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人生——重溫《死亡詩社》雜感

2020-12-09 劉美婷遊戲說

對於一些朋友來說,《死亡詩社》是一部再熟悉不過的老電影,但正如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一樣,也有很多人從未聽聞過他。庸常和低俗尚且一再重複,美妙的詩歌難道不是更加值得麼。

但我無心重複它的過往,畢竟網際網路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而想就那些再次擊中我的情緒,隨想一番。

初聞《死亡詩社》是在高中,這要感謝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得以讓受困於城鎮和應試教育的少年存有一窺未知世界的可能性。

一個視頻裡,一位中學老師在某節目的舞臺上講演著自己的教育理想。他是誰,都具體說了什麼,我早已遺忘。但他列舉了一些他說他會竭力推薦讓他的學生去欣賞的電影,我記住了,並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努力在網際網路上尋找資源去觀看。確實,我必須說,它們改變了我,在一定程度上。

這些電影有: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V字仇殺隊、飛越瘋人院,以及死亡詩社。我知道,就像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一樣,有人看過這裡面的每一部電影,也有人從未聽聞過它們。

它們都涉及人類生活的重要主題——愛與自由,兩種對於動物來說,或許不那麼重要的生命體驗;它們也大都涉及到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的對立與討論,對立必然有抉擇,抉擇必然有衝突,衝突讓故事走向高潮。

我最喜歡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那句「至少我試過了」最為打動我;觀看次數最多的是肖申克的救贖,後來在不同的場合下看過很多遍,作為豆瓣電影榜單的榜首,一部名副其實的影史經典;向別人推薦最多的是楚門的世界,因為它關於世界真實性的想像和探討最具哲思氣質;最不可說的是V字仇殺隊,如今還能找到當年6臺播出它的新聞;而留給我疑問最多的,是死亡詩社。

或許,是因為它最貼近我的真實生活世界。

不是精神病院,不是監獄,不是虛擬世界,不是極權恐怖,而是,一種最單純的、最美好、也最易破碎的理想情境。

我做過很多「逃離」的事情,就像影片中的年輕人們深夜跑出去集會一樣。沒有人教過我,但我想這是青年們應對壓抑的本能反應——逃離。要不然呢?在這樣一個令人窒息的教育體系裡,感受不到生命和存在的意義,除非將自己異化,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從取得的分數中獲得一些快樂。雖然,對於一些人而言,即便心甘情願地成為學習機器,得到的也更多是未滿足與不滿足的痛苦。

重溫《死亡詩社》,和我重新回到這個境遇有關,即便身份不同。

基廷先生的第一堂課,就以離經叛道的形式展開,帶大家離開教室,去感受詩歌和生命。Carpe diem —— seize the day。這一度成為青年時期的座右銘。

人們是如此健忘的,忘記苦難曾經來過,忘記自己終將死去,忘記生命短暫不應虛度,而要把握。

什麼是虛度,什麼是把握?這是第一個大問題。尼爾和他的父親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第二堂課,基廷先生和大家探討理解詩歌的方式和標準——以撕掉導言的方式。對於現在的我,這確實能激發更多的問題:何為好的詩歌,何為美,權威的價值何在,數位化標準的限度。這裡有很多有價值的討論,卻尚不存在任何定論。但基廷先生的教學方式如此激烈,卻是對偏向另一個極端的教育的憤慨和控訴。對於彼時的我,這樣的吶喊足夠吸引人。

沒有什麼「以後總會有時間」,青年人的時光是最寶貴的時光。那些沒有在青年時期感受到詩與遠方的青年,多數再也不會感受到了。

正如我們所見。

Dead Poets Society 死亡詩社。

青年人的浪漫,青年人的激情,青年人的欲望,青年人的生活都只能在繁重的學業之餘展開,以一種似乎不能見光的方式。

人們總是健忘的,忘了自己曾經年輕過,忘了自己的荒唐與脆弱。

詩、光、夜、月、樂。

浪漫之為浪漫,是因為浪漫的心靈在經歷它、在品味它、在感受它。

「上帝來電」是我已經忘記的橋段,這次重溫帶給我新的感受。信仰是比謊言更危險的真理之敵。信仰可以被人為填充任何內容。

我們總是在接受環境和長輩帶給我們的先驗觀念下成長。信教或是不信教,道德或是不道德,可行或是不可行。傳統社會,人的生活範圍有限,長輩的經驗足以支撐我們去生活;現代社會則大大不同,肉體和意識都可以超越地域的限制,去與廣闊的世界相逢。太多的觀念和道理交織,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立場,沒有絕對的價值,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成為不得已卻又萬能的選擇。

