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教育自由關係生命安全

2020-09-05 靈魂寫瘦

現實中,學生自殺的事件不絕如縷,就在近段時間,前有大二學生作弊被抓自殺身亡,後有10歲小學生因作文被老師痛批而自殺身亡。在教育中令人窒息的因素有兩種:一是孩子被動接受既定的教育內容;二是孩子被動接受教育道德的評價。這兩者自由的空間構成了學生的生存、發展空間。


我們想要的是自由地學習

《死亡詩社》開場,老師家長們自豪欣喜,而學生們則顯得有點被動而又安靜。電影裡的畫面色彩一律暗沉,像是不會有突出亮麗鮮活的光彩。接下來是家長與孩子之間話別的種種情形,一片吵雜混亂中,明顯呈現出來的是大人們明確的期盼與孩子們的吵鬧。漸漸地角色開始明確——幾位活力朝氣的年輕人,而他們的言談顯然一改之前沉悶氣氛,叛逆、活潑。「模仿、恐怖、頹廢、汙穢」他們說出自己的四大信念,讓人想起儀式上的「傳統、紀律、榮譽、卓越」,不禁啞然失笑。當尼爾的父親走進來的時候,所有人都安靜下來了。尼爾的父親非常直接,絕對地定奪尼爾所能參加的活動。對比他的專制強硬,尼爾顯得無奈隱忍。在此,那叛逆的四大信念忽然地讓人或多或少地理解了其中的原因。一陣鐘聲響起,平地上驚起大群的飛鳥,這些飛鳥像受驅逐一樣飛向樹林,飛向天空。這種情形像是一種隱喻,昭示接下來學生們在學校規則下成群流轉的樣子。如此一來,人若與被驅逐的動物一樣,未免是一種悲劇。

枯燥、繁重,嚴肅而又呆板的課程一輪接一輪,忽然聽到基廷老師的口哨,「oh! captain , my captain!」還有「seize the day.」納克斯說他怪異,尼爾覺得他不同,而卡麥隆則關心基廷是否會考這些不太實在有點玄的東西。這些學生中,尼爾、達頓是最為積極主動的。而在基廷充滿吸引力的引導下,很多人都被帶動了起來。學生們的閃現著沉思、喜悅的光彩。基廷老師的教育非常精彩且令人神往。然而它與現實的傳統教學格格不入。想走一條很少甚至沒人經過的道路,非常神往非常激動,但是卻發現不能有所選擇。問題首先不是選擇什麼,而是能否選擇。基廷點燃了學生們的熱情,但是他們也因此失去了必要的那點理智,就是如何面對現實與自身的關係。不能夢想著改變世界,但是夢想著不被世界改變。因為不想被改變,想做自己,學生們開始熱切希望擺脫某些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東西。

教育專制的結果等於殺人

達頓很衝動地把要求允許女生進校的文章偷偷地刊登到校報上,並以戲謔的方式公開承認自己的行為,從而受到了懲罰。基廷對他說:「吸收生命中的精髓,並不表示給骨頭哽死。有大膽挑激的時候,也有謹慎的時候。聰明人明白需要採用哪一種。」這種立場是正確的,這種說法也能讓達頓明白並忍受下去。但是到了尼爾那種情況,事情完全不是那樣了。

尼爾瞞著父親偷偷參與演出,然而父親卻還是知道了。尼爾剛想解釋,就被粗魯地打斷了:「我不允許你頂嘴!」「你害我說謊,尼爾!」可見作為教育者,大人們也會犯如此無理的錯誤。面對如此專制橫行的父親,尼爾無法跟他交談。父親把一切過錯都歸咎於他,而對自己則毫不懷疑。對這樣固執的人,好像根本沒有什麼理由可以把他說通。

尼爾找基廷談話並吐露自己的心聲,基廷問他:「你跟你父親說過你剛才跟我說的話嗎?有關你對演戲的熱愛,你對他表示過嗎?」尼爾說沒有,顯然他沒辦法用這種方式跟父親交談,在父親面前,他永遠是那麼被動,甚至只能服從,其它都是多餘的。

「我必須告訴你我的感覺!」尼爾非常衝動地說。望著父親的臉,尼爾忽然什麼都說不出來。「nothing」他輕輕地說,然後坐了下來。後來想想,尼爾,你為什麼不說出來,就是想死的感覺,就是窒息痛苦到快要死的感覺。告訴他,或許你就不用死了。

基廷當時讓尼爾跟父親說清楚,不然就是等到離開學校的時候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第一種方式顯然是行不通的,然而第二個方式就是忍耐。可是,忍耐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尤其是,年輕的尼爾,熱情的尼爾,剛剛成功立即陷入絕境的尼爾,忍耐真太難了。原來他並不像父母想像的那樣完全聽話,也不像基廷認為的那樣可以堅強地忍受,勇敢地等待。在兩種力量的拉扯下,尼爾被撕碎了,而所有人都得到了一場空。對於尼爾本身而言,這無疑是悲劇一場。而對於父母與基廷,也同樣是一場悲劇。


