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等主演的勵志電影。影片主要講由羅賓主演的基廷老師用自己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帶領學生追尋生命的意義,找尋自我的故事。
開學第一課,基廷老師的上課方式獨樹一幟。他沒有在課堂上課,而是帶領學生去校史館,讓他們看走廊上從先輩們的照片,讓大家感受到生命只在彈指一揮間,要好好把握當下,讓自己的生命與眾不同。
「《勸少女們珍惜時光》及時採拮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基廷老師借用詩句,告訴同學們現實是殘酷的,時間從來不會等人。
尼爾得到了啟發。有一天,他發現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演戲。於是他報名了戲劇表演,並獲得了主角。其實這個決定對於尼爾來說很不容易,父親一直希望他學醫,專心學習考上哈佛。尼爾一直扮演著乖兒子的角色,從來不忤逆父親的話。可是「把握當下」在他的心裡發芽了,他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活得更精彩。
《莊子 知北海》裡寫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從古至今,我們都知道人的一生極其短暫。沉溺過往毫無意義,只有努力的把現在的每一天過好,未來才可期。這短短的光陰中,其實本沒有什麼意義,意義都是我們努力活出來的。
剛上第一章內容,基廷老師就讓同學們把書撕了。即使放到現在,這也是一個駭人聽聞的行為。為什麼要撕書?基廷老師想讓同學們用自己的方法去學習詩歌,而不是面對枯燥無味的書本。
人們相信權威,甚至有些人迷信權威,認為權威的東西不會有錯。其實我們很可能被自己的大腦騙了。大腦有個特點,傾向於尊重並且信任權威。即使這個權威不一定是真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聽過公開課,如果這個老師PPT裡帶上很多高大上的頭銜,你是不是會聽得更認真,更配合?這種權威暗示是一種不易覺察的「洗腦方式」,如果讓權威暗示進入我們的大腦,它將會影響我們今後的想法。
老師也是人,有思維的局限和知識的不足,並不是所有的話都正確。書上的學習方法只是參考,你學了但是沒用,並不是你的問題,也許只是不適合你。新聞報導追求客觀事實,但是也會受政治、網絡效果的影響。在信息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帶著尊重權威,但懷疑權威的態度去生活。明朝思想家陳獻章曾說過: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基廷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站上講臺,並告訴同學們他看到了窗外不同的風景。然後他讓同學們一個一個站上講臺,嘗試和他一樣,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同時,他也對這些孩子們說:
「同學們,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等待得越久才開始,你找到自己聲音的可能性就越小。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掙脫出來。」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很早給了我們啟示,要從不同的視角看事物。同一個問題,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同時也鍛鍊了你的思維,開闊了你的視野。一個朝代的滅亡,如果只是從政治的角度去看待,就很片面。而從政治、經濟、文學、歷史等各個角度去看,會發現原來這麼有趣。我們要學會換角度看問題,這樣能得到更多不同的解決方案。
基廷老師說「找到自己的聲音」,引導同學們尋找自我。這個自我也許是夢想,因為有夢,所以我們才如此不平凡。追夢的過程中,也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迷迷糊糊的活著。閉上眼睛,想想什麼能讓你開心,即使再累也不放棄,那或許就是你想要的東西。
「我們都有一種被接納的需要。但你必須相信你的信仰獨一無二,獨屬於你。」基廷老師說。此時他正在戶外讓同學們走路,三個同學一起走路從各自不同的姿勢,走成了統一的步伐。簡單的例子,讓同學們感受到獨立思考,不盲從的道理。
別人說什麼,你就覺得是什麼;別人做什麼,你也做什麼。雖然這樣很舒服,不需要任何腦力,但是卻喪失了自己的思考,對事物沒有自己的判斷。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他們才能在大眾中脫穎而出。
什麼是獨立思考?真正的獨立思考,是一個理解事物、深入思考,表達意見的完整過程。
怎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呢?張忠謀說,一個是態度問題,要有批判性思考的態度,不要別人講什麼就信什麼;第二是視野問題,「獨立思考也要看你有多少數據,如果你看的東西很少,那你獨立思考的材料也很少」;「聽的多、看的多,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強,任何一件事你會聽到兩面、三面不同的結論,那你獨立思考的材料也多了」。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獲得深刻,汲取所有生命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未活過。」梭羅的詩句寫在基廷老師書的首頁,這也是基廷老師一直身體力行貫徹的教學宗旨。
《死亡詩社》向死而生,帶領電影裡的同學們和電影外的我們一起追尋生命的意義,活得更自由!
圖片來自網絡
我是,歡迎關注,一起看好看的電影,讀有益的書,終身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