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死亡詩社》告訴我們要掙脫思想的牢籠,追求生命的真諦

2020-09-10 胖橘書影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等主演的勵志電影。影片主要講由羅賓主演的基廷老師用自己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帶領學生追尋生命的意義,找尋自我的故事。

抓住時間,讓你的生命與眾不同

開學第一課,基廷老師的上課方式獨樹一幟。他沒有在課堂上課,而是帶領學生去校史館,讓他們看走廊上從先輩們的照片,讓大家感受到生命只在彈指一揮間,要好好把握當下,讓自己的生命與眾不同。

「《勸少女們珍惜時光》及時採拮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基廷老師借用詩句,告訴同學們現實是殘酷的,時間從來不會等人。

尼爾得到了啟發。有一天,他發現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演戲。於是他報名了戲劇表演,並獲得了主角。其實這個決定對於尼爾來說很不容易,父親一直希望他學醫,專心學習考上哈佛。尼爾一直扮演著乖兒子的角色,從來不忤逆父親的話。可是「把握當下」在他的心裡發芽了,他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活得更精彩。

《莊子 知北海》裡寫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從古至今,我們都知道人的一生極其短暫。沉溺過往毫無意義,只有努力的把現在的每一天過好,未來才可期。這短短的光陰中,其實本沒有什麼意義,意義都是我們努力活出來的。

不折服於權威,用自己的方式學習

剛上第一章內容,基廷老師就讓同學們把書撕了。即使放到現在,這也是一個駭人聽聞的行為。為什麼要撕書?基廷老師想讓同學們用自己的方法去學習詩歌,而不是面對枯燥無味的書本。

人們相信權威,甚至有些人迷信權威,認為權威的東西不會有錯。其實我們很可能被自己的大腦騙了。大腦有個特點,傾向於尊重並且信任權威。即使這個權威不一定是真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聽過公開課,如果這個老師PPT裡帶上很多高大上的頭銜,你是不是會聽得更認真,更配合?這種權威暗示是一種不易覺察的「洗腦方式」,如果讓權威暗示進入我們的大腦,它將會影響我們今後的想法。

老師也是人,有思維的局限和知識的不足,並不是所有的話都正確。書上的學習方法只是參考,你學了但是沒用,並不是你的問題,也許只是不適合你。新聞報導追求客觀事實,但是也會受政治、網絡效果的影響。在信息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帶著尊重權威,但懷疑權威的態度去生活。明朝思想家陳獻章曾說過: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從不同的視角看事物;尋找自己的聲音

基廷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站上講臺,並告訴同學們他看到了窗外不同的風景。然後他讓同學們一個一個站上講臺,嘗試和他一樣,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同時,他也對這些孩子們說:

「同學們,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等待得越久才開始,你找到自己聲音的可能性就越小。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掙脫出來。」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很早給了我們啟示,要從不同的視角看事物。同一個問題,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同時也鍛鍊了你的思維,開闊了你的視野。一個朝代的滅亡,如果只是從政治的角度去看待,就很片面。而從政治、經濟、文學、歷史等各個角度去看,會發現原來這麼有趣。我們要學會換角度看問題,這樣能得到更多不同的解決方案。

基廷老師說「找到自己的聲音」,引導同學們尋找自我。這個自我也許是夢想,因為有夢,所以我們才如此不平凡。追夢的過程中,也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迷迷糊糊的活著。閉上眼睛,想想什麼能讓你開心,即使再累也不放棄,那或許就是你想要的東西。

不盲從,學會獨立思考

「我們都有一種被接納的需要。但你必須相信你的信仰獨一無二,獨屬於你。」基廷老師說。此時他正在戶外讓同學們走路,三個同學一起走路從各自不同的姿勢,走成了統一的步伐。簡單的例子,讓同學們感受到獨立思考,不盲從的道理。

別人說什麼,你就覺得是什麼;別人做什麼,你也做什麼。雖然這樣很舒服,不需要任何腦力,但是卻喪失了自己的思考,對事物沒有自己的判斷。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他們才能在大眾中脫穎而出。

什麼是獨立思考?真正的獨立思考,是一個理解事物、深入思考,表達意見的完整過程。

怎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呢?張忠謀說,一個是態度問題,要有批判性思考的態度,不要別人講什麼就信什麼;第二是視野問題,「獨立思考也要看你有多少數據,如果你看的東西很少,那你獨立思考的材料也很少」;「聽的多、看的多,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強,任何一件事你會聽到兩面、三面不同的結論,那你獨立思考的材料也多了」。


結語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獲得深刻,汲取所有生命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未活過。」梭羅的詩句寫在基廷老師書的首頁,這也是基廷老師一直身體力行貫徹的教學宗旨。

《死亡詩社》向死而生,帶領電影裡的同學們和電影外的我們一起追尋生命的意義,活得更自由!

