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刁小嘴 註:本文涉及劇透
1.
作家三毛在西班牙馬德裡上大學時,最快樂的一節課就是藝術。
繁雜的課業壓力下,藝術只學習欣賞和思考。最讓三毛驚喜萬分的是:不在教室內上課。
那還能在哪兒?在西班牙的普拉度美術館,三毛總是第一個到達美術館的那個人。
對於學生來說,教室代表著考學壓力、同輩競爭和無盡的自習。偶爾換個環境,反而會吸收更多的知識。
這是我在看《死亡詩社》時,聯想到的第一畫面,電影中的約翰·基丁老師也是這樣做的。
《死亡詩社》是1989年上映的電影,男主角基丁老師的扮演者是羅賓·麥羅林·威廉士,他於2014年8月去世。
同年12月上映的《博物館奇妙夜3》也成為他的最後一部作品。
《死亡詩社》曾獲第62屆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原創劇本,也在第43屆英國電影和電影藝術學院獎中獲得最佳影片獎。
片中,英國的威爾頓貴族學校是一座百年老校,在那個莊嚴而又神聖的開學典禮上,無形中就感受到一種學習壓力從天而降。
不信?例如化學課上,每周五都要寫份報告。例如幾何課,不完成作業就會「光榮」地被扣掉一個學分。
帶著一個恐怖片的片名,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實則不然。
這是一部讓不懂詩歌的人都會愛上詩歌的電影;也是一部讓人都希望有一個像約翰·基丁這樣的老師。
基丁帶著他迷人又自信地微笑,開啟了 「靈魂拯救」式的教學。
1.拯救靈魂第一步:抓緊時間,做想做的事兒
松浦彌太郎說過, 「人生中絕對會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無論工作還是戀愛,再怎麼一帆風順,都可能一夕變卦。」
我們總覺得可以等等再做那些想做的事兒,結果卻浪費了太多時間。
基丁老師在第一節課時,吹著口哨帶著孩子們來到學校門口的紀念榜,這是一個每人每天都會路過,但不會頓足的地方。
紀念榜中擺放著往屆畢業生的合照,那些人和眼前的這群學生差不多大,同樣的充滿著活力,也都相信自己一定會事業有成。
但花甲之年來臨時,也許會有很多未完成的心願。基丁讓學生們站在照片前,自己在後面用低沉地聲音念叨著:「卡匹迪恩,抓緊時間」。
「卡匹迪恩」是一句拉丁語,抓緊時間,尋找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兒,讓生命不同尋常。看似古怪地教學方式,卻提出了一個非常實用的人生道理。
尋找自己的路上,尼克想成為一名演員,得到主演機會後,看似萬事順利,唯獨父親是個難關。
尼克父親非常嚴格,要完全按照他要求的人生來完成學業,不能違背。
《哈利波特》有一句話說的好:「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人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尼克的結局是不幸的,一場話劇的成功,卻變成了人生的謝幕。
在一切無法挽回時,尼克選擇過、努力過、堅持過、享受過掌聲與讚美,也許比「千篇一律、度日如年」的生活,他要幸福很多。
2.拯救靈魂第二步:如果害怕,那就「不看」
《圓月彎刀》有句臺詞,「當一個人不肯承認他害怕的時候,也就是害怕得要命的時候。」
每一個害怕的人,都會找到各種理由。
安德森,被同學稱為「笨瓜」。不言不語的他,總是給人慢半拍的感覺。他的哥哥曾是這所學校中的風靡人物,兩個人總會被拿來比較。
也許是在哥哥的光環下,有了壓力;也許是在成長環境中,很少受到肯定,安德森往往都選擇沉默寡言,很少去參加聚會。
他和尼克是室友,尼克想調動起安德森做事情的熱情,卻被拒絕。安德森說「我和你不一樣,你說話有人聽,而我不是。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兒,你管不了。」
基丁老師拉他上臺,卻被拒絕「我沒有寫詩」。基丁堅持,「你的內心是很有價值的」。引導他從咆哮開始練習,先不怕在眾人面前出醜。
面對牆上惠特曼的照片,基丁引導安德森,慢慢地捂住他的眼睛,讓他現場寫詩。
有眼神的地方就有批判,臺上的人會格外敏感,臺下一個眉頭,都會淹沒心中的那點自信。
朋友小丫上大學時,去競爭學生會主席,從未在眾人面前發過言的她,緊張得兩腿發抖,一張嘴說話都是顫音。
她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摘掉眼鏡。小丫是高度近視,摘掉眼鏡後,眼前只剩幻影。
朋友說,這樣不妥,萬一忘詞了,連手中的稿子都看不清楚。但小丫認為,這是唯一能打破自己不緊張的辦法。
雖然最後無緣學生會主席,但她踏出了在眾人前表現自己的第一步。在後來的一次次演講中,她不用摘掉眼鏡,也能發揮很好。
害怕是內心的怯懦,害怕時多聽聽心中的聲音。人一旦有了信心,衝破心中防線後邁出第一步,很多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
3.拯救靈魂第三步:不要只看表面,深入思考,才能發現新大陸
中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創造始於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
看問題,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才能分析到位。
基丁老師站在講臺上,俯視大家,問 「我為什麼站在這裡?有誰知道?我站在桌子上是為了提醒自己,換一個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
他邀請所有學生都站在講臺上感受一番。看起來很傻,親自嘗試後,才會發現不同視角的重要性。
凡事只有不盲目跟從,跳出固有思維,多環顧四周,才能發現新大陸。
不論在寫作、工作,乃至於生活中,都需要深入思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作者松浦彌太郎在他的書中提到過一個方法。
思考就如同一個蘋果,看到這個蘋果,能想到什麼?它的形狀,它的顏色,它可以做成哪些吃的,它是否新鮮…
但從蘋果的頂部和底部再去觀察,又可以看到不同的畫面,從而聯想到它長在樹上的樣子,是誰去種的……
很多事情都會分為看得見和看不見兩部分,思考肉眼看不到的那部分,不論正面,還是負面,才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深奧。
只看表面,沒有剖析背後的原因,怎能稱之為「思考」呢。畢竟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雙眼看不到的。
基丁老師,面對問題的時候,都是面帶善意,從不會抱怨,也不會消極。他用自己的方法去引導著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發現自己。
「卡匹迪恩!」抓緊時間,衝破心裡防線,嘗試用不同視角,觀察自己,觀察一切。
(全文完)
參考文獻:
1.松浦彌太郎著、王蘊潔譯《年輕人,你就是想太多》,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7
(全文完)
您好,我是刁小嘴,一個愛吃榴槤的高個子,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分享日常。
聲明:本文原創,禁止轉載。圖片均來自優酷截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