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多數人生存在平靜的絕望中

2020-12-16 騰訊網

「Most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多數人生存在平靜的絕望中。

喜歡《死亡詩社》的原因不在於羅賓·威廉士演繹的Mr.Keating,而是在一群青年的激情和尋找自己的過程。如果只是從溫性教育,心靈引導式的角度上解析影片,它就變得類似羅賓·威廉士的另一部經典影片《心靈捕手》了。

《死亡詩社》比較特別的一點是,Mr.Keating的教育是陽光普照的,他並非一對一或一對少的教育方式,所以儘管尼爾·佩裡佔了較多的戲份,但我覺得整部影片並沒有正式的主角,每個角色最後都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功利性的填鴨式教育是大部分教育類影片抨擊的一點,在封閉式的男校裡,杜絕特立獨行就是教育方針。被質疑過早地鼓勵青少年尋找自己的道路容易使他們走向錯誤和極端時,Mr.Keating的答案是:

「You must strive to find your own voice.Because the longer you wait to begin,the less likely you are to find it at all.」

你必須竭力去尋找內心的聲音,因為越晚開始,你找到它的機會就越小。

Mr.Keating的教育方式是激髮式的,他沒有具體的引導方向,又略不同於因材施教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角色在一開始顯現了個性化的苗頭,對詩充滿熱情,渴望抒發情感的尼爾·佩裡率先提出重建死亡詩社,敏感斯文內向的託德·安德森,早熟睿智帶些叛逆的查理·多爾頓,初遇愛情的諾克斯·奧弗斯特裡特。

而Mr.Keating激起了他們內心的聲音,如燎原之火。我覺得每個角色都曾被Mr.Keating的某一句話鼓勵過。

「Seize Your Day.」

青春易殤,激情早逝。

諾克斯·奧弗斯特裡特就像每個陷入愛情的青年一般,痛苦掙扎渴望的內心,無可安放的如火的愛情,他愛上了美麗的克麗絲,他惶恐不安,忍受著愛情的煎熬,最終在一次詩社活動後鼓起勇氣表達愛意,不顧克麗絲男友的威脅,為克麗絲朗讀自己的詩歌。每個人曾經在愛情的烈火中燃燒自己,那樣的熱情是早逝的,它滾燙得足以使你燃燒殆盡。當那樣的熱情燃燒完了,青春也就消逝了,seize your day.

「O me!O life!Of the questions of these recurring.Of the endless trains of the faithless,Of cities filled with the foolish.What good amid these.

O me?O life?

Answer:That you are hear.That life exists and identity.That the powerful play goes on,and you may contribute a verse.」

——Walt·Whitman

託德·安德森是個敏感內向而富含詩性氣質的青年,他內向得不敢在公眾面前說話、朗讀,以至於尼爾需要特免他讀詩才將他拉進死亡詩社。睿智的Mr.Keating看穿他懼怕別人認為他內心的想法是沒有價值,怕人嘲笑的自卑心理。將他推上講臺,迫使他讀出內心的詩句,將他的詩性才華展露無疑。

Mr.Keating引用的沃爾特·惠特曼的詩句必然對託德有巨大的影響。而託德也是Mr.Keating教育最成功的的典範,當他喊出」O Captain!My Captain!」時,他已經戰勝了內心的恐懼,找到了他自己聲音。

"To illustrate the point of conformity.The difficulty in maintaining your own beliefs in the face of others.

Now we all have a great need for acceptance.But you must trust that your beliefs are unique,your own."

關於順從的問題,困難的是堅持你們與眾不同的信仰。我們都有被認同的需要,但你必須堅信自己的信仰是獨立的,是屬於自己的。

查理·多爾頓是個非常個性化的學生,他具備青少年最常見的叛逆,驕傲,早熟和機智,是具備覺醒的反抗精神的代表人物。在開頭我們就可以看出多爾頓的叛逆不羈,但還只是性格誘導的反抗苗頭。隨著Mr.Keating的影響加深,多爾頓的反抗精神越來越強烈,一方面是青少年渴望長輩的認可和關注,一方面也是內心叛逆的激發。他是最先領會到Mr.Keating的unique(獨立性)的學生:」Exercising the right not to walk.」

我覺得多爾頓是最可愛的角色,吹得一手優美的薩克斯,帶著痞氣的邪笑,他身上有大多數青少年具備的精神:叛逆、幽默、鬥爭、衝動、仗義、執著。化為Nuwanda鬧出的「來自上帝的電話」鬧劇,儘管顯得衝動幼稚缺乏思慮,但他渴望Mr.Keating對他獨立的信念的認可,也激發了他的反抗鬥爭,為結尾埋下的伏筆。

「I went in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I wanted to live deep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And not,when I had come to die,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而不是,在我臨近死亡時,發現我從沒存在過。

