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蜜牙媽媽,一名高級育嬰師和健康管理師,也是二胎寶媽,多年從事育兒工作,熱衷於給媽媽科普育兒經驗,寶寶健康諮詢。
昨天下班回家,發現蜜牙哥哥的情緒不太高,就問小傢伙是怎麼回事?小傢伙突然問我,媽媽,什麼是【死】啊,就是變成天上的小星星了嗎?我很好奇小傢伙為什麼突然這麼問,這時孩子爺爺說,在孩子放學的時間段孩子班裡有個老人獨自去接孩子,不知道是因為天氣原因,還是身體原因,老人突然暈倒在學校門口,保安和老師們撥打了120急救電話,並做了急救措施,但遺憾的是最終也沒能挽救回老人的生命...
我覺得是時候給蜜牙哥哥上一堂關於【生命和死亡】的課了,以前我們對於"死亡"都是非常的避諱,這是我們在日常中所不願意提及的話題,更不要說給孩子們講關於死亡的那些事情了。其實,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讓孩子們正確地認識死亡,才更有益於孩子的身心成長。
實際上對於這個話題我們越迴避,孩子越好奇,最可怕的是,我們從小成長在一個忌諱死亡的民族,我們也並不是很理解死亡的意義。
在這裡可以推薦用繪本教育,像《一片葉子落下來》,非常適合3歲至9歲的孩子。這本書從一片葉子由春天的綠,到夏天的最為生意盎然,到秋天的紅橙,最後枯萎,離開樹枝,歸於大地的過程。告訴孩子,死亡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美與平靜,我們為什麼要害怕死亡呢?我們應該像那片葉子一樣,因為自己曾經是樹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驕傲!
說到死亡教育,不得不提的是關於【珍重生命】的教育
近年來,接二連三地發生「學生自殺 」事件,現在小學生的父母很多都是80後,是單獨甚至雙獨,他們自己的心智有時候還是小孩子,不懂得處理親子關係,更別說對孩子談論生與死的問題了。
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是依賴性很強的一代,缺乏自主性,遇到問題不懂得自己解決,有時自殺只是他們賭氣的一種方式,以這種方式引起家長、學校的關注,卻從來不會想到後果,也不明白後果會是怎樣。如果讓他們重新再選擇,也許不會是自殺。
說實話,我以前從未正視過這個問題,總覺得是小概率事件,但當我查閱了一些數據後,我的心情更沉重了。
我們先一起來看一些數據,數據來源北醫兒童發展中心《中國兒童自殺報告》:
中國官方公開報導的一組數據表明,多年來,中國兒童自殺比例一直居高。
一項調查顯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有15.23%,更有5.58%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佔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在自殺者的性別對比中,女孩子遠遠高於男孩子:女孩佔(72.7%),男孩僅佔(23.7%)
這段時間密集出現了好多孩子自殺的報導,可當我回看歷史數據,才發現,這並不是「新「聞。
太多太多了,那些數字背後是一個一個鮮活的生命。可是,這麼多年過去,情況並沒有好轉,相反還呈上升趨勢。
所以關於【生命教育】和【自殺】,我們必須儘早讓孩子知道,越早越好!
「死亡」這個話題是很沉重,但躲避是最差的教育方法。因為如果我們不主動談,那麼現在的孩子自有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很多。
給孩子解釋死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平靜,死亡就跟出生一樣,是生命個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死亡」畢竟意味著生命的結束,所以人們一提及死亡,毛骨悚然,膽顫心怯,都努力迴避這個可怕的、令人絕望的話題。在我們向孩子解釋死亡的時候,要注意用平靜、緩和的語音語調,既要保持科學,又不能冰冷生澀。
不能為了渲染死亡的氣氛,而故意把聲音弄得低沉陰森。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以後就不能再重新生活在世界上了,不能跑、不能動、不能說話了。生活是個大課堂,蘊藏著許多教育資源。親朋好友的離去,動物夥伴的死亡都是鮮活的死亡教育的素材。
不要讓孩子以為「死亡」就是動畫片或者某些書裡這樣的:
奧特曼沒電了但不一會兒就會復原;海綿寶寶被壓扁了還能再站起來;高樓跳下去可以像小鳥一樣飛,或者會被樹枝接住的。
不要丟給孩子一臺手機、一個ipad就完事了,不要隨便什麼書買回家就完事了,父母需要把關,需要和孩子一起討論裡面的內容。
這些都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提供更加具象的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死了就意味著再也不能呼吸、吃飯、走路、說話了」。
告訴他們「死亡」對周圍人意味著什麼,「一個人死了,活的人都會很傷心,因為再也見不到自己心愛的人了」。
也告訴他們「生命」的意義,「每個人都會死去,但每個人死後留下的財富是不一樣的。有一些人死去後,大家都會一直惦記著,因為他生前幫助了太多的人。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天,好好地過,不辜負我們這輩子」。
沒有死,就無法凸顯生的可貴,倘若人不知道自己會「失去」什麼,自然就不懂得「珍惜」。
一、孩子,你是我們的心頭寶,你比成績重要
看到這些自殺事件發生後,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會想和孩子說,寶貝啊,這些都不重要,活著最重要。
但捫心自問,我們日常一言一行有讓孩子這麼覺得嗎?
學齡前後是個分水嶺,只要孩子開始學習了,不管當年怎樣崇尚「愛與自由」、多麼宣揚「佛系」的父母都變成了:
你怎麼不努力呢?
這點作業算啥,你都完成不了?
你這個孩子我是教不了了,回頭讓老師收拾你。
老師罵你,媽媽罵你,都是為了你好。
所以,孩子的無助、緊張、焦慮、壓力很大,在成績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是嗎?
我相信,如果去問那些自殺孩子的父母,他們肯定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孩子會真的自殺。
從孩子出生開始,學育兒那麼多年,我們卻恰恰把最根本的忘記了,孩子那些「不好」的話和行為,就是在求助。
他們不是在找麻煩,他們深陷麻煩!
你比成績重要,這麼顯而易見的道理,我們卻要很努力才能讓孩子知道,因為我們日常做的真的太少太少了。
二、孩子你的煩惱,我會聽!
小時候,孩子天然就是和父母親密,會做我們的小跟屁蟲,走哪裡跟到哪裡,可是孩子是怎樣一步一步讓孩子再也不想和我們聊天,不想聽我們說了呢?
當孩子找我們需要幫助訴說的時候,請鄭重其事地對待,哪怕現在我們的確忙,和孩子解釋,約好時間,而不是敷衍。
和孩子對話時,眼睛看著他的眼睛,雙手不要環繞胸前,握著孩子的手或者勾著他的肩,身體前傾。
聽孩子說的時候,先嘗試緊閉雙嘴,多聽多聽再多聽,不要急著給解決方案,不要急著去判斷,這點小事有啥。
孩子,哪怕是青春期的孩子,都還是孩子,他們都是情緒主導的。
不要害怕沒能第一時間教育孩子,要害怕的是,當你想教的時候,孩子已經不聽了。
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他連死的勇氣都有了,為什麼不選擇活下去」?
其實,自殺的念頭,都是一剎那的,就是那一刻真的覺得過不去了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
就是在最黑暗的時候他還能看到的那一絲光亮;
就是當他說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時,耳邊卻能響起,「你是我的心頭寶」;
就是當他覺得「人間沒意思」的時候,還能想起某個人、某件事,一下子覺得「人間值得」。
讓孩子明白,哪怕外面所有人都覺得我「不行」,我仍然有活下去的理由。
在一個孩子心智還沒完全成熟,還沒建立一個全面價值體系時,讓我們成為他「人間值得」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