫,刷遍了朋友圈,面對奶奶的離世,姐姐回答了弟弟關於人生意義的困惑。
死亡教育歸根到底是為了讓活著的人更好的生活下去。
人生只有一次,教孩子去發現自己的內心,勇敢一些,去做充滿生命力的事情,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