這是死亡詩社的開幕辭,也是尼爾·佩裡的悲劇源頭。尼爾是個最熱情洋溢的角色,他的內心富含戲劇性,他渴望抒發,渴望表達他的情感,他主張重建了死亡詩社。他在發現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時一臉雀躍的笑容。當被父親強烈反對他從事戲劇表演的活動,並抗爭無果後,他做出了極端的選擇。

尼爾的悲劇,在梭羅的詩句中已經預示了,死亡詩社開幕辭的關鍵字是live,life,dead,尼爾是最具死亡詩人性質的人物,他的悲劇也是壓抑天性的守舊教育方式迫害學生而迫使學生極端行為的縮影。尼爾的死激化了所有的矛盾,也是影片的主題之一,對於陳舊教育制度的警鐘。

另一方面,尼爾的死喚醒了其他人的思想,多爾頓仗義不屈服而被勸退,託德一反常態的勇敢。

影片的結尾,託德他們站在桌子上目送他們的船長時,隨之樹立的也是他們的獨立的信念。

Oh!Captain!My Captain!

相關焦點

  • 《死亡詩社》| 打破「平靜的絕望」,找尋詩意的生活
    《死亡詩社》主要講述了一個以傳統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的威爾頓預備學院,來了一位與眾不同的老師約翰·基汀。與傳統教學的嚴肅刻板不同的是,基汀教學風格自由發散式,引領這些原本只想著升入名校的好學生,用新的視角去俯瞰世界,獨立思考自我,勇敢地追尋內心的聲音和人生的意義。
  • 教育與人生——重溫《死亡詩社》雜感
    這些電影有: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V字仇殺隊、飛越瘋人院,以及死亡詩社。我知道,就像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一樣,有人看過這裡面的每一部電影,也有人從未聽聞過它們。我做過很多「逃離」的事情,就像影片中的年輕人們深夜跑出去集會一樣。沒有人教過我,但我想這是青年們應對壓抑的本能反應——逃離。要不然呢?在這樣一個令人窒息的教育體系裡,感受不到生命和存在的意義,除非將自己異化,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從取得的分數中獲得一些快樂。雖然,對於一些人而言,即便心甘情願地成為學習機器,得到的也更多是未滿足與不滿足的痛苦。
  • 豆瓣9.0《死亡詩社》:在平靜中絕望,人要怎麼活才算真的活過?
    《死亡詩社》是澳大利亞導演彼得·威爾的名作,首映於1989年,曾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以及第47屆美國金球獎等多項國際大獎。電影改編自美國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的男子預備學校的真實故事。這部經典影片的經典之處在於,時間在流逝,然而影片中傳遞的思想時至今日依然深深擊打著人們的心靈!
  • 如何評價死亡詩社?
    答|百度派 @周夢賢《死亡詩社》——一首與死亡無關的詩歌。答案是,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在進行,而你可以奉獻一首詩歌。在你心中,屬於你的詩歌又是什麼?(摘錄自電影)在學院黑暗陰森的夜晚,他們就像是只在夜晚出現的智者,在某個秘密的山洞,掀開一場關於詩和生命的探討,這就是——死亡詩社。
  • 《死亡詩社》:敢於談死亡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我的來訪者中,常有因孩子的「成長」焦頭爛額的家長。父母渴望孩子有完美的人生,而每當我問:你對自己的人生滿意嗎?多數人會搖頭,再搖頭。平靜的絕望——不是一個作家的矯情,而是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歷的人生狀態。從最初滿滿的生命力,到平靜的絕望,人們都經歷了什麼?細思極恐。若想走出這「恐」,不妨看看老電影——《死亡詩社》。
  •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成員
    最後的尼爾到這裡我們回頭看尼爾,才發現他一直處於絕望的境地當中,只有父親原本的承諾的自由是自己的希望。換學校不僅有十年的時間,而且要離開現在的詩社。在室友尼爾看來這都是小事,尼爾強拉託德做死亡詩社的記錄員,然後拿著託德自己寫的詩大聲朗誦。在基汀船長的念詩課上,基汀老師用激將法讓託德喊出了自己心中的心魔。原本不敢於表達的託德認為沒有人會聽他說話,在大聲喊出以後發現原來說話喊出來這麼簡單。
  • 觀影《死亡詩社》,如果能遇到你,我的人生會是另一個樣子
    死亡又一語雙關地貫穿始終,舊思想的悲哀,生命的脆弱,世界的冷眼,時間的意義,師皆友。尼爾用死亡作無聲的反抗在現實主義者的世界裡照樣被不著痕跡地抹殺,還把責任推給一個本應是啟蒙者的captain身上令其「引咎辭職」,只有少數人是清醒的,雖然不那麼勇敢。
  • 《死亡詩社》豆瓣9.1:真正的教育,是激勵青年「自我覺醒」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一所貴族高中的故事。然而,《死亡詩社》叩問心靈,生命本該如此嗎?在一期《朗讀者》中,董卿曾動容地說道:「說到生命,你們會想到什麼呢?四季交替,生死輪迴,一個你愛他如生命一般的人,或者,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 《死亡詩社》其一: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能引起你對「人」思考的電影——《死亡詩社》。影片中主人公基丁老師在第一堂課中,便開門見山地道出了主題:「抓緊時間,及時採擷你的花蕾。因為我們都是蛆蟲的食物,不管信不信,在這兒的每一個人,有一天都會停止呼吸、變冷、死亡。」當你隨著影片看完,竟也和劇中的主人公一樣,對詩歌和基丁老師有了一種崇拜和好奇。
  • 生命意義需要真我追尋-《死亡詩社》
