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自殺的孩子,你的死能喚醒誰?

2021-02-08 聽烏實說晚安

作者:素說

文章來源:禪說電影(ID:chanshuodianying),不一樣的角度看電影。

本文已獲授權


19歲的女孩遭遇老師猥褻而跳樓自殺,圍觀群眾不救反而起鬨?

高考成績公布,他選擇了自殺,留下遺書:我的屍體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

14歲男孩不堪父母爭吵跳樓自殺,婚姻裡的痛苦,怎麼由孩子來買單.

...

近來,幾則孩子自殺的新聞,再次將人們對「教育」、「高考」等問題的爭論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自殺已經成為中國十五至三十四歲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而5歲-24歲年齡段自殺的人數和比例,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為什麼?在這個呼喚夢想、相信夢想的時代,為什麼如此多孩子在他們的花樣年華,選擇了呼喚死亡、相信死亡?


我們已經做過了太多社會化數據分析,比如:學習壓力過重佔第一位(45.5%),其次為早戀(22.7%),父母離異(13.6%);


我們也已經進行太多的全面發展與改革,比如:現代化教育、素質化教育、產業化教育;

但是,有誰追問過,當每一起真真切切的自殺事件發生後,孩子的父母做了什麼?孩子的老師做了什麼? 


你以為每一位涉事的父母、老師、同學都會認真反思;你以為每一個鮮活生命消失一定會讓大家從此懂得生命的意義,然而,真的嗎? 



《死亡詩社》,這部上個世紀的美國經典電影(豆瓣評分9.1,至今仍舊排名TOP100,曾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美國教育存在的重大問題,而時隔近三十年後,它反映出的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中國式教育的現狀。


《死亡詩社》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因為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死亡」,而是更進一步的逼問:「即使孩子死了,又怎樣?」


孩子死了,是殘酷的事實,但更殘酷的事實是:

即使我們以「愛」和「教育」的名義親手逼死了孩子,我們依舊不懂得什麼是「愛」,我們依舊不懂得什麼是「教育」。

還記得中國的「衡水中學」、「黃岡中學」、「上海中學」?


《死亡詩社》講述的故事便發生在美國的頂尖中學——擁有75%常青藤大學升學率的威爾頓預備學院。


這是一所以高升學率和嚴格管理著稱的學校。


開學典禮上,校長讓學生們全體起立大聲背誦的,便是「傳統(Tradition);榮譽(Honour);紀律(Discipline);優秀(Excellence)」的校訓。


許多家長舍盡家財、費盡心思、託盡關係就是為了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指望著他們從此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成龍成鳳。


這與萬千中國式家長現在正在做的,可謂一模一樣。


尼爾的父親並沒有多少錢,也沒有多少背景,但這位父親還是拼盡全力將唯一的兒子——尼爾送進了威爾頓預備學院,指望著將來他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進入美國上層社會。


尼爾其實是外向、自信、乖張和熱情的,而且成績優異,但是剛開學,當父親得知他想要繼續校史年鑑的編撰計劃時,父親找到他,一句:「不行,等你上了醫科大學,你才自由,而在這之前,你必須聽我的,明白嗎?」尼爾便放棄自我,怏怏走回了寢室。


而這句「等你上了大學你才自由,在這之前你必須聽我的」,又是當下多少中國式父母的口頭禪?!


託德的家庭更加有實力,而且託德的哥哥正是威爾頓預備學院的畢業生,是全國優秀畢業生代表。內向、沉默、缺乏自信的託德一直生活在哥哥的陰影下。


當諾蘭校長握著託德的手,一句:「令兄是我們學校最出色的學生」,讓本來就壓抑的託德更是低下頭。


同樣的,這句「你看,別人才是最優秀的」,又是當下多少中國式老師和家長的口頭禪?!

然而,就是這群鮮活的年輕生命,就是這群站在典禮上喊出:傳統(Tradition);榮譽(Honour);紀律(Discipline);優秀(Excellence),歡迎來到威爾頓」的生命,當他們關上寢室的門;當校長、老師、家長統統不在;當他們可以自由叫喊時,他們自主起立,大聲喊出的,卻是:

「嘲弄(Travesty);恐怖(Honor);頹廢(Decadence);排洩(Excrement),歡迎來到地獄。」

沒錯,這才是學生心目中真正支撐這所地獄般學校的四大支柱;這才是學生認可的真相。


但是,這樣的叫喊,這樣的真相,只能發生在寢室裡。走出寢室的門,這群年輕的生命早已學會和校長、老師、家長一樣,戴上面具,活在校訓當中。


這樣矛盾而分裂的生活,隨著基汀老師(羅賓·威廉士飾)的到來,像破冰一樣,開始被一層層打破。


吹著口哨,哼著小調,夾著書本晃了一圈,居然走出了教室.