圖片來自網絡

我是,歡迎關注,一起看好看的電影,讀有益的書,終身學習成長~


相關焦點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不久之後,尼爾在學校圖書館裡意外發現了一本刊登著基廷簡歷的威爾頓年鑑,發現了基廷「死亡詩社」的秘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著優美的詩句,他們在這裡扭動著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著青春生命的激情。威爾頓學校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的變化中也接踵而來。
  • 生命意義需要真我追尋-《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30年前美國一部關於教育理念的電影,評分一直處於9.0以上。根據電影內容推斷,電影講述的1959年基汀老師打破貴族名校威靈頓預備學院以往陳舊沉穩教學風格,教育學生通過追尋真我自主意識,反思人生意義,並遵循本心,追求心中希望的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概述時隔30年,《死亡詩社》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一直處於最佳風評。
  • 育兒角度解析電影《死亡詩社》:別讓「教條」禁錮了年輕的生命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豆瓣9.1分的經典電影——《死亡詩社》,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以為是不是高分驚悚恐怖片魔幻片,也有很多人被它的名字&34;,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其實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電影。題材也很普通,是關於一群學生和一位老師的故事。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會發現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電影卻蘊含著非常深刻且引人發省的教育道理。
  • 《死亡詩社》跪著的靈魂,永遠長不出站著的思想
    電影中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繁重、壓抑、枯燥,而到了基汀老師的英語課,卻是另一番景象。基汀吹著口哨走進教室,他讓學生們叫他「船長」,帶著他們聆聽死者的聲音。他借用死者的口吻告訴學生們:「Seize the day,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 電影賞析《死亡詩社》:不敢直面的人生,不敢追逐的夢想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這是一部有關成長的影片。我個人比較喜歡《死亡詩社》這個譯名,《春風化雨》的重點僅在基廷老師身上,讚揚的是基廷老師引導孩子們為愛、為自由、為人生的精神。而《死亡詩社》是基廷老師在學生時代組建的一個秘密團體。
  • 《死亡詩社》:勇敢的心孤獨前行,沉默的人從不妥協
    《死亡詩社》作為一部1989年拍攝的電影,又被譯為《春風化雨》。講述了一個在美國男子貴族中學發生的故事。豆瓣評分9.1分,62屆獲得三項奧斯卡提名,並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但是這些並不足以概括這部電影的美。
  • 用教育學理論評析《死亡詩社》
    《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初戀五十次》等等都是在語音室看的,卻沒有看《死亡詩社》,因為我一直以為是恐怖片。如果我10年前就看了這部電影,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想法吧。 沒事,老師電影還有第二個套路,這班人一定是死讀書,主角老師要幫他們領悟學習的真諦
  • 《死亡詩社》豆瓣9.1:真正的教育,是激勵青年「自我覺醒」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一所貴族高中的故事。然而,《死亡詩社》叩問心靈,生命本該如此嗎?在一期《朗讀者》中,董卿曾動容地說道:「說到生命,你們會想到什麼呢?四季交替,生死輪迴,一個你愛他如生命一般的人,或者,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 豆瓣9.0《死亡詩社》:在平靜中絕望,人要怎麼活才算真的活過?
    《死亡詩社》是澳大利亞導演彼得·威爾的名作,首映於1989年,曾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以及第47屆美國金球獎等多項國際大獎。電影改編自美國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的男子預備學校的真實故事。這部經典影片的經典之處在於,時間在流逝,然而影片中傳遞的思想時至今日依然深深擊打著人們的心靈!
  • 如何評價死亡詩社?
    答|百度派 @周夢賢《死亡詩社》——一首與死亡無關的詩歌。(摘錄自電影)關於詩歌為什麼要讀詩和寫詩?我們理所當然要學會自己思考,學會欣賞文字和語言。(摘錄自電影)在學院黑暗陰森的夜晚,他們就像是只在夜晚出現的智者,在某個秘密的山洞,掀開一場關於詩和生命的探討,這就是——死亡詩社。
