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啾(左)和啾媽在讀繪本,孩子要把這些玩偶放在媽媽身邊一起聽繪本故事
本報記者 林雨晨 通訊員 黃瑋「人的一輩子有三次讀童書的機會,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時候,第二次是自己撫養孩子的時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將落幕,面對衰老、疾苦、死亡的時候。我們都會出乎意料地從童書中讀到許多可以稱之為新發現的深刻意義。」日本兒童文學家柳田邦男說。
家住開發區雲濱灣的全職媽媽楊杭在書上讀到這句時,內心產生了很大的共鳴。自從當上了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主婦後,她在和孩子共讀童書繪本時,一起享受溫暖美好的親子時光,一起成長,並且在繪本裡找尋新的人生方向。
讀繪本,治癒了她的「轉型」焦慮
80後的楊杭原本在既定的人生軌道上走得順風順水,2011年,漢語言文學研究生畢業後到杭州,三年內完成了結婚、買房、生子的人生大事,並且在一家集團公司混到了中層,成了部門負責人。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楊杭決定當起了全職媽媽。那時候,有不少朋友認為她從一個比較成功的職場人轉型當一個天天在家操勞家務的家庭主婦,真是大材小用,太可惜了。這種身份轉變上的不適應和來自外界的壓力一度讓她迷失了方向。
有獵頭找上門,她猶豫要不要去上班。有文案和軟文編輯的工作,她一邊帶娃一邊埋頭苦做。好像在家閒一會兒都是浪費時間。「整個人呆在家裡也呆不好,有點心浮氣躁。」在這種狀態下,楊杭變得焦慮。
而沒想到孩子的一個習慣治癒了她,那就是讀繪本。
楊杭的孩子啾啾是個有點內斂的男孩子,靜得下來,特別喜歡看繪本。在家裡的客廳躺椅上,在自己的小床上,在陽臺的飄窗旁,啾啾捧著繪本就可以看很久,還經常要拉著媽媽給她念繪本。親子共讀,成為了兩個人獨有的快樂時光。兩個人還就著繪本裡的角色一唱一和,演起了舞臺劇。總在這個時候,楊杭能夠拋開所有煩惱,和孩子都沉浸在繪本中純淨而快樂的童話世界裡,安靜而快樂。
原本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多知識和道理的繪本,也讓自己回歸初心,沉靜下來。
「後來,我讀過一本《海鷗喬納森》。裡面講了一隻與眾不同的海鷗,別人每天都在想今天要吃什麼,但他卻孜孜不倦地練習飛翔。」楊杭讀到這本書後覺得感觸很深,她想通了一個道理:每個人追尋的人生價值都不同,不要活在別人的眼中。
和繪本有關的親子故事,也打動了別人
抱著不再急躁的態度,楊杭開了「啾媽童書會」這個公眾號,將自己和孩子讀繪本的體驗和感受寫成了文章發在了朋友圏裡。「送孩子上下學,做家務,偶爾練練字,彈尤克裡裡,再就是寫寫文章。」楊杭沒有給自己定任務,也不蹭熱點。在有超過千本繪本親子的共讀經驗後,她為自己和孩子喜歡的繪本寫閱讀感受,寫和孩子看繪本時的對話,將這些文章發到公眾號裡。
在一篇「可我還是想它」文章裡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段時間,啾啾雖然已經有了一個酷酷的火箭書包,但是他依然特別想念壞掉的那個瓢蟲書包,有些傷心。該怎麼安慰孩子對舊物的想念之情?這時楊杭想到了《雨傘樹》這個繪本故事。故事裡熊貓瓜瓜和丫丫有一把紅雨傘,雨傘很舊了,他們仍然很喜歡。有一天,一陣風把紅雨傘刮到了樹上,雨傘破了,修不好了。熊媽媽就給他們買了一把新的花雨傘。可是瓜瓜和丫丫還是想念紅雨傘,他們開始了尋傘之旅。後來,紅雨傘變成了一顆雨傘樹,它以新的形象與瓜瓜和丫丫見面了。
受到這個故事的啟發,啾媽告訴啾啾瓢蟲書包被回收後,又成為了有用的材料,或許在製作新書包的時候,它又成為了書包的一部分,有機會回到啾啾的身邊了。啾啾聽了幾遍這個故事之後,之後才慢慢地不再為那個舊書包而傷心了。而孩子也在這個過程中似乎體會到了告別也是人生的一部分這個道理。
類似這樣由繪本延伸的故事,楊杭在公眾號裡寫了很多,也引起了朋友圏裡的共鳴和轉發。
用心鑽研,機會找上了門
隨著喜歡兒童書籍,到開始研究童書,最後是鑽研關於繪本的各個方面。楊杭寫出了不少乾貨類的繪本科普文章。「許多看到我寫讀繪本感悟的文章的媽媽,會在後臺留言問我一些關於買繪本入門,還有怎麼選繪本的問題。收到這些回復多了,我索性就按照他們比較關注的問題連續寫了幾篇科普文。
寫這些科普文,楊杭拿出了讀研究生時寫論文的嚴謹求真態度。查資料,到童書館實地考察,留心微信群裡關於繪本的討論,拿盜版和正版繪本拍圖比較。寫出了「繪本是什麼」、「警惕毒繪本」、「幾歲開始讀繪本」等等文章。每篇文章都是文並圖,手機上翻翻也有十幾頁。這些文章被一些繪本推薦和借閱平臺推薦,獲得了幾萬次的點擊量。楊杭說,她很高興通過這些文章,帶不少新手媽媽進入繪本的殿堂,能帶她們先讀一些多數孩子容易理解和喜歡的經典讀物。
受到公眾號的讀者喜歡,經過幾輪轉發,文章「紅」了,也帶了「副產物」。她收到了來自繪本出版商以及一些繪本作家的寫作邀約。
繪本是孩子看的,也是爸媽讀給孩子聽的。讓爸媽了解這個繪本表達的意思、怎麼描述給孩子聽更好,啾媽作為家長讀者的文字從另一個角度寫得更貼近讀者,更打動人。她說,這也是這些出版機構找上自己的原因。不過這種打動人出於楊杭在看到好繪本時才發出的真情實感。
這種發自內心的觸動感受,她非常珍惜。「我不會因為別人要我推薦我就推薦。我只選擇那些能打動我的。」她說。
從繪本這個源頭,她獲得了內心的寧靜,找到了自己的愛好,發揮了自己的特長,並且收穫了一些機會。可以將自己喜歡做的事和自己擅長做的事結合起來,真得很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