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是道德扼殺了自由,還是靈魂拋棄了肉體

2020-08-21 啦啦啦雪梨

《死亡詩社》、《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是三部我看過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經典教育電影。

《死亡詩社》是自由意志有了覺醒;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用智慧打破了墨守成規;

《地球上的星星》是用愛發現孩子的潛能。

它們在思想上有著層層遞進,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第一部電影《死亡詩社》。

縱觀整部電影,有兩個鮮明的立場對比:一方是學校和家長代表的傳統派,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為孩子規劃他們的未來;另一方是老師基汀和學生代表的自由派,在體制中摸索著追尋自己的熱愛。

一、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的悲與喜

在開學典禮上,校長問在座的學生,什麼是「四大信念」?在場的學生肅然起立,回答——

「傳統、榮譽、紀律、卓越」。

過去的一年,學校51名畢業生中75%都申請到了常春藤聯盟大學,學校將這種成就歸功於四大信念的貫徹執行。它帶來了兩個好處:一是使得學校成為全美國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二是家長們爭相把子女送到學校就讀。

學校的自豪,家長的期待,都洋溢在臉上。只有孩子,流露出不那麼興奮的表情。

未來的醫生,未來的律師,未來的銀行家......

每個孩子在進入這所學校的時候,就已經被設定好人生中的角色。

事實上所有的一切,圍繞的都是父母的期望。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而刻苦學習,學校為了滿足家長的期待嚴格要求孩子。

只是,沒有人問過孩子:你想要做什麼?你喜歡做什麼?

電影的主人公尼爾,原本在新學期擔任學校校刊社的助理編輯,但是父親認為尼爾的課外活動過多,擅自做主跟老師取消了他的資格,即便這是尼爾喜歡且熱愛的事情。

在嚴格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們確實可以通過努力成為社會上體面的人,擁有金錢和地位。只不過,他們都是按照父母規劃好的路去走,有的人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論孩子想什麼,反正結果都是一樣的——順從父母。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放羊娃的故事:

一位記者在一個偏僻的鄉村看見一位放羊的小孩。

記者問道:「你的理想是什麼?」

「放羊。」小孩答。

「羊餵大了幹什麼?」

「賣錢。」

「賣錢幹什麼?」

「娶媳婦。」

「娶媳婦幹什麼?」

「生小孩。」

「生小孩幹什麼?」

「放羊!」

電影中,陶德的哥哥是這所學校最優秀的畢業生代表,如今陶德也將踏上跟哥哥一樣的道路。他也會跟哥哥一樣優秀嗎?我們不知道。但是哥哥經歷的事,無疑陶德也會經歷一遍,並且目標不斷向哥哥靠攏。

也許到了下一代,陶德的孩子也會再次被送進這所學校......

學生的不滿和壓抑就像暗流湧動,直到一位身處傳統之中思想卻不傳統的老師基汀出現,沉睡的自由意志開始甦醒了。

二、沉睡的自由在呼喚

龐大的作業量,嚴肅枯燥的課程,讓學生看到老師就條件反射地坐直身體、不苟言笑,可是基汀的第一堂課,卻只是吹著輕快的口哨,把學生們叫到校友館,教了大家一句話:Seize the day !

抓住時間,讓你的生命與眾不同。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凡人,總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就如逝去的校友一樣,他們也曾精力旺盛,不可一世,但他們是否虛度時光到最後一事無成?

基汀教的是詩歌,但是他不希望學生只是為了完成考試去學習書本中很死板的東西。作為一個擁有熱情的人,學生們都應該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品嘗文字和語言。

醫藥、法律、商業、工程是維生的必須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我們雖然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但可以選擇是按部就班,還是讓自己有所成就?而這關鍵就在於獨立思考之後做出的選擇。

有思考,才談得上自由。

使這個強而有力的戲演下去,而你能貢獻出一篇詩歌。

你的詩歌內容會是什麼?

