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離婚律師梁聰律師
2020年已經過去了大半,但是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似乎還未減弱。就在8月22日,英國各大媒體都在報導一條同樣的新聞:「新冠病毒將永遠與我們共存,永遠。」而世衛組織和眾多科學家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在沒有大面積接種疫苗的情況下,新冠病毒將會與我們長期共存。
2020帶來的衝擊遠遠不僅新冠肺炎,洪災、山火等難以預料的自然災害和突發狀況一件接一件,每個人都在感慨似乎自己成為了歷史的見證人,而2020的不平凡,拉近了每一個人與死亡的距離,曾以為離自己很遠的未來,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就來臨了。
自中華遺囑庫開通微信遺囑小程序的第一天,當天線上就收到了1427份遺囑留言,而在這些遺囑留言中有大部分都是未滿30歲的90後。截至2019年底的數據統計,中華遺囑庫發布的《中華遺囑庫白皮書》中90後立遺囑的佔比三年來翻了三倍,年輕人也開始意識到,理性地思考死亡,才能更坦然地面對生活。
遺囑,指的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生前根據其真實意思表示為自己的財產或者其他個人事務作出不違反法律規定的處分行為,該處分行為不侵犯第三人權益,該處分行為在其死後發生法律認可的效力。遺囑是提前訂立的法律行為,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可能發生的事務提前預見並做出相應措施的具體書面約定,只需要單方表示,不需要形成合意,因此必須是真實意思表示才合法有效,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設立的遺囑無效。
根據《繼承法》第5條的規定:「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撫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可見,在有遺囑的情況下,遺囑作為首要的繼承方式,在沒有遺囑或者遺贈撫養協議的情況下才按照法律規定的繼承方式繼承。遺囑的明文規定,也是充分尊重意思自治的表現。
在傳統觀念裡,死亡是不好的事情,上年紀的人避談死亡,年紀輕輕的人意識不到死亡,提前訂立遺囑並不意味著提前迎接離別,遺囑訂立實際意義是未雨綢繆,是防範意識提高的體現,是理性思考的產物,因此不需要狹義地看待死亡這一概念。
1、提前規避風險。明天和意外沒有人知道哪個先來,無常才是人生的如常,在意外來臨之前,通過遺囑可以對自己的財產和其他事物進行處分,規避了意外來臨時可能存在的遺憾和風險。突如其來的離別不僅僅是留下親人沉浸悲傷,還有很多身後事需要處理,很多涉及財產的事務都需要本人進行辦理,在沒有遺囑的情況下有的財產處理涉及第三人或者多人時如果不是本人則極難處理,而債權債務在繼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過了時效就難以追回,而訂立遺囑,將自己的財產清晰羅列,其中的重點就是規避財產難以追回的風險;
2、花唄、借唄、網絡貨幣等虛擬財產流行。社會變化下,財產不再僅僅是以銀行儲蓄或者現金保管的方式而存在,越來越多金融儲蓄軟體的出現豐富了財產的儲蓄行使,便利了財產儲蓄,但是也使得財產繼承複雜化,每一個儲蓄軟體的管理規定都不一樣,加大了財產繼承的難度,因此需要遺囑提前將財產的支取密碼和管理等清晰羅列,降低繼承難度;
3、防止遺產之爭。如果個人的財產和投資較多,兄弟姐妹較多及父母尚在的情況下,按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會比較複雜,提前訂立遺囑將自己的財產和相關事務合理分配,避免家人因為這些錢財問題反目而對簿公堂的情況出現,也是為家人考慮保護家人不因為繼承的問題受到二次傷害;
4、理性思考逐漸提升。遺囑的訂立其實從來都不是年齡的問題,生命總是脆弱的,每個人都有離別的時候,死亡什麼時候來臨沒有人能夠預見,死亡不會因為我們的恐懼而不來,而我們可以以嚴肅對待的方式去敬畏生命的存在。訂立遺囑是正確面對死亡的方式,接受死亡的事實並對自己的事務作出合理安排,是理性的思考方式;
5、獨生子女問題。九零後出生的時代恰好趕上了計劃生育的國策,大多數的九零後都是獨生子女家庭,三十而立的階段都處在社會壓力和家庭壓力的雙重大山之下,上有老人要照顧,下有幼兒要撫育,社會發展壓力大,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下,一些突發疾病和職業病的發病年齡都在提前,獨生子女訂立遺囑是為了父母子女提前進行考慮;
6、防範婚姻危機。結婚後,配偶是第一繼承人,也因此衍生出很多尖銳、偏激的問題出現,類似於「殺妻案」的案件出現得越來越多,給每一個人都敲響了警鐘。結婚前或者婚姻關係存續期間訂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明確分配,不僅僅是對財產的保護,也是對自己人身的保護,減少利益的衝突,配偶在自己的身上無利可圖,自然減少了很多因利而起的問題;
7、財產保護意識的覺醒。自己創造的財產自己有支配的權力,在沒有遺囑的情況下,繼承只能根據法律規定分配財產,但是遺囑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支配,可以指定繼承人,是保障自身意思自治的一種方式,而年輕人選擇提前訂立遺囑,通過自己的意願處分財產,即是對財產的保護意識提升。
年輕的活力是推動社會變化的強大力量,遺囑「年輕化」是年輕人通過自己對死亡的豁達和敬畏將死亡的話題變得從容、自然。逃避死亡不意味著死亡很遠,接受死亡也不意味著明天即將離別,妥善處理好個人的事務才是對自己生命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