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銘 探索生命教育底蘊的故事--陪著孩子一起用心讀繪本

2021-02-19 北京華德福社區

推薦原因:

曾經,我會認為繪本(圖畫書)只是給孩子看的,或者是用來給孩子讀的。不知何時起,發現很多繪本也適合成人讀。繪本會用簡單的文字,甚至不用文字,講述出很多深藏在的心中,但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的那部分話。

好的繪本,不僅僅可以幫助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可以引發父母們的思考,還可減少「煩人」的說教。如何選擇和閱讀繪本,則是需要學習的。

前段時間,在愛丁島的微信上看到了陳鴻銘老師的這篇文章。不一樣的角度看待繪本,不一樣的角度談論生命教育。

「藉由故事與孩子討論生命教育的重點,不在於利用故事隱含的「教訓」來告訴孩子你所認為的觀點,而是幫他們形成自己的觀點、概念和主張,不要急著一次把所有的問題解決,急著要把他教會,而是陪著他學,」很喜歡陳老師的這段話。

文章正文

前 言

現在一般人談論生命教育時,多數著重在談生老病死,尤其強調生與死的觀念,強調生命的可貴不應該輕言放棄;或者會說死亡是人生必然的階段,當它來臨時不必過於傷心,應該坦然面對。然而,生、死只是人生的開始和結束,人們經歷的整個人生過程中,有很多概念相當重要,人們必須在生命歷程當中自己體會、了解這些概念的意義,進而逐漸轉化、內化成為心靈的主體,形成自己對生命的觀點與價值觀,如此才完成所謂的『生命教育』課程,這個歷程是沒辦法簡化的。少了這些內涵,生命教育是無法充分落實的。我將這些內涵稱之為『生命教育的底蘊』,其實也就是形塑人格特質、建立價值觀點、造就個人特色的各項概念,其內容豐富複雜,包含了品格教育、人我關係、價值形成、社群倫理等各領域的核心概念,事實上也就是整個人生哲學的內涵。由於生命教育的底蘊如此繽紛多元,因此,我只舉出三個重要觀念:尊重、珍惜與欣賞,作為討論的起點。

一、尊重

尊重的對象可以粗略分為人、物、與思想。人類是多元、各自有特色,卻需要群體生活的動物。因此,為了彼此能融合相處,互相尊重就成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互動模式。從尊重自己開始,然後尊重別人,尊重人我之間的關係,尊重環境,尊重這個社會及世界。理解尊重的意義之後,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例如:從互相尊重的過程中,可以建立自信心、可以發現多元的價值觀,更可以學習不同觀點的文化或哲學。

明白並懂得尊重的意義之後,就會發現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呈現自己的價值、自己生命之美的過程,這是生命需要散發出來的能量與光芒。同樣的,尊重他人也是為了彰顯所有生命個體的獨特與美好,個體之間的互相尊重,就可以成就一個良善美好的生活環境。

「尊重」是生命教育的重點之一,我們要學習尊重自己的選擇、別人的意見、想法、主張、感受、身體、環境文化,以及環境的自然法則、原始面貌、多樣性。然而,當我們想要教小朋友們學習尊重時,不免要先思考:尊重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是「尊重」?會不會有時我們以為所為之事是尊重,但卻不是?當我們尊重的對象之間有衝突時,有什麼判準,協助我們決定優先順序?

我們要尊重別人,但這容易嗎?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今天他要12點才開始寫功課,而且他答應你一定會做到,你會同意嗎?甚至他跟你說他要穿鼻環、他要染髮,你會「尊重他的想法」嗎?通常很多父母,不免會覺得孩子的行為「應該」合乎規範,或者孩子年級還小,他沒有判斷的能力,所以他「應該」聽你的,若是如此,父母有尊重孩子表達的權利嗎?

