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另類老師的另類教法,給孩子插上美麗翅膀

2020-12-09 暖宅墨墨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別陷入這種境地,衝出來。別像老鼠逃跑似的, 看看你的周圍, 要敢於開拓自己的天地。 ——基丁

「沒有人喜歡被教育,但都需要被提醒」,孩子們身處教育環境中,不得不接受或好運、或厄運的教育。他們心中真正渴望的,是那些可以引導自己的人。

《死亡詩社》是一部向引導者致敬的影片,在上映31年後的今天,其中的引導方式依然如新,當然,也依然備受著爭議。但這並不影響多年來的好評,更不影響人人都渴望,有一位基丁那樣的老師。豆瓣評分9.1分,62屆獲得四項奧斯卡提名及最佳原創劇本獎,這已證明了觀眾們的心聲。

影片講述了,有著百年歷史的威爾頓貴族學校裡,一群青春期孩子們的校園生活。他們一方面不得不接受父母設定好的人生,一方面在青春期中叛逆的掙扎。在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的校訓下,他們無奈的接受著模具式的學習、生活,直到一位引導者的出現。

英語老師基丁,改變了他們的枯燥與機械。與眾不同的教學風格,顛覆認知的思想引導,讓他們喜歡上了學習,更找到了與眾不同的自己。影片最後以悲劇結尾,給所有施教者與被教者奉上了深深的思考:「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這個思考延續到今天,仍然沒有標準答案,卻也因此,使得本部影片極具價值。

教育是時代與國家制度的產物,牽扯著文化屬性與社會發展等諸多方面,不是一兩位優秀老師,幾部優秀電影就能夠改變的。但影片中基丁老師的課程,在趣味與顛覆的形式下,震撼三觀的引導,可以成為不同年齡段的我們,視為珍寶的內容。本文將通過對課程的分析,來看看如何開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大門,如何引導情緒、情感的表達。

第一節課:面對死亡,及時行樂,引導正確人生觀。

基丁是英文老師,對於母語為英語的孩子們而言,相當於中國的語文老師。這可能是所有孩子最不愛上的課程之一,更何況在那麼傳統的古老的教學體系裡,基丁是如何變枯燥為好奇的呢?

基丁一出場就打破了僵局,引發了很好的互動。他吹著口哨,夾著書本,雙手插兜,穿過教室,做著鬼臉,吸引孩子們來到學校的榮譽牆,然後讓一位孩子念了課本中的一首詩:

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變得風中枯萎

然後,像講鬼故事一樣,讓孩子們看著榮譽牆上古舊的照片,照片中的人與同學們一樣的年齡,也曾經與他們一樣,有著不可一世的青春,後來,或大有成就,或一事無成,重要的是他們都已死去。而他們都在悄悄地對同學們說「及時行樂」。或者翻譯成:抓住時間,讓此生不同凡響。

唐代杜秋娘的《金縷衣》一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同樣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沒有老師用來講「死亡」。為什麼「花開堪折直須折」?基丁說「因為我們都是凡人,孩子們,因為信不信由你,總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變冷,死亡」。

17歲的孩子,孤傲又怯懦,有很強烈的個人思想,說教是他們最討厭的方式,他們更願意自由的思考

這節課,基丁打破了傳統的自我介紹,他讓孩子們稱他為「船長」,從第一印象就深深的吸引了孩子們。他將大人們很禁忌的死亡話題,放到語文課的第一節,這讓孩子們有被當成大人的感覺,反而都聽得很認真。他幽默、詭異、甚至讓孩子們覺得他有些神經,但也恰恰如此,孩子們開始思考,思考基丁說的每句話。

當他讓孩子們直視照片中的人物,去體會一個個的人生時,人生觀的大門已經敞開,而那句「及時行樂,孩子們,讓你們的生命不同凡響」,像顆種子一樣,種進了孩子們的心裡。孩子們或許從未考慮過死亡,也從未想過自己,會如同照片中的人物那樣,終將死去。當自己被掛在牆上時,會是怎樣的人?是否快樂,是否精彩,是否不枉此生?這是向死而生的引導,會停留在心中很久。

