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遺囑的年輕人:「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個先來」

2021-01-11 新京報

「如果我患了惡疾,我希望像《非誠勿擾》裡的李香山一樣,為自己辦一場葬禮。」一個身體健康的女孩在中華遺囑庫立下遺囑後說。

每天,預約到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的人數平均在120人左右。這其中不僅有年邁的老人,近年來也出現了年輕人的身影。他們將對未來的恐懼、擔憂與期待,全部寫進一張幾百字的遺囑裡。

「死亡隨時都在發生,不一定在什麼時間會降臨在我們頭上。」對這些年輕人來說,立遺囑只是一種提前預防,立好了遺囑的他們,有的開始準備婚禮,有的計劃著下一次的極限運動。

山東大學醫學心理學與倫理學系副教授王雲嶺說,儘管在當下的中國,死亡在很大程度上仍被當成一種忌諱,但隨著生死觀念等不斷推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死亡的更多可能性。

「我們可以創造一種環境,讓人們能委婉地談論死亡。」王雲嶺說。

立遺囑者正在等待登記,其中不乏年輕人。中華遺囑庫 供圖

立好遺囑就結婚

「二環今天不知道怎麼,都九點多了還這麼堵。」疾步進門的女孩略帶歉意地解釋。此前一周,她就跟登記處約定好訂立遺囑的事。

掏出身份證,進行程序性驗證。機器顯示,女孩名叫周萌,1992年生人。

27歲的周萌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她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體檢報告顯示一切正常,最近還和男友確定了婚期,打算明年就結婚。

一切似乎都很難把她和立遺囑這件事聯繫起來。

2014年,冰桶挑戰風靡中國,在媒體工作的周萌做了相關選題,接觸到許多罕見病患者,這讓她意識到「生活中的意外有時不可控」。所以她決定在明年結婚前,「把一些事情安排妥當」。

周萌選擇的中華遺囑庫是由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共同發起主辦的公益項目,成立於2013年。對於年滿六十周歲、資產不超過兩套房的老年人,中華遺囑庫提供免費遺囑登記保管。截至去年底,中華遺囑庫已向全國老年人提供免費遺囑登記保管127968份遺囑,遺囑生效684份。

而像周萌這樣的年輕群體,則需要選擇商業項目。

登記室內完成遺囑內容確認,周萌拿著列印版的遺囑在大廳找了個位置,按照要求開始逐字抄寫。「一筆一畫跟小學生似的,搞得有點緊張。」周萌收起笑容,低頭來回對比。

即便如此,工作人員檢查核對後還是告知她,「『喪』多寫了一撇,『善』少寫了一橫,要在原文中打叉,在旁邊補上正確寫法」。周萌接過遺囑證明,拿著筆在空中擬寫了幾遍,才又落在紙上。

遺囑抄寫完畢,工作人員對筆跡和內容再次進行核對,而後等待做精神評估和錄像登記等事項。

下午兩點,所有流程結束,周萌又匆忙趕回公司繼續工作。

「緊張到說話聲音都抖」

相比於接待得更多的老年登記者,年輕的登記者總讓遺囑庫的工作人員更加記憶深刻。

「緊張與儀式感,是他們的共性。」中華遺囑庫的法務人員楊薇這樣總結。

2018年中旬,在中華遺囑庫入職一年的楊薇,接待登記了自己的第一個商業遺囑客戶黃文。「緊張到說話聲音都是抖的。」她回憶道。

立遺囑時,黃文三十多歲。因為過度緊張,他在訂立遺囑的過程中連連出錯。

「當事人,您的內容填寫有誤,請進行修改。」在填寫資料時,黃文把日期寫錯了,但因為相關規定,楊薇不能提醒。「當事人,在原位上將材料遞交給我即可。」立遺囑時要全程進行視頻拍攝,楊薇雖然已經提醒過,黃文卻還是站起來把材料遞交過來……影響法律效力的狀況頻出,錄像登記一遍又一遍重新來過。