為了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的能力,他讓學生撕掉了書的前言,不再受理論的限制;他讓學生站在書桌上,學會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他讓學生在眾人面前喊出自己的詩作,喊出自己的恐懼;他讓學生練習走路,走出自己的闊步。

這一系列不同於傳統模式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原來他們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風格,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三、順從或忤逆,壓抑或釋放

尼爾是第一個,在基汀的課上,眼裡閃過光的學生。從一開始在同學面前,不敢質疑父親的決定,對父親的決定唯命是從;到組織死亡詩社,追求自己的所愛;再到爭取自己夢想的戲劇表演角色。

學校的一切都不是尼爾自己的選擇,但他依然遵從父母的意志去刻苦學習。他只是渴望,在滿足父母期望的同時,有一點點屬於自己的熱愛,哪怕只有一場戲劇表演的機會。

可惜,這剛剛萌發的幸福的小火苗,立刻就被父親用一潑冷水澆滅了。

在尼爾表演完自己的第一場話劇,獲得無數鮮花與掌聲最具成就感的時候,父親勒令他明天就去退學,轉去軍事學校註冊,再花十年時間去成為一名醫生!

尼爾因為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第一次有勇氣想要向父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但是看著堅定的父親,無奈的母親,他瞬間明白了:自己永遠也不可能有機會去追求自己的所愛。他活著,是為了實現父親的夢想,是為了這個家,唯獨沒有為了自己

他放棄抗爭了,用一種最安靜、最無力的方式,結束了這一切。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四、選擇權在自己手中!

尼爾的死,給學校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為了掩蓋這一切,學校選擇讓基汀老師承擔所有的罪責,用開除基汀來撇清學校的關係。

學校知道事情的真相嗎?

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

但是,那都不重要,他們只需要一個讓家長滿意的解釋就足夠了。

學生們被迫在基汀的罪狀書上簽了字,他們知道基汀是無辜的,但是無力反駁。

在基汀離開的時候,原本最內向的學生陶德第一個站在課桌上,喊出了「船長,我的船長!」

緊接著,有了第二個,第三個.....

這是影片最打動人的一幕,是學生第一次公然對傳統發起反抗。雖然還有許多人依然選擇沉默不語,但是基汀知道,已經有許多學生的心中埋下了種子,他們不再是父母或學校思想的產物,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

站上課桌,是自己的選擇。

他們選擇用這種方式向基汀告別,也向基汀致敬。

寫在最後:

看完全片,尼爾的死讓我久久不能釋懷。他熱愛表演,有著極佳的表演天賦,卻被迫去成為一名醫生。父親給他的要求是:成為醫生之後,他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那付出的代價,是最寶貴的十年青春。人的一生能有幾個十年呢?

心理學家周正說:教育是把孩子本來擁有的天性發展出來。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是隨大流去選擇專業,選擇工作呢?每個人擁有的天性和天賦都是不同的,可是所有人卻奔赴同一個目標。

不妨問問自己,我的天賦是什麼?我有去培養我的天賦嗎?