一面每天都要經過的照片牆,一場帶著幽默感的「死亡教育」,開啟的卻是奮力向上的人生觀。他幫孩子們找到了人生的原動力,打破了懈怠的學習狀態,激發了對學習的好奇心,主動積極將不再是老師發愁的事情。

第二節課:丟掉模版,找到自己,思考人生價值觀。

詩歌課上,學生們習慣性的打開書本、筆記本,隨時準備記錄課程內容。基丁問「什麼是詩歌?」,書中自有學者們的論述與總結。一個孩子大聲地念著,基丁在黑板上畫著定義中的圖解,孩子們也學樣子畫著。然後,基丁說「這是狗屁」,孩子們蒙了,他讓孩子們把那一頁撕掉。

這嚇壞了傳統學校中,循規蹈矩的孩子們,也驚到了我。讓我不禁想起《孟子》中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固然書中記載的是筆者的走心之作,但讀者無心以對的死記硬背,是毫無疑義的死讀書。

影片中是這樣理解詩的,「若以詩的完美程度為橫軸,其重要性為縱軸,那麼計算其所佔面積,便可得到它的偉大分數」。這像極了教育的模版,應試教育,填鴨教學,也像極了社會中各種套路捷徑。模版式教育下,必定束縛了人生的價值,對於這一點基丁並沒有完全否定,而是說: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 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 美麗、 浪漫、 愛情, 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可以看出,這是一節思考生命意義的課程,他告訴孩子們,書上對詩歌價值評定,只能代表作者,不能代表每個人,只有自己看見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這為孩子們打開了價值觀的大門。生存的技能固然重要,但發現自己的價值更為重要,生活的意義不在別人那裡,而在於每個當下的自我發現,這才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詩歌是探索自我價值很好的媒介。它發現生活,抒發自己,尋找意義 ,而這一切與他人毫無關係,更不由他人來左右思想,它是每一刻當下意義的表達。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有類似的觀點:

《論語.陽貨》中記載「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詩,可以表達高興,悲哀;可以幫助觀察;更可以搭建圈層;可以更好的孝順父母,還可以為國效力,更甚微,可以認識鳥獸草木。說到底,詩是對真實自我的尊重,只要是關注內在自我成長與感受的人,都該會寫詩。這可以幫助我們,尋找每件事情的價值與意義。

大膽的授課方式,獨特的觀點,對於百年名校中的教條學子們來說,是顛覆式認知的。他將每一個疲憊的大腦激活,積極主動地開始思考自己的價值,完全吻合了恰逢叛逆的青春。正像蘋果公司給iPad Air的廣告詞「探索你的詩篇」基丁為孩子們展開了新的人生詩篇。

價值觀的建立,從此刻起,由外在世界的強加,轉向了內心世界的探尋,孩子們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注重自己的真實感受,開始勇於表達那個真的自己。基丁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同時,更希望他們從不同角度看待世界。

第三節課:欣賞世界,堅守信念,擁有美好的世界觀。

基丁在一次課堂上,跳上桌子,孩子們又被驚到了,不止如此,他還鼓勵每一個孩子,走上神聖的講臺、站上桌子,從不同的視角,去看熟悉的世界。

就像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沒人喜歡那樣,就像沒人喜歡被教育。基丁用行為藝術去提醒孩子們,還有很多種的可能,而那個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包括學習,可以接受的同時,更可以有自己的理解,這並不是離經叛道,而是屬於自己的成長。

在孩子們的世界中,從早學到晚是無聊的。兩點一線的生活,熟悉的環境,很容易讓人陷入沒有生機的狀態,形成刻板映像,如同行屍走肉,更別說發現身邊的美好,這不應該是一個人該有的狀態,更不是應該屬於孩子的狀態。

即使在非常熟悉的環境中,我們也不應該以懂得、了解的態度去面對它,因為還可以有很多的角度,去觀察這個世界,也必定會看到不同的風景。世界精不精彩,取決於我們看待他的角度,這為孩子們開啟世界觀的大門,送上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類似的啟發式教學還被搬到了戶外,基丁請三個學生走路,大家一起觀察。他們起初各有各的姿態和節奏,可沒幾圈下來,就變得步調一致,節奏一樣了。這是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場景,我們會說這是「共振現象「,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但基丁提出「堅守自己的信念」