其實,尊重的「應然」和「實然」間存在著許多可討論的灰色地帶,例如:在〈威廉的洋娃娃〉〈田鼠阿佛〉(李歐.李奧尼)〈歌舞爺爺〉〈頑皮公主不出嫁〉(巴貝柯爾)〈三隻小狼和大壞豬〉〈樹,你給我記住〉等故事,便顯露了應然與實然之間可再討論的空間,以及尊重的對象之間的衝突,例如:

1. 〈頑皮公主不出嫁〉:敘述一個嚮往自由、不想受結婚束縛的公主,她如何挑戰既有的「規範」,因之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幾個問題:規範是否不可挑戰?尊重的臨界點為何?

2. 〈樹,你給我記住〉:故事的主人翁因厭倦於大樹對其生活的幹擾而毅然將大樹砍斷,爾後漸漸發現樹的存在的重要性之後,深感後悔。

再想一想,哪些故事與書適合討論「尊重」的概念……

推薦理由:

二、珍惜

珍惜的概念裡,包括了惜福、惜情、惜物。

人能活著就是一種幸福,有生命才能體驗各種生活樂趣,活著才能享受許多知性、感性的經驗,也只有活著,人類才可以領略生命所帶給我們的豐富經歷。明白這個道理,惜福就應該是每個人應當長存心裡的念頭,如此才能更謙卑的面對生命、面對自然。

人類是群體的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日常生活中最頻繁的活動,尤其是親人、朋友。這些幫助我們、扶持我們、陪伴我們的人,在彼此互動裡一起建立了難以割捨的情分與緣分。在芸芸眾生、茫茫人海之中,有一群與我們如此親近的人,是非常難得的機緣,珍惜這份情緣,就是珍惜我們生命歷程的每個相遇的人,少了他們,可能我們的生命會有缺憾,生活會少了樂趣。所以,惜情是希望人們懂得珍惜生命裡與我們交會的各個生命,以及與他們互動的過程,這些經歷會豐富我們的生活與生命。

惜物是感恩大地、自然提供我們生存的各項資源,人類在自然環境裡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是個消費者。環境提供我們生存所需的一切資源,我們除了感恩,還需要做些什麼?由於我們沒有回饋自然的能力,因此只能儘量珍惜這些資源,其實,惜物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我們自己。但是如果懂得心存感恩,那麼,起碼我們可以更自在面對環境、自然,不必擔心背負『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的批評。

珍惜是個複雜的概念,也是個不太容易做到完美的行為,因為它的內涵包括許多觀點,它的作為可能與其他觀念或現實需要彼此衝突,所以,應該讓珍惜這個概念時時在內心提醒我們,同時,我們也應該針對不同的珍惜對象,時時與人討論,那麼,才可以幫助我們更懂得珍惜身邊所有人、事、物,進而珍惜自己、珍惜生命。

今天回家,想做的一件「珍惜」行動是什麼呢?

--其實,你很幸福--

三、欣賞

人生旅途雖然很漫長,然而一路上充滿許多美妙、特殊的景致,因此不會讓人覺得無趣。這些景致變化萬千,有些來自自然美景,有些發生在與人相處,還有些來自文化文明。換句話說,人生也是一條沿途欣賞美麗景致的快樂之路。欣賞就是談美。有些人說每天早上醒來看到某某人的照片會很開心,那是人之美;有一些人覺得在休假日,好好看一本書,會很高興,那是文學之美;有些人喜歡看電影,那是藝術之美;有些人因為花開、因為鳥鳴會舒服一整天,那是自然之美;但是如果沒有了生命,甚至只是因為健康限制,這些美的價值就不因你而存在了。如果懂得欣賞這些事物的美好,人們就會越珍視自己的生命,看重自己的生活。

欣賞的另一個意義在於,對不同事物觀點的包容與接受,例如:欣賞一個人的優點與缺點,欣賞各自不同觀點的闡述意義,欣賞缺憾存在的價值等等。它的正面意義在於,讓我們有更寬容的心胸、更敏銳的眼光以及更謙虛的態度,隨時懂得欣賞人生路上沿途的各種情境,不僅充實我們的生活,更能成就我們生命的內涵。

可是,不少大人卻常常忘了或不懂得欣賞小孩,例如:有一個孩子畫了一隻狗,老師卻執意說那是一隻漂亮的馬,像這樣的例子,不免讓我思考:如果大人不願意聆聽孩子的話,那麼,還有欣賞孩子的可能嗎?

