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角度解析電影《死亡詩社》:別讓「教條」禁錮了年輕的生命

2020-08-28 奶瓶媽咪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豆瓣9.1分的經典電影——《死亡詩社》,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以為是不是高分驚悚恐怖片魔幻片,也有很多人被它的名字&34;,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其實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電影。

題材也很普通,是關於一群學生和一位老師的故事。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會發現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電影卻蘊含著非常深刻且引人發省的教育道理。

今天就想和大家一起通過解析電影《死亡詩社》,來聊一聊教育中的&34;,以及孩子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一、《死亡詩社》:教育的根本在於學會自我思考

在中國的教育環境裡,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普遍的場景:每個孩子都背著重重的書包,每天上8-9個小時的課程,然後放學後還要去各種晚託班、興趣班、培訓提升班;

考試成績進行各種排名表彰,每個老師和家長都在和小孩說:&34;

秉持著&34;,讓孩子多才多藝,練琴、畫畫、書法……孩子的生活被安排的很&34;。

但很多時候教育圈也在反思,這樣的安排是不是也剝奪了孩子自我思考、自我選擇的能力。

《死亡詩社》討論的正是這樣的一個命題:沉重且千篇一律的教育下,怎麼打破禁錮孩子生命的&34;?

影片一開始,就是有著嚴厲嚴肅學風的威爾頓學院,一切的教育模式如我們所見,非常固定、死板、苛刻,似乎學校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陣風、每一聲朗誦,都充斥著教條的味道。

那些&34;等等詞語,就像一個緊箍咒,牢牢地鎖住了孩子的生命力。

這時候,一個與學校風氣顯得格格不入的基廷老師出現了,他的要求讓所有學生都震驚了:

他要求所有學生撕掉關於詩歌理論的書頁;鼓勵學生在強烈的音樂伴奏下狂野踢球;建議學生們在桌子上觀察世界;甚至允許學生有&34;……

反正你能想到的&34;,這個老師都能提的出來。

可是好景不長,就在學生們剛開始脫離枷鎖,追求自由時,悲劇卻發生了:熱愛詩歌、熱愛表演的尼爾,在組建了&34;後,卻被父親的一次次責罵、學校的一次次壓力扼殺了。

被教條牢牢拴住的人們開始了圍攻,最終基廷老師不得不離開學校、離開他的學生。

電影最後讓人淚目,學生們都站在桌子上,高喊著:&34;來致敬曾給他們帶來追求、自由的基廷老師。

二、別讓教條禁錮年輕的生命

基廷老師離開的一幕固然是讓人心酸難過的,這也反映了社會的現實,我們的孩子仍然被禁錮在&34;的枷鎖中,幾乎很少人有衝出其外的環境和能力。

影片中,學校就代表傳統教育,在學校裡有各種各樣嚴格的規定,當然,這和我們現在學校要求也吻合:學生必須按時上課、必須穿校服、晚上有門禁不能外出等等,而基廷老師則代表著開放教育,他上課時間帶學生出門三不,還會要求學生站在桌子上觀察世界,他想讓學生開拓一個新的視角。

&34;,這是基廷老師的理念,而他也一直用行動在貫徹。

他不顧外界的眼光、不顧他人的反對,就是為了打破硬性規定的課程安排,採用一種非傳統的方式,在他眼裡,比起教條死板地教書,他更想要學生學會的,是&34;的能力。

比如他會讓每個學生站上講臺,讓他們嘗試用不同的視角和眼光看世界;也會讓學生嘗試掙脫束縛,不要總是被動地遵循別人的看法和要求,而是思考自己的想法,更順從自己的內心。

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他在本應該是學習教材的時間裡,卻讓學生們出去散步,他不想講解晦澀難懂的知識點,只想通過讓孩子自由行走的激勵,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內心的方向,而不用跟精準的鐘表一樣,過著日復一日機械的生活。

他讓很多孩子知道,不要盲目從眾,而是要把時間花在找到自己的信念當中,一旦幸運的找到了,就要堅守下去。

即便在最後,基廷老師被學校開除,但在他離開學校時,學生們卻大喊:&34;

我相信基廷的努力是有效果的,學生們的內心已經慢慢被影響和重塑了。

學生們最終能夠衝破紀律和命令,選擇順從自己的內心想法,用學校所不允許的方式送別敬愛的老師。

即便基廷最後沒有留下來,但是他卻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教育思考:真正的教育,應該培養孩子的&34;能力。

三、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關鍵要讓孩子打破教條的桎梏

當然,這部電影要告訴我們的,不是鼓勵孩子違抗規矩和命令,而是鼓勵孩子在教條之外,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被世俗牽著走,而是要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