當我們學會從不同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當我們擁有了一雙發現新大陸的眼睛,我們需要的是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堅持自己的步調。這個世界很美麗,時時刻刻都在召喚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被需要的需求,這是人的社會屬性。

我們可能不得不與別人做著相同的事情,但發心可以是不同的,那個發心彌足珍貴,它讓每個人都與眾不同。即使我們的步調,不被別人鼓勵與欣賞,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出自己的路就是偉大的。

孩子們頓時開了竅,在基丁的鼓勵下,走出自己「魔鬼的步伐」,只有多爾頓站在那裡不動,基丁問他為何不參加,多爾頓說「我在行使不走的權利」,這個回答完全被尊重,因為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參與。

羅伯特.弗羅斯特的一首詩這樣寫道:「一片森林裡分出兩條岔路,我選擇人跡更少的那一條,於是帶來了安全的不同。」

在這之後的孩子們都綻放了,尼爾勇敢的去競演戲劇的男主角,出演了《仲夏夜之夢》;納克斯去追求心愛的女孩,奉上詩歌;查理在校刊上發表渴望招收女生的想法;膽小的安德森,在基丁離去時,站上桌子表達自己的態度。

世界對於青春期的誘惑是巨大的,他們充滿了好奇,且蠢蠢欲動。建立正確的世界觀,需要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健康的基礎上,或者說並駕齊驅。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的引導,不斷的修正。這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和人才培養的根本。

三觀大門的開啟,只是美好的開始,就像詩一樣,它可以使一個人成為他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情緒的疏導與情感的表達可以使引導者及時地得到反饋,讓引導與培養循序漸進的進行。

第四節課:學會表達,每個人都是偉大的詩人。

安德森是學習好、聽話、膽小的學生,他不會主動表達自己,在同學間的相處也是被動的。他很喜歡基丁的「離經叛道」,也很認真的完成詩歌作業,但他不願讓同學們發現他的喜愛與認真。在矛盾中,他更多的選擇旁觀,和謹慎地表達。

影片中的一個高潮,來自一次作業展示。基丁鼓勵每個孩子寫出自己的詩,在課堂上大聲地朗讀。有的很膚淺,有的很簡單,基丁會說「主題簡單無妨,只是不要太俗套」,他在不斷的打破孩子們關於詩歌的固有思維。

輪到安德森,這個優秀的學生,竟然沒有完成作業。基丁將他請上講臺,用提問的方式開始引導,然後蒙住他的雙眼,帶著他慢慢轉圈,不斷加速提問,在基丁的不斷激發下,安德森的詩,隨口而出,得到全班的熱烈掌聲。

一個牙齒流汗的瘋子 。我閉上眼睛, 他的形象在我眼前晃悠。一個牙齒流汗的瘋子, 瞪得我心怦怦直跳。他伸出手, 掐信我的脖子 。他一直在念叨真理 。真理就像一床總讓你雙腳冰涼的毯子,你怎麼扯, 怎麼拽, 總也不夠,踢也好, 打也好, 它總也蓋不住我們。從我們哭著降生,到我們奄奄一息,它只會蓋住你的臉。不管你如何痛苦,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詩歌課還被變成了足球課。基丁給每個孩子一句詩,讓他們在衝刺踢球前,大聲地朗讀。起初的孩子都放不開聲,幾輪下來,每個孩子都成了激情地朗讀者,豪邁地朗誦著詩歌。

這些對情感的挖掘,對情緒的激發,讓我們體會到孩子們的幸福,他們可以把腦中的想法、心中的情緒,通過詩歌盡情的抒發,這對於他們的成長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不知道孩子心理壓抑了多少情緒,埋葬了多少情感,心理健康成了霧裡看花的領域,與其苦於求證是否健康,不如利用好的媒介幫助孩子表達情緒情感。本片中,基丁使用的媒介是詩歌,但是詩歌絕不是背幾首就能達到效果的。在心理學裡,「詩歌療法」有明確的說明:

尼古拉斯.馬扎在《詩歌療法:理論與實踐》中說道:「在文藝與臨床診療雙方傳統基礎上,本書提出『詩』之所以被稱為詩,並不在於它是否有詩的形式,而更在於它是否有詩的內容與功能。」