這便是基汀老師的亮相,學生們傻了,面面相覷,第一堂課,他們無所適從地跟隨基汀老師走出了教室,站到了校史陳列的櫥窗前。


櫥窗內,是這所學校多年前畢業生的合照,是一群同樣年輕過、夢想過、微笑過的生命,然而,這些生命都已經化為塵土,都在蹉跎歲月中變老、死去,只留下這些照片封存在記憶裡。


耳邊,基汀老師輕聲說道:站在這裡的每一個生命,都在不斷變老、走向死亡,聽聽櫥窗裡已逝的他們對你們的忠告吧:

 「Carpe Dien, Seize the Day, Make your life extraordinary」。

「抓住時光、抓緊時間,孩子們,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第一堂課,不是打雞血,而是讓學生看見「死亡」;


第一堂課,不是樹權威,而是告訴學生自己也畢業於這所地獄般的學校,但自己活過來了;


第一堂課,不是講知識,而是喊出了惠特曼寫給林肯的那首著名詩的開頭:

Oh, captain, my captain(啊,船長,我的船長)

然後問這群被壓抑的生命:如果你們有膽量,也可以叫我船長!


正是在那一刻,尼爾、託德、查理、諾克斯等這些年輕的生命,在冷漠中看見了稍縱即逝的年華;在懷疑中看見了只敢躲在寢室裡叫喊的自己;在矛盾中看見了自己正在被一步步分裂的生命。


「未知生,焉知死」,是的,而這群年輕卻卻被壓抑得早已死亡的生命,第一次在「死」中看見了「生」的意義,他們開始明白:「未知死,焉知生」。

「讓你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接下來,便是這位基汀老師以此為目標,用獨立特行的教學方法,喚醒著一個個僵死的生命,讓一個個自我重新綻放:

第二堂課,基汀老師打破知識局限:他將教課書上詮釋的,關於判斷詩歌優劣的方法批判得一文不值,並讓學生們用最極端(其實也是學生最喜歡)的方式——撕書,來徹底打破自己舊有的對「詩」的認知:

我們讀詩寫詩,非為它的靈巧。

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

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並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

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正是在這一課後,學生們開始對基汀充滿興趣,尼爾首先找到了基汀老師的學校檔案,發現了「死亡詩社」這一塵封的歷史。


當晚,尼爾便決定,和幾位同學一起重新建立「死亡詩社」。


學校熄燈之後,幾位學生在尼爾的帶領下,穿著鬥篷,乘著夜色,第一次唱出了心中的詩歌,第一次勇敢奔向自由...

第三堂課,基汀老師打破課堂局限:他讓從來只會在下面趴在桌子上聽課的學生,全都站了起來,走上老師的講臺,再站到老師的講臺上高高觀察四周,看見那從來未曾看見過的東西.

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

啊!自我!啊!生命!/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無可替代的存在

因為富有生命活力的戲劇在繼續

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正是在這一課後,膽小內向、一直不敢當眾說話的託德開始在自己的本子上寫下了「Seize the day(抓緊時間)」,並嘗試著寫下自己內心的詩歌;


而自信外向的尼爾終於發現了自己的夢想——戲劇,他第一次違反起父親的意願——醫生,釋放出自己內心湧動的那股力量.

第四堂課,基汀老師打破模式局限:他讓運動與詩歌完美結合,每一個奔向足球的學生,同時大聲念出那一句句詩歌:

啊,張飽帆於大海吧!

離開這死氣沉沉、不堪忍受的陸地!

離開這乏味的千篇一律的街道、人行道和房子,

離開這凝固不動的陸地,上船吧,

航行,航行,航行!

讓我今後的生活成為一首新的歡樂之歌!

