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為自己的死亡,做過任何的準備嗎?你有為身邊至親的死亡,做過任何的準備嗎?你能確保自己一定會有一個「善終」嗎?這是一場可以自主體驗的「死亡」
11月17日(本周六)晚上18點20分,CCTV12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社區英雄》即將開啟全新的第七季,將推出六期《社區英雄》故事訪談版
主持人張越首次走出演播廳,以記錄、體驗和深度訪談的方式,走近這些優秀的「第一線」公益人面對面的思想碰撞,帶出他們可貴的公益故事和思考,這也是最經典的「張越訪談」,在《社區英雄》平臺的再現。
▲張越與「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負責人王瑩對談
《社區英雄》第七季第一期,主持人張越將對談王瑩,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創始人,挑戰你的生死認知,節目中,張越走進了死亡體驗館。她說這不是她第一次面對「死亡」,她父親肺癌晚期2個半月就離世了,張越認為,這一次在死亡體驗館是一場難忘的經歷,這是也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也正是中國人所缺失的。
01
▼
你有想過,自己臨死前的景象嗎,張越體驗的「醒來」死亡體驗館,脫胎於王瑩的臨終關懷服務
▲上海長徵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舒緩療護病區」
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創始人王瑩,是中國臨終關懷的先鋒探索者,並透過多元生死教育活動,影響公眾正面討論死亡,探尋生命的意義
▲本期對話嘉賓
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創始人王瑩
08年汶川地震後,王瑩作為心理援助志願者進入災區,她在災區所經歷的一切讓她發現,重創之下的人需要的是傾聽與陪伴,她也回想起06年母親查出癌症,第一次面對死亡她的迷茫與傷痛,對於如何安置母親剩下的生活,腦中完全是一片空白,從災區回到上海後,她與同伴黃衛平共同創辦 NGO,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從08年至今,手牽手團隊189名安寧療護社工,1084名安寧志工(都是普通白領),已服務超6000個臨終者家庭,共計服務社區居家癌症患者4萬餘名。
▲
王瑩在進行臨終關懷服務
王瑩也因此經歷過無數場死亡,她發現並沒有太多的家庭,為此做過準備…來看一組數據,騰訊2017年癌症報告表明:全國每分鐘有8人被確診癌症,每分鐘有5人因癌症去世,年死亡人數超過了烏魯木齊的總人口,癌症已經被劃為慢性常見病
▲騰訊2017癌症報告截圖
而癌症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就像是一場地震,不僅僅是對患者,對於親屬也是一場心理的極大考鹽
▲臨終關懷服務志願者在進行臨終關懷服務
臨終關懷是對生命的關懷,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人總是充滿困惑與害怕的,當親屬及周圍的人都不說實話,隱瞞病情,卻是讓患者感到最受傷的,感受到了權力被剝奪
▲「舒緩療護病區」一角
幫助人有尊嚴地面對死亡,可以對抗他們的恐慌與迷茫,而臨終關懷,也是對病人家屬的療愈之旅。當家人因為這場「地震」生活被打亂,手牽手團隊也提供安慰和扶持
▲臨終關懷服務志願者在進行臨終關懷服務
那麼什麼是有尊嚴的死亡?王瑩表示,很多走到生命尾聲的時候,並不希望自己躺在病床上渾身插滿管子地離世,「過度治療不僅會加劇患者的痛苦,而且忽略了他們選擇自己治療方式的權利。」安寧療護反對猛烈的,給病人平添痛苦的無意義治療,主張通過適當的醫療及護理,以減輕疾病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為病人和家屬贏得最佳的生活質量。