詩歌療愈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讀詩;另一種是寫詩。讀詩,講究的是情感共鳴;寫詩,更容易發現那些被忽略的思想和情感。

在基丁的語文教學中,它正是運用了這兩點:

讀詩:在踢球讀詩的過程中,他選擇的都是興奮、激昂的詩句,用行動上的興奮帶動與詩歌的共鳴,幫助孩子們去感受詩歌的情感。寫詩:在創作的時候,他蒙住安德森的雙眼,讓他不被外界幹擾,旋轉使他關注內心的感受,那些壓抑的、被自己忽略的偉大被激發而出。能夠幫助情緒與情感表達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音樂、美術、運動、戲劇、寫作、演講等。但可悲的是,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這些內容仍處在口頭重視的階段。大部分的學校和家長更在乎給孩子灌進了多少知識與技能,並不那麼在乎孩子情緒的疏導,和情感的表達。

劇中尼爾是個每門都A的優等生,他配合著爸爸所有的要求,努力飾演一個好兒子。他想當編輯助理被爸爸扼殺,他演《仲夏夜之門》得到全場的掌聲,卻被爸爸強制要求轉學,在爸爸面前他只能服從,所有的情緒與情感都不允許有,他優秀著但同時痛苦著,最後他選擇自殺結束這無趣的人生。

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急劇上升,施教者總是抱著僥倖的態度認為,悲劇不會在自己的任期發生,這正是所有教育噩夢的溫床。《死亡詩社》之所以好看,是因為裡面有一位不走過場的老師,他把孩子裝進心裡,他更關心人性發展的健康,他尊重的是教育的意義。

寫在最後

《死亡詩社》以向死而生的人生觀開啟,用行為藝術校準價值觀,從不同視角體會世界觀。以詩為媒,用觸及靈魂的方式,讓我們認識了一位備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他讓我們相信,教育也可為孩子帶去快樂,也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孤獨。

老師這個職業並非製造者,而是引導者,人的一生會被很多事物引導,如家庭、學校、老師、家長、朋友、社會......而每個引導者也不間斷的被引導著。

假如在威爾頓能多幾個基丁,孩子們多幾個可以理解他們的大人,可以有更多的渠道讓孩子們抒發情緒,學校和家長可以多關注孩子的內心健康,尼爾的自殺就不會發生。

面對基丁的背鍋,我們更希望,多一些能夠指出「皇帝的新裝」的孩子。讓我們的下一代,在真正的關懷中成長,更希望那些明白這一切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行動起來,堅守內心的善良,走出為孩子著想的引導之路。

