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什麼?」「爸爸媽媽,你們也會死嗎?」每當這時,家長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釋,只能閉口不談或含糊其辭。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諱言死亡話題,往往以「不吉利」予以迴避。而近日,江蘇常州一家幼兒園卻反其道而行之,帶著小朋友們為皮球蟲「辦葬禮」,對小朋友們開展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園長稱:「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給每日相伴的昆蟲舉行「特殊葬禮」
今年開學後,常州市五星幼兒園天鵝班的小朋友在開展林地課程的過程中,對皮球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老師的組織下,孩子們便開始和昆蟲為伍,甚至還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抓皮球蟲。
圖片源於紫牛新聞
「老師,我的蟲子怎麼不動了?」在一節美術課上,天鵝班的小朋友牟牟突然一聲驚呼。原來,他的皮球蟲死了。當天的美術課迅速轉換成了一節生命教育課程。「當時我問大家,我們該如何處理這隻死掉的皮球蟲時,孩子們的觀點各不相同。」孫宇陽老師說。經過一番討論,最終大家同意給皮球蟲辦一場葬禮。
在舉行「葬禮」的過程中,由於火具有一定的危險,教師承擔了生火的任務,孩子們在林中尋找可用的生火材料。火堆升起後,孩子們圍在火堆周圍,將手中的「皮球蟲」倒入火堆中。孫宇陽老師說,「當時有的小朋友在那裡和皮球蟲告別,他們說『皮球蟲給我帶來了很多美好的回憶,謝謝你們,再見啦。』這其實是他們感受到了死亡會帶來永久的別離,也開始回憶皮球蟲活著的時候。」
圖片來源於紫牛新聞
這是老師謀劃已久的一節課程
在孩子們看來,皮球蟲是「突然死亡」,但是這次課程卻是老師們謀劃已久的。「皮球蟲的死亡是在我們的預料之中的,我們覺得這是孩子們近距離觀察生命,是一次通過死亡課程,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機會。」據介紹,在完成葬禮後,老師們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關於生命教育的十大繪本,利用課堂時間帶領孩子一起閱讀。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講述自己和皮球蟲的美好回憶 孩子們紛紛說出了自己與皮球蟲的美好回憶。
當天,天鵝班開展了「我和我的皮球蟲圖書漂流」活動。 每個孩子有兩天的時間將自製繪本帶回家,和爸爸媽媽共同完成,接力續寫皮球蟲的故事,第二天的晨間談話時,還可以和小夥 伴分享。 目前,這本全班小朋友共同創作的繪本仍在一棒接著一棒地傳遞著。
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不少家長自發在朋友圈曬圖、曬感想,都覺得幼兒園早早地開展生命教育十分重要。
圖片源自紫牛新聞
向死而生,生命教育不應缺少「死亡課程」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還擔心家長能不能接受這樣的課程。現在看來,我們的擔心是多餘的。」王豔園長表示,近年來,生命教育越來越被重視,在幼兒園階段,更多的是以安全教育為主。「這次我們把生命教育往前推了一步,通過『死亡課程』切入,讓孩子們以這個獨特的視角來觀察生命,品味離別、失去,體驗生命的單向性、不可逆的特點。」
王豔園長坦言,「死亡確實不是一個吉利的話題,不少人都很忌諱。但是我認為生命教育不應缺少『死亡課程』,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既然大家都是向死而生,我們不妨大大方方地介紹給孩子們。」雖然皮球蟲主題的課程已經接近尾聲,但是該幼兒園的生命教育不會停止,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課程的開展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根據孩子們的變化而調整。」
讓「死亡教育」真正走到陽光下
關於死亡教育,2015年,《南方都市報》曾發布一組調研數據: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一直以來,家長們給予孩子的死亡教育幾乎都是空白的。
1998年,我國學者張向葵在對3.5-4.5歲的寶寶進行死亡認知研究中發現,對死亡的三個特徵(即普遍性、不可逆性、功能喪失性)的認知,我國學齡前寶寶並不像西方兒童那樣,存在發展順序上的差異,而是均衡發展的。
與我國在兒童教育上對死亡避而不談不同的是,英國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就提出,為低齡到11歲的兒童開設內容與死亡相關的課程,德國也有類似的課程。2016年5月,在「追問生命尊嚴:醫學的使命與關懷」的專題圓桌會上,白巖松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白巖松在專題圓桌會發表講話(圖片來源於網絡)
「談死則兇」的態度,讓一些傳統的教育課程中缺少了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進而導致人們缺乏對死亡的正確認知,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尤其是如今節奏加快,成年人、未成年人都負擔著不小的壓力。
英國專家發現,在英國,15~24歲的女孩最容易出現自殘和自殺的行為。美國新近公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美國年輕人持槍自殺案件數量的增加,目前自殺取代了他殺,成為導致兒童和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車禍。
缺少死亡教育、不懂得尊重生命的意義、不能正確面對生活中的難題,可以說是青少年走向極端的原因之一。諸如「14歲男孩被母親扇巴掌後跳樓」「17歲少年被批評後跳橋」等事件,無不令人痛惜和同情。
圖片源於網絡
「我是從哪裡來的?」「我將向哪裡去?」童稚的提問不應只是得到搪塞的回答。正如義大利幼兒教育家、第一位女醫學博士蒙臺梭利所說:「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確認識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