有沒有想過:

何時開始,我們對孩子的批評變得比讚美還多?

孩子本質沒變,是什麼讓我們看孩子的眼光改變了?

其中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去欣賞?是不是每一件事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你不贊成的,你能不能欣賞?或者,你不喜歡的,你能不能欣賞?有一些故事是可以突顯這類的議題:

1. 〈最奇妙的蛋〉:故事中講述了三隻風格獨具的雞,為了爭得「最漂亮的雞」的頭銜,而找國王評選,但國王認為「會做什麼」比長得好不好看來得重要,所以告訴三隻母雞誰能生下最奇妙的蛋,就封誰當公主。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可以去欣賞事物的奇特性,另外,但發現一個人與眾不同處時,我們可以在想一想,這是否是他值得欣賞的地方。

2. 〈亞歷山大和發條老鼠〉:真的老鼠阿力和發條老鼠各自想望自己所沒有的,羨慕彼此的生活與身份。藉由這個故事可以和孩子談不懂得欣賞現在所具備的,如此就無法好好思考目前的境況,但是另一方面,滿足、進取心和好高騖遠,這三種面對事物的心態是相互矛盾的,如何讓孩子明白,需因事制宜,這「看情形」的功夫,就需要多由不同的故事與孩子對談。

又如〈大象艾瑪〉、〈你很特別〉、〈艾瑪畫畫〉、〈自己的顏色〉等故事,反映出多數的孩子都需要我們告訴他:「你很特別,我欣賞你的特別。」他們的標籤才會逐一卸下,當他們懂得欣賞自己,才不會悲觀。

四、結語

生命教育的底蘊當然不僅僅是尊重、珍惜和欣賞這三個概念,事實上,它具備更複雜、更豐富的內涵與意義。因此,生命教育絕不是那麼簡單,好像講完一個故事,孩子就應該懂「為什麼我不能說謊?」的概念。其實,應該有很多故事、很多經驗、很多事實,讓他們了解說謊在生活裡的意義及其扮演的角色,可能有時候我為了尊重對方而必須說謊,例如:孩子說:「老師,你今天好醜!」他很誠實,但卻少了尊重;或者「這樣東西不好吃,因此我不吃」,說了實話卻不懂得珍惜;又或者,有人送了一樣你不太喜歡的禮物,你說:「啊!就這個喔!」你說了實話,卻不懂得欣賞朋友的用心。

當然,大多數的人不太會同時將三個概念放在一起思考,再做出判斷,因為太麻煩了。然而,我希望這三個概念總是可以同時出現(甚至加上其他可能需要的概念),然後讓每個人針對當時的情境做出最好的選擇。例如,有時為了尊重別人,可以放棄美的感受;有時為了珍惜,不得不放棄尊重,得罪別人;更有可能為了欣賞某些美感經驗,不得不放棄珍惜。如果讓孩子從小開始就有機會透過故事的對話討論,摸索這些概念的衝突與相容,並且從這些摸索經驗裡發現並確立自己的價值觀,那麼,我們才能讓小朋友真的擁有對生命價值、對生命意義、對生命美感的哲學觀,也就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生命觀、生活觀,也才有可能落實生命教育。孩子能從中真確知道:「我不自殺,不是因為我怕死,不是因為我怕痛,而是擔心帶給家人痛苦。」「我不飆車,不是因為我膽小。而是我珍惜我的生命、我尊重我的生命、我欣賞我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我不吸毒,因為我珍惜我的身體。」同時也能運用這樣的概念跟朋友們對話,影響週遭的人。

