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原因:
曾經,我會認為繪本(圖畫書)只是給孩子看的,或者是用來給孩子讀的。不知何時起,發現很多繪本也適合成人讀。繪本會用簡單的文字,甚至不用文字,講述出很多深藏在的心中,但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的那部分話。
好的繪本,不僅僅可以幫助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可以引發父母們的思考,還可減少「煩人」的說教。如何選擇和閱讀繪本,則是需要學習的。
前段時間,在愛丁島的微信上看到了陳鴻銘老師的這篇文章。不一樣的角度看待繪本,不一樣的角度談論生命教育。
「藉由故事與孩子討論生命教育的重點,不在於利用故事隱含的「教訓」來告訴孩子你所認為的觀點,而是幫他們形成自己的觀點、概念和主張,不要急著一次把所有的問題解決,急著要把他教會,而是陪著他學,」很喜歡陳老師的這段話。
文章正文
前 言
現在一般人談論生命教育時,多數著重在談生老病死,尤其強調生與死的觀念,強調生命的可貴不應該輕言放棄;或者會說死亡是人生必然的階段,當它來臨時不必過於傷心,應該坦然面對。然而,生、死只是人生的開始和結束,人們經歷的整個人生過程中,有很多概念相當重要,人們必須在生命歷程當中自己體會、了解這些概念的意義,進而逐漸轉化、內化成為心靈的主體,形成自己對生命的觀點與價值觀,如此才完成所謂的『生命教育』課程,這個歷程是沒辦法簡化的。少了這些內涵,生命教育是無法充分落實的。我將這些內涵稱之為『生命教育的底蘊』,其實也就是形塑人格特質、建立價值觀點、造就個人特色的各項概念,其內容豐富複雜,包含了品格教育、人我關係、價值形成、社群倫理等各領域的核心概念,事實上也就是整個人生哲學的內涵。由於生命教育的底蘊如此繽紛多元,因此,我只舉出三個重要觀念:尊重、珍惜與欣賞,作為討論的起點。
一、尊重
尊重的對象可以粗略分為人、物、與思想。人類是多元、各自有特色,卻需要群體生活的動物。因此,為了彼此能融合相處,互相尊重就成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互動模式。從尊重自己開始,然後尊重別人,尊重人我之間的關係,尊重環境,尊重這個社會及世界。理解尊重的意義之後,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例如:從互相尊重的過程中,可以建立自信心、可以發現多元的價值觀,更可以學習不同觀點的文化或哲學。
明白並懂得尊重的意義之後,就會發現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呈現自己的價值、自己生命之美的過程,這是生命需要散發出來的能量與光芒。同樣的,尊重他人也是為了彰顯所有生命個體的獨特與美好,個體之間的互相尊重,就可以成就一個良善美好的生活環境。
「尊重」是生命教育的重點之一,我們要學習尊重自己的選擇、別人的意見、想法、主張、感受、身體、環境文化,以及環境的自然法則、原始面貌、多樣性。然而,當我們想要教小朋友們學習尊重時,不免要先思考:尊重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是「尊重」?會不會有時我們以為所為之事是尊重,但卻不是?當我們尊重的對象之間有衝突時,有什麼判準,協助我們決定優先順序?
我們要尊重別人,但這容易嗎?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今天他要12點才開始寫功課,而且他答應你一定會做到,你會同意嗎?甚至他跟你說他要穿鼻環、他要染髮,你會「尊重他的想法」嗎?通常很多父母,不免會覺得孩子的行為「應該」合乎規範,或者孩子年級還小,他沒有判斷的能力,所以他「應該」聽你的,若是如此,父母有尊重孩子表達的權利嗎?
其實,尊重的「應然」和「實然」間存在著許多可討論的灰色地帶,例如:在〈威廉的洋娃娃〉〈田鼠阿佛〉(李歐.李奧尼)〈歌舞爺爺〉〈頑皮公主不出嫁〉(巴貝柯爾)〈三隻小狼和大壞豬〉〈樹,你給我記住〉等故事,便顯露了應然與實然之間可再討論的空間,以及尊重的對象之間的衝突,例如:
1. 〈頑皮公主不出嫁〉:敘述一個嚮往自由、不想受結婚束縛的公主,她如何挑戰既有的「規範」,因之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幾個問題:規範是否不可挑戰?尊重的臨界點為何?
