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敢於談死亡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2020-09-10 紀千葉


文 | 紀千葉

首發 | 電影女學


全文約1800千字,閱讀需5分鐘


我希望活得深刻,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 梭羅《瓦爾登湖》



又到開學季。


學生們從四面八方湧入學校,匯聚如潮水。總有一天,又會變成一滴滴水。去向在哪兒?未知。


面對未知,孩子很歡愉,家長多焦慮。漸漸的,孩子的歡愉會變少,家長的焦慮卻更多。


我的來訪者中,常有因孩子的「成長」焦頭爛額的家長。父母渴望孩子有完美的人生,而每當我問:你對自己的人生滿意嗎?多數人會搖頭,再搖頭。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之中。」初讀這句話時,我陷入深深的無力感。


平靜的絕望——不是一個作家的矯情,而是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歷的人生狀態。


從最初滿滿的生命力,到平靜的絕望,人們都經歷了什麼?細思極恐。若想走出這「恐」,不妨看看老電影——《死亡詩社》


不要被它的名字嚇跑!不是驚悚片,恰恰相反。




Chap. 1 名校


1959年,美國。威爾頓預備學院,升學率極高的名校。孩子能入讀該校,是家長的榮耀。



尼爾:老師最喜歡的學生。俊美、自信、學業優異。

託德:永遠活在哥哥的榮耀之下。靦腆、憂鬱、缺自信。

查理:富二代。優越感十足,見多識廣,桀驁不馴。

諾克斯:情竇初開的早戀少年。溫和、謙遜。

卡梅倫:一名普通學生。順從權威,聽話,守規矩。



寄宿學校,校風嚴厲。開學典禮莊嚴肅穆,死氣沉沉。但男孩們一回到宿舍,神獸回歸,萬物復甦。


解開領帶,點燃香菸,東倒西歪;隨口篡改學校的校訓:嘲弄、恐怖、頹廢、排洩……



沒錯,這裡培養未來的銀行家,律師,醫生。但此前,他們青春萌發,荷爾蒙湧動,急於表達自己、證明自己。


此時,父母已不再是他們崇拜的人,他們需要新導師。


Chap. 2 船長


真幸運啊,新導師出現了!文學老師,基廷。



哼著《揚基歌》,從教室正門走進來,一揮手,把孩子們從後門引出去。於是,另一條道路出現了……


面對歷屆校友的照片牆,展開「死亡」話題:曾經無比榮耀的生命,如今化為塵土。知死而生,才能明白「生」的意義。光陰不等人,所以你們必須——

carpe diem(拉丁語:抓緊時間,及時行樂)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 (讓你活得與眾不同)



「這是一場戰爭,受害的可能是你們的思想和靈魂。學院派一味的限定詩歌。不!我們不答應。你們要獨立思考,學會欣賞文字和語言。不管別人怎麼說,文字和靈感,真能改變世界。」


他說,詩歌不能用分數評判,讓同學們撕掉書本的序言。



第二節課,他讓學生們輪番站上講桌。「要學會變換視角看待世界,哪怕看起來愚蠢或者不正確。」從惶恐不安到興奮不已,孩子們仿佛看到了新大陸。



在院子裡做遊戲,他讓學生們知道,人是多麼容易跟風。打破思維禁錮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自己的步調,敢於走自己的路。



球場上,讓每人發球前大聲朗誦一句詩。他激勵膽小的託德,當著眾人說出內心的詩句。



換到今天,哪個學生會不喜歡這樣的老師?


青春期的孩子,時常在內心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是怎樣的人?」「別人喜歡我嗎?」



他們會根據外在環境和他人評價,觀察、分析、評價自己,並與理想的「我」比較。也期待智者能來解惑。


基廷,正是這樣的智者!



效果很明顯。託德變了,從內心緊張變得眼裡閃光、敢於表達自己。尼爾變了,敢於違背父親的指令,參演《仲夏夜之夢》。諾克斯變了,他勇敢向心愛的姑娘表白,用詩歌去把妹。



學生們被感染了,追隨基廷的腳步創建了自己的「死亡詩社」。夜幕後,披上鬥篷,懷揣手電筒和詩集,奔向樹林深處,奔向自由。



Chap. 3 爭議


有一次,基廷的同事質疑他,認為這種「詩性教育」,是「唆使」學生成為藝術家,但如果他們不是這塊料,一切會重歸灰暗,甚至更加慘澹。


基廷反駁道:並非讓孩子們成為藝術家,而是在把他們培養成自由思考,擁有獨立思維的人。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教育,是什麼?究竟是啟迪心靈的載體,還是培養精英的囚籠?顯然,規模化、產業化的現代教育,是後者!



龐大的體制下,個人的力量太渺小。作為威爾頓的畢業生,基廷,也在這樣的體制中成長和成就。所以,他不是一個「反叛者」,而是「改良者」。


查理公然挑釁校規而受到體罰,基廷告訴他:這樣做很愚蠢!