當時,黃文緊張的狀態甚至影響到楊薇,「我也出現了口誤,有個問題又重新問了一遍,當時真是覺得登記室的空氣都靜止了」。

每份遺囑定稿前有三次修改機會,幾乎很少有人用到,黃文糾結了兩次。這在楊薇看來,也是不多見的情況。

「一次是糾結是否要增加一個可以查看遺囑的人選,一次是要求將多地房產按照從北到南的順序排列。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會影響遺囑的法律效力,但他太緊張了。」楊薇說。

緊張不無道理。年輕人遺囑內容複雜,可能涉及到父母、子女、配偶繼承順序的多種排列組合。是否選擇遺產的第二繼承人、一旦繼承人出現意外遺產繼承將會如何劃分、家庭情況更新是否可以修改……「有時年輕立遺囑者想得比工作人員還要細緻。」楊薇說,相較之下,老年人的財產繼承很簡單,大多只有子女或配偶。

分配意願的複雜也讓商業遺囑在程序上與公益遺囑有所區別——由法務部專職人員對接、梳理客戶的遺囑內容,在2018年中旬遺囑登記流程改革前,錄像登記時需要2名見證人同時在場作證,且有30多個證明問題,是現在的兩倍。嚴格的證明登記環節不容有半點差錯。

雖然立遺囑的年輕人還不算很多,卻也不是偶然現象了。中華遺囑庫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光是訂立遺囑的「90後」就有178人。目前,這178份遺囑都沒有生效。

25歲的小華在去年3月21日便立了遺囑,她把這件事做得充滿儀式感。在深圳某教育機構做數學老師的小華,提前選了日子,專門挑了一件紅色的連衣裙,還花了平時兩倍的時間化妝,「這份遺囑意味著我的單身生活即將結束,接下來,我的收入都將成為夫妻共同財產。」和周萌一樣,小華也有一個即將結婚的男友。

178位「90後」的立遺囑者中,年齡最小的18歲,是對其名下母親公司股份的繼承處理。其餘大多數訂立者也多為企業白領、創業人士,有著相對穩定的事業和收入,其中近6成為本科以上學歷。

立遺囑者展示遺囑證。中華遺囑庫 供圖

父母和房子

「如果我真的發生意外,爸媽會用這筆錢做什麼?會不會想起我?要不讓他們去週遊世界忘了我吧?」抄遺囑的時候,周萌突然走了一下神,腦海裡浮現出一連串畫面,玩笑中,周萌顯得有些緊張。

她的遺囑內容很簡單,明確了自己銀行帳戶裡存款的繼承順序:第一順位繼承人為父母,第二順位繼承人為未婚夫。「雖然這十幾萬元沒法保證未來幾十年父母的生活,但如果能全給到他們,總會安心一些。」

周萌是家裡的獨生女,她說,此前就已想好,父母即將退休,收入會大幅下降,「但我的未婚夫還有持續賺錢的能力」。日後買了婚房,她還會對遺囑內容進行修改,將各自父母出資的首付寫清,自己的那部分財產,第一順位繼承人仍然是父母。

據測算,2010年我國獨生子女總量約為1.5億人,預計2050年將達到3.1億人。隨著獨生子女人數總量的增加,因獨生子女死亡所產生的中國失獨家庭也在激增,在2010年達到84.1萬戶,預計到2020年將突破百萬戶。

39歲的郝石光也是獨生子女,他同樣選擇把遺產留給父母——上海靜安區和寶山區交界一套108平方米的房子,價值500萬元,是他全部的遺囑內容。

郝石光是一名道路建設項目經理,有一個十四歲的兒子和一個四歲的女兒。當年購房,基本都由郝石光的父母出資。房產證上的另一個名字,是他從大二開始,花了三年時間才追到的妻子。

如果發生意外,要分配繼承的是他個人持有的二分之一產權,價值250萬元。如無遺囑,按照繼承法,父母一共能分到100萬元。在立下的遺囑上,郝石光選擇將這二分之一產權全部留給父母。

