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向了死亡體驗館,忐忑卻更多是好奇,直面死亡,才能好好活著

2020-12-11 益美傳媒

你有為自己的死亡,做過任何的準備嗎?你有為身邊至親的死亡,做過任何的準備嗎?你能確保自己一定會有一個「善終」嗎?這是一場可以自主體驗的「死亡」

11月17日(本周六)晚上18點20分,CCTV12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社區英雄》即將開啟全新的第七季,將推出六期《社區英雄》故事訪談版

主持人張越首次走出演播廳,以記錄、體驗和深度訪談的方式,走近這些優秀的「第一線」公益人面對面的思想碰撞,帶出他們可貴的公益故事和思考,這也是最經典的「張越訪談」,在《社區英雄》平臺的再現。

▲張越與「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負責人王瑩對談

《社區英雄》第七季第一期,主持人張越將對談王瑩,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創始人,挑戰你的生死認知,節目中,張越走進了死亡體驗館。她說這不是她第一次面對「死亡」,她父親肺癌晚期2個半月就離世了,張越認為,這一次在死亡體驗館是一場難忘的經歷,這是也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也正是中國人所缺失的。

01

你有想過,自己臨死前的景象嗎,張越體驗的「醒來」死亡體驗館,脫胎於王瑩的臨終關懷服務

▲上海長徵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舒緩療護病區」

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創始人王瑩,是中國臨終關懷的先鋒探索者,並透過多元生死教育活動,影響公眾正面討論死亡,探尋生命的意義

▲本期對話嘉賓

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創始人王瑩

08年汶川地震後,王瑩作為心理援助志願者進入災區,她在災區所經歷的一切讓她發現,重創之下的人需要的是傾聽與陪伴,她也回想起06年母親查出癌症,第一次面對死亡她的迷茫與傷痛,對於如何安置母親剩下的生活,腦中完全是一片空白,從災區回到上海後,她與同伴黃衛平共同創辦 NGO,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從08年至今,手牽手團隊189名安寧療護社工,1084名安寧志工(都是普通白領),已服務超6000個臨終者家庭,共計服務社區居家癌症患者4萬餘名。

王瑩在進行臨終關懷服務

王瑩也因此經歷過無數場死亡,她發現並沒有太多的家庭,為此做過準備…來看一組數據,騰訊2017年癌症報告表明:全國每分鐘有8人被確診癌症,每分鐘有5人因癌症去世,年死亡人數超過了烏魯木齊的總人口,癌症已經被劃為慢性常見病

▲騰訊2017癌症報告截圖

而癌症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就像是一場地震,不僅僅是對患者,對於親屬也是一場心理的極大考鹽

▲臨終關懷服務志願者在進行臨終關懷服務

臨終關懷是對生命的關懷,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人總是充滿困惑與害怕的,當親屬及周圍的人都不說實話,隱瞞病情,卻是讓患者感到最受傷的,感受到了權力被剝奪

▲「舒緩療護病區」一角

幫助人有尊嚴地面對死亡,可以對抗他們的恐慌與迷茫,而臨終關懷,也是對病人家屬的療愈之旅。當家人因為這場「地震」生活被打亂,手牽手團隊也提供安慰和扶持

▲臨終關懷服務志願者在進行臨終關懷服務

那麼什麼是有尊嚴的死亡?王瑩表示,很多走到生命尾聲的時候,並不希望自己躺在病床上渾身插滿管子地離世,「過度治療不僅會加劇患者的痛苦,而且忽略了他們選擇自己治療方式的權利。」安寧療護反對猛烈的,給病人平添痛苦的無意義治療,主張通過適當的醫療及護理,以減輕疾病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為病人和家屬贏得最佳的生活質量。

▲「舒緩療護病區」一角

常有人問王瑩:你們為什麼要去服務那些快死掉的人?人們往往疑惑那些走向生命終點的人,已經與死亡劃了等號的人。人的尊嚴與本質,在這個區域裡被模糊掉了,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是不會明白那種焦急與無助的,而普遍社會上對於死亡,這個話題是陌生的。

在進入舒緩療護病房發現,這裡的牆壁是溫暖的粉色,志願者們穿著象徵生命的綠衣服,就連鼓勵病人疊手工、寫字的紙,也都是彩色的。二樓病區的談心室讓人舒展又放鬆,而志願者們在進入病房服務之前,也會先閉目安靜自己的心,預備好心,再進入病區服務。

