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學生自殺的事件不絕如縷,就在近段時間,前有大二學生作弊被抓自殺身亡,後有10歲小學生因作文被老師痛批而自殺身亡。在教育中令人窒息的因素有兩種:一是孩子被動接受既定的教育內容;二是孩子被動接受教育道德的評價。這兩者自由的空間構成了學生的生存、發展空間。
我們想要的是自由地學習
《死亡詩社》開場,老師家長們自豪欣喜,而學生們則顯得有點被動而又安靜。電影裡的畫面色彩一律暗沉,像是不會有突出亮麗鮮活的光彩。接下來是家長與孩子之間話別的種種情形,一片吵雜混亂中,明顯呈現出來的是大人們明確的期盼與孩子們的吵鬧。漸漸地角色開始明確——幾位活力朝氣的年輕人,而他們的言談顯然一改之前沉悶氣氛,叛逆、活潑。「模仿、恐怖、頹廢、汙穢」他們說出自己的四大信念,讓人想起儀式上的「傳統、紀律、榮譽、卓越」,不禁啞然失笑。當尼爾的父親走進來的時候,所有人都安靜下來了。尼爾的父親非常直接,絕對地定奪尼爾所能參加的活動。對比他的專制強硬,尼爾顯得無奈隱忍。在此,那叛逆的四大信念忽然地讓人或多或少地理解了其中的原因。一陣鐘聲響起,平地上驚起大群的飛鳥,這些飛鳥像受驅逐一樣飛向樹林,飛向天空。這種情形像是一種隱喻,昭示接下來學生們在學校規則下成群流轉的樣子。如此一來,人若與被驅逐的動物一樣,未免是一種悲劇。
枯燥、繁重,嚴肅而又呆板的課程一輪接一輪,忽然聽到基廷老師的口哨,「oh! captain , my captain!」還有「seize the day.」納克斯說他怪異,尼爾覺得他不同,而卡麥隆則關心基廷是否會考這些不太實在有點玄的東西。這些學生中,尼爾、達頓是最為積極主動的。而在基廷充滿吸引力的引導下,很多人都被帶動了起來。學生們的閃現著沉思、喜悅的光彩。基廷老師的教育非常精彩且令人神往。然而它與現實的傳統教學格格不入。想走一條很少甚至沒人經過的道路,非常神往非常激動,但是卻發現不能有所選擇。問題首先不是選擇什麼,而是能否選擇。基廷點燃了學生們的熱情,但是他們也因此失去了必要的那點理智,就是如何面對現實與自身的關係。不能夢想著改變世界,但是夢想著不被世界改變。因為不想被改變,想做自己,學生們開始熱切希望擺脫某些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東西。
教育專制的結果等於殺人
達頓很衝動地把要求允許女生進校的文章偷偷地刊登到校報上,並以戲謔的方式公開承認自己的行為,從而受到了懲罰。基廷對他說:「吸收生命中的精髓,並不表示給骨頭哽死。有大膽挑激的時候,也有謹慎的時候。聰明人明白需要採用哪一種。」這種立場是正確的,這種說法也能讓達頓明白並忍受下去。但是到了尼爾那種情況,事情完全不是那樣了。
尼爾瞞著父親偷偷參與演出,然而父親卻還是知道了。尼爾剛想解釋,就被粗魯地打斷了:「我不允許你頂嘴!」「你害我說謊,尼爾!」可見作為教育者,大人們也會犯如此無理的錯誤。面對如此專制橫行的父親,尼爾無法跟他交談。父親把一切過錯都歸咎於他,而對自己則毫不懷疑。對這樣固執的人,好像根本沒有什麼理由可以把他說通。
尼爾找基廷談話並吐露自己的心聲,基廷問他:「你跟你父親說過你剛才跟我說的話嗎?有關你對演戲的熱愛,你對他表示過嗎?」尼爾說沒有,顯然他沒辦法用這種方式跟父親交談,在父親面前,他永遠是那麼被動,甚至只能服從,其它都是多餘的。
「我必須告訴你我的感覺!」尼爾非常衝動地說。望著父親的臉,尼爾忽然什麼都說不出來。「nothing」他輕輕地說,然後坐了下來。後來想想,尼爾,你為什麼不說出來,就是想死的感覺,就是窒息痛苦到快要死的感覺。告訴他,或許你就不用死了。
基廷當時讓尼爾跟父親說清楚,不然就是等到離開學校的時候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第一種方式顯然是行不通的,然而第二個方式就是忍耐。可是,忍耐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尤其是,年輕的尼爾,熱情的尼爾,剛剛成功立即陷入絕境的尼爾,忍耐真太難了。原來他並不像父母想像的那樣完全聽話,也不像基廷認為的那樣可以堅強地忍受,勇敢地等待。在兩種力量的拉扯下,尼爾被撕碎了,而所有人都得到了一場空。對於尼爾本身而言,這無疑是悲劇一場。而對於父母與基廷,也同樣是一場悲劇。
自由之路上永遠有障礙
其實,尼爾找基廷的時候問過他:「你怎麼能夠忍受?」基廷問:「忍受什麼?」尼爾說:「你可以到任何地方去,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你怎麼能夠忍受窩在這裡?」基廷回答:「因為我喜歡教書,我不想到別的地方去。」基廷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一直忍受下去。而這種忍受也許就是任何人都必須的。可是這一點基廷並沒有強調出來。他與麥亞勒斯特老師的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麥:「你冒險鼓勵他們成為藝術家,當他們了解自己不是蘭布蘭特,莎士比亞或莫扎特時,他們會因此而恨你的。」
基廷:「我們談論的不是藝術家,喬治,我們談論的是自由主義家。」
「但只有在夢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以前一直如此,將來依然不變。」基廷說。
很遺憾這句話基廷沒有深刻地講給學生們聽。毫無疑問,基廷先生是個充滿激情同時也很理智的人,但是在傳統教育異常僵化的氛圍裡,在自由與現實如此格格不入的時候,基廷先生卻沒有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個人認為是他主張自由主義非常欠缺的一處。
看到這麼一群人,也就看到了生活無所不在的分裂。我們似乎處在一個脆弱的玻璃世界裡,一旦不能維繫,就是支離破碎的場面。作為接受教育者,我們要獨立也要凝聚,學會把握自我與現實;而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多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允許孩子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道德評價不要人身攻擊,行為的錯誤的糾正不要參雜善與惡的審判,我們是老師,不是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