跳舞、拍手、歡騰、喊叫、蹦呀、跳呀、打滾、搖擺,

做一個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碼頭。

正是在這一課後,諾克斯終於鼓起勇氣,向自己一見鍾情的女孩表白,並得到了一次參加派對的機會。同學們都很興奮,簇擁著諾克斯高喊著Carpe Dien(抓住時光);


即使在派對上被女孩的男友暴打後,諾克斯也沒有放棄,並最終贏得了女孩的心,同學們問他「怎麼做到的」,而終於釋放後的他淡淡的回道:「我只是做了我想做的。」

第五堂課,基汀老師打破自我局限:讓託德上臺讀自己的詩,託德試圖逃避,基汀便讓託德從一聲聲「Yawp」開始,引導託德一步步釋放內在的激情。最終託德在不知不覺中,向全班學生念出了自己的即興創作:

真理就像一條總是讓你雙腳冰冷的毯子,

你怎麼扯,怎麼拽,總也不夠,

踢也好,打也罷,它總也蓋不住我們,

從我們哭著降生,到我們奄奄一息,

他只會蓋住你的臉,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這是託德自己的詩,更是他自己的心。

基汀老師的第六堂課,打破的是紀律局限:他讓學生們停止在「一二一、一二一」的口號中集體邁步,而是選擇自己行走,走出自己的步伐與風格,並與他們分享: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正是在這一課後,大膽而充滿激情的查理自己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在校報上刊登了學校應當招收女生的倡議,並在那舉辦開學典禮的教堂裡勇敢挑釁了從來沒有人敢挑釁的校長;


也正是在這一節課後,當託德再次在生日當天,收到父母寄來的與往年生日禮物一樣的文具盒時,尼爾的話終於讓他狠狠的將文具盒甩出牆外,燦爛笑了,兩人從此不再是簡單的室友,而是精神上相互支持的夥伴.

從第一堂課到第六堂課,這是每個學生心靈的釋放,更是每個觀影者自己的心靈釋放,當你看到全科A的尼爾終於站上了戲劇舞臺,讓整個臺下為他掌聲雷動時,你同樣聽見了自己那顆跳動而年輕的心。


可是,自由從來要付出代價,解放也從來都面臨壓迫。


就在那一場《仲夏夜之夢》後,劇情急轉直下,終於有人按捺不住,敲響了自由的喪鐘。

來觀看《仲夏夜之夢》的,還有尼爾的父親。


站在劇場裡的父親第一次發現,自己原本聽話懂事的兒子居然偽造自己的同意書;自己原本答應去考醫生的兒子居然演起了戲劇.


盛怒之下的父親在演出結束後,在同學們為尼爾的歡呼聲中,將兒子帶回了家,命令道:明天起,你將離開威爾頓;明天起,你必須忘卻一切,去考醫科大學。


尼爾呼喊:你有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而當父親以更加嚴厲的口氣質問他:你能有什麼感受?絕望的尼爾默默坐下,說出了:Nothing.

在那一刻,這顆年輕的心便死了。


當晚,尼爾找出了父親的槍,扣動了板機.



是誰殺死了尼爾?

觀影的你一定會說,那還用問。


但是,你錯了,編劇的高明,正是在尼爾死後,讓我們看見了可悲的「人性」即使以「死亡」為代價去催促反省,還是依舊「可悲」。


是尼爾的父親嗎?

我們看見,尼爾的父親曾悲痛萬分的緊緊抱住自己兒子的屍體,哭聲撼動天地.


而第二天,這位父親便要求校方追查尼爾死亡一事,必須找出讓兒子選擇自殺的元兇,給自己、給家長一個交代;


是校方嗎?

我們看見,校長第一時間致信給所有家長,說明「我們一定會徹查」,緊接著,校長召開會議,所有曾經看不慣基汀老師與眾不同教學方式的老師,包括校長本人在內,看見了一隻替罪羊;


你會說,學生一定會站出在澄清啊?

我們看見,一個叫卡梅倫的學生不僅向校長告發了「死亡詩社」的存在,而且大聲鼓勵「死亡詩社」的成員們都去告發基汀老師,他大聲疾呼:「其實我們都是受害者,基汀才是害死尼爾的罪人,你們已經沒有辦法救他了,但是你們可以救自己。」 


你還會說,警察和眾多人們雪亮的眼睛,難道不會還原一個真相?