2. 〈樹,你給我記住〉:故事的主人翁因厭倦於大樹對其生活的幹擾而毅然將大樹砍斷,爾後漸漸發現樹的存在的重要性之後,深感後悔。
再想一想,哪些故事與書適合討論「尊重」的概念……
推薦理由:
二、珍惜
珍惜的概念裡,包括了惜福、惜情、惜物。
人能活著就是一種幸福,有生命才能體驗各種生活樂趣,活著才能享受許多知性、感性的經驗,也只有活著,人類才可以領略生命所帶給我們的豐富經歷。明白這個道理,惜福就應該是每個人應當長存心裡的念頭,如此才能更謙卑的面對生命、面對自然。
人類是群體的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日常生活中最頻繁的活動,尤其是親人、朋友。這些幫助我們、扶持我們、陪伴我們的人,在彼此互動裡一起建立了難以割捨的情分與緣分。在芸芸眾生、茫茫人海之中,有一群與我們如此親近的人,是非常難得的機緣,珍惜這份情緣,就是珍惜我們生命歷程的每個相遇的人,少了他們,可能我們的生命會有缺憾,生活會少了樂趣。所以,惜情是希望人們懂得珍惜生命裡與我們交會的各個生命,以及與他們互動的過程,這些經歷會豐富我們的生活與生命。
惜物是感恩大地、自然提供我們生存的各項資源,人類在自然環境裡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是個消費者。環境提供我們生存所需的一切資源,我們除了感恩,還需要做些什麼?由於我們沒有回饋自然的能力,因此只能儘量珍惜這些資源,其實,惜物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我們自己。但是如果懂得心存感恩,那麼,起碼我們可以更自在面對環境、自然,不必擔心背負『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的批評。
珍惜是個複雜的概念,也是個不太容易做到完美的行為,因為它的內涵包括許多觀點,它的作為可能與其他觀念或現實需要彼此衝突,所以,應該讓珍惜這個概念時時在內心提醒我們,同時,我們也應該針對不同的珍惜對象,時時與人討論,那麼,才可以幫助我們更懂得珍惜身邊所有人、事、物,進而珍惜自己、珍惜生命。
今天回家,想做的一件「珍惜」行動是什麼呢?
--其實,你很幸福--
三、欣賞
人生旅途雖然很漫長,然而一路上充滿許多美妙、特殊的景致,因此不會讓人覺得無趣。這些景致變化萬千,有些來自自然美景,有些發生在與人相處,還有些來自文化文明。換句話說,人生也是一條沿途欣賞美麗景致的快樂之路。欣賞就是談美。有些人說每天早上醒來看到某某人的照片會很開心,那是人之美;有一些人覺得在休假日,好好看一本書,會很高興,那是文學之美;有些人喜歡看電影,那是藝術之美;有些人因為花開、因為鳥鳴會舒服一整天,那是自然之美;但是如果沒有了生命,甚至只是因為健康限制,這些美的價值就不因你而存在了。如果懂得欣賞這些事物的美好,人們就會越珍視自己的生命,看重自己的生活。
欣賞的另一個意義在於,對不同事物觀點的包容與接受,例如:欣賞一個人的優點與缺點,欣賞各自不同觀點的闡述意義,欣賞缺憾存在的價值等等。它的正面意義在於,讓我們有更寬容的心胸、更敏銳的眼光以及更謙虛的態度,隨時懂得欣賞人生路上沿途的各種情境,不僅充實我們的生活,更能成就我們生命的內涵。
可是,不少大人卻常常忘了或不懂得欣賞小孩,例如:有一個孩子畫了一隻狗,老師卻執意說那是一隻漂亮的馬,像這樣的例子,不免讓我思考:如果大人不願意聆聽孩子的話,那麼,還有欣賞孩子的可能嗎?
有沒有想過:
何時開始,我們對孩子的批評變得比讚美還多?
孩子本質沒變,是什麼讓我們看孩子的眼光改變了?
