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生命,直面死亡,讓「死亡教育」真正走到陽光下

2021-01-08 鳳凰網

「死亡是什麼?」「爸爸媽媽,你們也會死嗎?」每當這時,家長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釋,只能閉口不談或含糊其辭。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諱言死亡話題,往往以「不吉利」予以迴避。而近日,江蘇常州一家幼兒園卻反其道而行之,帶著小朋友們為皮球蟲「辦葬禮」,對小朋友們開展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園長稱:「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給每日相伴的昆蟲舉行「特殊葬禮」

今年開學後,常州市五星幼兒園天鵝班的小朋友在開展林地課程的過程中,對皮球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老師的組織下,孩子們便開始和昆蟲為伍,甚至還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抓皮球蟲。

圖片源於紫牛新聞

「老師,我的蟲子怎麼不動了?」在一節美術課上,天鵝班的小朋友牟牟突然一聲驚呼。原來,他的皮球蟲死了。當天的美術課迅速轉換成了一節生命教育課程。「當時我問大家,我們該如何處理這隻死掉的皮球蟲時,孩子們的觀點各不相同。」孫宇陽老師說。經過一番討論,最終大家同意給皮球蟲辦一場葬禮。

在舉行「葬禮」的過程中,由於火具有一定的危險,教師承擔了生火的任務,孩子們在林中尋找可用的生火材料。火堆升起後,孩子們圍在火堆周圍,將手中的「皮球蟲」倒入火堆中。孫宇陽老師說,「當時有的小朋友在那裡和皮球蟲告別,他們說『皮球蟲給我帶來了很多美好的回憶,謝謝你們,再見啦。』這其實是他們感受到了死亡會帶來永久的別離,也開始回憶皮球蟲活著的時候。」

圖片來源於紫牛新聞

這是老師謀劃已久的一節課程

在孩子們看來,皮球蟲是「突然死亡」,但是這次課程卻是老師們謀劃已久的。「皮球蟲的死亡是在我們的預料之中的,我們覺得這是孩子們近距離觀察生命,是一次通過死亡課程,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機會。」據介紹,在完成葬禮後,老師們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關於生命教育的十大繪本,利用課堂時間帶領孩子一起閱讀。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講述自己和皮球蟲的美好回憶 孩子們紛紛說出了自己與皮球蟲的美好回憶。

當天,天鵝班開展了「我和我的皮球蟲圖書漂流」活動。 每個孩子有兩天的時間將自製繪本帶回家,和爸爸媽媽共同完成,接力續寫皮球蟲的故事,第二天的晨間談話時,還可以和小夥 伴分享。 目前,這本全班小朋友共同創作的繪本仍在一棒接著一棒地傳遞著。

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不少家長自發在朋友圈曬圖、曬感想,都覺得幼兒園早早地開展生命教育十分重要。

圖片源自紫牛新聞

向死而生,生命教育不應缺少「死亡課程」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還擔心家長能不能接受這樣的課程。現在看來,我們的擔心是多餘的。」王豔園長表示,近年來,生命教育越來越被重視,在幼兒園階段,更多的是以安全教育為主。「這次我們把生命教育往前推了一步,通過『死亡課程』切入,讓孩子們以這個獨特的視角來觀察生命,品味離別、失去,體驗生命的單向性、不可逆的特點。」

王豔園長坦言,「死亡確實不是一個吉利的話題,不少人都很忌諱。但是我認為生命教育不應缺少『死亡課程』,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既然大家都是向死而生,我們不妨大大方方地介紹給孩子們。」雖然皮球蟲主題的課程已經接近尾聲,但是該幼兒園的生命教育不會停止,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課程的開展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根據孩子們的變化而調整。」

讓「死亡教育」真正走到陽光下

關於死亡教育,2015年,《南方都市報》曾發布一組調研數據: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一直以來,家長們給予孩子的死亡教育幾乎都是空白的。

1998年,我國學者張向葵在對3.5-4.5歲的寶寶進行死亡認知研究中發現,對死亡的三個特徵(即普遍性、不可逆性、功能喪失性)的認知,我國學齡前寶寶並不像西方兒童那樣,存在發展順序上的差異,而是均衡發展的。

與我國在兒童教育上對死亡避而不談不同的是,英國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就提出,為低齡到11歲的兒童開設內容與死亡相關的課程,德國也有類似的課程。2016年5月,在「追問生命尊嚴:醫學的使命與關懷」的專題圓桌會上,白巖松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白巖松在專題圓桌會發表講話(圖片來源於網絡)

「談死則兇」的態度,讓一些傳統的教育課程中缺少了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進而導致人們缺乏對死亡的正確認知,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尤其是如今節奏加快,成年人、未成年人都負擔著不小的壓力。