「父母奮鬥了一輩子的錢,都在兒女這套房子上了。」正在看婚房的周萌道出了太多家庭必須面對的現實。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萬元,而北京房價平均近6萬元/平方米。對年輕的立遺囑者來說,房子是無法忽視的優先級。

小華的遺囑同樣是一套房子,是從爺爺那裡繼承來的。「如果我發生意外,我希望這套房子能沒有任何意外地回到我父母的手中。」

《中華遺囑庫白皮書(2018)》的統計數據顯示,立遺囑的老年人中,99.92%選擇遺產由子女單獨繼承,不屬於子女夫妻共同財產。中華遺囑庫工作人員介紹,大多數年輕人的第一繼承人也是父母,而非伴侶。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的年輕人群中,單身人士佔到四成,其中99%的人將父母選做財產繼承人。

「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個先來」

在立下遺囑的年輕人中,今年24歲的張勇和女友或許算是異類。兩人都是不婚主義者,因愛好極限運動而相識,在沒有告知父母的情況下,他們在去年一起立下了遺囑,將帳戶裡不多的存款交由對方繼承。「我們都清楚危險沒法百分百避免,立下這份遺囑,算是感謝對方的陪伴吧。」張勇說。

「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個會先來。」這是被採訪者最常提起的一句話。

2017年年底,朋友車禍去世,讓平時樂呵呵的小華開始害怕意外。幾個月後出差到北京,途中遇到大風和降雨,飛機發生嚴重顛簸。慌亂之中,小華掏出手機,在備忘錄上敲下這段話——

「爸爸媽媽,雖然平時很少向你們表達,但是我其實很愛你們,如果在這次意外中我不在了,你們不要太傷心,這些是我的所有財產。」小華寫下了自己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行帳號等所有帳戶以及密碼。回到深圳後,小華買了重疾險和意外險,並決定訂立了遺囑。

「並不是缺少安全感,也不是計較,我們只是更能正視死亡,提前預防,把底線告訴對方。」周萌說,婚前,她還會跟男朋友做婚前財產公證。「當事情並沒有預想的那麼糟糕時,會格外開心。而一旦發生不幸,又引發了財產糾紛,就等於在家人傷口上撒鹽。」

2017年,郝石光92歲的外婆離世。因財產繼承分割問題,曾經幾十年除夕都在一起守歲的一大家子人再沒坐下來一起吃過飯。甚至清明節在陵園碰到,還會大打出手。發生這件事後,郝石光開始了歷時8個月的思考。

「如果真有那個時候,我不知道我父母和我妻子會不會發生糾紛。」郝石光說,如果他去世,兩個老人可能沒人照料。況且,如果真的留一部分遺產給孩子,等他們成年後,飛來橫財對他們或許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他把250萬元全部留給父母。

兩個月後,郝石光的妻子也去立了遺囑,標的繼承財產相同,但繼承人,她寫給了丈夫。

立遺囑者正在進行錄像登記。中華遺囑庫 供圖

去世了,就發一條朋友圈

「要是我意外去世了,就讓家人用我的微信發一條朋友圈,告知大家。」周萌開玩笑說,「說不定還有點讚的呢。」

「懷念不必要流於形式,更不用太沉重。」發完這條朋友圈,周萌希望家人能幫她註銷這個帳號。她說,希望朋友們想起她時,回憶都是開心的。「真想我了,不用到墓地,在馬路邊拿兩瓶酒,一瓶倒地上,一瓶自己喝了。」周萌認為,懷念不必要流於形式,也不用太沉重。

周萌的願望是能像電影《非誠勿擾》裡一樣,在自己活著的時候辦一場葬禮。邀請親人朋友坐在一起聊聊天,氣氛能歡快一點。

去年3月起,中華遺囑庫推出「幸福留言卡」,在遺囑僵硬的文字表達之外,為立遺囑者提供了另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留言卡中,超過78.22%的立遺囑人對家人表達了幸福和睦的期望。