其中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去欣賞?是不是每一件事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你不贊成的,你能不能欣賞?或者,你不喜歡的,你能不能欣賞?有一些故事是可以突顯這類的議題:
1. 〈最奇妙的蛋〉:故事中講述了三隻風格獨具的雞,為了爭得「最漂亮的雞」的頭銜,而找國王評選,但國王認為「會做什麼」比長得好不好看來得重要,所以告訴三隻母雞誰能生下最奇妙的蛋,就封誰當公主。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可以去欣賞事物的奇特性,另外,但發現一個人與眾不同處時,我們可以在想一想,這是否是他值得欣賞的地方。
2. 〈亞歷山大和發條老鼠〉:真的老鼠阿力和發條老鼠各自想望自己所沒有的,羨慕彼此的生活與身份。藉由這個故事可以和孩子談不懂得欣賞現在所具備的,如此就無法好好思考目前的境況,但是另一方面,滿足、進取心和好高騖遠,這三種面對事物的心態是相互矛盾的,如何讓孩子明白,需因事制宜,這「看情形」的功夫,就需要多由不同的故事與孩子對談。
又如〈大象艾瑪〉、〈你很特別〉、〈艾瑪畫畫〉、〈自己的顏色〉等故事,反映出多數的孩子都需要我們告訴他:「你很特別,我欣賞你的特別。」他們的標籤才會逐一卸下,當他們懂得欣賞自己,才不會悲觀。
四、結語
生命教育的底蘊當然不僅僅是尊重、珍惜和欣賞這三個概念,事實上,它具備更複雜、更豐富的內涵與意義。因此,生命教育絕不是那麼簡單,好像講完一個故事,孩子就應該懂「為什麼我不能說謊?」的概念。其實,應該有很多故事、很多經驗、很多事實,讓他們了解說謊在生活裡的意義及其扮演的角色,可能有時候我為了尊重對方而必須說謊,例如:孩子說:「老師,你今天好醜!」他很誠實,但卻少了尊重;或者「這樣東西不好吃,因此我不吃」,說了實話卻不懂得珍惜;又或者,有人送了一樣你不太喜歡的禮物,你說:「啊!就這個喔!」你說了實話,卻不懂得欣賞朋友的用心。
當然,大多數的人不太會同時將三個概念放在一起思考,再做出判斷,因為太麻煩了。然而,我希望這三個概念總是可以同時出現(甚至加上其他可能需要的概念),然後讓每個人針對當時的情境做出最好的選擇。例如,有時為了尊重別人,可以放棄美的感受;有時為了珍惜,不得不放棄尊重,得罪別人;更有可能為了欣賞某些美感經驗,不得不放棄珍惜。如果讓孩子從小開始就有機會透過故事的對話討論,摸索這些概念的衝突與相容,並且從這些摸索經驗裡發現並確立自己的價值觀,那麼,我們才能讓小朋友真的擁有對生命價值、對生命意義、對生命美感的哲學觀,也就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生命觀、生活觀,也才有可能落實生命教育。孩子能從中真確知道:「我不自殺,不是因為我怕死,不是因為我怕痛,而是擔心帶給家人痛苦。」「我不飆車,不是因為我膽小。而是我珍惜我的生命、我尊重我的生命、我欣賞我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我不吸毒,因為我珍惜我的身體。」同時也能運用這樣的概念跟朋友們對話,影響週遭的人。
當子能夠如此思考的時候,我認為他們已經充分體會、具備生命教育的底蘊,可以據此發展各種人生的可能與生命的潛能。
再舉一個類比:輪船的船纜大多數是三股、四股甚至更多相同粗細的麻繩纏成一股,成為將大船穩固在碼頭邊的纜繩。如果人類是航行在大海的船隻,那麼船纜就是幫助我們靠岸的重要裝備,如同在紛紛擾擾世界裡協助我們判斷、決定的信念與價值觀,也就是每個人的人生觀。這條大纜繩起碼是由三股纜繩組合起來:尊重、珍惜和欣賞。因此,協助孩子編織自己的纜繩,才有辦法支撐生命教育所需要的觀念。這三股纜繩少了任何一股都有危險,第一,可能綁不住大船,第二、風雨來的時候,船纜可能會斷,所以這些概念的形成、價值的建立及判準的選擇,絕對需要三路並行。當然,如果有四路、五路纏繞的纜繩,船纜就會更堅固。
很可惜,目前多數生命教育的船纜只有二股:一開頭,一結束,談生與死。其實,生對孩子來說已經過去了,很多人都不記得那些經歷,他們更想快一點探索眼前豐富而多採多姿的生命旅程;死對多數孩子來說,可能是飄飄渺渺的概念,他們生命正開始,不太去思考死亡的意義,死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一些相似卻隱晦的概念,如:離別的焦慮〈焦慮父母離開自己〉、害怕的心理〈對死亡無知產生的心理反應〉、失去的擔憂〈擔憂失去自己所擁有的〉。除非有些孩子在家裡、在成長曆程中,恰好有機會碰觸到死亡的真正情境,如家人往生、寵物死亡等,沒有這些經歷,跟孩子談死亡的概念,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對孩子而言,經歷過的事情才真實,更能幫他們建立想法。
生命教育是很漫長的學習過程,藉由故事與孩子討論生命教育的重點,不在於利用故事隱含的「教訓」來告訴孩子你所認為的觀點,而是幫他們形成自己的觀點、概念和主張,不要急著一次把所有的問題解決,急著要把他教會,而是陪著他學,透過更多的故事與情境、多元的經驗以及團體討論,讓孩子探索各種與生命議題相關的概念,分辨不同觀點之間的差異性,讓孩子自己不斷的檢視與修改他面對生命的觀點與態度,進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與道德感,孩子才能自在、自信、自由的在人生旅途邁開大步。
本文摘自「愛丁島親子悅讀館」的公共微信(微信號:aidingdao-reading)。陳鴻銘老師近期也會應邀在媽媽公社開展關於親子閱讀的公益講座(9月20日),本平臺協辦,請關注相關活動信息,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