我們看見,除了膽大的查理因為打了卡梅倫而被勒令退學外,所有其他「死亡詩社」的成員,包括尼爾的室友、心靈夥伴託德,都在校長辦公室內,都在父母坐一旁的監督下,在那份供認基汀才是罪魁禍首的協議書上籤下了字。


最後的結論是:基汀老師害死了尼爾,「死亡詩社」害死了尼爾。


你一定會在心裡吶喊:還有另一個真相。

那不過因為你是一個觀影者,一個旁觀者。


如果你就是尼爾的父親,你會承認是自己害死了自己的兒子?


如果你就是校長,你會膽敢把一切推給家長,不給社會一個交代?


如果你就是尼爾的同學,你敢冒著從全美頂尖中學退學的危險,就是不再那份協議書上簽字?


這就是人性,這就是我們生存的現實。


一個年輕生命的死,喚起的不是「生」,而是一個團體的「靜默之死」。

影片最後,校長接替了基汀老師的課,而這時,基汀老師來收拾他的行李,準備背負著罪名離開.


講臺上,是催促著基汀快走的校長;

講臺下,是再次恢復僵死狀態的學生。


就在這時,那個最膽小、最內向、甚至不敢在眾在面前說話的託德站了起來,他默默站到了自己的桌子上,對著基汀老師的背影喊出了那句:

Oh, captain, my captain

(啊,船長,我的船長)


緊接著,是越來越多的「死亡詩社」成員,在校長一聲聲「坐下」的命令聲中,站了起來,以基汀老師教給他們的「以不同角度看世界」的方式,呼喊出:

Oh, captain, my captain

(啊,船長,我的船長)


基汀老師回頭,微微笑道:謝謝你們!


這副畫面,註定要成為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畫面之一。


這些生命,終於不再屈服,以他們的行動對「死亡詩社」的開社詞作出了完美詮釋: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 

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擊潰,

以免在我生命終結時,

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熱血沸騰,長長呼出一口悶在心中已久的氣:終於站起來了。


但是,朋友,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家長缺席、社會缺席。


社會上承認的依舊是協議書上的那份真相,孩子們站在的,不過是自己的教室裡。


該是我們所有人拋卻名的牽絆,捨棄利的顧忌,反省自己那顆在齷蹉中,毀了自己,也毀了下一代的「心」了!


該是我們所有人停止為了推卸責任,或滿足私慾,而去製造另一個「假相」了!


真相也許是殘忍的,會讓你痛苦、難堪、緊張、恐懼,但這恰恰是你人生中最難得的機會,去看見自己,去回答:


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本文作者:素說。原江蘇衛視製片人,現獨立自媒體人。出版圖書《幸福就像如來掌》,全平臺文章閱讀量超過1000萬。公眾號:禪說電影(ID:chanshuodianying)


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坐下來

閉上眼睛,眼睛一閉上,全身就放鬆

做三次深呼吸,一次為你的身體,一次為你的頭腦,一次為你的心靈


在心中向你的內在智慧完整的敘述你的問題,請求TA給出指引與帶來療愈,並協助你清楚的接收問題的答案。


在心中想一個「1-79」的數字

確定好數字,在後臺對話框中輸入「K數字」比如「K35」


你的內在智慧會根據你的潛意思召喚,告訴你當下需要的靜心訊息


以後遇到事情,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就來抽卡吧!