英國專家發現,在英國,15~24歲的女孩最容易出現自殘和自殺的行為。美國新近公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美國年輕人持槍自殺案件數量的增加,目前自殺取代了他殺,成為導致兒童和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車禍。

缺少死亡教育、不懂得尊重生命的意義、不能正確面對生活中的難題,可以說是青少年走向極端的原因之一。諸如「14歲男孩被母親扇巴掌後跳樓」「17歲少年被批評後跳橋」等事件,無不令人痛惜和同情。

圖片源於網絡

「我是從哪裡來的?」「我將向哪裡去?」童稚的提問不應只是得到搪塞的回答。正如義大利幼兒教育家、第一位女醫學博士蒙臺梭利所說:「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確認識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活。」

相關焦點

  • 正視死亡,正確理解「死亡教育」
    活著的人很少思考死亡,對死亡沒有正確的認識,也就少了直面死亡的勇氣,更多是恐懼心態下的「談死色變」,自然就不會在活著的時候去體驗死亡的感覺。  但事實上,只有失去的東西才會得到珍惜,也只有直面死亡才會對生充滿渴望,對「活著」這兩個字有觸及靈魂的理解。
  • 死亡教育缺失 應告訴孩子如何正確理解死亡
    死亡是一個人一生必須要經歷的,但關心死亡的人很少。在王彥玲看來,現代人的關注度尚停留在物質層面,大家都忙著掙錢、買車、買房,精神層面的關注相對來說還不夠。「如果有一天我們能給即將離開的人以溫暖,如果我們自己面對死亡也能很平靜,那才是真正的成熟。」
  • 不可或缺的死亡教育:暖心繪本推薦,教育孩子理解生命珍惜身邊人
    據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和老師正確的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白巖松也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 中國人最缺的三種教育:性教育、愛的教育、死亡教育
    中國人最缺的三種教育:性教育、愛的教育、死亡教育看到這個標題,大家也許會感同身受,目前的教育只能說是知識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靈魂的教育,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一說這三個教育,好好地聊一聊它們是怎麼影響我們?
  • 常州一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不完整
    最近常州一個幼兒園因為開設死亡課程引來了網友的討論。根據家長啊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透露說,他家的孩子剛上中班,前兩天回來的時候跟家長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老師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比較了活的蟲子跟死的蟲子的區別,討論了死亡的話題。
  • 生命啟蒙教育:幼兒園裡的死亡教育課程,科學否?可行否?
    作為中醫幼兒園、國學幼兒園、中國特色幼兒園的倡導者、建設者和推動者,果雪兒攜手北京師範大學幼兒國學教育課題組,推出了國內第一套幼兒園中醫啟蒙健康教育主題活動繪本,在108個活動主題中,直接涉及到死亡教育的就 有3個。 我們來了解下。
  • 我們最缺乏的死亡教育到底是什麼?
    正如白巖松所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儘管在朋友圈中見到了很多人在說「死亡教育」,卻很少有人能真的給下一代上這堂課。對死亡如此諱莫如深,更何況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但是,有多少花季少年,在青春期,或者在後來的人生裡,因為不懂得死亡的意義,便不覺得生命可貴,做出了荒唐的決定,草率了結自己的生命。
  • 抓馬教育:運用想像的力量,讓孩子理解「死亡」
    同時,一條「我希望中國的教育能正面性教育和死亡教育。」的評論,也被網友推上了熱評。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讓孩子正面「死亡」、「災難」等極端境遇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讓孩子更有勇氣面對未來的人生。抓馬寶貝.教育劇場第六部作品《做媽媽》,就是一個關於生命與愛的故事,帶領父母和孩子一起,在想像中探索如何一起面對親人離世的話題。
  • 父母忽視生命教育,哥哥帶妹妹跳樓……清明節該和孩子談談「死亡...
    臺灣高雄師大教授、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先生,多年來從事幼兒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兒童在5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因此她認為,幼兒死亡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清明帶孩子掃墓就是直面死亡的一種做法。
  • 白巖松說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那麼該如何跟孩子談死亡?
    若自己不是一個&34;,是否將來會下地獄?可能因此被擔心、恐懼所擾。那麼該如何引導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呢?有關死亡的概念,我國學者張向葵認為:死亡是指生命的終結,新陳代謝的停止。一般認為,兒童在5-7歲時(最遲在10歲左右),就基本上掌握了死亡概念的3個成分,即不可逆性、普遍性和非功能性,但兒童對死亡的理解水平並不一致而且對死亡的每個成分的理解也不是同時達到的,需要家長予以引導。我們需要著重告訴孩子的是:生命只有一次。每個生命都是珍貴的不可替代的,生命的過程是有限的,而死亡,就是生命的終結,不可逆轉。