在這種境遇裡,該如何判斷何者是更可取的呢。要麼靠邏輯,那是理性之爭;要麼靠拳頭,那是權力之爭。

德爾頓要求學校招收女生的文章引起軒然大波,這對於此時的我們來說是不可想像的。世界上會在不同的場域對同樣的問題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然後憑藉權威、權力、大眾壓倒對手。這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這也是每時每刻在網際網路上發生著的事情。

但如果我們接受這僅是一種相對主義的主觀選擇,我們就失去了質疑反方的立場,也失去了傾聽和反思的必要。我們就失去了對受壓迫的弱勢群體的同情之基礎,我們就失去了對任何不公義之事發聲的可能性。畢竟那將淪為僅僅是選擇不同的道德判斷。

相對主義是明顯不可取的。這讓對話不可能,讓道德不可能,讓生活不可能。

那麼就是絕對主義了嘛?這似乎是相對主義唯一的補集。

但並不是由誰秉持著絕對的真理。因為爭執的雙方並沒有構成所有觀念的合集。香菜香不香並不只能在香與不香的簡單二元對立中進行角逐較量。

錯誤的思考會讓人比不加思考的人更加遠離真理。

要堅持對真理的追求,但真理不是被掌握在誰的手中。真理在我們探求的途中顯現蹤跡。

故事在戲劇性的衝突中達到高潮。視角讓我們同情尼爾的遭遇。這給一切親密關係一個教訓:不要以愛的名義,用權力將對方逼入絕境。

以愛的名義,進行愛的交流。

或許可以給尼爾的父親一次選擇的機會:讓尼爾選擇死亡還是選擇生命。這樣的問題也可以留給每個恨子不成龍的父母。

尼爾的死震驚了威爾頓。尼爾的父母將孩子的死歸罪於基廷,校方需要承擔輿論的替罪羊,學生們迫於父母和校方的壓力籤署了文件,一場人人都能「予以理解」的遊戲。

最後的告別,託德告訴基廷事情的經過,基廷寬慰他:I do believe you. 當然,這是心照不宣的遊戲。

電影不需要破局,破局也不過是童話故事。就像這心照不宣的世界,藏著多少心照不宣的罪惡。

但學生們以單純質樸的方式表達了對基廷的尊敬與愛。這是他們在現實的重壓下,對浪漫的理想主義的唯一可能的表達。

基廷笑得很欣慰,他們的靈魂已經被觸動了。真正的教育並不是讓人總去選擇激烈的抗爭,它們是種子,埋在靈魂的深處,讓人在每一次抉擇的時候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我們都知道,梭羅所說的是如此精準。但這還是沒有提供給我們具體的人生指南。

我們可以想像有人在觀影結束後不為所動,也可以想像有人大為感動,但這有什麼區別麼?如果每個人都會回到那平靜的絕望中。

「不要在彌留之際,卻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

這樣的忠告有很多,但我們可以想像:會有很多人在彌留之際,才深刻地感受到這一忠告如此深刻。

據一位陪伴過很多位臨終者的護士小姐敘述,最讓臨終者感到懊悔並且希望可以重新選擇的五件事分別是:希望可以過自己的人生;不要那麼投入工作;可以表露自己的感受;維持友誼;追求更多的幸福。

