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多數人生存在平靜的絕望中。
喜歡《死亡詩社》的原因不在於羅賓·威廉士演繹的Mr.Keating,而是在一群青年的激情和尋找自己的過程。如果只是從溫性教育,心靈引導式的角度上解析影片,它就變得類似羅賓·威廉士的另一部經典影片《心靈捕手》了。
《死亡詩社》比較特別的一點是,Mr.Keating的教育是陽光普照的,他並非一對一或一對少的教育方式,所以儘管尼爾·佩裡佔了較多的戲份,但我覺得整部影片並沒有正式的主角,每個角色最後都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功利性的填鴨式教育是大部分教育類影片抨擊的一點,在封閉式的男校裡,杜絕特立獨行就是教育方針。被質疑過早地鼓勵青少年尋找自己的道路容易使他們走向錯誤和極端時,Mr.Keating的答案是:
「You must strive to find your own voice.Because the longer you wait to begin,the less likely you are to find it at all.」
你必須竭力去尋找內心的聲音,因為越晚開始,你找到它的機會就越小。
Mr.Keating的教育方式是激髮式的,他沒有具體的引導方向,又略不同於因材施教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角色在一開始顯現了個性化的苗頭,對詩充滿熱情,渴望抒發情感的尼爾·佩裡率先提出重建死亡詩社,敏感斯文內向的託德·安德森,早熟睿智帶些叛逆的查理·多爾頓,初遇愛情的諾克斯·奧弗斯特裡特。
而Mr.Keating激起了他們內心的聲音,如燎原之火。我覺得每個角色都曾被Mr.Keating的某一句話鼓勵過。
「Seize Your Day.」
青春易殤,激情早逝。
諾克斯·奧弗斯特裡特就像每個陷入愛情的青年一般,痛苦掙扎渴望的內心,無可安放的如火的愛情,他愛上了美麗的克麗絲,他惶恐不安,忍受著愛情的煎熬,最終在一次詩社活動後鼓起勇氣表達愛意,不顧克麗絲男友的威脅,為克麗絲朗讀自己的詩歌。每個人曾經在愛情的烈火中燃燒自己,那樣的熱情是早逝的,它滾燙得足以使你燃燒殆盡。當那樣的熱情燃燒完了,青春也就消逝了,seize your day.
「O me!O life!Of the questions of these recurring.Of the endless trains of the faithless,Of cities filled with the foolish.What good amid these.
O me?O life?
Answer:That you are hear.That life exists and identity.That the powerful play goes on,and you may contribute a verse.」
——Walt·Whitman
託德·安德森是個敏感內向而富含詩性氣質的青年,他內向得不敢在公眾面前說話、朗讀,以至於尼爾需要特免他讀詩才將他拉進死亡詩社。睿智的Mr.Keating看穿他懼怕別人認為他內心的想法是沒有價值,怕人嘲笑的自卑心理。將他推上講臺,迫使他讀出內心的詩句,將他的詩性才華展露無疑。
Mr.Keating引用的沃爾特·惠特曼的詩句必然對託德有巨大的影響。而託德也是Mr.Keating教育最成功的的典範,當他喊出」O Captain!My Captain!」時,他已經戰勝了內心的恐懼,找到了他自己聲音。
"To illustrate the point of conformity.The difficulty in maintaining your own beliefs in the face of others.
Now we all have a great need for acceptance.But you must trust that your beliefs are unique,your own."
關於順從的問題,困難的是堅持你們與眾不同的信仰。我們都有被認同的需要,但你必須堅信自己的信仰是獨立的,是屬於自己的。
查理·多爾頓是個非常個性化的學生,他具備青少年最常見的叛逆,驕傲,早熟和機智,是具備覺醒的反抗精神的代表人物。在開頭我們就可以看出多爾頓的叛逆不羈,但還只是性格誘導的反抗苗頭。隨著Mr.Keating的影響加深,多爾頓的反抗精神越來越強烈,一方面是青少年渴望長輩的認可和關注,一方面也是內心叛逆的激發。他是最先領會到Mr.Keating的unique(獨立性)的學生:」Exercising the right not to walk.」
我覺得多爾頓是最可愛的角色,吹得一手優美的薩克斯,帶著痞氣的邪笑,他身上有大多數青少年具備的精神:叛逆、幽默、鬥爭、衝動、仗義、執著。化為Nuwanda鬧出的「來自上帝的電話」鬧劇,儘管顯得衝動幼稚缺乏思慮,但他渴望Mr.Keating對他獨立的信念的認可,也激發了他的反抗鬥爭,為結尾埋下的伏筆。
「I went in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I wanted to live deep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And not,when I had come to die,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而不是,在我臨近死亡時,發現我從沒存在過。
這是死亡詩社的開幕辭,也是尼爾·佩裡的悲劇源頭。尼爾是個最熱情洋溢的角色,他的內心富含戲劇性,他渴望抒發,渴望表達他的情感,他主張重建了死亡詩社。他在發現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時一臉雀躍的笑容。當被父親強烈反對他從事戲劇表演的活動,並抗爭無果後,他做出了極端的選擇。
尼爾的悲劇,在梭羅的詩句中已經預示了,死亡詩社開幕辭的關鍵字是live,life,dead,尼爾是最具死亡詩人性質的人物,他的悲劇也是壓抑天性的守舊教育方式迫害學生而迫使學生極端行為的縮影。尼爾的死激化了所有的矛盾,也是影片的主題之一,對於陳舊教育制度的警鐘。
另一方面,尼爾的死喚醒了其他人的思想,多爾頓仗義不屈服而被勸退,託德一反常態的勇敢。
影片的結尾,託德他們站在桌子上目送他們的船長時,隨之樹立的也是他們的獨立的信念。
Oh!Captain!My Cap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