當子能夠如此思考的時候,我認為他們已經充分體會、具備生命教育的底蘊,可以據此發展各種人生的可能與生命的潛能。

再舉一個類比:輪船的船纜大多數是三股、四股甚至更多相同粗細的麻繩纏成一股,成為將大船穩固在碼頭邊的纜繩。如果人類是航行在大海的船隻,那麼船纜就是幫助我們靠岸的重要裝備,如同在紛紛擾擾世界裡協助我們判斷、決定的信念與價值觀,也就是每個人的人生觀。這條大纜繩起碼是由三股纜繩組合起來:尊重、珍惜和欣賞。因此,協助孩子編織自己的纜繩,才有辦法支撐生命教育所需要的觀念。這三股纜繩少了任何一股都有危險,第一,可能綁不住大船,第二、風雨來的時候,船纜可能會斷,所以這些概念的形成、價值的建立及判準的選擇,絕對需要三路並行。當然,如果有四路、五路纏繞的纜繩,船纜就會更堅固。

很可惜,目前多數生命教育的船纜只有二股:一開頭,一結束,談生與死。其實,生對孩子來說已經過去了,很多人都不記得那些經歷,他們更想快一點探索眼前豐富而多採多姿的生命旅程;死對多數孩子來說,可能是飄飄渺渺的概念,他們生命正開始,不太去思考死亡的意義,死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一些相似卻隱晦的概念,如:離別的焦慮〈焦慮父母離開自己〉、害怕的心理〈對死亡無知產生的心理反應〉、失去的擔憂〈擔憂失去自己所擁有的〉。除非有些孩子在家裡、在成長曆程中,恰好有機會碰觸到死亡的真正情境,如家人往生、寵物死亡等,沒有這些經歷,跟孩子談死亡的概念,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對孩子而言,經歷過的事情才真實,更能幫他們建立想法。

生命教育是很漫長的學習過程,藉由故事與孩子討論生命教育的重點,不在於利用故事隱含的「教訓」來告訴孩子你所認為的觀點,而是幫他們形成自己的觀點、概念和主張,不要急著一次把所有的問題解決,急著要把他教會,而是陪著他學,透過更多的故事與情境、多元的經驗以及團體討論,讓孩子探索各種與生命議題相關的概念,分辨不同觀點之間的差異性,讓孩子自己不斷的檢視與修改他面對生命的觀點與態度,進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與道德感,孩子才能自在、自信、自由的在人生旅途邁開大步。

