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你好好活著;第二,幫助更多的人好好活著。
人這一生,充滿著未知數,有的人可能迎接的是陽光,而有的人迎接的可能是死亡。
近日,「90後」電競選手若風找律師立遺囑上了熱搜,將輿論導向了年輕人為什麼開始立遺囑?
截至2019年8月底,中華遺囑庫在全國範圍內訂立遺囑的「90後」已經達到了236人,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8歲。遺囑訂立群體多為企業白領、程式設計師、律師等行業職員。而未成家立業的群體會將財產給自己的父母,其中包括線上支付和遊戲帳號等電子財產。
為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開始立遺囑?
是為了權益保障還是害怕突發狀況?
你會選擇現在就立遺囑嗎?
「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個會先來。」
隨著觀念的轉變,很多人有了立遺囑的意識,並採取行動,90後年齡雖然比較小,但一些特殊職業和特殊行業狀態,讓年輕人面臨更大的生存風險。不少年輕人處於過勞、高危行業,亦或身患重疾,風險於他們而言,可能往往近在咫尺。
若沒有留下遺囑,不但容易產生糾紛,還會讓親人少了一份念想。
「敢問死?」曰:「不知生,焉知死?」--《論語》
自古以來,生時問道,直切生活,都是中國人生死觀的基本面向。對生的關照多了,死便成為我們文化的禁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對死的討論諱莫如深。
困擾中國人立遺囑的不是年齡問題,而是觀念問題。部分90後願意突破觀念的桎梏,堪稱思想的解放。90後遲早會老去,遲早會面臨每一個老年人都要面臨的身後問題,他們能夠儘早形成開明和現代的觀念,對於未來老年社會的完善,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人只有正確面對死亡,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活著。
不管對於什麼年齡階段的人而言,死亡教育都是樹立正確「三觀」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前立下遺囑,實際上也是一個理性看待死亡的過程。在現代社會,人們活動的範圍和形式多種多樣,社會的風險指數明顯上升。對自己身後之事作出妥善的評估與安置,生命才更加精彩。
「我的支付密碼和我媽的一樣。」
據測算,2010年我國獨生子女總量約為1.5億人,預計2050年將達到3.1億人。隨著獨生子女人數總量的增加,因獨生子女死亡所產生的中國失獨家庭也在激增,在2010年達到84.1萬戶,預計到2020年將突破百萬戶。
有網友留言:「有一段時間加班熬夜,身體特別不好,怕哪天早上就醒不過來了,就把所有的密碼都寫在一張紙上,讓爸媽能看到。」
《中華遺囑庫白皮書(2018)》的統計數據顯示,立遺囑的老年人中,99.92%選擇遺產由子女單獨繼承,不屬於子女夫妻共同財產。而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的年輕人群中,單身人士佔到四成,其中99%的人將父母選做財產繼承人。中華遺囑庫工作人員介紹,大多數年輕人的第一繼承人也是父母,而非伴侶。
「我們可以創造一種環境,讓人們能委婉地談論死亡。」
年輕人立遺囑,在移風易俗方面更有重要作用,可以引導更多人,尤其是老年人理性看待死亡,形成有效遺囑。在清楚明白時立下遺囑,將身後事安排妥當的行為,是公民的權利也是責任感的體現,對於這種意願應當給予支持和理解。須知,死亡並不可怕,正視死亡才懂得生命的意義。
不止於立遺囑。當死亡的忌諱漸漸淡化,人們也開始接受其他與死亡有關的新觀念。
「恐懼死亡是難以避免的人性,但我們提倡的狀態是,創造一種環境,改變大家談『死』色變的現狀,願意用一種委婉的方式談論。」
這種試圖改變的努力可以被看到。
「我們無法預知死亡的期限,卻可以選擇用喜歡的方式活著。」
保持鮮活,在夾縫中裡尋找真正意義上的生活。或許是像春夏一樣,享受追龍捲風的過程,把空閒的時間都拿來想愛的人。
或許是像《非自然死亡》中三澄美琴一樣,用酸甜苦辣碰撞出的美食,化開囿於心頭的繁雜瑣事,積極地向著目標前行。
或許是把時間花在看似無意義的事情上,在短暫的秋天踩踩鋪滿銀杏的大道,聽聽藏在角落的故事,又或是為洗澡的時光挑選一個適合的可以扭起來的歌單。享受生活那些不可量化的意義。
或許當我們真正接受死亡的必然性,我們也會有更多的勇氣去表露真實的自己,說出不敢說的話,做不敢做的事。在珍貴的人生中留下我們的痕跡。
最後,願萬物奔向你,你也與萬物相愛,也願你永遠不乏追逐內心的勇氣。
當然,別忘記多喝熱水,早點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