自由之路上永遠有障礙

其實,尼爾找基廷的時候問過他:「你怎麼能夠忍受?」基廷問:「忍受什麼?」尼爾說:「你可以到任何地方去,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你怎麼能夠忍受窩在這裡?」基廷回答:「因為我喜歡教書,我不想到別的地方去。」基廷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一直忍受下去。而這種忍受也許就是任何人都必須的。可是這一點基廷並沒有強調出來。他與麥亞勒斯特老師的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麥:「你冒險鼓勵他們成為藝術家,當他們了解自己不是蘭布蘭特,莎士比亞或莫扎特時,他們會因此而恨你的。」

基廷:「我們談論的不是藝術家,喬治,我們談論的是自由主義家。」

「但只有在夢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以前一直如此,將來依然不變。」基廷說。

很遺憾這句話基廷沒有深刻地講給學生們聽。毫無疑問,基廷先生是個充滿激情同時也很理智的人,但是在傳統教育異常僵化的氛圍裡,在自由與現實如此格格不入的時候,基廷先生卻沒有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個人認為是他主張自由主義非常欠缺的一處。

看到這麼一群人,也就看到了生活無所不在的分裂。我們似乎處在一個脆弱的玻璃世界裡,一旦不能維繫,就是支離破碎的場面。作為接受教育者,我們要獨立也要凝聚,學會把握自我與現實;而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多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允許孩子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道德評價不要人身攻擊,行為的錯誤的糾正不要參雜善與惡的審判,我們是老師,不是閻王!