▲臨終關懷服務志願者走向病房服務前集體閉目安靜的時間

臨終關懷服務的內容其實並不複雜,有時不過是陪老人聊聊天、放放音樂,和他們講講病房外的故事,但老人們卻非常開心。經常有家屬在整理老人遺物時發現,老人還保存著志願者送他的小禮物,足以體現真實的情感關懷,是人內心裡最真實的渴慕,特別是人走在生命的盡頭時。

02

有一群人願意幫你實現臨死前的願望

住在安寧療護病房的癌症晚期患者,他們生存時間多則6個月,少的更少,對此時的他們來說,手術、化療、放療、靶向等治療方法均已無效,在這瀕死的患者不會被搶救,告別卻每天都在發生。

▲臨終關懷服務志願者在進行臨終關懷服務

對王瑩和志願者們來說,盡力幫臨終的人完成心願,也是他們的使命之一,不可避免。在住進臨終關懷病房前,許多患者已為治病散盡家財,在最後的時刻,他們往往把自己看作家庭的累贅,否定個人存在的價值,其實在生命即將走向盡頭的時間,會發生很多溫暖的故事。

▲臨終關懷服務志願者陪伴病患聊天

「有個患者說想吃鴨脖子,但孩子怕對身體不好,不讓吃。我們找醫生溝通,確認後再和病人子女溝通,幾經周折終於讓病人吃上了心心念念的鴨脖子。」

「一位老爺爺說想要找一本20年前出版的舊書。我們志願者就一個一個舊書店去找,竟然找到了!後來才知道,當年爺爺和奶奶結婚時買了這本書。那時候窮,但最幸福的時光,是和奶奶一起趴在床頭看這本書的日子…」

▲臨終關懷服務志願者詢問病患的心願

一位患者陳大哥總是一個人躺著,王瑩幾經周折找到陳大哥的妻子,才知她因父親癌症去世留下陰影,來到醫院就嘔吐,而女兒即將高考害怕她分心,所以不讓女兒去醫院,其實家屬時常心理壓力也很大,安寧療護也為這類患者家屬提供幫助,緩解安撫家屬的心。

王瑩有次接到陳大哥的電話,希望她給女兒送去一個蘋果,剛剛我把這輩子能說的祝福,都說給這個蘋果了,麻煩你把它交給我女兒,看著她吃下去吧。她吃下了這個蘋果,就相當於吃下了爸爸的勇氣,王瑩在大雪中穿越半個上海,把蘋果送到了女兒手中,三天後,陳大哥走了。

王瑩後來知道,陳大哥的女兒高考志願是學醫,似乎是一種自我心靈治癒的過程,張越在對談中提及,手牽手團隊其實解決了兩件事:一是怎麼活?畢竟臨終關懷的對象們還活著,怎麼樣走完最後的歷程,很多人並不明白。二是如何面對死亡?就是面對死亡應有的態度。

▲張越在「醒來」死亡體驗館親身體驗「焚化爐」

在死亡體驗館裡,張越親身體驗了焚屍爐的環節,我們終將失去生命,臨終前你會問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是否有充分體驗過這個世界?只有認識「死亡」,才真正知道如何活。手牽手團隊在做的事,已經推動政策的改變,上海從2012年不到60張臨終關懷病床,發展到現在已有超過1500張臨終關懷病床,有70多家醫院設置專門病區。

王瑩認為,最可怕的不是死亡那一刻,而是一個人孤單走向死亡的過程,我們很難改變這黑夜,但卻可以為寒夜歸家的人點一盞燈,向孤單的他們伸出一雙手,因為只有陪伴,才能讓即將離開的人們,依舊感受到自己,被愛著,在活著。

11月17日(本周六)晚上18點20分,鎖定CCTV12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社區英雄》第七季第一集,主持人張越將對談王瑩,上海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創始人,帶你深入了解臨終關懷,讓我們一起助力,溫暖每一個人都必定會經歷的黑夜