相關焦點

  • 教育與人生——重溫《死亡詩社》雜感
    對於一些朋友來說,《死亡詩社》是一部再熟悉不過的老電影,但正如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一樣,也有很多人從未聽聞過他。庸常和低俗尚且一再重複,美妙的詩歌難道不是更加值得麼。但我無心重複它的過往,畢竟網際網路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而想就那些再次擊中我的情緒,隨想一番。
  •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成員
    最後的尼爾到這裡我們回頭看尼爾,才發現他一直處於絕望的境地當中,只有父親原本的承諾的自由是自己的希望。換學校不僅有十年的時間,而且要離開現在的詩社。死亡詩社成員其他人託德:作為尼爾的室友,他唯一的心魔就是自卑。他有個特別優秀的哥哥,作為優秀畢業生學生代表講話,大名鼎鼎。這給託德很大的壓力,因為每個人都會不自覺的拿他比較,諾蘭老師,尼爾和夥伴們(第一次認識介紹時)。
  • 《死亡詩社》跪著的靈魂,永遠長不出站著的思想
    他們自發尋找基汀老師的資料,探尋死亡詩社的秘密。他們在宵禁後逃出學校,找尋曾經死亡詩社的山洞。他們在山洞裡擊節而歌,從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的作品中吸取生命精華。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對自由的追尋,正如梭羅的詩一般真誠:「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此時,學生們在死亡詩社中尋找到了心靈的慰藉,但更大的矛盾也浮現出來。
  • 《死亡詩社》:想像一種自由的教育
    沒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之前,我曾經把美帝的教育想像得像花兒一樣美好,看了《死亡詩社》之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原來美國的教育,照樣經歷了我們中國的學校教育當前正在經歷的一切,於是心裡瞬間充滿了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看來,美國對於教育的本質的理解,也有一個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死亡詩社》中所呈現的美國教育,大約也和我們一樣,尚處於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吧。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在學校的普通班級中有一位英語老師基廷,他提倡自由思想,用獨特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們打破常規教條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他要求學生們撕掉課本,重拾內心的真實情感。他以詩歌、音樂、運動、和深厚的學識,撼動一顆顆真誠的心靈,激勵每個學生發出自己內心的聲音,及時行樂。
  • 《死亡詩社》其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前段時間,我有幸欣賞了一部優秀的影片《死亡詩社基廷巧妙地應答讓人看到了他在浪漫主義的背後所蘊含的理性思想,他以自主思考的方式啟迪學校,讓他們對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重建了當年的「死亡詩社」,正式拉開了故事的序幕。
  • 《死亡詩社》| 打破「平靜的絕望」,找尋詩意的生活
    的電影《死亡詩社》則解放了好孩子的內心,但同時也擊中了成年後的我們的內心。《死亡詩社》主要講述了一個以傳統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的威爾頓預備學院,來了一位與眾不同的老師約翰·基汀。與傳統教學的嚴肅刻板不同的是,基汀教學風格自由發散式,引領這些原本只想著升入名校的好學生,用新的視角去俯瞰世界,獨立思考自我,勇敢地追尋內心的聲音和人生的意義。
  • 《死亡詩社》:學會獨立思考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裡,這些年輕的生命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又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拼搏和掙扎。看到「死亡」這個詞,你也許會感到恐懼、害怕、和牴觸,可在《死亡詩社》裡卻是另一番風景,是對青春的吶喊、對夢想的執著、和對靈魂的解脫。充滿激情卻又沉重的令人深思。
  • 《死亡詩社》——浪漫主義的悲劇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在一所嚴格而又刻板的預備學校中,一位新來的老師基丁,作為這所學校曾經走出的優秀畢業生,立志於用自由的教學理念去改變學生,鼓勵他們成為自由思考者的故事。詩與浪漫「死亡詩社」的宣誓詞,來自於梭羅的《瓦爾登湖》。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喬西·查爾斯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美國上映,於1990年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影片講述了1959年,故事發生在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學院。
