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命、死亡」的教育,這五件事必須儘早讓孩子知道

2020-08-26 蜜牙媽媽

尊敬的讀者朋友,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34;,就可以每天獲取專業的育兒知識

我是蜜牙媽媽,一名高級育嬰師和健康管理師,也是二胎寶媽,多年從事育兒工作,熱衷於給媽媽科普育兒經驗,寶寶健康諮詢。

昨天下班回家,發現蜜牙哥哥的情緒不太高,就問小傢伙是怎麼回事?小傢伙突然問我,媽媽,什麼是【死】啊,就是變成天上的小星星了嗎?我很好奇小傢伙為什麼突然這麼問,這時孩子爺爺說,在孩子放學的時間段孩子班裡有個老人獨自去接孩子,不知道是因為天氣原因,還是身體原因,老人突然暈倒在學校門口,保安和老師們撥打了120急救電話,並做了急救措施,但遺憾的是最終也沒能挽救回老人的生命...


我覺得是時候給蜜牙哥哥上一堂關於【生命和死亡】的課了,以前我們對於"死亡"都是非常的避諱,這是我們在日常中所不願意提及的話題,更不要說給孩子們講關於死亡的那些事情了。其實,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讓孩子們正確地認識死亡,才更有益於孩子的身心成長。

實際上對於這個話題我們越迴避,孩子越好奇,最可怕的是,我們從小成長在一個忌諱死亡的民族,我們也並不是很理解死亡的意義。

在這裡可以推薦用繪本教育,像《一片葉子落下來》,非常適合3歲至9歲的孩子。這本書從一片葉子由春天的綠,到夏天的最為生意盎然,到秋天的紅橙,最後枯萎,離開樹枝,歸於大地的過程。告訴孩子,死亡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美與平靜,我們為什麼要害怕死亡呢?我們應該像那片葉子一樣,因為自己曾經是樹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驕傲!

說到死亡教育,不得不提的是關於【珍重生命】的教育

近年來,接二連三地發生「學生自殺 」事件,現在小學生的父母很多都是80後,是單獨甚至雙獨,他們自己的心智有時候還是小孩子,不懂得處理親子關係,更別說對孩子談論生與死的問題了。

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是依賴性很強的一代,缺乏自主性,遇到問題不懂得自己解決,有時自殺只是他們賭氣的一種方式,以這種方式引起家長、學校的關注,卻從來不會想到後果,也不明白後果會是怎樣。如果讓他們重新再選擇,也許不會是自殺。

說實話,我以前從未正視過這個問題,總覺得是小概率事件,但當我查閱了一些數據後,我的心情更沉重了。

我們先一起來看一些數據,數據來源北醫兒童發展中心《中國兒童自殺報告》:

中國官方公開報導的一組數據表明,多年來,中國兒童自殺比例一直居高。


一項調查顯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有15.23%,更有5.58%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佔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在自殺者的性別對比中,女孩子遠遠高於男孩子:女孩佔(72.7%),男孩僅佔(23.7%)

這段時間密集出現了好多孩子自殺的報導,可當我回看歷史數據,才發現,這並不是「新「聞。

太多太多了,那些數字背後是一個一個鮮活的生命。可是,這麼多年過去,情況並沒有好轉,相反還呈上升趨勢。

所以關於【生命教育】和【自殺】,我們必須儘早讓孩子知道,越早越好!

「死亡」這個話題是很沉重,但躲避是最差的教育方法。因為如果我們不主動談,那麼現在的孩子自有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很多。

給孩子解釋死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平靜,死亡就跟出生一樣,是生命個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死亡」畢竟意味著生命的結束,所以人們一提及死亡,毛骨悚然,膽顫心怯,都努力迴避這個可怕的、令人絕望的話題。在我們向孩子解釋死亡的時候,要注意用平靜、緩和的語音語調,既要保持科學,又不能冰冷生澀。

不能為了渲染死亡的氣氛,而故意把聲音弄得低沉陰森。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以後就不能再重新生活在世界上了,不能跑、不能動、不能說話了。生活是個大課堂,蘊藏著許多教育資源。親朋好友的離去,動物夥伴的死亡都是鮮活的死亡教育的素材。

不要讓孩子以為「死亡」就是動畫片或者某些書裡這樣的:

奧特曼沒電了但不一會兒就會復原;海綿寶寶被壓扁了還能再站起來;高樓跳下去可以像小鳥一樣飛,或者會被樹枝接住的。

不要丟給孩子一臺手機、一個ipad就完事了,不要隨便什麼書買回家就完事了,父母需要把關,需要和孩子一起討論裡面的內容。

這些都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提供更加具象的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死了就意味著再也不能呼吸、吃飯、走路、說話了」。

告訴他們「死亡」對周圍人意味著什麼,「一個人死了,活的人都會很傷心,因為再也見不到自己心愛的人了」。

也告訴他們「生命」的意義,「每個人都會死去,但每個人死後留下的財富是不一樣的。有一些人死去後,大家都會一直惦記著,因為他生前幫助了太多的人。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天,好好地過,不辜負我們這輩子」。

沒有死,就無法凸顯生的可貴,倘若人不知道自己會「失去」什麼,自然就不懂得「珍惜」。

一、孩子,你是我們的心頭寶,你比成績重要

看到這些自殺事件發生後,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會想和孩子說,寶貝啊,這些都不重要,活著最重要。

但捫心自問,我們日常一言一行有讓孩子這麼覺得嗎?

學齡前後是個分水嶺,只要孩子開始學習了,不管當年怎樣崇尚「愛與自由」、多麼宣揚「佛系」的父母都變成了:

你怎麼不努力呢?

這點作業算啥,你都完成不了?

你這個孩子我是教不了了,回頭讓老師收拾你。

老師罵你,媽媽罵你,都是為了你好。


所以,孩子的無助、緊張、焦慮、壓力很大,在成績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是嗎?

我相信,如果去問那些自殺孩子的父母,他們肯定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孩子會真的自殺。

從孩子出生開始,學育兒那麼多年,我們卻恰恰把最根本的忘記了,孩子那些「不好」的話和行為,就是在求助。

他們不是在找麻煩,他們深陷麻煩!

你比成績重要,這麼顯而易見的道理,我們卻要很努力才能讓孩子知道,因為我們日常做的真的太少太少了。

二、孩子你的煩惱,我會聽!

小時候,孩子天然就是和父母親密,會做我們的小跟屁蟲,走哪裡跟到哪裡,可是孩子是怎樣一步一步讓孩子再也不想和我們聊天,不想聽我們說了呢?

當孩子找我們需要幫助訴說的時候,請鄭重其事地對待,哪怕現在我們的確忙,和孩子解釋,約好時間,而不是敷衍。

和孩子對話時,眼睛看著他的眼睛,雙手不要環繞胸前,握著孩子的手或者勾著他的肩,身體前傾。

聽孩子說的時候,先嘗試緊閉雙嘴,多聽多聽再多聽,不要急著給解決方案,不要急著去判斷,這點小事有啥。

孩子,哪怕是青春期的孩子,都還是孩子,他們都是情緒主導的。

不要害怕沒能第一時間教育孩子,要害怕的是,當你想教的時候,孩子已經不聽了。

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他連死的勇氣都有了,為什麼不選擇活下去」?

其實,自殺的念頭,都是一剎那的,就是那一刻真的覺得過不去了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

就是在最黑暗的時候他還能看到的那一絲光亮;

就是當他說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時,耳邊卻能響起,「你是我的心頭寶」;