相關焦點

  • 《死亡詩社》:想像一種自由的教育
    沒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之前,我曾經把美帝的教育想像得像花兒一樣美好,看了《死亡詩社》之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原來美國的教育,照樣經歷了我們中國的學校教育當前正在經歷的一切,於是心裡瞬間充滿了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看來,美國對於教育的本質的理解,也有一個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死亡詩社》中所呈現的美國教育,大約也和我們一樣,尚處於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吧。
  • 生命意義需要真我追尋-《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30年前美國一部關於教育理念的電影,評分一直處於9.0以上。根據電影內容推斷,電影講述的1959年基汀老師打破貴族名校威靈頓預備學院以往陳舊沉穩教學風格,教育學生通過追尋真我自主意識,反思人生意義,並遵循本心,追求心中希望的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概述時隔30年,《死亡詩社》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一直處於最佳風評。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不久之後,尼爾在學校圖書館裡意外發現了一本刊登著基廷簡歷的威爾頓年鑑,發現了基廷「死亡詩社」的秘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著優美的詩句,他們在這裡扭動著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著青春生命的激情。威爾頓學校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的變化中也接踵而來。
  • 教育與人生——重溫《死亡詩社》雜感
    初聞《死亡詩社》是在高中,這要感謝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得以讓受困於城鎮和應試教育的少年存有一窺未知世界的可能性。一個視頻裡,一位中學老師在某節目的舞臺上講演著自己的教育理想。他是誰,都具體說了什麼,我早已遺忘。
  • 《死亡詩社》其一: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能引起你對「人」思考的電影——《死亡詩社》。 緊接著,學生們找出了基丁老師在校期間的檔案,知道了他曾是死亡詩社的一員,於是一群學生開始猶豫是否重新成立死亡詩社分部。當他們滿懷敬仰,宣布梭羅的「死亡詩人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時,不禁讓我也為之亢奮;當他們滿懷期待的心情,宣布開幕詞的時候,我竟然發現自己也隨著詩歌的跌進而充滿鬥志。
  • 《死亡詩社》:是道德扼殺了自由,還是靈魂拋棄了肉體
    《死亡詩社》、《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是三部我看過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經典教育電影。 《死亡詩社》是自由意志有了覺醒;《三傻大鬧寶萊塢》是用智慧打破了墨守成規;《地球上的星星》是用愛發現孩子的潛能。 它們在思想上有著層層遞進,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第一部電影《死亡詩社》。
  • 《死亡詩社》:究竟是哪一種教育,澆滅了年輕人心中的火種?
    文/小杜"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這是英國詩人惠特曼的詩句,也是《死亡詩社》的開篇之辭。開放式教育——"及時行樂,孩子們。讓你的生命超越凡俗。"基廷老師是影片的主人公之一,他獨特的自由開放式教學顛覆了學生和老師們對於教育的傳統觀念,也在引領尼爾、道頓、安德森等學生找到自我,理解生活意義所在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育兒角度解析電影《死亡詩社》:別讓「教條」禁錮了年輕的生命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豆瓣9.1分的經典電影——《死亡詩社》,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以為是不是高分驚悚恐怖片魔幻片,也有很多人被它的名字&34;,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其實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電影。題材也很普通,是關於一群學生和一位老師的故事。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會發現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電影卻蘊含著非常深刻且引人發省的教育道理。
  •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成員
    然後到父親辦公室找到槍,結束了自己的和生命。最後的尼爾到這裡我們回頭看尼爾,才發現他一直處於絕望的境地當中,只有父親原本的承諾的自由是自己的希望。換學校不僅有十年的時間,而且要離開現在的詩社。在室友尼爾看來這都是小事,尼爾強拉託德做死亡詩社的記錄員,然後拿著託德自己寫的詩大聲朗誦。在基汀船長的念詩課上,基汀老師用激將法讓託德喊出了自己心中的心魔。原本不敢於表達的託德認為沒有人會聽他說話,在大聲喊出以後發現原來說話喊出來這麼簡單。
  • 《死亡詩社》拷問中國式父母和老師:愛與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死亡詩社》,這部上個世紀的美國經典電影(豆瓣評分9.1,至今仍舊排名TOP100,曾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美國教育存在的重大問題
  • 《死亡詩社》——浪漫主義的悲劇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在一所嚴格而又刻板的預備學校中,一位新來的老師基丁,作為這所學校曾經走出的優秀畢業生,立志於用自由的教學理念去改變學生,鼓勵他們成為自由思考者的故事。因此,一個自由思考者所做出的決定,絕不是及時行樂的,絕不是魯莽不顧後果的(因為魯莽的行為只會招致更大的悔恨),而應該是深思熟慮又絕不猶豫,時刻以生命作為跨度去思考,從死亡中吸取精華,非是如若不做,便會抱憾而終,非是只有做了,生命才因此而與眾不同。
  • 《死亡詩社 》——致愛、勇氣、和自由
    「如果過了今晚你不喜歡我,我絕不再打擾你 我以死亡詩人的名義保證 你今晚跟我去然後如果你不想再見到我 我發誓我會退出」愛,於諾克斯是和心愛的女孩克莉絲肩並著肩坐在一起,看一場莎翁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你在看臺上的人,而我卻目不轉睛在看你。
  • 《死亡詩社》: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也許很少有人在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的時候有我那樣的驚愕和感慨,驚愕的是原來在一個作為自由象徵的國家裡,教育也曾經如此刻板
  • 《死亡詩社》跪著的靈魂,永遠長不出站著的思想
    他們自發尋找基汀老師的資料,探尋死亡詩社的秘密。他們在宵禁後逃出學校,找尋曾經死亡詩社的山洞。他們在山洞裡擊節而歌,從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的作品中吸取生命精華。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對自由的追尋,正如梭羅的詩一般真誠:「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此時,學生們在死亡詩社中尋找到了心靈的慰藉,但更大的矛盾也浮現出來。
  • 《死亡詩社》:再次反思教育的本質,再次回味教育的意義
    導讀:《死亡詩社》:再次反思教育的本質,再次回味教育的意義 文|阿俉侃電影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影視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
  • 如何評價死亡詩社?
    答|百度派 @周夢賢《死亡詩社》——一首與死亡無關的詩歌。(摘錄自電影)在學院黑暗陰森的夜晚,他們就像是只在夜晚出現的智者,在某個秘密的山洞,掀開一場關於詩和生命的探討,這就是——死亡詩社。(摘錄自電影)探尋與解放《死亡詩社》中引用盧梭的一句話: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讓人細思恐極。
  • 《死亡詩社》:勇敢的心孤獨前行,沉默的人從不妥協
    原來基廷曾是橄欖球隊的隊長,參加過一個名叫「死亡詩社」的組織。何謂「死亡詩社」,基廷給同學們講述了詩社的秘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查理、納克斯、米克、卡麥隆等同學熱烈響應,怯懦的託德也加入進來。
  • 《死亡詩社》其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美】亨利·戴維·梭羅》,通過觀看這部影片,我對中美教育觀念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應試教育並不是中國的獨特產物,在一向高舉著自由主義大旗的美國,封閉式教育依然有著豐沃的生存土壤,權威對思想的控制,家長對孩子未來的幹涉。
  • 《死亡詩社》:自殺的孩子,你的死能喚醒誰?
    《死亡詩社》,這部上個世紀的美國經典電影(豆瓣評分9.1,至今仍舊排名TOP100,曾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美國教育存在的重大問題,而時隔近三十年後,它反映出的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中國式教育的現狀。
  • 《死亡詩社》:敢於談死亡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若想走出這「恐」,不妨看看老電影——《死亡詩社》。不要被它的名字嚇跑!不是驚悚片,恰恰相反。於是,另一條道路出現了……面對歷屆校友的照片牆,展開「死亡」話題:曾經無比榮耀的生命,如今化為塵土。知死而生,才能明白「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