如需課程合作,請在後臺回復「合作」,獲取聯繫信息。

相關焦點

  • 豆瓣9.1:自殺的孩子,你的死能喚醒誰?家長孩子一定要看
    又有孩子選擇了自殺!為什麼?在這個呼喚夢想、相信夢想的時代,為什麼如此多孩子在他們的花樣年華,選擇了呼喚死亡、相信死亡?但是,有誰追問過,當每一起真真切切的自殺事件發生後,孩子的父母做了什麼?孩子的老師做了什麼?
  • 豆瓣評分9.2《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自殺?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這是電影《死亡詩社》中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兩種對立的教育理念,儘管並沒有絕對的對立性,但無形中一方會弱化另一方,就好比權威型家長,在給孩子規劃好道路後,孩子自我思考和選擇的餘地就變得很小了。故事中的學生尼爾最終在教育強權之下選擇了自殺,這大概是人們最不願看到的解決,但後果不嚴重不足以警醒家長們,教育的真相不是為了讓孩子未來謹以讀書受教育而獲得求生存的能力,人生會有苟且之外更高的追求。《死亡詩社》(1989年上映)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2,電影內容頗具教育意義,對家長以及孩子來說都值得一看。
  • 用教育學理論評析《死亡詩社》
    《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初戀五十次》等等都是在語音室看的,卻沒有看《死亡詩社》,因為我一直以為是恐怖片。如果我10年前就看了這部電影,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想法吧。這部都是好孩子,一開學就約著去學習小組,我以為是打著學習的旗號聚眾**啥的,沒想到是真的坐著看書的學習小組。
  • 《死亡詩社》:究竟是哪一種教育,澆滅了年輕人心中的火種?
    又何以抱怨像尼爾這樣的學生最終自殺身亡?這樣日復一日充滿束縛的教育,恰如一隻無形的大手,將學生羽翼豐滿的理想折斷,最後拖進無底的深淵。開放式教育——"及時行樂,孩子們。讓你的生命超越凡俗。"及時行樂",這句話不停地出現在同學們的腦海中,在基廷提到死亡詩社時,尼爾大受觸動。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了重建死亡詩社的想法,在一個夜晚,同學們在熄燈之後悄悄溜出宿舍,在樹林中穿行了很久之後,他們到達了一個枯寂的山洞,重新點燃光芒,死亡詩社重建了。死亡詩社的重生,恢復的不僅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唱詩之地,更是學生心中對真理、自由、理想的無限嚮往與渴求。
  • 《死亡詩社》:敢於談死亡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我的來訪者中,常有因孩子的「成長」焦頭爛額的家長。父母渴望孩子有完美的人生,而每當我問:你對自己的人生滿意嗎?多數人會搖頭,再搖頭。孩子能入讀該校,是家長的榮耀。於是,另一條道路出現了……面對歷屆校友的照片牆,展開「死亡」話題:曾經無比榮耀的生命,如今化為塵土。知死而生,才能明白「生」的意義。
  • 《死亡詩社》:想像一種自由的教育
    沒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之前,我曾經把美帝的教育想像得像花兒一樣美好,看了《死亡詩社》之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原來美國的教育,照樣經歷了我們中國的學校教育當前正在經歷的一切,於是心裡瞬間充滿了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看來,美國對於教育的本質的理解,也有一個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死亡詩社》中所呈現的美國教育,大約也和我們一樣,尚處於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吧。
  • 教師節這天,重溫電影《死亡詩社》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回味一部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死亡詩社》,為這個特殊的節日添上一份別致的溫暖吧!《死亡詩社》是一部講述師生情的影片,在豆瓣電影評分9.0。這種教育不是簡單的文化傳承,而是對人的靈魂的喚醒。John Keating老師一直在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獨立思考,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發展,進行著愛與靈魂的教育工程,成為孩子們生命靈魂的喚醒者。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不久之後,尼爾在學校圖書館裡意外發現了一本刊登著基廷簡歷的威爾頓年鑑,發現了基廷「死亡詩社」的秘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著優美的詩句,他們在這裡扭動著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著青春生命的激情。威爾頓學校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的變化中也接踵而來。
  • 《死亡詩社》拷問中國式父母和老師:愛與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死亡詩社》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因為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死亡」,而是更進一步的逼問:「即使孩子死了,又怎樣?」孩子死了,是殘酷的事實,但更殘酷的事實是:即使我們以「愛」和「教育」的名義親手逼死了孩子,我們依舊不懂得什麼是「愛」,我們依舊不懂得什麼是「教育」。