「學會融入社會,並不是妥協,而是學會如何成長。」

「聰明的人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



自由與限制!伴隨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也是每個人一生都無法調和的矛盾。基廷老師所做的,不是鼓動學生「反叛」,而是讓學生知道,事物還有另一面……


Chap. 4 播種


遙遠的1959年,以傳統、規則為代表的美國主流社會,遠不如今天開放和包容。


尼爾,最終無力違抗父親而自殺。卡梅倫,成為告密者。校方惱羞成怒,將自殺事件歸咎為基廷和死亡詩社,強迫每個孩子籤名,驅逐基廷老師。



詩人魯米說:「傷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影片的尾聲,就是一束明亮的光。


託德突然站上了課桌,說出:「船長,我的船長!」用震撼又浪漫的方式,向基廷老師告別。孩子們一個個站上課桌,站上甲板,告別親愛的船長。



基廷老師離開,壓抑的校園生活繼續。但他播撒下的「自由和獨立」,已經在孩子們的生命深處發芽。


Chap. 5 反思


說真的,迷茫的青春期,不容易遇到基廷這樣的老師。然而,作為過來人、作為師長和父母,我們能否體恤孩子的成長之苦?能否為孩子提供一點「獨立成長」的空間?


這正是電影《死亡詩社》留給所有成年人的思考題。


本文作者:紀千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文中所有圖片和視頻來源於網絡。



電影女學

FemaleFilmPsyche

相關焦點

  •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成員
    死亡詩社成員其他人託德:作為尼爾的室友,他唯一的心魔就是自卑。他有個特別優秀的哥哥,作為優秀畢業生學生代表講話,大名鼎鼎。這給託德很大的壓力,因為每個人都會不自覺的拿他比較,諾蘭老師,尼爾和夥伴們(第一次認識介紹時)。
  • 生命意義需要真我追尋-《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30年前美國一部關於教育理念的電影,評分一直處於9.0以上。根據電影內容推斷,電影講述的1959年基汀老師打破貴族名校威靈頓預備學院以往陳舊沉穩教學風格,教育學生通過追尋真我自主意識,反思人生意義,並遵循本心,追求心中希望的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概述時隔30年,《死亡詩社》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一直處於最佳風評。
  • 《死亡詩社》其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很快,更讓我倍感熟悉的情節來了,有壓迫就有反抗,電影中的學生洋溢著青春熱情,他們戲謔地嘲弄著學校所標榜的四大信念,在學校的禁令之下吞雲吐霧,偷偷舉行著小團體的集會,明面的壓制與背地裡的反抗,無疑是所有學校的主旋律,然而這樣的局面看似「平衡」但實則便如同一潭死水,沒有外部注入的活力,便只能是一成不變,而這個敢於破冰的人,便是學校新來的英語老師「基廷先生」。
  • 《死亡詩社》拷問中國式父母和老師:愛與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死亡詩社》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因為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死亡」,而是更進一步的逼問:「即使孩子死了,又怎樣?」同樣的,這句「你看,別人才是最優秀的」,又是當下多少中國式老師和家長的口頭禪?!
  • 用教育學理論評析《死亡詩社》
    《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初戀五十次》等等都是在語音室看的,卻沒有看《死亡詩社》,因為我一直以為是恐怖片。如果我10年前就看了這部電影,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想法吧。這部都是好孩子,一開學就約著去學習小組,我以為是打著學習的旗號聚眾**啥的,沒想到是真的坐著看書的學習小組。
  • 《死亡詩社》詩歌就是生命力
    1989年6月2日,在加拿大的多倫多上映了一部影片,名字叫《死亡詩社》。乍一看名字,還以為是一部恐怖片,說不定會被嚇的屁滾尿流,從而腎上腺素飆升。看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腎上腺素確實飆升了,卻不是被嚇的,而是被感動的。
  • 《死亡詩社》:學會獨立思考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裡,這些年輕的生命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又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拼搏和掙扎。看到「死亡」這個詞,你也許會感到恐懼、害怕、和牴觸,可在《死亡詩社》裡卻是另一番風景,是對青春的吶喊、對夢想的執著、和對靈魂的解脫。充滿激情卻又沉重的令人深思。
  • 《死亡詩社》——浪漫主義的悲劇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在一所嚴格而又刻板的預備學校中,一位新來的老師基丁,作為這所學校曾經走出的優秀畢業生,立志於用自由的教學理念去改變學生,鼓勵他們成為自由思考者的故事。(在美國有色族裔往往處於社會底層,這一細節的設置也反映了威爾頓學校的傳統,優越和刻板)這一背景有助於我們理解,在影片的最後死亡詩社的新成員們目睹了尼爾的死,卻不得不指控基丁老師為尼爾的死承擔責任。因為,他們的家長必然付出了極大地財力和努力才將他們送入該校,這些孩子一方面畏懼父母的威嚴(越是有著社會地位的家族,往往越是階級分明。)
  • 《死亡詩社》|另類老師的另類教法,給孩子插上美麗翅膀
    《死亡詩社》是一部向引導者致敬的影片,在上映31年後的今天,其中的引導方式依然如新,當然,也依然備受著爭議。但這並不影響多年來的好評,更不影響人人都渴望,有一位基丁那樣的老師。豆瓣評分9.1分,62屆獲得四項奧斯卡提名及最佳原創劇本獎,這已證明了觀眾們的心聲。
  • 一段地獄學院裡的歌唱,一部潤物無聲的《死亡詩社》!