張勇做過半年的紅十字會志願者,親眼見證過許多生死瞬間。「在訂立遺囑的過程中,我重新審視了我的生命和生活,哪些事是最重要的、哪些人要花時間陪伴。」

此外,張勇在留言卡上還寫了這樣一句話——「如果已經無法挽救,請幫我放棄治療。」他說,想自己提前做好所有困難的決定,不讓自己的死亡對別人造成太多困擾。

但是對此,楊薇說,他們並不建議立遺囑者將這些內容寫到留言卡上。

「不建議寫,是以防內容與遺囑內容有出入,造成糾紛,影響遺囑法律效力。而且,其他捐獻遺體等『生前預囑』,只是寫在留言卡上的話,也無法保證願望實現。」

「人們越來越願意談論生死」

「現在,大家開始越來越願意談論生死問題。」山東大學醫學心理學與倫理學系副教授、山東省精品課程「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負責人王雲嶺認為,出現「90後」立遺囑,不是因為年紀小體會不到死的緊迫感,相反是在有關生死教育的青年論壇、高校課程、國家安寧療護推進以及媒體相關報導的影響下,首先促使年輕群體的生死觀念發生了變化。

不止於立遺囑。當死亡的忌諱漸漸淡化,人們也開始接受其他與死亡有關的新觀念。

除了早早立下遺囑,周萌還希望成為一名器官捐贈者。「讓別人替我活著,想通過這種方式延續生命。」

據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系統主任趙洪濤介紹,2014年3月成立至今,在國內首個器官捐獻登記網站「施予受」上,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已達到1002168人。其中,「90後」成為主力,人數比例超過了53%。

「人們對於死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觀念也在逐漸在進步。」民政部101研究所原副所長肖成龍認為,人們的生死觀念變化,在死後遺體處理的殯葬形式中也有所體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歷了兩次殯葬改革:由保留遺體到火化,到現在向生態安葬演變。「我現在期待,在民眾生死觀念不斷進步的情況下,出現第三次變革,即遺體的資源利用。」

此外,和張勇一樣有著「放棄治療」想法的年輕人也在增多。「這是我最後一次分擔父母痛苦的機會,讓他們決定拔掉我的插管太混蛋了。」張勇說出了自己這樣決定的理由。

「在中國,生死往往不是個人的事,很多時候事關一個家庭。」在王雲嶺看來,目前我國公民生死素養仍處於偏低的水平。2015年,《經濟學人》公布死亡質量指數排名,80個國家和地區中,臺灣地區排在第6位,中國大陸排第71位,其中一個重要指標便是對於臨終關懷和死亡的關注。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親人罹患癌症,74%選擇不告訴本人;而如果是自己罹患癌症,85%選擇希望知曉。」王雲嶺說,一方面人們害怕家人被病情打倒,另一方面又認為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主,這樣的心理矛盾似乎難以短時間消解。

「恐懼死亡是難以避免的人性,但我們提倡的狀態是,創造一種環境,改變大家談『死』色變的現狀,願意用一種委婉的方式談論。」

這種試圖改變的努力可以被看到。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顧晉提出,應開展面向全社會的死亡教育。通過死亡教育立法,制定符合中國特色的教育教材,到安寧療護病房、重症監護室接觸生命末端場景,感受生命與死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反思生命意義、增強面對挫折處理能力,達到敬畏生命的目的。

最近,我國的安寧療護政策也有了新的進展。6月1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第二批全國安寧療護試點已在北京市西城區等71個市(區)啟動,未來將在全國推廣。