相關焦點

  • 上海死亡體驗館,花24800元體驗「死」一次,想不想嘗試
    上海死亡體驗館,花24800元體驗「死」一次,想不想嘗試生活是一本難念的經,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慨:我累了、活著好累、我想死、我為什麼還不死等等。如果真的讓你去死你會嗎?當生活太艱難,活不下去的時候你還會堅持下去嗎?
  • 死亡體驗館門票444元,最終感受:體驗過死亡,才更加珍惜活著!
    近日,我在問答平臺上看到一個這樣的問題:「上海的醒來死亡體驗館門票444元,你會去體驗死亡嗎?」我心想,還有這種奇怪的遊戲,居然可以體驗死亡?那到底這是一個怎樣的遊戲呢?才知道,原來這個所以為的「死亡體驗」,並非讓人真的去死,跟我心中所想那種是否需要體驗者穿上壽衣,吹響哀樂,忍受死亡帶來的疼痛,然後睡在棺材,或者是要去做那些條條框框的死亡葬禮儀式都不一樣。
  • 你活著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我們都在走向死亡,真正活著的人卻很少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是好,你就需要騰出時間自我反省,不聽音樂跑步,諸如此類,安靜的坐著開車不放音樂,好好想想你想擁有的東西,好好想想你是誰?想想什麼會讓你開心,每天都要騰出時間做做這些事情。如果你覺得自己還可以付出更多,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某項才能,值得發展,值得關注,那麼你什麼都能做到。如果你覺得浪費了自己的潛能,那事實肯定也是如此,實際上你比自己想像的更加強大,更能管理好自己的健康,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 全國首家死亡體驗館,可親身體驗「死而復生」,一次需要24800元
    隨著旅遊業的越來越發達,出現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景點,以傳統的旅遊資源大相逕庭,我們在旅遊途中也能發現,最近小編在去上海遊玩的時候就發現了一處奇特的的景點,看起來特別的新穎,遊玩理念非常的前沿,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的人可能就不敢去體驗這個景點,它全國首家死亡體驗館,在裡面可以親自體驗到從死亡中重生的感覺,但是花費也不便宜。
  • 國內另類死亡體驗館,體驗一次24800元,「死」一次太貴了!
    死亡可以說對於世界上的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很忌諱的事情,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每個人的最終結局,每個人都必須面臨這樣的現實,死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是活著的人無法感受到的,逝去的的人更無法向世人訴說。在世界上有人創造了這樣一個奇特的地方,人們可以在這個地方體驗死亡的感覺,這個地方就是上海的死亡體驗館,這個死亡體驗館可以有效促進人們對生命的反思,從而更加深刻體會生命的意義,並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對於一些生活態度消極、有輕生想法或者是是有抑鬱症的人都有很大的幫助。
  • 躺進焚化爐就能感受死亡? 三問滬上首家4D死亡體驗館
    原標題: 躺進焚化爐,就能感受死亡?三問滬上首家4D死亡體驗館  東方網4月2日消息:即將對外開放的上海醒來死亡體驗館因其超前的「由死復生」的設計理念,獲得了極大的關注。目前國內類似的死亡體驗活動有很多,死亡體驗館從設計之初到對外開放,同樣是圍觀者居多,支持者甚少,更多的是來自各方的質疑聲音。
  • 上海的一座死亡體驗館,網友:看到價格後,我連死的勇氣都沒了!
    文/某凡上海的一座死亡體驗館,網友:看到價格後,我連死的勇氣都沒了!死亡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非常忌諱的事情,但是它是人類的最終結局,所有人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那麼死亡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這也是活著的人無法感受到的,死去的人也無法向世人訴說。於是就有頗為創意的人打起來這樣的主意,讓活著的人體驗死亡的感覺,這不在上海就有這麼一座死亡體驗館。據了解,這座死亡體驗館是專門針對一些有輕生想法或者抑鬱症的人所開設的,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倡導有這樣想法的人堅強的活下去。
  • 死亡之書
    是否存在另一個屬於死亡的世界呢?不可知的事物往往給我們留下無限想像的空間,所以有了「人死後就變成鬼」的說法,我們活著生存的空間叫陽間,鬼魂活動的空間叫陰間。而陽間與陰間是有聯結的,每年的中元節就是鬼魂來陽間的日子,我們人還要好好供奉他們,不然就不會好過呢!這些民俗節日固然有它存在的語境與意義,不必像「文化大革命」那樣完全否定。
  • 正視死亡,正確理解「死亡教育」
    記者搜索發現,近年來,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廣州大學等部分高校開設了死亡教育相關課程,除了理論知識的教授,寫遺書、立遺囑、參觀殯儀館等課外實踐形式也逐漸加入到教學當中。  在傳統的教育內容中,死是一個儘量避免表達的字眼,死亡也被視為不吉利的現象,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總是很忌諱談論死亡,彼此交流也小心翼翼避免觸及這個話題。
  • 理解生命,直面死亡,讓「死亡教育」真正走到陽光下