相關焦點

  • 「虎爸」另類育兒何以火爆網絡
    □錢夙偉每天必須戶外玩夠2小時,否則不準回屋做作業,並且每天做作業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前不久,長沙一位「虎爸」的另類育兒方式火爆網絡,引得網友紛紛稱他為「別人家的爸爸」,同時也受到一些質疑。(見9月10日中國新聞網)一般的虎爸虎媽,多是想各種法子督促學習、提高成績,最著名的蔡美兒女士,她還寫了本叫《虎媽戰歌》的書。
  • 《死亡詩社》:敢於談死亡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若想走出這「恐」,不妨看看老電影——《死亡詩社》。不要被它的名字嚇跑!不是驚悚片,恰恰相反。文學老師,基廷。校方惱羞成怒,將自殺事件歸咎為基廷和死亡詩社,強迫每個孩子籤名,驅逐基廷老師。託德突然站上了課桌,說出:「船長,我的船長!」用震撼又浪漫的方式,向基廷老師告別。孩子們一個個站上課桌,站上甲板,告別親愛的船長。
  •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成員
    作為一個有才能的人,尼爾在語言上有不可多的的天賦,他喜歡詩,喜歡話劇並有著不錯的文筆。在基汀的課上他很享受,體會到了語言帶來的浪漫美麗,他深深沉醉其中。在關於人生意義的課上,尼爾開竅了,他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做話劇演員,他申請到了話劇男主的角色。
  • 另類童謠的"脫口秀"
    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沒有錢」、「五年級的情書滿天飛,六年級的鴛鴦成對對」、「考試作弊有絕招,又能偷看又能抄,個個像個韋小寶,捉弄老師有技巧」、「太陽當空照,骷髏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炸藥包?我去炸學校,老師不知道。一拉弦,趕快跑,轟隆一聲,學校炸飛了」,當女兒將校園童謠傳唱給我聽的時候實在令我驚詫不已,現今的學生簡直成了「另類童謠」的「脫口秀」!
  • 豆瓣9.0分的影片《死亡詩社》,偉大的思想救贖,流著淚看完!
    前段時間有鐵粉留言,希望豆豆能夠解說一部叫做《死亡詩社》的影片,後期為了滿足鐵粉的要求,豆豆奉上了這部影片的視頻解說,此時也寫寫對影片的觀後感!簡介首先簡單的介紹下這部影片,《死亡詩社》是在1989年的6月份上映,導演是彼得·威爾主演有羅賓·威廉士、羅伯特·肖恩·萊納德、伊桑·霍克 / 喬西·查爾斯、蓋爾·漢森等等。
  • 《死亡詩社》詩歌就是生命力
    看著眼前的這幫年輕人,基丁先生開始了他的介紹,「這是惠特曼為林肯寫的一首詩,聽好,在班上你們可以叫我基丁老師,或者有膽量的話,就叫我『哦,船長!我的船長!』好奇心爆棚的孩子們,私下搜集了基丁老師的資料,從老舊的校刊上,他們了解到這位奇特的新英語老師,原來在校期間也是位風雲任務,他是足球隊的隊長,並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劍橋大學,還是死亡詩社的發起者......死亡詩社,這個奇怪的名字闖入了孩子們的視野。
  • 孩子「惡搞」:戲謔、調侃的另類童謠
    孩子「惡搞」:戲謔、調侃的另類童謠2008-10-21 09:11 作者:佚名 來源:出處:pckids 錄入:pengxing   收藏本文導讀:如今,戲謔、調侃的另類童謠與順口溜開始流行校園。
  • 《死亡詩社》:自殺的孩子,你的死能喚醒誰?
    在這個呼喚夢想、相信夢想的時代,為什麼如此多孩子在他們的花樣年華,選擇了呼喚死亡、相信死亡?《死亡詩社》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因為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死亡」,而是更進一步的逼問:「即使孩子死了,又怎樣?」
  • 《我不是老師》上映 搖滾女歌手化身老師開啟另類支教
    12月11日,由閆勤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老師》正式上映。在影片中,閆勤扮演了前衛大膽的音樂家李娜,成為追求自己內心真正音樂的「半溝渠」新疆小城鎮的支持教師為小城鎮的孩子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校園生活和經驗。在這個哈薩克牧區小鎮上,有一群孩子:不喜歡上課並且喜歡踢足球的1號頑皮鬼,2個不喜歡說中文的頑皮鬼2號,和2個頑皮的鬼孩子。第三名誰是最難對付的人,誰喜歡摔跤。閆勤一一突破時,這些孩子們也慢慢地幫助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音樂靈感。但是,「我不是老師」並不僅以師生之間的逐步和諧為結尾,學習氣氛持續上升,而且擴大了另類老師,兒童和這個小鎮的羈絆。
  • 《我不是老師》今日上映 搖滾女歌手化身老師開啟另類支教
    今日,由閆勤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老師》正式上線,影片中閆勤扮演的前衛大膽音樂人歷娜,陰差陽錯在追尋內心真正音樂的路上成為了「半截溝」這個新疆小鎮的支教老師,給小城裡的孩子們帶來從未有過的校園生活和體驗。搖滾歌手變身老師開啟另類牧區支教一個來自城市裡的前衛女音樂人,到底能給這個閉塞的內陸小鎮的孩子們帶來什麼?
  • 「另類」科研的另類解讀:可另類可幽默 必須嚴謹