    根據電影內容推斷,電影講述的1959年基汀老師打破貴族名校威靈頓預備學院以往陳舊沉穩教學風格,教育學生通過追尋真我自主意識,反思人生意義,並遵循本心,追求心中希望的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概述時隔30年,《死亡詩社》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一直處於最佳風評。
  • 電影賞析《死亡詩社》:不敢直面的人生,不敢追逐的夢想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這是一部有關成長的影片。我個人比較喜歡《死亡詩社》這個譯名,《春風化雨》的重點僅在基廷老師身上,讚揚的是基廷老師引導孩子們為愛、為自由、為人生的精神。而《死亡詩社》是基廷老師在學生時代組建的一個秘密團體。
  • 《死亡詩社》其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臺上的教師代表開始發表演講,如數家珍地介紹起了學校的辦學歷史,那「唯分數、唯升學率、唯名牌大學」的價值觀念,讓我不禁回到了高三的那段崢嶸歲月,身處一個應試教育大國,這種價值觀或多或少都曾經在人生中留下痕跡,但在這一向崇尚個性,追求平等的美國居然也存在著這樣的理念,自然令我大吃一驚。
  • 《死亡詩社》:想像一種自由的教育
    沒看《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之前,我曾經把美帝的教育想像得像花兒一樣美好,看了《死亡詩社》之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原來美國的教育,照樣經歷了我們中國的學校教育當前正在經歷的一切,於是心裡瞬間充滿了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看來,美國對於教育的本質的理解,也有一個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死亡詩社》中所呈現的美國教育,大約也和我們一樣,尚處於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吧。
  • 給父母的英語精讀課 | 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
    這期精讀課,常爸想和各位爸媽分享的內容來自一部經典電影《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以師生關係為主題,講述了一所傳統學校的老師用反傳統的方法,對學生們傳授詩歌、文學、生活道理的故事。雖然故事背景是上世紀60年代,但可以說,它的主題永不過時。男主角約翰·基汀(John Keating)是一名文學老師。1959年秋,他來到擁有百年歷史的威爾頓貴族學校任教。
  • 教師節這天,重溫電影《死亡詩社》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回味一部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死亡詩社》,為這個特殊的節日添上一份別致的溫暖吧!《死亡詩社》是一部講述師生情的影片,在豆瓣電影評分9.0。故事發生在1959年一所原本相當平靜有著傳統教育榮譽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這所學校的以「傳統 (Tradition)、紀律(Discipline)、榮譽(Honour)、卓越(Excellent)而著稱。
  • 《死亡詩社》:學會獨立思考
    要我說這份夢想是用生命都無法去衡量的,這是每個人心中最寶貴,最嚮往,和最值得拼搏的存在。《死亡詩社》這部影片裡,這些年輕的生命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又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拼搏和掙扎。看到「死亡」這個詞,你也許會感到恐懼、害怕、和牴觸,可在《死亡詩社》裡卻是另一番風景,是對青春的吶喊、對夢想的執著、和對靈魂的解脫。充滿激情卻又沉重的令人深思。
  • 豆瓣評分9.1的《死亡詩社》|「卡匹迪恩」,是開啟人生的第一步
    這是我在看《死亡詩社》時,聯想到的第一畫面,電影中的約翰·基丁老師也是這樣做的。圖片來自優酷截圖《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映的電影,男主角基丁老師的扮演者是羅賓·麥羅林·威廉士,他於2014年8月去世。
  • 《死亡詩社》:自殺的孩子,你的死能喚醒誰?
    《死亡詩社》,這部上個世紀的美國經典電影(豆瓣評分9.1,至今仍舊排名TOP100,曾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美國教育存在的重大問題,而時隔近三十年後,它反映出的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中國式教育的現狀。
  • 《死亡詩社》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聚在一起
    看了《死亡詩社》,沒有失望。故事並不複雜,在一所嚴肅古板的寄宿學校裡,基丁是一個充滿創造力、努力激發學生的老師。他鼓勵學生建立自己的想法和思維,使課堂充滿活力與生氣。死亡詩社是他學生時代建立的小團體,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朗誦詩篇。
  • 《死亡詩社》拷問中國式父母和老師:愛與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死亡詩社》,這部上個世紀的美國經典電影(豆瓣評分9.1,至今仍舊排名TOP100,曾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美國教育存在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