1、鼓勵孩子表達觀點

這一點非常重要,中國的小孩其實很多都缺乏自己的想法,表現的重災區就是微博,在裡面你可以看到很多盲目跟風的現象,以至於最後輿論的壓力帶來了嚴重的後果,才會有人反思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們要向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可以在家裡定時舉行&34;,抽取一個話題,家長和孩子都要參與,各自選擇自己的持方進行表達。

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還能讓孩子聽到不同的觀點的碰撞,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家庭互動方式。

2、不要敷衍孩子的&34;

每個孩子都會有不停問問題的時期:&34;、&34;、&34;等等,這些其實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後自然而然會產生的,關於人與世界關係的思考。

家長們可能覺得這就是小孩子的好奇心,對這些問題也懶得回答,要麼就敷衍了事,但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需要做的反而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孩子的求知慾。

負責任的回答,是讓孩子自我意識健康發展的前提,也是孩子能夠繼續獨立思考的基礎。

3、給孩子思考的空間

很多家長可能會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或者陪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看到孩子遇到困難就下意識地告訴孩子答案。

但家長千萬不要立即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因為這其實在消耗掉孩子思考的能力。

當我們給孩子保留一些思考空間時,孩子會就不會產生依賴心理,而是在獲取幫助之前會思考並且分析自己的現狀,最後實在不行才會求助,而不是不思考就一味求助。

孩子的成長教育環境離不開各種規矩的束縛,但是身為家長,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自由思考的環境,讓孩子追尋自己的自由和理想。