  • 觀影《死亡詩社》,如果能遇到你,我的人生會是另一個樣子
    死亡又一語雙關地貫穿始終,舊思想的悲哀,生命的脆弱,世界的冷眼,時間的意義,師皆友。尼爾用死亡作無聲的反抗在現實主義者的世界裡照樣被不著痕跡地抹殺,還把責任推給一個本應是啟蒙者的captain身上令其「引咎辭職」,只有少數人是清醒的,雖然不那麼勇敢。
  •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成員
    換學校不僅有十年的時間,而且要離開現在的詩社。父親的強權最後奪走了他的心愛的東西,並讓他感到希望破滅。死亡詩社成員其他人託德:作為尼爾的室友,他唯一的心魔就是自卑。他有個特別優秀的哥哥,作為優秀畢業生學生代表講話,大名鼎鼎。
  • 《死亡詩社》:學會獨立思考
    如果夢想有重量那麼你覺得這個重量大概是多少?要我說這份夢想是用生命都無法去衡量的,這是每個人心中最寶貴,最嚮往,和最值得拼搏的存在。《死亡詩社》這部影片裡,這些年輕的生命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又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拼搏和掙扎。
  • 死亡詩社、海子、拖笨和投資案
    ——凹凸先生編年史之1990年這周,對於無數文青而言,最傷心的莫過於老牌諧星羅賓·威廉士的死亡。這位曾主演《勇敢者的遊戲》、《早安!越南》、《死亡詩社》和《心靈捕手》等經典電影,拿過奧斯卡最佳男配和金球獎終身成就獎的64歲影帝,由於常年抑鬱,選擇用自殺來坦白全世界他有多痛苦。
  • 《死亡詩社》——浪漫主義的悲劇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在一所嚴格而又刻板的預備學校中,一位新來的老師基丁,作為這所學校曾經走出的優秀畢業生,立志於用自由的教學理念去改變學生,鼓勵他們成為自由思考者的故事。(在美國有色族裔往往處於社會底層,這一細節的設置也反映了威爾頓學校的傳統,優越和刻板)這一背景有助於我們理解,在影片的最後死亡詩社的新成員們目睹了尼爾的死,卻不得不指控基丁老師為尼爾的死承擔責任。因為,他們的家長必然付出了極大地財力和努力才將他們送入該校,這些孩子一方面畏懼父母的威嚴(越是有著社會地位的家族,往往越是階級分明。)
  • 《死亡詩社》:比把控一切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
    記得豆瓣裡曾有有一條關於「老師應該為尼爾之死負責」的討論,因為老師讓尼爾覺醒,才有了後來的尼爾之死。《死亡詩社》的主題是」自由意志的覺醒「,卻被看成是誘導孩子叛逆,甚至自殺。父母總害怕孩子走上彎路、歪路,染上不良惡習,所以總期望把有害的思想革除在外,避免孩子接觸到,還會給孩子規劃好一切,我理解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小心翼翼,卻不認同這種小心翼翼,有時候,比起掌控一切,父母更應該學會適當放手。就」父母學會放手「的話題,我們來談談《死亡詩社》吧。
  • 《死亡詩社》:多數人生存在平靜的絕望中
    喜歡《死亡詩社》的原因不在於羅賓·威廉士演繹的Mr.Keating,而是在一群青年的激情和尋找自己的過程。如果只是從溫性教育,心靈引導式的角度上解析影片,它就變得類似羅賓·威廉士的另一部經典影片《心靈捕手》了。
  • 夢想與現實,你該如何選擇,一起來電影《死亡詩社》尋找答案吧
    今天,漢堡君看了一部關於教育類題材的電影,電影名叫《死亡詩社》電影《死亡詩社》咋一看電影名字好像恐怖片影片開頭通過開學儀式,直接交代了學校的輝煌歷史,而這所學院也一直是全美最優秀的預備學院,所以很多家長都願意把孩子送進來。學校的教學風格是嚴謹刻板的,偏偏新學期來了一位文學老師--約翰·基汀,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謹刻板。他帶領著學生在校史樓裡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學生們在操場上大聲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講臺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學生不再管他叫老師,而是叫船長。
  • 如何評價死亡詩社?
    答|百度派 @周夢賢《死亡詩社》——一首與死亡無關的詩歌。答案是,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在進行,而你可以奉獻一首詩歌。在你心中,屬於你的詩歌又是什麼?(摘錄自電影)在學院黑暗陰森的夜晚,他們就像是只在夜晚出現的智者,在某個秘密的山洞,掀開一場關於詩和生命的探討,這就是——死亡詩社。
  • 《死亡詩社》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聚在一起
    看了《死亡詩社》,沒有失望。故事並不複雜,在一所嚴肅古板的寄宿學校裡,基丁是一個充滿創造力、努力激發學生的老師。他鼓勵學生建立自己的想法和思維,使課堂充滿活力與生氣。死亡詩社是他學生時代建立的小團體,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朗誦詩篇。
  • 教育與人生——重溫《死亡詩社》雜感
    對於一些朋友來說,《死亡詩社》是一部再熟悉不過的老電影,但正如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一樣,也有很多人從未聽聞過他。庸常和低俗尚且一再重複,美妙的詩歌難道不是更加值得麼。但我無心重複它的過往,畢竟網際網路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而想就那些再次擊中我的情緒,隨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