▲「舒緩療護病區」一角
常有人問王瑩:你們為什麼要去服務那些快死掉的人?人們往往疑惑那些走向生命終點的人,已經與死亡劃了等號的人。人的尊嚴與本質,在這個區域裡被模糊掉了,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是不會明白那種焦急與無助的,而普遍社會上對於死亡,這個話題是陌生的。
在進入舒緩療護病房發現,這裡的牆壁是溫暖的粉色,志願者們穿著象徵生命的綠衣服,就連鼓勵病人疊手工、寫字的紙,也都是彩色的。二樓病區的談心室讓人舒展又放鬆,而志願者們在進入病房服務之前,也會先閉目安靜自己的心,預備好心,再進入病區服務。
▲臨終關懷服務志願者走向病房服務前集體閉目安靜的時間
臨終關懷服務的內容其實並不複雜,有時不過是陪老人聊聊天、放放音樂,和他們講講病房外的故事,但老人們卻非常開心。經常有家屬在整理老人遺物時發現,老人還保存著志願者送他的小禮物,足以體現真實的情感關懷,是人內心裡最真實的渴慕,特別是人走在生命的盡頭時。
02
▼
有一群人願意幫你實現臨死前的願望
住在安寧療護病房的癌症晚期患者,他們生存時間多則6個月,少的更少,對此時的他們來說,手術、化療、放療、靶向等治療方法均已無效,在這瀕死的患者不會被搶救,告別卻每天都在發生。
▲臨終關懷服務志願者在進行臨終關懷服務
對王瑩和志願者們來說,盡力幫臨終的人完成心願,也是他們的使命之一,不可避免。在住進臨終關懷病房前,許多患者已為治病散盡家財,在最後的時刻,他們往往把自己看作家庭的累贅,否定個人存在的價值,其實在生命即將走向盡頭的時間,會發生很多溫暖的故事。
▲臨終關懷服務志願者陪伴病患聊天
「有個患者說想吃鴨脖子,但孩子怕對身體不好,不讓吃。我們找醫生溝通,確認後再和病人子女溝通,幾經周折終於讓病人吃上了心心念念的鴨脖子。」
「一位老爺爺說想要找一本20年前出版的舊書。我們志願者就一個一個舊書店去找,竟然找到了!後來才知道,當年爺爺和奶奶結婚時買了這本書。那時候窮,但最幸福的時光,是和奶奶一起趴在床頭看這本書的日子…」
▲臨終關懷服務志願者詢問病患的心願
一位患者陳大哥總是一個人躺著,王瑩幾經周折找到陳大哥的妻子,才知她因父親癌症去世留下陰影,來到醫院就嘔吐,而女兒即將高考害怕她分心,所以不讓女兒去醫院,其實家屬時常心理壓力也很大,安寧療護也為這類患者家屬提供幫助,緩解安撫家屬的心。
王瑩有次接到陳大哥的電話,希望她給女兒送去一個蘋果,剛剛我把這輩子能說的祝福,都說給這個蘋果了,麻煩你把它交給我女兒,看著她吃下去吧。她吃下了這個蘋果,就相當於吃下了爸爸的勇氣,王瑩在大雪中穿越半個上海,把蘋果送到了女兒手中,三天後,陳大哥走了。
王瑩後來知道,陳大哥的女兒高考志願是學醫,似乎是一種自我心靈治癒的過程,張越在對談中提及,手牽手團隊其實解決了兩件事:一是怎麼活?畢竟臨終關懷的對象們還活著,怎麼樣走完最後的歷程,很多人並不明白。二是如何面對死亡?就是面對死亡應有的態度。
▲張越在「醒來」死亡體驗館親身體驗「焚化爐」
在死亡體驗館裡,張越親身體驗了焚屍爐的環節,我們終將失去生命,臨終前你會問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是否有充分體驗過這個世界?只有認識「死亡」,才真正知道如何活。手牽手團隊在做的事,已經推動政策的改變,上海從2012年不到60張臨終關懷病床,發展到現在已有超過1500張臨終關懷病床,有70多家醫院設置專門病區。
王瑩認為,最可怕的不是死亡那一刻,而是一個人孤單走向死亡的過程,我們很難改變這黑夜,但卻可以為寒夜歸家的人點一盞燈,向孤單的他們伸出一雙手,因為只有陪伴,才能讓即將離開的人們,依舊感受到自己,被愛著,在活著。
11月17日(本周六)晚上18點20分,鎖定CCTV12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社區英雄》第七季第一集,主持人張越將對談王瑩,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創始人,帶你深入了解臨終關懷,讓我們一起助力,溫暖每一個人都必定會經歷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