就是當他覺得「人間沒意思」的時候,還能想起某個人、某件事,一下子覺得「人間值得」。

讓孩子明白,哪怕外面所有人都覺得我「不行」,我仍然有活下去的理由。

在一個孩子心智還沒完全成熟,還沒建立一個全面價值體系時,讓我們成為他「人間值得」的理由。

相關焦點

  • 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是對是錯?孩子面前「死亡」不必諱莫如深
    「我從哪兒來?」,「我要往哪兒去?」,這個幼稚的問題不應該只是一個搪塞的回答。怎樣用恰當的形式來展示人生的重要一環,將是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對孩子們最寶貴的禮物。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於死亡話題的諱言,常常以「不幸」來迴避。
  • 中國家長,欠孩子一堂「生死教育課」
    1不知道喜歡追綜藝節目的各位家長有沒有發現,現在的綜藝字幕越來越奇怪了,本來通順的一句話,莫名其妙多出了很多引號。在《明星大偵探》中,所有關於「死」、「殺」、「兇手」、「兇器」等詞彙都要加上引號。家長會竭力不讓孩子參與關於葬禮相關的所有事。公司的小夥伴就說自己小時候參加親戚的葬禮,因為好奇摸了一下花圈,結果被媽媽一頓打還拿肥皂洗了好幾遍手。不僅是普通人,就算是明星,在對待子女的死亡教育問題上,也是一片空白。
  • 魂斷可可西裡,出走西雙版納: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須儘早抓起
    02 看不到生命的珍貴,也意識不到「死亡」的後果一位幼兒教師曾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六歲的孩子,父母離異,有一天他要回爸爸家,媽媽不讓,他就在六樓的窗臺上站著說:「我不活了,我活著沒意思,我要從這跳下去!」這個老師後來就問他,「你知道死意味著什麼麼?」一開始他不說話。
  • 心理諮詢師致孩子的信:關於死亡,你必須知道這3件事
    確實,在我們的生活裡,「死亡」是一直被逃避的話題,以至於大家也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釋清。直接告訴他死亡就是再也回不來了,每個人都會死亡,這會不會嚇到他?隱晦地告訴他,爺爺只是去了天堂,他會不會更加困惑?究竟該怎麼向孩子解釋死亡呢?
  • 日本孩子的死亡教育被批太「血腥」:如何給孩子上好生命這一課
    拋去這些討論不談,其實儘早的儘量真實的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對孩子來說,生命教育有多重要近些年來,經常會有一些孩子們輕生的新聞發生。比如3-6歲的孩子,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對世界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生命以及死亡這件事,對他們來說還是顯得太過於宏大了,爸爸媽媽可以側重於安全的講解,以及死亡是很危險的方面的講述,提前給孩子進行科普。
  • 日本孩子的死亡教育被批太「血腥」:如何給孩子上好生命這一課
    拋去這些討論不談,其實儘早的儘量真實的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對世界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生命以及死亡這件事,對他們來說還是顯得太過於宏大了,爸爸媽媽可以側重於安全的講解,以及死亡是很危險的方面的講述,提前給孩子進行科普。
  • 陳鴻銘 探索生命教育底蘊的故事--陪著孩子一起用心讀繪本
    「尊重」是生命教育的重點之一,我們要學習尊重自己的選擇、別人的意見、想法、主張、感受、身體、環境文化,以及環境的自然法則、原始面貌、多樣性。然而,當我們想要教小朋友們學習尊重時,不免要先思考:尊重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是「尊重」?會不會有時我們以為所為之事是尊重,但卻不是?當我們尊重的對象之間有衝突時,有什麼判準,協助我們決定優先順序?我們要尊重別人,但這容易嗎?
  • 萬聖節:生命教育不是讓孩子畏懼死亡
    萬聖節就是給孩子做生命教育的好時機。在這樣的節日裡,我們應該帶領孩子了解奇特的生命是怎麼來的,生命將是一段如何美好的旅程,並學會接納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關於孩子提的關於生命與死亡的問題好的生命教育可以帶孩子抵達更開闊的遠方。我們該如何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我們該如何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或者說,我們如何通過死亡的教育,讓孩子珍惜生命呢?不妨帶和孩子一起讀讀《爺爺變成了幽靈》這個溫馨的「鬼」故事,會給我們和孩子極大的啟示。
  • 鬼谷子:人到中年,這五件事,必須當機立斷
    所以在面對命運給與的機遇之事,前後考慮也越來越多,無論是金錢、精力還是時間,好似都不再捨得拿出來拼一拼。其實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大器晚成,如果翻身的機會放在你的面前,你卻猶猶豫豫,那只能碌碌無為做一輩子的小人物。古代著名縱橫家鬼谷子就在《鬼谷子·決篇》之中,羅列了人生之中必須當機立斷的五件大事。如果在這五件大事之上做好了抉擇,即便是現在起步,成功亦不會太晚。
  • 輪迴真相丨生命是邁向「進化」的意識之流