我想,他們的想法並不那麼令人吃驚。但這將引出更多的問題。就讓我們留待以後慢慢思索吧。

相關焦點

  • 教師節這天,重溫電影《死亡詩社》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回味一部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死亡詩社》,為這個特殊的節日添上一份別致的溫暖吧!《死亡詩社》是一部講述師生情的影片,在豆瓣電影評分9.0。學生被John Keating的人生哲學和反成規的教學方法攪得心緒不寧。一些學生被迷惑了,另外一些遲疑不決,最勇敢的學生們願步其後塵,毫不猶豫地重建秘密社團「死亡詩社」。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
  • 《死亡詩社》:多數人生存在平靜的絕望中
    多數人生存在平靜的絕望中。 喜歡《死亡詩社》的原因不在於羅賓·威廉士演繹的Mr.Keating,而是在一群青年的激情和尋找自己的過程。如果只是從溫性教育,心靈引導式的角度上解析影片,它就變得類似羅賓·威廉士的另一部經典影片《心靈捕手》了。
  • 生命意義需要真我追尋-《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30年前美國一部關於教育理念的電影,評分一直處於9.0以上。根據電影內容推斷,電影講述的1959年基汀老師打破貴族名校威靈頓預備學院以往陳舊沉穩教學風格,教育學生通過追尋真我自主意識,反思人生意義,並遵循本心,追求心中希望的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概述時隔30年,《死亡詩社》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一直處於最佳風評。
  •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成員
    換學校不僅有十年的時間,而且要離開現在的詩社。父親的強權最後奪走了他的心愛的東西,並讓他感到希望破滅。死亡詩社成員其他人託德:作為尼爾的室友,他唯一的心魔就是自卑。他有個特別優秀的哥哥,作為優秀畢業生學生代表講話,大名鼎鼎。
  • 《死亡詩社》其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我對中美教育觀念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應試教育並不是中國的獨特產物,在一向高舉著自由主義大旗的美國,封閉式教育依然有著豐沃的生存土壤,權威對思想的控制,家長對孩子未來的幹涉。臺上的教師代表開始發表演講,如數家珍地介紹起了學校的辦學歷史,那「唯分數、唯升學率、唯名牌大學」的價值觀念,讓我不禁回到了高三的那段崢嶸歲月,身處一個應試教育大國,這種價值觀或多或少都曾經在人生中留下痕跡,但在這一向崇尚個性,追求平等的美國居然也存在著這樣的理念,自然令我大吃一驚。
  • 《死亡詩社》:究竟是哪一種教育,澆滅了年輕人心中的火種?
    這是英國詩人惠特曼的詩句,也是《死亡詩社》的開篇之辭。及時行樂",這句話不停地出現在同學們的腦海中,在基廷提到死亡詩社時,尼爾大受觸動。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了重建死亡詩社的想法,在一個夜晚,同學們在熄燈之後悄悄溜出宿舍,在樹林中穿行了很久之後,他們到達了一個枯寂的山洞,重新點燃光芒,死亡詩社重建了。死亡詩社的重生,恢復的不僅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唱詩之地,更是學生心中對真理、自由、理想的無限嚮往與渴求。
  • 豆瓣評分9.2《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自殺?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這是電影《死亡詩社》中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兩種對立的教育理念,儘管並沒有絕對的對立性,但無形中一方會弱化另一方,就好比權威型家長,在給孩子規劃好道路後,孩子自我思考和選擇的餘地就變得很小了。故事中的學生尼爾最終在教育強權之下選擇了自殺,這大概是人們最不願看到的解決,但後果不嚴重不足以警醒家長們,教育的真相不是為了讓孩子未來謹以讀書受教育而獲得求生存的能力,人生會有苟且之外更高的追求。《死亡詩社》(1989年上映)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2,電影內容頗具教育意義,對家長以及孩子來說都值得一看。
  • 電影賞析《死亡詩社》:不敢直面的人生,不敢追逐的夢想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這是一部有關成長的影片。我個人比較喜歡《死亡詩社》這個譯名,《春風化雨》的重點僅在基廷老師身上,讚揚的是基廷老師引導孩子們為愛、為自由、為人生的精神。而《死亡詩社》是基廷老師在學生時代組建的一個秘密團體。
  • 《死亡詩社》:想像一種自由的教育
    ,而壞的教育都是相似的。沒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之前,我曾經把美帝的教育想像得像花兒一樣美好,看了《死亡詩社》之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原來美國的教育,照樣經歷了我們中國的學校教育當前正在經歷的一切,於是心裡瞬間充滿了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看來,美國對於教育的本質的理解,也有一個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死亡詩社》中所呈現的美國教育,大約也和我們一樣,尚處於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吧。
