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是三部我看過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經典教育電影。
《死亡詩社》是自由意志有了覺醒;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用智慧打破了墨守成規;
《地球上的星星》是用愛發現孩子的潛能。
它們在思想上有著層層遞進,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第一部電影《死亡詩社》。
縱觀整部電影,有兩個鮮明的立場對比:一方是學校和家長代表的傳統派,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為孩子規劃他們的未來;另一方是老師基汀和學生代表的自由派,在體制中摸索著追尋自己的熱愛。
在開學典禮上,校長問在座的學生,什麼是「四大信念」?在場的學生肅然起立,回答——
「傳統、榮譽、紀律、卓越」。
過去的一年,學校51名畢業生中75%都申請到了常春藤聯盟大學,學校將這種成就歸功於四大信念的貫徹執行。它帶來了兩個好處:一是使得學校成為全美國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二是家長們爭相把子女送到學校就讀。
學校的自豪,家長的期待,都洋溢在臉上。只有孩子,流露出不那麼興奮的表情。
未來的醫生,未來的律師,未來的銀行家......
每個孩子在進入這所學校的時候,就已經被設定好人生中的角色。
事實上所有的一切,圍繞的都是父母的期望。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而刻苦學習,學校為了滿足家長的期待嚴格要求孩子。
只是,沒有人問過孩子:你想要做什麼?你喜歡做什麼?
電影的主人公尼爾,原本在新學期擔任學校校刊社的助理編輯,但是父親認為尼爾的課外活動過多,擅自做主跟老師取消了他的資格,即便這是尼爾喜歡且熱愛的事情。
在嚴格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們確實可以通過努力成為社會上體面的人,擁有金錢和地位。只不過,他們都是按照父母規劃好的路去走,有的人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論孩子想什麼,反正結果都是一樣的——順從父母。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放羊娃的故事:
一位記者在一個偏僻的鄉村看見一位放羊的小孩。
記者問道:「你的理想是什麼?」
「放羊。」小孩答。
「羊餵大了幹什麼?」
「賣錢。」
「賣錢幹什麼?」
「娶媳婦。」
「娶媳婦幹什麼?」
「生小孩。」
「生小孩幹什麼?」
「放羊!」
電影中,陶德的哥哥是這所學校最優秀的畢業生代表,如今陶德也將踏上跟哥哥一樣的道路。他也會跟哥哥一樣優秀嗎?我們不知道。但是哥哥經歷的事,無疑陶德也會經歷一遍,並且目標不斷向哥哥靠攏。
也許到了下一代,陶德的孩子也會再次被送進這所學校......
學生的不滿和壓抑就像暗流湧動,直到一位身處傳統之中思想卻不傳統的老師基汀出現,沉睡的自由意志開始甦醒了。
龐大的作業量,嚴肅枯燥的課程,讓學生看到老師就條件反射地坐直身體、不苟言笑,可是基汀的第一堂課,卻只是吹著輕快的口哨,把學生們叫到校友館,教了大家一句話:Seize the day !
抓住時間,讓你的生命與眾不同。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凡人,總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就如逝去的校友一樣,他們也曾精力旺盛,不可一世,但他們是否虛度時光到最後一事無成?
基汀教的是詩歌,但是他不希望學生只是為了完成考試去學習書本中很死板的東西。作為一個擁有熱情的人,學生們都應該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品嘗文字和語言。
醫藥、法律、商業、工程是維生的必須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我們雖然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但可以選擇是按部就班,還是讓自己有所成就?而這關鍵就在於獨立思考之後做出的選擇。
有思考,才談得上自由。
使這個強而有力的戲演下去,而你能貢獻出一篇詩歌。
你的詩歌內容會是什麼?
為了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的能力,他讓學生撕掉了書的前言,不再受理論的限制;他讓學生站在書桌上,學會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他讓學生在眾人面前喊出自己的詩作,喊出自己的恐懼;他讓學生練習走路,走出自己的闊步。
這一系列不同於傳統模式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原來他們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風格,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尼爾是第一個,在基汀的課上,眼裡閃過光的學生。從一開始在同學面前,不敢質疑父親的決定,對父親的決定唯命是從;到組織死亡詩社,追求自己的所愛;再到爭取自己夢想的戲劇表演角色。
學校的一切都不是尼爾自己的選擇,但他依然遵從父母的意志去刻苦學習。他只是渴望,在滿足父母期望的同時,有一點點屬於自己的熱愛,哪怕只有一場戲劇表演的機會。
可惜,這剛剛萌發的幸福的小火苗,立刻就被父親用一潑冷水澆滅了。
在尼爾表演完自己的第一場話劇,獲得無數鮮花與掌聲最具成就感的時候,父親勒令他明天就去退學,轉去軍事學校註冊,再花十年時間去成為一名醫生!
尼爾因為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第一次有勇氣想要向父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但是看著堅定的父親,無奈的母親,他瞬間明白了:自己永遠也不可能有機會去追求自己的所愛。他活著,是為了實現父親的夢想,是為了這個家,唯獨沒有為了自己。
他放棄抗爭了,用一種最安靜、最無力的方式,結束了這一切。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尼爾的死,給學校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為了掩蓋這一切,學校選擇讓基汀老師承擔所有的罪責,用開除基汀來撇清學校的關係。
學校知道事情的真相嗎?
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
但是,那都不重要,他們只需要一個讓家長滿意的解釋就足夠了。
學生們被迫在基汀的罪狀書上簽了字,他們知道基汀是無辜的,但是無力反駁。
在基汀離開的時候,原本最內向的學生陶德第一個站在課桌上,喊出了「船長,我的船長!」
緊接著,有了第二個,第三個.....
這是影片最打動人的一幕,是學生第一次公然對傳統發起反抗。雖然還有許多人依然選擇沉默不語,但是基汀知道,已經有許多學生的心中埋下了種子,他們不再是父母或學校思想的產物,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
站上課桌,是自己的選擇。
他們選擇用這種方式向基汀告別,也向基汀致敬。
看完全片,尼爾的死讓我久久不能釋懷。他熱愛表演,有著極佳的表演天賦,卻被迫去成為一名醫生。父親給他的要求是:成為醫生之後,他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那付出的代價,是最寶貴的十年青春。人的一生能有幾個十年呢?
心理學家周正說:教育是把孩子本來擁有的天性發展出來。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是隨大流去選擇專業,選擇工作呢?每個人擁有的天性和天賦都是不同的,可是所有人卻奔赴同一個目標。
不妨問問自己,我的天賦是什麼?我有去培養我的天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