  • 《死亡詩社》其一: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重逢,當然要有一些特殊的東西帶給大家,畢竟「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能引起你對「人」思考的電影——《死亡詩社》。似乎一談起死亡,人們就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避諱。而影片剛開始出現的卻是開學典禮,一群充滿生機、朝力、夢想的年輕人,似乎他們和「死亡」這個詞,是風馬牛不相及,所以我很快便「融入了這群年輕人」的激情當中。影片隨後提出了這個全美名校的四大「支柱」:傳統、榮耀、紀律和優秀,它們就像傳統的帝王一樣,將學生的思想牢牢地束縛起來,不容他們有任何除了上大學以外的猶豫。
  • 《死亡詩社》:比把控一切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
    《死亡詩社》的主題是」自由意志的覺醒「,卻被看成是誘導孩子叛逆,甚至自殺。父母總害怕孩子走上彎路、歪路,染上不良惡習,所以總期望把有害的思想革除在外,避免孩子接觸到,還會給孩子規劃好一切,我理解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小心翼翼,卻不認同這種小心翼翼,有時候,比起掌控一切,父母更應該學會適當放手。
  • 《死亡詩社》:究竟是哪一種教育,澆滅了年輕人心中的火種?
    文/小杜"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這是英國詩人惠特曼的詩句,也是《死亡詩社》的開篇之辭。及時行樂",這句話不停地出現在同學們的腦海中,在基廷提到死亡詩社時,尼爾大受觸動。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了重建死亡詩社的想法,在一個夜晚,同學們在熄燈之後悄悄溜出宿舍,在樹林中穿行了很久之後,他們到達了一個枯寂的山洞,重新點燃光芒,死亡詩社重建了。死亡詩社的重生,恢復的不僅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唱詩之地,更是學生心中對真理、自由、理想的無限嚮往與渴求。
  • 從《草葉集》創作震蕩,看《死亡詩社》非正統教學對人成長的張力
    如果說有哪部電影讓我念念不忘百看不厭,《死亡詩社》當屬其一。這部電影觸痛了太多人的渾噩與逃避,重塑了太多人的生命態度與價值追求,包括我。我夢想過,這已知的短暫的生命的目的和本質,是為了那未知的永久的生命構築和確定一個身份。在電影《死亡詩社》中,基汀也試圖啟發學生關注時間對生命拓展的重要性。在第一堂課上,基汀不是直奔課本開始滔滔任教,而是先帶學生們參觀校史館,向他們鋪陳思想應該在行動之前的價值排序。
  • 《死亡詩社》——浪漫主義的悲劇
    「而對於一個人的生活而言,要思考的最首要的問題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最原始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又要去向何方?其實也就是生命的差異。在這個世界,姓名相同的人都有成千上萬,而我們終會死去,僵硬,成為蠕蟲的食物。那我們的生命因為什麼而區別於他人?
  • 《死亡詩社》:思想上的浪漫主義與生活中的現實主義之間的衝突
    所以當我看到《死亡詩社》影片主要情節介紹及大體觀賞體驗這部電影大致內容講的是一位中學詩歌老師鼓勵他的學生追求內心自由的青春勵志故事。光看介紹就覺得這是一部情節沒有多大起伏的電影。影片《死亡詩社》中採用不同的鏡頭語言的變換運用來表現人物和敘說故事。在電影開頭部分多次運用大場景拍攝手段,將影片的氛圍襯託了出來向觀眾交代了故事背景,如開場時校長在教堂內的開學致辭,一下子將整個故事背景交代清楚,接著是一個較小的課堂環境,在大家上基丁先生的英文課之前。
  •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成員
    然後到父親辦公室找到槍,結束了自己的和生命。最後的尼爾到這裡我們回頭看尼爾,才發現他一直處於絕望的境地當中,只有父親原本的承諾的自由是自己的希望。換學校不僅有十年的時間,而且要離開現在的詩社。在室友尼爾看來這都是小事,尼爾強拉託德做死亡詩社的記錄員,然後拿著託德自己寫的詩大聲朗誦。在基汀船長的念詩課上,基汀老師用激將法讓託德喊出了自己心中的心魔。原本不敢於表達的託德認為沒有人會聽他說話,在大聲喊出以後發現原來說話喊出來這麼簡單。
  • 《死亡詩社》:一句翻譯「及時行樂」,並非電影傳達的真實理念!
    他告訴他們詩社的事,他支持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活在當下」是他說給學生們的。他給他們黑色的生活撕開一道口子,有人去大膽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有人打開自己的心扉,有人發現自己熱愛演戲,Neil最後還是順利完成了他的戲劇演出。男主Keating代表的只是極少數先進分子,但這少部分人的壯舉終究會被體制的洪流所衝走。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在學校的普通班級中有一位英語老師基廷,他提倡自由思想,用獨特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們打破常規教條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他要求學生們撕掉課本,重拾內心的真實情感。他以詩歌、音樂、運動、和深厚的學識,撼動一顆顆真誠的心靈,激勵每個學生發出自己內心的聲音,及時行樂。
  • 《死亡詩社》其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美】亨利·戴維·梭羅》,通過觀看這部影片,我對中美教育觀念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應試教育並不是中國的獨特產物,在一向高舉著自由主義大旗的美國,封閉式教育依然有著豐沃的生存土壤,權威對思想的控制,家長對孩子未來的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