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紀千葉
首發 | 電影女學
全文約1800千字,閱讀需5分鐘
我希望活得深刻,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 梭羅《瓦爾登湖》
又到開學季。
學生們從四面八方湧入學校,匯聚如潮水。總有一天,又會變成一滴滴水。去向在哪兒?未知。
面對未知,孩子很歡愉,家長多焦慮。漸漸的,孩子的歡愉會變少,家長的焦慮卻更多。
我的來訪者中,常有因孩子的「成長」焦頭爛額的家長。父母渴望孩子有完美的人生,而每當我問:你對自己的人生滿意嗎?多數人會搖頭,再搖頭。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之中。」初讀這句話時,我陷入深深的無力感。
平靜的絕望——不是一個作家的矯情,而是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歷的人生狀態。
從最初滿滿的生命力,到平靜的絕望,人們都經歷了什麼?細思極恐。若想走出這「恐」,不妨看看老電影——《死亡詩社》。
不要被它的名字嚇跑!不是驚悚片,恰恰相反。
Chap. 1 名校
1959年,美國。威爾頓預備學院,升學率極高的名校。孩子能入讀該校,是家長的榮耀。
尼爾:老師最喜歡的學生。俊美、自信、學業優異。
託德:永遠活在哥哥的榮耀之下。靦腆、憂鬱、缺自信。
查理:富二代。優越感十足,見多識廣,桀驁不馴。
諾克斯:情竇初開的早戀少年。溫和、謙遜。
卡梅倫:一名普通學生。順從權威,聽話,守規矩。
寄宿學校,校風嚴厲。開學典禮莊嚴肅穆,死氣沉沉。但男孩們一回到宿舍,神獸回歸,萬物復甦。
解開領帶,點燃香菸,東倒西歪;隨口篡改學校的校訓:嘲弄、恐怖、頹廢、排洩……
沒錯,這裡培養未來的銀行家,律師,醫生。但此前,他們青春萌發,荷爾蒙湧動,急於表達自己、證明自己。
此時,父母已不再是他們崇拜的人,他們需要新導師。
Chap. 2 船長
真幸運啊,新導師出現了!文學老師,基廷。
哼著《揚基歌》,從教室正門走進來,一揮手,把孩子們從後門引出去。於是,另一條道路出現了……
面對歷屆校友的照片牆,展開「死亡」話題:曾經無比榮耀的生命,如今化為塵土。知死而生,才能明白「生」的意義。光陰不等人,所以你們必須——
carpe diem(拉丁語:抓緊時間,及時行樂)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 (讓你活得與眾不同)
「這是一場戰爭,受害的可能是你們的思想和靈魂。學院派一味的限定詩歌。不!我們不答應。你們要獨立思考,學會欣賞文字和語言。不管別人怎麼說,文字和靈感,真能改變世界。」
他說,詩歌不能用分數評判,讓同學們撕掉書本的序言。
第二節課,他讓學生們輪番站上講桌。「要學會變換視角看待世界,哪怕看起來愚蠢或者不正確。」從惶恐不安到興奮不已,孩子們仿佛看到了新大陸。
在院子裡做遊戲,他讓學生們知道,人是多麼容易跟風。打破思維禁錮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自己的步調,敢於走自己的路。
球場上,讓每人發球前大聲朗誦一句詩。他激勵膽小的託德,當著眾人說出內心的詩句。
換到今天,哪個學生會不喜歡這樣的老師?
青春期的孩子,時常在內心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是怎樣的人?」「別人喜歡我嗎?」
他們會根據外在環境和他人評價,觀察、分析、評價自己,並與理想的「我」比較。也期待智者能來解惑。
基廷,正是這樣的智者!
效果很明顯。託德變了,從內心緊張變得眼裡閃光、敢於表達自己。尼爾變了,敢於違背父親的指令,參演《仲夏夜之夢》。諾克斯變了,他勇敢向心愛的姑娘表白,用詩歌去把妹。
學生們被感染了,追隨基廷的腳步創建了自己的「死亡詩社」。夜幕後,披上鬥篷,懷揣手電筒和詩集,奔向樹林深處,奔向自由。
Chap. 3 爭議
有一次,基廷的同事質疑他,認為這種「詩性教育」,是「唆使」學生成為藝術家,但如果他們不是這塊料,一切會重歸灰暗,甚至更加慘澹。
基廷反駁道:並非讓孩子們成為藝術家,而是在把他們培養成自由思考,擁有獨立思維的人。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教育,是什麼?究竟是啟迪心靈的載體,還是培養精英的囚籠?顯然,規模化、產業化的現代教育,是後者!
龐大的體制下,個人的力量太渺小。作為威爾頓的畢業生,基廷,也在這樣的體制中成長和成就。所以,他不是一個「反叛者」,而是「改良者」。
查理公然挑釁校規而受到體罰,基廷告訴他:這樣做很愚蠢!
「學會融入社會,並不是妥協,而是學會如何成長。」
「聰明的人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
自由與限制!伴隨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也是每個人一生都無法調和的矛盾。基廷老師所做的,不是鼓動學生「反叛」,而是讓學生知道,事物還有另一面……
Chap. 4 播種
遙遠的1959年,以傳統、規則為代表的美國主流社會,遠不如今天開放和包容。
尼爾,最終無力違抗父親而自殺。卡梅倫,成為告密者。校方惱羞成怒,將自殺事件歸咎為基廷和死亡詩社,強迫每個孩子籤名,驅逐基廷老師。
詩人魯米說:「傷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影片的尾聲,就是一束明亮的光。
託德突然站上了課桌,說出:「船長,我的船長!」用震撼又浪漫的方式,向基廷老師告別。孩子們一個個站上課桌,站上甲板,告別親愛的船長。
基廷老師離開,壓抑的校園生活繼續。但他播撒下的「自由和獨立」,已經在孩子們的生命深處發芽。
Chap. 5 反思
說真的,迷茫的青春期,不容易遇到基廷這樣的老師。然而,作為過來人、作為師長和父母,我們能否體恤孩子的成長之苦?能否為孩子提供一點「獨立成長」的空間?
這正是電影《死亡詩社》留給所有成年人的思考題。
本文作者:紀千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文中所有圖片和視頻來源於網絡。
電影女學
FemaleFilmPsy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