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是一部講述師生情的影片,在豆瓣電影評分9.0。
故事發生在1959年一所原本相當平靜有著傳統教育榮譽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這所學校的以「傳統 (Tradition)、紀律(Discipline)、榮譽(Honour)、卓越(Excellent)而著稱。
但是,這麼一所家長們都趨之若鶩的學校,在學生心目中卻是:「嘲弄(Travesty);恐怖(Honor);頹廢(Decadence);排洩(Excrement)」
有一天,學校來了一位新老師John Keating。正是因為他的到來,給這所崇尚古風、傳統,權威的學校帶來了一股生氣。
John Keating巧妙地教給學生們另外一種體驗生活的方式,他啟發他們,努力使他們自己獨立思考,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最隱秘的願望充分發展,獲得人生的成功。
他通過獨特的教學方式,讓年輕的學生們知道生命的意義。他通過一切方式,讓學生們不要墨守成規。
他教學生們站到桌子上,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訴他們不要一味服從,一味地按照既定的規則來生活。
他引領學生擺脫了傳統思維方法的束縛,喚醒他們心中的激情和欲望。
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學生被John Keating的人生哲學和反成規的教學方法攪得心緒不寧。
一些學生被迷惑了,另外一些遲疑不決,最勇敢的學生們願步其後塵,毫不猶豫地重建秘密社團「死亡詩社」。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
但是故事的結局,讓人非常沉重。
心靈開啟的學生尼爾,在參加完《仲夏夜之夢》的表演後,和父親爆發了最後的一場戰爭。
終於在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尼爾在自家的地下室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John Keating老師也因為該事件,最後被學校開除。
影片的最後,當John Keating老師收拾好他的行李,準備背負著罪名離開時,
膽小、內向、甚至不敢在眾在面前說話的託德勇敢的站了起來,他率先帶領大家站在課桌上,望著老師的背影,勇敢的喊出了:
Oh, captain, my captain
(啊,船長,我的船長)
這些學生用行動證明了自己,證明了John Keating 老師帶給他們的改變和成長!
在傳統的威爾頓學院存在著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學校教育模式,一種是以壓抑束縛和安排服從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另一種是以John Keating老師為代表的,以啟發誘導和自由思考為主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不是簡單的文化傳承,而是對人的靈魂的喚醒。
John Keating老師一直在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獨立思考,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發展,進行著愛與靈魂的教育工程,成為孩子們生命靈魂的喚醒者。
第一節課上,基廷老師吹著口哨走出課堂,讓孩子們來到大廳畫像處,讓皮茨為大家朗誦詩歌《勸少女們珍惜時光》,勸誡孩子們「及時採擷你的花蕾」,隨即說出拉丁語「卡匹迪恩」,意為「seize the day」(可譯為「及時行樂」或「把握當下」)。
他讓孩子們湊近看牆上已經逝去的偉人的照片,傾聽他們留下的聲音,自己悄悄地說出「卡匹迪恩,seize the day,boys,讓你的生命與眾不同」。
這不是書本知識的教學,這是關於珍惜時光、珍愛生命、尋找人生意義的教育,這也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教育不是讓孩子們淪為書本和知識的奴隸,而是通過學習學會生活、學會思考,讓「人」真正成為「人」。
John Keating老師帶著孩子們撕書,啟發他們:
「讀書的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想,想想你怎麼看。」
「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這樣的教學互動和啟發式教學中,他讓孩子們明白要敢於獨立思考,不要囿於他人的觀點。
事實上,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已經習慣了接受他人的觀點,把書本知識奉為圭臬。
學校和老師在升學率的壓力下,也慢慢把課堂變成像學生灌輸知識、訓練做題能力的場所,我們慢慢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忽視了個性發展。
當John Keating 老師讓三個學生在院子裡行走,其他人為他們鼓掌打節奏時,三個人的步調慢慢變得一致起來,就連大家鼓掌的節奏也變得一致,
「不知你們注意沒有,每個人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自己的節奏。「
我們都有一種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們必須堅信自己的信仰是獨特的。
「我希望你們也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調,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
傳統的學校教育讓學生們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順從和在意別人的看法,阻擋了孩子們前進的步伐,基廷老師讓孩子們重新找到自己曾經擁有但漸漸被磨滅的個性、想法與夢想。
教育者所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機械呆板的物。既然是人,就是有主體性、有個性、有獨立思維的人,教育的最終結果不是磨平孩子們的稜角,消除其個性,恰恰相反,學生的差異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真正的教育正是要發現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個性優勢,引導其充分發展,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
影片的最後尼爾自殺,讓人唏噓不已。
尼爾一直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順從地走著父母為他規劃的人生之路。他的學習成績優秀,按照父親的要求參加各種學習小組,辭去校報編輯的職位。
他在父親面前是如此唯唯諾諾,連自己也覺得懦弱。
在基廷老師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下,他看到了希望,明白了心中所想。他想要成為一名演員,當他看到《仲夏夜之夢》的試演通知時,他激動地在宿舍裡上躥下跳,「這是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管我爸同不同意」。
即便尼爾的演出大獲成功,父親仍然命令他「你要上軍校,你要去哈佛,你要成為一個醫生。」在父親的安排和責問下他無能為力,他明白自己只能在家人面前扮演乖巧聽話的角色。最後他只能以自殺的方式去反抗父母,讓人悲痛不已。
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夢想。就像尼爾的父親說的那樣,「你有很好的機會,我做夢都沒想過的好機會,我不會讓你錯過。」
又有多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爸爸媽媽有著和尼爾父親同樣的想法,做著同樣的事情呢?
我們常常寄託了很多的希望在孩子身上,甚至我們希望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幫助他們完成人生。
當我們為孩子們規劃好人生之路後,孩子們就只在父母劃定的圈子裡轉來轉去,慢慢地,也就習慣了順從。
可是父母真的能為孩子決定一切嗎?
在壓抑和專制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從來沒有享受過「做自己」的快樂,但凡他們想要在被操控的生活中,尋找一點自由的時候,很可能就會做出不計後果,失去理智的行為。
這部影片給了為人父母和為人師表的我很多思考和觸動。
一方面,家庭教育是愛的教育的開端,父母的言行舉止、性格特徵、文化程度、教育理念、教養方式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造成影響,只有兼具愛與民主的家庭教育才能對孩子產生積極健康的影響。
另一方面,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靈魂的塑造者。儘管現代的知識是如此豐富和多樣,儘管學習知識的動機或意圖是那麼的多元或功利,儘管教育越來越現實地受利益所控制。
但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激發生命的力量,讓鮮活的靈魂去體察、體驗、體悟真正美好、高尚、完美的事物,讓每一個生命獲得屬於他的最高的價值和最深刻的意義。
恐怕很少有一部教育類電影能像 《死亡詩社》這般,如此打動人們的情感並引發人們思考。電影裡有很多細節觸動人心,值得每一位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仔細觀看和揣摩。
本文作者:桑妮
歡迎轉發和分享,文中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