(文中周萌、楊薇、黃文、小華、張勇、郝石光皆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世輝

相關焦點

  • 你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請珍惜眼前
    你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留遺憾。表達你的愛,做你想的事,珍惜身邊的人。生命無常,意外總是來的那麼突然。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很牢固很牢固的事情,在意外來臨的那一瞬間就永遠得消逝去了。
  • 原來是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的延伸啊
    原來是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的延伸啊時間:2019-12-09 19:3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慶餘年到底是什麼意思?原來是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的延伸啊 崔雪莉花樣年華的女孩相差沒幾天,具荷拉的去世的消息又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作為三十歲的老阿姨,之前真的是不曾關注過這兩位曾來自人間的精靈。 2019年11月27日,35歲臺灣男星高以翔去世,     原標題:慶餘年到底是什麼意思?
  • 英語每日一句: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英語每日一句: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2013-01-28 16:19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
    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這是個不可以準確把握的問題,因為我們並不是先知,不會預知自己即將會幹嘛,也不知道此時做這件事對不對,會不會有什麼無法想像的後果。我們也曾聽說過一些不注意自己身體狀況,經常熬夜打遊戲,通宵。那對於他們來說,只尋求一時的刺激,但是並不知道厄運正在悄悄的來臨。
  • 珍愛生命,且行且珍惜,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6月13日16時40分左右,一輛液化石油氣槽罐車原計劃由寧波開往溫州,行駛到G15瀋海高速往福建方向溫嶺西出口下匝道中段時突然發生爆炸,爆炸引起一公裡之外的廠房和民房倒塌。生命有時很悠長,長到我們時刻都在期待明天來臨。生命有時很頑強,頑強到我們每個人每天和生命拼搏鬥爭後依然堅強的生活。生命有時很脆弱,脆弱到還沒等我們細細品味就失去它了。
  • 山西煤礦瓦斯爆炸: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煤礦事故頻發,讓人不由得想起這句話:「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這句話從不過時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生真的充滿了太多不可預測的意外,可能一個意外事故的發生,將人生之路全然變換了方向。「礦難」二字背後充滿了悲傷的故事,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失去了丈夫,多少頭髮花白的老人失去了兒子……多數礦工身為家中的頂梁柱,承擔著養家餬口的經濟重任。很難想像他們的家人該會多麼痛苦。意外發生之後我們才真切明白了這句話,「這世間,除了生死,皆是小事。」
  • 人永遠無法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看到這則新聞,我的第一反應是,35歲,多麼鮮活的年紀,後點擊新聞看了一下,發現圖片中的藝人很眼熟,不就是以前看過的電視劇《勝女的代價》裡的演員嗎,我記得當時看電視劇時還挺喜歡他的,為什麼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為什麼還是參加節目去世的?節目組沒有搶救嗎?
  •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
    她和父親依靠在市場販賣雜貨和代讀代寫書信養活一家五口。她喜歡看書,喜歡給家人講故事,這是他們短暫逃離人生困境、擺脫煩惱的方式。「明天會好起來的。」媽媽總是這樣說。但有一句話說得很對: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
  • 九句唯美精闢的句子,明天和意外,誰知道哪個先來
    1、這世界上有一千種等待,最好的那一種叫做來日可期,我願意站在這裡,從這一秒開始倒數,等待多年後的相遇。 2、相聚有時,後會無期。擔心失去之時,就是愛的開始。
  • 以家人之名: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只是欠了時光,時光帶走了我們的熟悉感,我們仨再也回不去,而只有我自己。凌霄晚上開始傷感,為自己這些年的虧欠傷感,為這些年的欠缺傷感。等尖尖去抽牙神經,凌霄特意安排了別的患者,轉而由希希治療尖尖。雖然一直喊著說,你們不用對我那麼好,潛臺詞是,我並不需要這些你們對我這麼好,我有朋友,你們不在我也過得很好。但是如果小哥真的不在身邊了,也會難過的吧,雖然小哥一直卑微,你別不要我。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臨,但是,如果有人對你很好,即便不是自己想要的,也要感恩去接受。
  • 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我們總是無法感知,因為意外總是想像不到!