  • 《死亡詩社 》——致愛、勇氣、和自由
    「如果過了今晚你不喜歡我,我絕不再打擾你 我以死亡詩人的名義保證 你今晚跟我去然後如果你不想再見到我 我發誓我會退出」愛,於諾克斯是和心愛的女孩克莉絲肩並著肩坐在一起,看一場莎翁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你在看臺上的人,而我卻目不轉睛在看你。
  • 《死亡詩社》:教育自由關係生命安全
    在教育中令人窒息的因素有兩種:一是孩子被動接受既定的教育內容;二是孩子被動接受教育道德的評價。這兩者自由的空間構成了學生的生存、發展空間。我們想要的是自由地學習《死亡詩社》開場,老師家長們自豪欣喜,而學生們則顯得有點被動而又安靜。電影裡的畫面色彩一律暗沉,像是不會有突出亮麗鮮活的光彩。
  • 從《草葉集》創作震蕩,看《死亡詩社》非正統教學對人成長的張力
    如果說有哪部電影讓我念念不忘百看不厭,《死亡詩社》當屬其一。這部電影觸痛了太多人的渾噩與逃避,重塑了太多人的生命態度與價值追求,包括我。事實上,《死亡詩社》也是很多觀影者的人生燈塔,指路過無數混沌無光下的柳暗花明。值得注意的是,《死亡詩社》中大量引用了沃爾特·惠特曼在《草葉集》收錄的詩句。事實上,惠特曼所展現出來的,對傳統詩歌對稱性及韻律的無所顧忌和創新精神,出版當年就在文壇掀起了創作震蕩,一如基汀非正統的教學模式給腐朽的威爾頓貴族學校帶去的議論紛紛。
  • 《死亡詩社》:敢於談死亡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若想走出這「恐」,不妨看看老電影——《死亡詩社》。不要被它的名字嚇跑!不是驚悚片,恰恰相反。究竟是啟迪心靈的載體,還是培養精英的囚籠?顯然,規模化、產業化的現代教育,是後者!校方惱羞成怒,將自殺事件歸咎為基廷和死亡詩社,強迫每個孩子籤名,驅逐基廷老師。
  • 電影賞析《死亡詩社》:不敢直面的人生,不敢追逐的夢想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這是一部有關成長的影片。我個人比較喜歡《死亡詩社》這個譯名,《春風化雨》的重點僅在基廷老師身上,讚揚的是基廷老師引導孩子們為愛、為自由、為人生的精神。而《死亡詩社》是基廷老師在學生時代組建的一個秘密團體。
  • 《死亡詩社》:勇敢的心孤獨前行,沉默的人從不妥協
    在商業片橫衝直撞的當下,《死亡詩社》像一股不羈的清風,用清新素雅的方式,溫暖著思想,傳遞著力量。儘管時光飛逝,這部三十年前拍攝的電影,到現在還能讓許多票房高昂的電影汗顏不已。原來基廷曾是橄欖球隊的隊長,參加過一個名叫「死亡詩社」的組織。何謂「死亡詩社」,基廷給同學們講述了詩社的秘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查理、納克斯、米克、卡麥隆等同學熱烈響應,怯懦的託德也加入進來。
  • 如何評價死亡詩社?
    答|百度派 @周夢賢《死亡詩社》——一首與死亡無關的詩歌。(摘錄自電影)在學院黑暗陰森的夜晚,他們就像是只在夜晚出現的智者,在某個秘密的山洞,掀開一場關於詩和生命的探討,這就是——死亡詩社。(摘錄自電影)探尋與解放《死亡詩社》中引用盧梭的一句話: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讓人細思恐極。
  • 生命意義需要真我追尋-《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30年前美國一部關於教育理念的電影,評分一直處於9.0以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述時隔30年,《死亡詩社》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一直處於最佳風評。就讓我帶大家來仔細琢磨品味《死亡詩社》,我們從兩個方面的線索來說,一個是基汀老師給學生們的課程,另外就是7位死亡詩社成員的故事。
  • 《死亡詩社》:究竟是哪一種教育,澆滅了年輕人心中的火種?
    及時行樂",這句話不停地出現在同學們的腦海中,在基廷提到死亡詩社時,尼爾大受觸動。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了重建死亡詩社的想法,在一個夜晚,同學們在熄燈之後悄悄溜出宿舍,在樹林中穿行了很久之後,他們到達了一個枯寂的山洞,重新點燃光芒,死亡詩社重建了。死亡詩社的重生,恢復的不僅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唱詩之地,更是學生心中對真理、自由、理想的無限嚮往與渴求。
  • 教師節這天,重溫電影《死亡詩社》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回味一部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死亡詩社》,為這個特殊的節日添上一份別致的溫暖吧!《死亡詩社》是一部講述師生情的影片,在豆瓣電影評分9.0。一些學生被迷惑了,另外一些遲疑不決,最勇敢的學生們願步其後塵,毫不猶豫地重建秘密社團「死亡詩社」。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