本文摘自「愛丁島親子悅讀館」的公共微信(微信號:aidingdao-reading)。陳鴻銘老師近期也會應邀在媽媽公社開展關於親子閱讀的公益講座(9月20日),本平臺協辦,請關注相關活動信息,謝謝!

~~~~~~~~~~~~~~~~~~~~~~~~~~~~~~

相關焦點

  • 陳鴻銘老師談:探索生命教育底蘊的故事
    我將這些內涵稱之為『生命教育的底蘊』,其實也就是形塑人格特質、建立價值觀點、造就個人特色的各項概念,其內容豐富複雜,包含了品格教育、人我關係、價值形成、社群倫理等各領域的核心概念,事實上也就是整個人生哲學的內涵。由於生命教育的底蘊如此繽紛多元,因此,我只舉出三個重要觀念:尊重、珍惜與欣賞,作為討論的起點。
  • 報名中 讀懂繪本,讀懂孩子----陳鴻銘《故事講述與親子閱讀》初級研修班
    上面這段話,摘自松居直先生的《打開繪本之眼》,沒有聽過陳鴻銘老師的講座前,我不太理解這段話的真正含義。慢慢的,尋著陳老師的腳步,我走進了繪本的世界,突然發現自己將繪本與親子閱讀這件事情,想簡單了。到底什麼是繪本?都強調繪本和親子閱讀重要,但為什麼?怎麼才是真正的「讀繪本」?僅僅是和孩子坐在一起,逐頁翻看,繪聲繪色的朗讀就可以了?是否按照專家推薦來書單來購買,就可以了?
  • 9月20日 • 講座 陳鴻銘老師公益講座:《透過繪本談教育——不可小看的親子閱讀》
    但是如何透過親子共讀繪本更好的支持孩子成長,如何做一個有協助能力的父母,很多家長都表示還很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大多數家長認為繪本只是給小孩子看的,有點小兒科,每天只是為了完成任務,給孩子講講。但自己無法靜下心來讀繪本,更不能深入地理解繪本的更深層價值。
  • 專題講座︱陳鴻銘(臺灣) • 繪本與兒童教育早期啟蒙
    ……)如何陪伴孩子讀繪本?(作為家長您陪孩子一起讀繪本嗎?繪本如何看,如何讀,又如何講裡面的故事呢?有的繪本連字都沒有,怎麼讀啊?……)孩子的繪本您讀懂了嗎?(有些繪本為什麼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我們卻一頭霧水呢?繪本都是給孩子看的嗎?
  • 陳鴻銘老師(臺灣)兒童思考故事課(七彩悅讀專場試聽說明會)
    回家還會翻找床底下因為聽了的故事沒有講給別人聽而長出的蘑菇,運用那「從前,從前」的故事咒語,將兩個任意詞語編成張口就來的故事講給我聽。陳老師的故事課,是有魔力的,也許真有那麼點魔法才能讓孩子一聽便會愛上!想不想來聽一聽呢?
  • 陪伴孩子讀繪本,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性價比最高的投資
    自從做了媽媽之後,如何引導我的孩子,成了我頭等重要的大事,老媽一直教育我,別忙著賺錢把孩子忽略了,賺三年錢沒看在哪,哄三年孩子滿地跑了,如今孩子日漸長大,我想我能給他最好的禮物就是幫助他養成讀書的習慣了,小孩看書從繪本開始。
  • 一起讀繪本01~與孩子共同了解《祖先生命進化的故事》
    《祖先生命進化的故事》是一本翻譯版的科普類繪本,特別適合家長帶小朋友共同學習。繪本通過《祖先》這個故事,以圖片,文字和思維導圖的形式向我們詳細講解了世間萬物的生命進化,以及跟我們自身有什麼有關係。同時,還列出了一些有關生命進化的基本術語解釋,可以方便繪本解讀者父母或自主閱讀兒童更深入和正確的理解生命進化。以思維導圖形式繪製的「我們的生命進化樹」,從古細菌開始進化成真核生物再分化成植物和動物兩大類。而所有動物的共同祖先就是——魚。
  • 和孩子一起「陪伴」≠「陪著」,陪伴只要開始,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和孩子一起「陪伴」≠「陪著」,陪伴只要開始,什麼時候都不算晚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作為孩子生命中&34;,父母必須明確: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沒有什麼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一切理由在教育孩子面前永遠是藉口。很多父母經常感嘆,為什麼我經常陪伴孩子,孩子還會感到孤獨?
  • 和孩子一起讀繪本讓她找到了一個美好的新世界
    啾啾(左)和啾媽在讀繪本,孩子要把這些玩偶放在媽媽身邊一起聽繪本故事本報記者 林雨晨 通訊員 黃瑋「人的一輩子有三次讀童書的機會,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時候,第二次是自己撫養孩子的時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將落幕,面對衰老、疾苦、死亡的時候。我們都會出乎意料地從童書中讀到許多可以稱之為新發現的深刻意義。」日本兒童文學家柳田邦男說。
  • 如何才能高質量陪伴,陪孩子讀繪本就能做到啦~推薦2本繪本給你
    薇薇覺得和孩子在一起時,孩子臉上是歡喜的,身心是放鬆的,哪怕是陪著孩子跑,陪著笑,都可以說是高質量的陪伴。高質量陪伴,源自於美國一個英文單詞Quality Time,即優質時間,傳入國內後被譯為高質量陪伴:專注於彼此的陪伴,專心聽他說話,全程用眼睛注視著他,和孩子有親密的身體接觸,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注和愛護。
