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看到電影中的一句翻譯,與自己的理解有些出入,在搜索之後,在此作一更正。「Carpe diem,seize the day,boys,make yourlives extraordinary。」
在電影中被譯為「及時行樂」,這是錯誤的,這句話的本意是:珍惜時間,把握當下,努力使你們的生活超越平凡。之所以作此更正,是因為不想讓更多的人因為電影的影響而真的相信什麼所謂的「及時行樂」。這是錯誤的,也並非電影傳達的真實理念。
其次,電影一開始,Neil在他父親的壓力下,輕易地選擇放棄自己的課外活動。「Yes,sir .」似乎是常態。但是,學校來了一位新的英語老師,他教他們什麼是詩,他讓他們撕掉書本的序言,他讓他們站到桌上換個角度看世界。
他告訴他們詩社的事,他支持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活在當下」是他說給學生們的。他給他們黑色的生活撕開一道口子,有人去大膽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有人打開自己的心扉,有人發現自己熱愛演戲,Neil最後還是順利完成了他的戲劇演出。
男主Keating代表的只是極少數先進分子,但這少部分人的壯舉終究會被體制的洪流所衝走。這體制仿佛一個帶刺的鐵籠,如果我們蜷縮迴避,就能減少傷害,若想反抗便會滿身傷痕,而又無奈而終,得到的是留給後人的一句苦澀的建議:放棄吧,沒用的,也是為了你自己好。
其實對於Keating本人,他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是調節得很好的。他在Charlie用電話那招說「上帝說應該讓女孩子上威爾頓」出事後,他對Charlie說,有時候需要大膽,但有時候需要小心的。
他說他不喜歡Charlie用這種方式表達carpe diem。如果Neil沒死,只是和他父親吵翻或是怎樣,只要不死,我想Keating也是會對Neil說類似的話。只是我覺得Keating說這些話的時候說的不夠直接,不夠多。
沒能讓這種明智的妥協在他們的思想裡泛起漣漪。Neil在即將演出的時候跟Keating的那場談話,就是Neil說他爸爸出差去芝加哥了的那場談話。Keating的表情其實有些「裝」。他好像看出來Neil在撒謊,他好像隱約感到一絲絲的不安,但又不好破壞了Neil的興致。
他肯定也沒有想到Neil會如此的極端,在Neil父親拽Neil回去的時候,本來同學還想和Neil一起慶祝一下,但Keating攔住了。說別讓事情變得更糟。我覺得Keating最大的問題就是,教會了他們踩油門,卻沒及時教他們踩剎車。
另外整部電影的基調都是沉穩的,沒有特別跌宕起伏的轉折,就像電影中的第一堂課,看似極其普通的一堂課,當你回過神來,發現它傳達的力量已經深深地撼動了你。我想說的也正是這種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復的,深沉的力量。
對於Neil的死,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學校的逼迫下做偽證去詆毀他們共同喜歡的老師,所以Keating老師不得不離開學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Keating走出教室時,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像Keating教他們的那樣站在桌子上高呼惠特曼的詩,caption,my caption,Keating微笑著離開學校。
不能否認,Keating是成功的,儘管他要離開學生,但是他的學生已經領悟到了他所要教會他們的。看完這部電影我也試著像裡面的學生一樣,站在椅子上嘴裡說出caption,my caption.確實有不一樣的感覺。
最後,電影中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靦腆的男孩站在講臺上被船長以他的方式,來激起男孩內心中最初的想法。一切是沒有被束縛的想法,卻贏得了滿堂喝彩。
這一刻激起我強烈的共鳴。整個電影都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為中心,講述了在一個類似于衡水教育模式的高中,出現了船長這樣注重開發人最深的潛能,不受現實的束縛的老師。
讓一夥同樣有興趣的人聚集一起組織了死亡詩社。而學生的父母和學校就像現實裡的枷鎖,牢牢困住他們,上大學才是唯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