  • 如何評價死亡詩社?
    答|百度派 @周夢賢《死亡詩社》——一首與死亡無關的詩歌。不管你信不信,在這兒的每一個人Believe it or not,each and every one of usin this room有一天會停止呼吸變冷 死亡Is one day going to stop breathing,turncold
  • 草帽詩社|傳承紅色精神,重溫革命初心|緬懷偉人毛澤東
    9月9日是偉大領袖毛澤東逝世四十四周年紀念日,草帽詩社組織詩友和文化志願者赴薊州區東二營鎮高崇波建立的毛澤東紀念館開展「尋訪偉人足跡,感受革命精神;弘揚紅色精神,重溫革命初心」愛國教育主題活動。邦均馮雅齋書苑的馮建國先生現場潑墨書寫:弘揚紅色精神,重溫革命初心」。民俗專家丁連舉老師現場作詩並蘸墨揮毫。中小學生們向偉人致少先隊禮。期間,大家以詩歌朗誦、聽紅歌、講革命故事等形式向偉人致敬,重溫革命歷史,傳承紅色精神。
  • 《死亡詩社》:學會獨立思考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裡,這些年輕的生命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又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拼搏和掙扎。看到「死亡」這個詞,你也許會感到恐懼、害怕、和牴觸,可在《死亡詩社》裡卻是另一番風景,是對青春的吶喊、對夢想的執著、和對靈魂的解脫。充滿激情卻又沉重的令人深思。
  • 《死亡詩社》:敢於談死亡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若想走出這「恐」,不妨看看老電影——《死亡詩社》。不要被它的名字嚇跑!不是驚悚片,恰恰相反。學生們被感染了,追隨基廷的腳步創建了自己的「死亡詩社顯然,規模化、產業化的現代教育,是後者!校方惱羞成怒,將自殺事件歸咎為基廷和死亡詩社,強迫每個孩子籤名,驅逐基廷老師。
  • 《死亡詩社》:勇敢的心孤獨前行,沉默的人從不妥協
    《死亡詩社》作為一部1989年拍攝的電影,又被譯為《春風化雨》。講述了一個在美國男子貴族中學發生的故事。豆瓣評分9.1分,62屆獲得三項奧斯卡提名,並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但是這些並不足以概括這部電影的美。
  • 用教育學理論評析《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初戀五十次》等等都是在語音室看的,卻沒有看《死亡詩社》,因為我一直以為是恐怖片。如果我10年前就看了這部電影,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想法吧。德育原則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 《死亡詩社》拷問中國式父母和老師:愛與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死亡詩社》,這部上個世紀的美國經典電影(豆瓣評分9.1,至今仍舊排名TOP100,曾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美國教育存在的重大問題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他富有自己的想法,且重組了死亡詩人俱樂部。他們在黑夜裡穿過樹林,聚集到山洞裡朗頌詩歌,這個神秘的地方是這群內心躁動不安的小詩人們的秘密集結地。也許文學和詩歌的確能改變人的認知,尼爾最終在表演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理想。
  • 《死亡詩社》豆瓣9.1:真正的教育,是激勵青年「自我覺醒」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梭羅《瓦爾登湖》1989年上映的電影《死亡詩社然而,《死亡詩社》叩問心靈,生命本該如此嗎?在一期《朗讀者》中,董卿曾動容地說道:「說到生命,你們會想到什麼呢?四季交替,生死輪迴,一個你愛他如生命一般的人,或者,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 《死亡詩社》其一: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能引起你對「人」思考的電影——《死亡詩社》。 緊接著,學生們找出了基丁老師在校期間的檔案,知道了他曾是死亡詩社的一員,於是一群學生開始猶豫是否重新成立死亡詩社分部。 影片的第一次升華便由此開始,學生們終於決定,重新恢復死亡詩社分部。
  • 淺析電影《死亡詩社》:教會孩子自主思考,才是教育最終的目的
    《死亡詩社》——這部優秀的電影,沒看過的人單看這個名字,可能會認為這是一部恐怖分類的懸疑魔幻電影,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雖然名字聽起來有些嚇人,但這其實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電影。這是一個關於一群學生與一個老師的故事,這個故事平淡又深刻,讓人在看完這部電影後,能夠獲得相當的啟示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