    「死亡是什麼?」「爸爸媽媽,你們也會死嗎?」每當這時,家長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解釋,只能閉口不談或含糊其辭。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諱言死亡話題,往往以「不吉利」予以迴避。而近日,江蘇常州一家幼兒園卻反其道而行之,帶著小朋友們為皮球蟲「辦葬禮」,對小朋友們開展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園長稱:「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 真實的相遇|1.30線上死亡咖啡館活動
    七年前,參加死亡體驗館的推介會,初識黃老闆夫婦,哦不,那時是黃先生和王女士,聽到臨終關懷及死亡教育,當時還不知其代表的深意,卻莫名的被吸引。
  • 思考死亡,是為了優雅地活著
    身體和靈魂 要「用心」治癒世界上只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你好好活著;第二,幫助更多的人好好活著。人這一生,充滿著未知數,有的人可能迎接的是陽光,而有的人迎接的可能是死亡。人只有正確面對死亡,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活著。不管對於什麼年齡階段的人而言,死亡教育都是樹立正確「三觀」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前立下遺囑,實際上也是一個理性看待死亡的過程。在現代社會,人們活動的範圍和形式多種多樣,社會的風險指數明顯上升。對自己身後之事作出妥善的評估與安置,生命才更加精彩。「我的支付密碼和我媽的一樣。」
  • 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當代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殘忍的底層社會苦難人生的生存圖卷。閱讀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心靈遭受苦難與死亡之旅的洗禮。這部小說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苦難與死亡的故事,是一個人在無法改變的苦難歷程中,面臨一次一次死亡而含笑活著的悲劇。閱讀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是一次靈魂的震撼。
  • 生死課18年,我把「死亡」擺在講臺上
    在我們的傳統中,主流文化常常迴避死亡話題,人們避諱灰暗和死亡。另一方面,在現代化背景下,很多技術讓生命存在的樣態發生了變化,比如醫學的發展給予現代人無限的想像、渴望和希望:戰勝疾病,延長壽命。但是,因為現代技術給了我們的願景,我們反倒忽略了生命走向死亡這種自然的過程,越來越不了解死亡的真相是什麼。
  • 《老爸102歲》當死亡臨近,我們又該以什麼姿態直面死亡?
    自活著始,直至死去,這其中的過程我們該如何度過?當死亡臨近,我們又該以和姿態直面死亡?但我更想說的,是有關父母。父母對子女之深愛總是計之以深遠。面對父母的愛,我們很難像巴布的兒子一樣忘恩負義,卻也很難報答完全。基於此,我們必將付諸此生儘可能的愛去對待他們,以茲證明自己是一個存在著血肉與良知的人。要肉麻地說上一句: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 如何體面的跟孩子談論死亡?
    媽媽抱著她,安撫了很久,然後跟她說:「寶貝呀,你要好好對自己,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做一個科學家,到時候科技進步了人也許可以永生不死呢。」然後這娃終於轉憂為喜:「真的嗎!那我的理想就是當科學家!」孩子對死亡的概念也許是死亡這個話題過於沉重,平日裡人們諱莫如深,更不會主動提及,但是,當孩子懷著好奇和恐懼來向爸爸媽媽尋求答案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首先,我們要不要和孩子談論死亡?
  • 魔獸世界8.0:虛空、死亡、奧術,走向決裂的風行者三姐妹
    漫畫中將三姐妹分別稱呼為暗影姐妹、死亡姐妹和悲傷姐妹,這代表了他們現在正效力的陣營,從力量本源上來講,她們已經走向了徹底的分歧。奧蕾莉亞融合了虛空之力,腦海中一直有聲音迴響,她時刻要與這股力量抗爭才能控制自己。希爾瓦娜斯使用死亡之力,被遺忘者領袖和部落大酋長的身份決定了她不可能再是以前的銀月城遊俠。
  • 近4億中國家長不知如何說起的死亡教育,趁這次清明該好好說說了
    默哀結束後,Kelly忽然問我:「媽媽,什麼是死亡?我們為什麼要默哀?」我告訴她:「默哀是在悼念,也是在銘記,為了銘記逝去的英雄,我們只是默哀了3分鐘,裡頭卻藏了太多人的一生。」Kelly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 愛,性,與死亡
    而在這其中,關於死亡的話題尤為禁忌——不可言說,也不可直視,仿佛害怕冒犯什麼「忌諱」。但不去提,不代表可以假裝它不存在。再如何避之不及,我們也總有直面「死」的一天……世間最能詮釋生死無常的地方,便是醫院。
  • 清明節:怎樣解釋死亡才能讓孩子不害怕
    桐桐媽稱,她很直接地告訴了女兒,人死後不能復生,而且死後要火葬,最後只剩一把骨灰。桐桐媽說,女兒並沒有害怕,只是害怕父母離她而去。桐桐媽認為,對於死亡,小孩本身是無所畏懼的,恐懼的是大人,因為有所牽掛才會害怕死亡。  妞妞媽告訴4歲的妞妞,人死了就要埋到地裡去,清明節去掃墓,就是「去掃大爺爺大奶奶」,他們就會保佑妞妞健康、平安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