  • 開學了,帶著孩子一起讀繪本吧
    在「星球自然動物探索屋」裡,大家安靜地坐在一起,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日本繪本作家宮西達也的繪本故事。在這一個月裡,凡是喜歡讀繪本的小朋友,都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來到知識星球參加繪本閱讀活動,同時還有機會現場感受古箏演奏、欣賞茶藝表演、觀摩剪紙藝術等傳統文化技藝。
  • 陳鴻銘老師(臺灣)|兒童故事思考課|暑假班開啟!
    陳鴻銘老師(臺灣)|兒童故事思考課課程名稱:兒童故事思考課上課時間:陳鴻銘老師簡介·臺灣資深親子閱讀教育專家,兒童哲學研究學者·臺灣故事志工培訓計劃創始人、臺灣兒童讀書會帶領人·現任臺灣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臺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
  • 請陪著你的孩子讀書
    在從事教育行業的這些年遇到很多孩子,他們學習成績好與壞,跟孩子平時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1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但凡那些寫字好的孩子學習習慣都不錯,坐得正,對於寫字已經是成功了一半了!2、請你百忙之中陪著孩子讀繪本,抓著孩子的小手寫字。
  • 孩子6歲前養成讀繪本的好習慣,上學後領先一步,如何讀繪本?
    在談到對孩子的教育時,董卿強調:「一定要教會孩子閱讀的習慣,這是最起碼的一點。」培養孩子讀繪本有什麼好方法嗎?1、讓寶寶複述故事給孩子讀繪本不是讀完就完事了,好像是在完成任務一樣,做個有心人,讓寶寶簡單複述一下繪本的故事經過,記憶會更深刻,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 閱讀教育專家陳鴻銘老師教爸爸媽媽講繪本
    」原創文章,公眾號轉載可聯繫璐璐授權白名單璐璐的一位好友在北京桃園書館工作,前不久她那裡邀請到了來自臺灣的資深閱讀教育專家、臺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研究推廣兒童繪本已有20餘年的陳鴻銘老師,為爸爸媽媽們做了一次有關繪本的講座,可謂乾貨多多。
  • 熊爸爸睡前讀繪本 | 《水先生的奇幻旅程》完整版
    我們對睡前讀繪本進行了 / 3項賦能 /:1/ 引導孩子與家長進行繪本親子互動;2/ 為孩子精讀繪本故事;3/ 故事結束提出疑問引導孩子思考兒童繪本 | 原創伴讀 | 三大賦能點擊音頻直接播放,讓孩子在閱讀前先猜一猜故事到底是什麼。
  • 寶爸和女兒一起讀繪本,陪伴是最好的一種事情
    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很重要的,方式也有多種多樣,可以讓孩子自己去讀,然而親子閱讀是最好的,我是全職媽媽,因此在家和孩子陪伴的時間很多,一般都是我來與孩子一起讀書,她爸爸可以說在這一方面就是個甩手掌柜,根本不願意去陪孩子讀繪本,覺得好像不是大男人幹的事一樣。
  • 堅持給孩子讀繪本,會有很多收穫!與幾乎不讀的孩子差距會很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一代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現在有很多家長都知道閱讀的重要性,也願意陪著孩子一起閱讀,陪孩子閱讀是最有效、最經濟的教育方式,親子共讀是情感溝通最直接、最便利的橋梁。但卻總是不能抽出時間,將這件事堅持到底。
  • 專家:重視做遊戲、讀繪本、講故事 釐清兒童早教誤區
    在為期三天的年會上,多位專家對0到3歲幼兒如何教表示關注,認為投資嬰幼兒早期發展是兼具公平與效率的政策,但重視早教並不意味著上早教班、提前學知識,而是要在遊戲、閱讀中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為長遠發展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打下基礎。第六屆中國幼教年會閉幕會場。
  • 陪伴不是「陪著」,男人同樣要用心帶娃,父愛缺失會影響孩子成長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我們在一起吃飯聊天,既能讓孩子感到有趣,我們也能夠得到放鬆。有些人覺得父親只有在關鍵時候教育一下孩子就行了,不用每天陪伴孩子,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父親這個角色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重要作用。和母親相比,父親身上會有很多不同的特質,這些特質是母親不具備的,也是孩子成長所需要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父親的陪伴,父親經常陪孩子玩遊戲,孩子會變得更加獨立,不會過於依賴母親,想像力也能夠得到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