    原標題:「另類」科研的另類解讀:可另類可幽默 必須嚴謹 獲獎團隊: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系陳紅勝團隊  隱身是人人都有的夢想,科學家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想讓物品隱身所以數學老師、家庭環境或者不開心的經歷等因素,都會影響孩子在數學方面的表現。要想徹底毀掉孩子學好數學的信心,可以試試以下配置:唐僧型老師、牛魔王般的家長、雞毛撣子以及永遠不低於70分貝的斥責音量。  這項研究於3月10日發表於《兒童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期刊》。
  • 另類微信平臺暱稱大全
    正在閱讀:另類微信平臺暱稱大全另類微信平臺暱稱大全2017-08-04 11:35出處:風水網作者:佚名責任編輯:linshaomei  個性另類微信平臺暱稱大全  @活著別讓心遭罪  別走近我你會膩!
  • 用教育學理論評析《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初戀五十次》等等都是在語音室看的,卻沒有看《死亡詩社》,因為我一直以為是恐怖片。如果我10年前就看了這部電影,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想法吧。死亡詩社這部都是好孩子,一開學就約著去學習小組,我以為是打著學習的旗號聚眾**啥的,沒想到是真的坐著看書的學習小組。
  • 《死亡詩社》拷問中國式父母和老師:愛與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死亡詩社》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因為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死亡」,而是更進一步的逼問:「即使孩子死了,又怎樣?」正是在這一課後,學生們開始對基汀充滿興趣,尼爾首先找到了基汀老師的學校檔案,發現了「死亡詩社」這一塵封的歷史。當晚,尼爾便決定,和幾位同學一起重新建立「死亡詩社」。
  • 給孩子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當科學家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我們要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嚮往的職業,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群英薈萃,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這一重要論述飽含殷切期望。郭守敬小學有這樣一位科學老師,自2002年來到郭守敬小學,就將「責任與奉獻」當作從教生涯的追求與目標。
  • 《文雀》進入「幻想電影節」 宣傳海報獨特另類
    包含搞怪、恐怖、動作等元素的另類風格的宣傳海報戴上墨鏡,換了把刀,還是另類網易娛樂6月13日訊 日前,2008年NIFFF公布了各個單元的名單,並發布了獨特另類的系列宣傳海報。該電影節所倡導的主題和風格,是以對奇異、幻想、恐怖、怪誕、動作、惡搞、另類等風格的電影的追求和關注而樹立起來的,從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氣質。本次電影節的開幕影片為奧勒·博內代爾導演的丹麥電影《代課老師不是人》,閉幕片為中田秀夫導演的《L改變世界》。華語電影方面,儘管「國際競賽單元」中沒有華語電影的身影,但在「公開展示」中,王家衛的終極版《東邪西毒》再次亮相於國際。
  • 如何評價死亡詩社?
    答|百度派 @周夢賢《死亡詩社》——一首與死亡無關的詩歌。詩歌是美麗、浪漫、愛情…..這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愚昧,生活在其中的意義是什麼?答案是,你的存在。(摘錄自電影)在學院黑暗陰森的夜晚,他們就像是只在夜晚出現的智者,在某個秘密的山洞,掀開一場關於詩和生命的探討,這就是——死亡詩社。
  • 另類化學題走紅網絡 出題老師被譽為「最浪漫的摩爾」
    看完這些新穎另類的化學試題,很多網友表示,「以前的題目都太死板,你看現在的題目也是越來越開放了,點讚!」「題目比較有新意,創意大膽,值得鼓勵。」「想浪漫還得學知識」。  2  女化學老師是「魔法師」  這麼新穎另類的化學試題到底出自哪位浪漫的老師之手呢?
  • 神奇寶貝「另類」畫風,大力鱷野性難馴,急凍鳥變胖飛不起來
    講述的是主角小智等人,為了成為神奇寶貝訓練大師,一路上經歷了許多的磨難,並且收服了很多可愛且實力強大的神奇寶貝。這些神奇寶貝精通人性,甚至還能夠利用身上的屬性能力進行戰鬥。那麼當這些神奇寶貝變成另類畫風,你知道會變成怎樣的嗎?急凍鳥急凍鳥在動漫中,是一隻全身都是藍色羽毛的鳥類。
  • 另類造句和解釋_另類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另類(lìng lèi)。與眾不同的,另外的一類,非常特殊的人或事物。[這樣的女孩可以歸入另類。這部片子是當代電影中的另類。][另類服裝。她打扮得很另類。]另類參考例句:1、一般牛人都有點另類,甚至嗜痂之癖。2、退休以後,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尋找另類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