  • 死亡教育:孩子生命教育裡不可忽視的必修課
    談到與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話題,我是更傾向於等孩子認知成熟之後再談論這個話題的父母。一周前,小諾的太奶奶突然離世,讓我不得不把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和整理,給不到4歲的小諾進行生命的死亡教育。告訴她之後會不會很傷心或者無法理解?會不會在幼小的年齡對死亡產生恐懼?該如何跟她展開死亡教育的對話,才能讓孩子坦然地接納死亡是人生的必經過程?01. 兒童對死亡認知的理解心理學家 Maria Nagy 在研究中率先發現了兒童年齡與對死亡理解的關聯。
  • 如何跟小學生談死亡——生命教育中的難題
    原創作者|童蓓蓓有一次,一位寧波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微博大V,給五年級的學生布置了一篇主題為「逝者」的假期作文。一個學生寫了自己的貓,寫得很是細膩動人。然而,這樣的做法是否合適?這樣的作文主題,會不會給孩子帶來額外的壓力和焦慮?我的這一質疑遭到了該微博粉絲們的攻擊,除了「戲真多」「智障」之類的冷嘲熱諷和人身攻擊外,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死亡教育很重要」「我很小就經歷親人過世,也沒咋的啊」等。後來我跟這位老師通過私信交流,了解到了更多情況,發現自己是過慮了,但「死亡教育」這個話題依然縈繞在心。
  • 你願意和孩子談論「死亡」嗎?死亡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要有挫折教育、要有心理疏導……但似乎,有個最重要的環節被我們遺忘了,那就是——死亡教育。 其實,死亡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沒有人能繞過去。因此,對於孩子的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死亡教育缺失,孩子很容易會漠視生命。 自殺事件、弒母事件中的孩子,就是沒有對死亡有正確的認識,對生命沒有應有的敬畏,也不知道自己的死亡會給家人、給社會帶來什麼。
  • 白巖松: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以下為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的發言內容:  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我四處在提倡健康壽命,因為中國預期壽命已經到了76歲。如果一個人從65歲就開始進醫院,不管對個人還是對這個社會,代價都很大。但是另一方面,醫學在延長預期壽命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前端。
  • 《精彩過一生》:死亡並不沉重,死亡教育也可在輕鬆氛圍中展開
    孩子對於死亡也有知情權,父母不必刻意在孩子面前迴避死亡的問題。相反,我們更加應該主動為孩子科普關於死亡的知識,讓孩子正確地、科學地對待死亡,對待自己的生命歷程。說起死亡教育,在這裡不得不說到一本優秀的繪本《精彩過一生》。
  • 她走向了死亡體驗館,忐忑卻更多是好奇,直面死亡,才能好好活著
    她說這不是她第一次面對「死亡」,她父親肺癌晚期2個半月就離世了,張越認為,這一次在死亡體驗館是一場難忘的經歷,這是也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也正是中國人所缺失的。>「舒緩療護病區」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創始人王瑩,是中國臨終關懷的先鋒探索者,並透過多元生死教育活動,影響公眾正面討論死亡,探尋生命的意義▲本期對話嘉賓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創始人王瑩
  • 萬聖節:生命教育不是讓孩子畏懼死亡
    萬聖節就是給孩子做生命教育的好時機。在這樣的節日裡,我們應該帶領孩子了解奇特的生命是怎麼來的,生命將是一段如何美好的旅程,並學會接納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要做到正面回答,不鬼神化,也不過度美化,告訴他面對死亡、悲傷、痛苦或害怕等都是正常的情緒,我們要珍惜生命。
  • 敬畏生命,哀悼英雄,如何引導青少年從內心深處理解死亡
    通過日常的一些活動,讓孩子認同「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水之靜美」,深感生命只有一次,它不僅屬於自己,也屬於別人。死亡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如何更好地生活,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才能做到笑對人生,死而無憾。近年來,中小學生自殺、暴力傷人、弒殺親人等事件越來越暴露於人們的視野中,使我們不得不關注、重視起來。
  • 黑人抬棺啟示我:中國孩子,最欠缺的或許是死亡教育
    不可或缺的「死亡教育「百度上說,「死亡教育」 是要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
  • ​如何跟小學生談死亡——生命教育中的難題
    但死亡本身並不帶來「教育」——生命的成長。 某種程度上說,越是死亡頻繁的地方,死亡教育往往就越匱乏。人們必須用隔膜、冷漠來麻木自己,從而讓自己在潮湧般紛至沓來的喪鐘裡不動聲色地站立。一旦敞開心門,與亡者建立關係,自我就會被撕開一個洞。因為,一個島嶼的沉沒,往往意味著整片大陸喪失了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