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豆瓣9.1分的經典電影——《死亡詩社》,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以為是不是高分驚悚恐怖片魔幻片,也有很多人被它的名字&34;,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其實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電影。
題材也很普通,是關於一群學生和一位老師的故事。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會發現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電影卻蘊含著非常深刻且引人發省的教育道理。
今天就想和大家一起通過解析電影《死亡詩社》,來聊一聊教育中的&34;,以及孩子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中國的教育環境裡,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普遍的場景:每個孩子都背著重重的書包,每天上8-9個小時的課程,然後放學後還要去各種晚託班、興趣班、培訓提升班;
考試成績進行各種排名表彰,每個老師和家長都在和小孩說:&34;
秉持著&34;,讓孩子多才多藝,練琴、畫畫、書法……孩子的生活被安排的很&34;。
但很多時候教育圈也在反思,這樣的安排是不是也剝奪了孩子自我思考、自我選擇的能力。
《死亡詩社》討論的正是這樣的一個命題:沉重且千篇一律的教育下,怎麼打破禁錮孩子生命的&34;?
影片一開始,就是有著嚴厲嚴肅學風的威爾頓學院,一切的教育模式如我們所見,非常固定、死板、苛刻,似乎學校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陣風、每一聲朗誦,都充斥著教條的味道。
那些&34;等等詞語,就像一個緊箍咒,牢牢地鎖住了孩子的生命力。
這時候,一個與學校風氣顯得格格不入的基廷老師出現了,他的要求讓所有學生都震驚了:
他要求所有學生撕掉關於詩歌理論的書頁;鼓勵學生在強烈的音樂伴奏下狂野踢球;建議學生們在桌子上觀察世界;甚至允許學生有&34;……
反正你能想到的&34;,這個老師都能提的出來。
可是好景不長,就在學生們剛開始脫離枷鎖,追求自由時,悲劇卻發生了:熱愛詩歌、熱愛表演的尼爾,在組建了&34;後,卻被父親的一次次責罵、學校的一次次壓力扼殺了。
被教條牢牢拴住的人們開始了圍攻,最終基廷老師不得不離開學校、離開他的學生。
電影最後讓人淚目,學生們都站在桌子上,高喊著:&34;來致敬曾給他們帶來追求、自由的基廷老師。
基廷老師離開的一幕固然是讓人心酸難過的,這也反映了社會的現實,我們的孩子仍然被禁錮在&34;的枷鎖中,幾乎很少人有衝出其外的環境和能力。
影片中,學校就代表傳統教育,在學校裡有各種各樣嚴格的規定,當然,這和我們現在學校要求也吻合:學生必須按時上課、必須穿校服、晚上有門禁不能外出等等,而基廷老師則代表著開放教育,他上課時間帶學生出門三不,還會要求學生站在桌子上觀察世界,他想讓學生開拓一個新的視角。
&34;,這是基廷老師的理念,而他也一直用行動在貫徹。
他不顧外界的眼光、不顧他人的反對,就是為了打破硬性規定的課程安排,採用一種非傳統的方式,在他眼裡,比起教條死板地教書,他更想要學生學會的,是&34;的能力。
比如他會讓每個學生站上講臺,讓他們嘗試用不同的視角和眼光看世界;也會讓學生嘗試掙脫束縛,不要總是被動地遵循別人的看法和要求,而是思考自己的想法,更順從自己的內心。
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他在本應該是學習教材的時間裡,卻讓學生們出去散步,他不想講解晦澀難懂的知識點,只想通過讓孩子自由行走的激勵,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內心的方向,而不用跟精準的鐘表一樣,過著日復一日機械的生活。
他讓很多孩子知道,不要盲目從眾,而是要把時間花在找到自己的信念當中,一旦幸運的找到了,就要堅守下去。
即便在最後,基廷老師被學校開除,但在他離開學校時,學生們卻大喊:&34;
我相信基廷的努力是有效果的,學生們的內心已經慢慢被影響和重塑了。
學生們最終能夠衝破紀律和命令,選擇順從自己的內心想法,用學校所不允許的方式送別敬愛的老師。
即便基廷最後沒有留下來,但是他卻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教育思考:真正的教育,應該培養孩子的&34;能力。
當然,這部電影要告訴我們的,不是鼓勵孩子違抗規矩和命令,而是鼓勵孩子在教條之外,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被世俗牽著走,而是要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
1、鼓勵孩子表達觀點
這一點非常重要,中國的小孩其實很多都缺乏自己的想法,表現的重災區就是微博,在裡面你可以看到很多盲目跟風的現象,以至於最後輿論的壓力帶來了嚴重的後果,才會有人反思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們要向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可以在家裡定時舉行&34;,抽取一個話題,家長和孩子都要參與,各自選擇自己的持方進行表達。
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還能讓孩子聽到不同的觀點的碰撞,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家庭互動方式。
2、不要敷衍孩子的&34;
每個孩子都會有不停問問題的時期:&34;、&34;、&34;等等,這些其實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後自然而然會產生的,關於人與世界關係的思考。
家長們可能覺得這就是小孩子的好奇心,對這些問題也懶得回答,要麼就敷衍了事,但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需要做的反而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孩子的求知慾。
負責任的回答,是讓孩子自我意識健康發展的前提,也是孩子能夠繼續獨立思考的基礎。
3、給孩子思考的空間
很多家長可能會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或者陪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看到孩子遇到困難就下意識地告訴孩子答案。
但家長千萬不要立即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因為這其實在消耗掉孩子思考的能力。
當我們給孩子保留一些思考空間時,孩子會就不會產生依賴心理,而是在獲取幫助之前會思考並且分析自己的現狀,最後實在不行才會求助,而不是不思考就一味求助。
孩子的成長教育環境離不開各種規矩的束縛,但是身為家長,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自由思考的環境,讓孩子追尋自己的自由和理想。
我是奶瓶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