    這件事情已經發生2天了,剛開始看到新聞的我還以為是發生什麼礦難了,只是大致知道有這麼一個事故,可是沒想到事情的起因竟然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給家裡的老人過80歲大壽,飯店二樓突然坍塌所致對於疫情過後又一場扎堆帶來多人遇難的悲劇一些網友認為是壽宴之錯,言外之意就是怪罪於老人及其家人,可是對於這件事我覺得真的不能這樣理解,這個歉也更不應該由老人家來道。
  • 大學生刺死滴滴司機判處死緩,明天和意外你不知道哪個先來
    受害方的家人會說,償命又如何,命補不回來啊。我們不了解被告方的家庭情況及社會關係,但個人認為,一句誠懇的道歉是應該的。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我們也只是一個旁觀者,能做的只有一聲嘆息!明天和意外你不知道哪個先來以前的計程車駕駛位都是有L型的護欄或者隔板的,但是現在的新車越來越少的安裝了,網約車更是沒有,其實如果都像以前那樣全部安裝,對駕駛員和乘客都是一種保護。
  •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昨天,一顰一笑還那麼真實和生動。可是突然之間,就再也沒有明天見了。人生無常,一個鮮活生命的逝去,只在轉瞬之間。作家白先勇說:「擁有的從來都是僥倖,無常才是人生的常態,所有的成熟都是從失去開始的。」02外婆,今年81歲了。按理說應該也是歲月靜好,可以安享晚年。
  •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我們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誰先來?
    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了。我特別喜歡馬雲說的一段話:「人這一輩子30000天,30000天除於一年365天等於83年,如果說我們活到83歲大約只有30000天,如果現在已經30歲那就只剩下19150天,如果現在40歲那隻剩下15500天,我原本對生命是沒有概念的,總以為過了今天還有明天過了明天還有後天,過了今年還有明年但當這個數字算出來擺在我眼前的時候,我突然覺得人生好短暫,現在只想珍惜眼前人
  •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但這一切都是未知,我們不清楚明天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明天發生的事情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或喜,或意外。浙江溫嶺的一個16歲小男孩在家裡寫作業,他可能想著今天要把作業寫完,明天上學要交,可能會想明天老師會誇我作業完成得很優秀。
  • 人生最後一刻的照片,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來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這句話背後的深意,是提醒我們珍惜當下,珍惜身邊人。年初的新冠病毒,也讓很多不懂這句話的人,徹底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生活中的意外還有很多,誰知道自己人生最後一刻是什麼樣呢?有一些網友在網上傳了有關人生的最後一刻的照片。照片裡100歲的爺爺和96歲的奶奶緊握雙手,幾個小時後,奶奶去世了。病重的父親履行承諾,帶著女兒走完婚禮紅毯,5天後,他去世了。
  • 既然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那就這樣做(深度好文)
    好在我們偉大的祖國表現出了強大的組織力、執行力和凝聚力,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疫情防治已出現轉機,曙光就在前,勝利已經在望。人生苦短,歲月悠長,既然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那就這樣做:活得灑脫點,笑的燦爛點,為人善良點,做事認真點,天天開心點。一、活得灑脫點。不要斤斤計較,不要鑽牛角尖。
  • 馬拉度納突發意外去世: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2020,要是能重來該有多好01你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今天早上,當許多人還在睡夢中時,一條新聞已經震驚世界。球王馬拉度納永遠的離開了足球和這個世界,年僅60歲。2020年11月25日,馬拉度納於家中突發心臟驟停去世,隨後不治身亡。根據TyC電視臺的說法, 在11月初做完了頭部手術之後,馬拉度納的情況就不是很好,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有些狀態不佳。
  • 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趁安好指定自己的監護人 | 一條一案
    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趁安好指定自己的監護人 | 一條一案 2020-06-13 03: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愛要勇敢表白,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英語怎麼說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和最近的新聞有關。山西臨汾飯店坍塌、福建泉州漁船沉沒,讓人感到生命脆弱的同時,也讓人感慨世事難料。所以,對愛人,對親人,愛就要勇敢表白,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Say your love today, the chance may come late.我不想聽到有小夥伴這樣說:我過了很久之後發現,原來她也喜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