    因此,在下一生中,基於心靈成長的需要,他們約好當「夫妻」——哥哥扮演丈夫,要賺錢養家,照顧妻子。根據因果約定,他必須把前生剝削弟弟的財物,借著當丈夫賺錢的角色一一還給弟弟。而弟弟則扮演太太,學習對丈夫「忠實」、「信任」,進而淨化「欺騙」的劣根。從夫妻關係中,學會彼此照應,融為一體,盡釋前世兄弟反目成仇的嫌隙。看到這個簡單的故事,你有什麼感想呢?在這一生中,我們是不是總是有些負面的人際關係?不可理喻的父母、老愛跟我們唱反調的配偶、難以管教的孩子、出賣我們的朋友等等。
  • 「入群聽課」別把流感當普通感冒,流感高發季來臨前,家長必須知道的事
    但如果還有高熱不退、精神萎靡、肌肉酸痛等情況,很有可能就是流感,應儘早去醫院確診和治療。 如果孩子確診流感或表現高度疑似流感,建議在 48 小時以內進行抗病毒治療,可以降低流感的住院率和病死率,減少併發症。
  • 陳鴻銘老師談:探索生命教育底蘊的故事
    「尊重」是生命教育的重點之一,我們要學習尊重自己的選擇、別人的意見、想法、主張、感受、身體、環境文化,以及環境的自然法則、原始面貌、多樣性。然而,當我們想要教小朋友們學習尊重時,不免要先思考:尊重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是「尊重」?會不會有時我們以為所為之事是尊重,但卻不是?
  • 「T帖」海賊王956話-忘了麼?生命紙可以證明薩波是否死亡
    生命紙可以證明薩波的死亡在劇情情緒上給讀者認為薩波死亡的強烈觀感在於這一頁。風車村的達坦家族說:我們才剛得知你還活著的消息。讓漫迷們容易以為薩波是死了。而海賊王裡有能證明在遠方,找不到人,傳達不了消息的能確知該者(所關心的人)是否死亡!(含方向)那就是「生命紙」。
  • 紀潔芳等:生死禮俗與生命教育
    父母親重視爺爺奶奶及孩子的生日,在身教薰習下,孩子也會在意父母親生日,甚至是父親節、母親節,尤其在小家庭的社會裡,要找些理由,增加孫子、孫女接受祖父母疼愛的機會。  在生命教育課程裡,會告訴學生生日當天,也是母難日,母親是冒著生命危險,把我們帶到人世間,所以生日第一件事是向父母親謝恩。
  • 家長做好這五件事,勝過報100個早教班!(建議收藏)
    如今,隨著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話語流行起來,早教班開始風靡全國各地,成為各位新手爸媽們爭先搶後的目標,但是你知道嗎?花巨資上的早教班,它能教孩子的幾點,在家也能通過這五件事做到!對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家長可以買一些帶有故事內容的繪本,或者是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總之就是從小就要讓孩子接觸到出本,培養他讀書的興趣。
  • 教育與人生——重溫《死亡詩社》雜感
    確實,我必須說,它們改變了我,在一定程度上。這些電影有: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V字仇殺隊、飛越瘋人院,以及死亡詩社。我知道,就像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一樣,有人看過這裡面的每一部電影,也有人從未聽聞過它們。
  • 父母忽視生命教育,哥哥帶妹妹跳樓……清明節該和孩子談談「死亡...
    這正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機,如果你還沒有對孩子進行過生命教育,那這個清明節,是時候為孩子補一次生命教育了。圖源:Pixabay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很多父母可能會對生命教育有一些困惑:在孩子問「人為什麼會死亡?」「人死了之後會怎麼樣?」的時候父母該如何回答?
  • 如何跟小學生談死亡——生命教育中的難題
    原創作者|童蓓蓓有一次,一位寧波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微博大V,給五年級的學生布置了一篇主題為「逝者」的假期作文。一個學生寫了自己的貓,寫得很是細膩動人。然而,這樣的做法是否合適?這樣的作文主題,會不會給孩子帶來額外的壓力和焦慮?我的這一質疑遭到了該微博粉絲們的攻擊,除了「戲真多」「智障」之類的冷嘲熱諷和人身攻擊外,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死亡教育很重要」「我很小就經歷親人過世,也沒咋的啊」等。後來我跟這位老師通過私信交流,了解到了更多情況,發現自己是過慮了,但「死亡教育」這個話題依然縈繞在心。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他認為,阿部走的這條「少有人走的路」,讓我想起鄭淵潔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1個孩子,而不是用1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但我們無法阻止的,是「教育成功學」的遍地開花:「你兒子去了哈佛?
  • 「科學育兒」生命教育是愛的教育
    」的討論與關注,家長們也越來越關注和孩子談論關於死亡的話題。但是他們依然有許多顧慮:孩子這麼小,能懂嗎?講了會不會嚇著孩子?這個話題太抽象,怎麼跟孩子說?……同時還有很大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既沒有碰見過也根本不知道這樣的事情,大人就更不必提起了。這只是成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