    讓學生們走出課堂,為學生們講授「死亡詩社」的歷史,讓學生們撕掉書本上的無用言論,讓學生們站上課桌,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讓學生叫他「Captain」。他以完全不同的態度,來到學生身邊。沒錯,這是一部電影,一部名為《死亡詩社》的劇情電影,一段地獄學院裡的歌唱,該片在豆瓣上澳大8.9分,在IMDB上也獲得了8.0分!故事中,「Captain」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贏得了同學們的喜愛與敬仰。
  • 《死亡詩社》:想像一種自由的教育
    沒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之前,我曾經把美帝的教育想像得像花兒一樣美好,看了《死亡詩社》之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原來美國的教育,照樣經歷了我們中國的學校教育當前正在經歷的一切,於是心裡瞬間充滿了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看來,美國對於教育的本質的理解,也有一個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死亡詩社》中所呈現的美國教育,大約也和我們一樣,尚處於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吧。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他富有自己的想法,且重組了死亡詩人俱樂部。他們在黑夜裡穿過樹林,聚集到山洞裡朗頌詩歌,這個神秘的地方是這群內心躁動不安的小詩人們的秘密集結地。也許文學和詩歌的確能改變人的認知,尼爾最終在表演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理想。
  • 豆瓣評分9.2《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自殺?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這是電影《死亡詩社》中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兩種對立的教育理念,儘管並沒有絕對的對立性,但無形中一方會弱化另一方,就好比權威型家長,在給孩子規劃好道路後,孩子自我思考和選擇的餘地就變得很小了。尼爾的家庭並不富裕,因此父親總是把「我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才把你弄到這兒來,你不能讓我失望。」
  • 《死亡詩社》:自殺的孩子,你的死能喚醒誰?
    《死亡詩社》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因為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死亡」,而是更進一步的逼問:「即使孩子死了,又怎樣?」同樣的,這句「你看,別人才是最優秀的」,又是當下多少中國式老師和家長的口頭禪?!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喬西·查爾斯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美國上映,於1990年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影片講述了1959年,故事發生在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學院。
  • 教師節這天,重溫電影《死亡詩社》
    金秋九月,又是一年教師節,做了多年老師的我,總是在這一天會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的祝福,當看到起那些質樸而真誠、簡單而又獨特的祝福時,我的心中就會泛起了陣陣漣漪謝謝大家的祝福,也祝天下所有的老師們教師節快樂,工作順利。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回味一部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死亡詩社》,為這個特殊的節日添上一份別致的溫暖吧!
  • 《死亡詩社》:是道德扼殺了自由,還是靈魂拋棄了肉體
    《死亡詩社》、《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是三部我看過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經典教育電影。 《死亡詩社》是自由意志有了覺醒;《三傻大鬧寶萊塢》是用智慧打破了墨守成規;《地球上的星星》是用愛發現孩子的潛能。 它們在思想上有著層層遞進,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第一部電影《死亡詩社》。
  • 《死亡詩社》其一: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 大家好!我是Z先生,前段時間準備期末考試,未更新文章,請大家原諒我短暫的不辭而別。重逢,當然要有一些特殊的東西帶給大家,畢竟「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能引起你對「人」思考的電影——《死亡詩社》。
  • 《死亡詩社》:比把控一切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
    記得豆瓣裡曾有有一條關於「老師應該為尼爾之死負責」的討論,因為老師讓尼爾覺醒,才有了後來的尼爾之死。《死亡詩社》的主題是」自由意志的覺醒「,卻被看成是誘導孩子叛逆,甚至自殺。父母總害怕孩子走上彎路、歪路,染上不良惡習,所以總期望把有害的思想革除在外,避免孩子接觸到,還會給孩子規劃好一切,我理解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小心翼翼,卻不認同這種小心翼翼,有時候,比起掌控一切,父母更應該學會適當放手。就」父母學會放手「的話題,我們來談談《死亡詩社》吧。
  • 《死亡詩社》| 打破「平靜的絕望」,找尋詩意的生活
    如果說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拯救了壞孩子的靈魂,那麼,這部豆瓣評分9.1的電影《死亡詩社《死亡詩社》主要講述了一個以傳統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的威爾頓預備學院,來了一位與眾不同的老師約翰·基汀。與傳統教學的嚴肅刻板不同的是,基汀教學風格自由發散式,引領這些原本只想著升入名校的好學生,用新的視角去俯瞰世界,獨立思考自我,勇敢地追尋內心的聲音和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