我是奶瓶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如何評價死亡詩社?
    答|百度派 @周夢賢《死亡詩社》——一首與死亡無關的詩歌。(摘錄自電影)在學院黑暗陰森的夜晚,他們就像是只在夜晚出現的智者,在某個秘密的山洞,掀開一場關於詩和生命的探討,這就是——死亡詩社。(摘錄自電影)探尋與解放《死亡詩社》中引用盧梭的一句話: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讓人細思恐極。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在學校的普通班級中有一位英語老師基廷,他提倡自由思想,用獨特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們打破常規教條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他要求學生們撕掉課本,重拾內心的真實情感。他以詩歌、音樂、運動、和深厚的學識,撼動一顆顆真誠的心靈,激勵每個學生發出自己內心的聲音,及時行樂。
  • 非常冷門的一部電影,但評價高得一塌糊塗--《死亡詩社》
    偶然間觀看了《死亡詩社》,它使我直面了自己的內心深處。在意氣風發的青春年華裡,我應該去感受生命的喜悅和自由的照耀。電影所講述的事件發生在一所封閉式高中,封閉而又壓抑的管理下,學生們迎來了一名與眾不同的教師——詩歌老師基丁。
  • 《死亡詩社》:勇敢的心孤獨前行,沉默的人從不妥協
    《死亡詩社》作為一部1989年拍攝的電影,又被譯為《春風化雨》。講述了一個在美國男子貴族中學發生的故事。豆瓣評分9.1分,62屆獲得三項奧斯卡提名,並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但是這些並不足以概括這部電影的美。
  • 《死亡詩社》:究竟是哪一種教育,澆滅了年輕人心中的火種?
    文/小杜"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這是英國詩人惠特曼的詩句,也是《死亡詩社》的開篇之辭。及時行樂",這句話不停地出現在同學們的腦海中,在基廷提到死亡詩社時,尼爾大受觸動。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了重建死亡詩社的想法,在一個夜晚,同學們在熄燈之後悄悄溜出宿舍,在樹林中穿行了很久之後,他們到達了一個枯寂的山洞,重新點燃光芒,死亡詩社重建了。死亡詩社的重生,恢復的不僅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唱詩之地,更是學生心中對真理、自由、理想的無限嚮往與渴求。
  • 生命意義需要真我追尋-《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30年前美國一部關於教育理念的電影,評分一直處於9.0以上。根據電影內容推斷,電影講述的1959年基汀老師打破貴族名校威靈頓預備學院以往陳舊沉穩教學風格,教育學生通過追尋真我自主意識,反思人生意義,並遵循本心,追求心中希望的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概述時隔30年,《死亡詩社》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一直處於最佳風評。
  • 《死亡詩社》其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美】亨利·戴維·梭羅前段時間,我有幸欣賞了一部優秀的影片《死亡詩社
  • 電影《死亡詩社》告訴我們要掙脫思想的牢籠,追求生命的真諦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等主演的勵志電影。影片主要講由羅賓主演的基廷老師用自己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帶領學生追尋生命的意義,找尋自我的故事。然後他讓同學們一個一個站上講臺,嘗試和他一樣,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同時,他也對這些孩子們說:「同學們,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等待得越久才開始,你找到自己聲音的可能性就越小。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掙脫出來。」
  • 《死亡詩社》豆瓣9.1:真正的教育,是激勵青年「自我覺醒」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一所貴族高中的故事。將觀眾拉回那個在學校的教條之下,青春無處安放的年代。面對「分數至上,熱情居後」的教學宗旨,孩子們只能在高亢的口號夾縫間求得心靈的存活。然而,《死亡詩社》叩問心靈,生命本該如此嗎?
  • 《死亡詩社》詩歌就是生命力
    它們是我們生命力量的源泉,遠古的先民們,早就發現我們可以從詩歌、吼叫與舞蹈中獲取力量。時間久了,大家都忘記了它的本來面目。可如果想要找回它,倒也不難,一部電影足以讓你找回它的。1989年6月2日,在加拿大的多倫多上映了一部影片,名字叫《死亡詩社》。
  • 從《草葉集》創作震蕩,看《死亡詩社》非正統教學對人成長的張力
    如果說有哪部電影讓我念念不忘百看不厭,《死亡詩社》當屬其一。這部電影觸痛了太多人的渾噩與逃避,重塑了太多人的生命態度與價值追求,包括我。事實上,《死亡詩社》也是很多觀影者的人生燈塔,指路過無數混沌無光下的柳暗花明。值得注意的是,《死亡詩社》中大量引用了沃爾特·惠特曼在《草葉集》收錄的詩句。事實上,惠特曼所展現出來的,對傳統詩歌對稱性及韻律的無所顧忌和創新精神,出版當年就在文壇掀起了創作震蕩,一如基汀非正統的教學模式給腐朽的威爾頓貴族學校帶去的議論紛紛。
  • 教師節這天,重溫電影《死亡詩社》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回味一部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死亡詩社》,為這個特殊的節日添上一份別致的溫暖吧!《死亡詩社》是一部講述師生情的影片,在豆瓣電影評分9.0。他通過獨特的教學方式,讓年輕的學生們知道生命的意義。他通過一切方式,讓學生們不要墨守成規。 他教學生們站到桌子上,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訴他們不要一味服從,一味地按照既定的規則來生活。
  • 電影賞析《死亡詩社》:不敢直面的人生,不敢追逐的夢想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這是一部有關成長的影片。我個人比較喜歡《死亡詩社》這個譯名,《春風化雨》的重點僅在基廷老師身上,讚揚的是基廷老師引導孩子們為愛、為自由、為人生的精神。而《死亡詩社》是基廷老師在學生時代組建的一個秘密團體。
  • 《死亡詩社》其一: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能引起你對「人」思考的電影——《死亡詩社》。 緊接著,學生們找出了基丁老師在校期間的檔案,知道了他曾是死亡詩社的一員,於是一群學生開始猶豫是否重新成立死亡詩社分部。 影片的第一次升華便由此開始,學生們終於決定,重新恢復死亡詩社分部。
  • 《死亡詩社》——浪漫主義的悲劇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在一所嚴格而又刻板的預備學校中,一位新來的老師基丁,作為這所學校曾經走出的優秀畢業生,立志於用自由的教學理念去改變學生,鼓勵他們成為自由思考者的故事。因此,一個自由思考者所做出的決定,絕不是及時行樂的,絕不是魯莽不顧後果的(因為魯莽的行為只會招致更大的悔恨),而應該是深思熟慮又絕不猶豫,時刻以生命作為跨度去思考,從死亡中吸取精華,非是如若不做,便會抱憾而終,非是只有做了,生命才因此而與眾不同。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喬西·查爾斯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美國上映,於1990年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影片講述了1959年,故事發生在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學院。
  • 《死亡詩社》:自殺的孩子,你的死能喚醒誰?
    禪說電影(ID:chanshuodianying),不一樣的角度看電影。《死亡詩社》,這部上個世紀的美國經典電影(豆瓣評分9.1,至今仍舊排名TOP100,曾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美國教育存在的重大問題,而時隔近三十年後,它反映出的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中國式教育的現狀。
  • 豆瓣評分9.2《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自殺?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這是電影《死亡詩社》中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兩種對立的教育理念,儘管並沒有絕對的對立性,但無形中一方會弱化另一方,就好比權威型家長,在給孩子規劃好道路後,孩子自我思考和選擇的餘地就變得很小了。《死亡詩社》(1989年上映)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2,電影內容頗具教育意義,對家長以及孩子來說都值得一看。
  • 《死亡詩社》:敢於談死亡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若想走出這「恐」,不妨看看老電影——《死亡詩社》。不要被它的名字嚇跑!不是驚悚片,恰恰相反。於是,另一條道路出現了……面對歷屆校友的照片牆,展開「死亡」話題:曾經無比榮耀的生命,如今化為塵土。知死而生,才能明白「生」的意義。
  • 《死亡詩社》: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也許很少有人在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的時候有我那樣的驚愕和感慨,驚愕的是原來在一個作為自由象徵的國家裡,教育也曾經如此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