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接到閨蜜電話:
家裡一堆繪本,孩子看了一遍就不看了,你來看看哪些用的上,拿回去給孩子看吧。
閨蜜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會給孩子買很多的繪本,我很好奇經典的繪本是能夠反覆讀的,怎麼會孩子讀一遍就不喜歡了呢?
隔天去了閨蜜家裡,這時候她的孩子小天正坐在沙發上看瑪麗荷艾斯的《在森林裡》。閨蜜對小天大聲喊道:「阿姨來了,你也不打聲招呼。那本書不用看了,你都看了無數遍了,就是一些無釐頭的事,又不能教會你什麼東西,去和小妹妹玩吧。」
玩了一會,選了一些繪本,臨走時我給閨蜜說:「不是小天不喜歡讀繪本,而是你還沒有真的融入到親子共讀中。」
01.什麼是親子共讀?它有哪些好處呢?
親子共讀,又稱親子閱讀,是指在家庭中大人與孩子一起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與孩子一起讀一起學習,不僅擴展了知識,又增添了孩子與家長的感情交流。
在閱讀時,無論是抱著孩子,還是和孩子面對面坐著,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對他濃濃的愛意。在孩子還不識字、不能說話之初,父母讀給他聽;在孩子已經開始慢慢說話時,他講給父母聽。無論是讀的人,還是聽的人都能夠感受到繪本帶來的快樂。
正如《最好的繪本給孩子---0~3歲親子閱讀指南》中寫的:
於孩子而言,在生命之初的三年裡,親子閱讀是父母所能送給孩子的美好的禮物;於父母而言,親子閱讀是浪漫的教養方式。親子閱讀的時光,也是父母和孩子情感連接的美好時光。
在親子共讀中,親子共讀繪本是一種普遍流行也非常好的方式。繪本是神奇的,能夠讓大人、孩子通過它,感受到各種各樣的「世界」。本來繪本之初只是用來引發孩子興趣、給孩子帶來快樂、培養他們情趣的,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讓很多的父母在和孩子共讀時不由自主的陷入了一種「錯誤閱讀」模式。
02.95%的父母在親子共讀中常會犯的錯誤,看你中了幾個?
1.錯誤1——用「教育」的方式給孩子閱讀
一些商家會在商品封面圖打上「好習慣養成」、「好品德養成」、「一本書換一個好孩子「等等宣傳標語,而有的父母也抱著對孩子教育的心態去給孩子選擇繪本,並且在閱讀時常常採取一些」毀滅「式的閱讀方式:如把親子共讀當成「閱讀理解」,每當讀完一本書就會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這是告訴你,不能亂丟東西,知道嗎?」;借繪本故事來批評孩子,「你看他是怎麼做的,你看看你,你就會怎樣怎樣,都不知道你學哪裡去了,一點都不能讓人放心。」;在閱讀過程中教認字,「這個字怎麼念,前幾天給你說了無數遍了,怎麼還是記不住?」
可想而知,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長時間這樣的「讀繪本」和「被說教」,再好的繪本也會讓他們變得「索然無味」。好繪本的教育意義是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不需要去刻意追求。孩子能夠從閱讀中,被感動、受到啟發,從而成為自己行為當中的一部分,那才是繪本的真正意義所在。
2.錯誤2——同一繪本反覆讀給孩子聽時嫌「煩人」,覺得無意義
有的時候孩子會要求父母反覆給他讀一本繪本,哪怕是讀了幾十遍孩子都能完整的講出裡面的故事情節了,他還會要求爸媽繼續給他讀,而父母卻會認為他都會講了,根本就不需要再讀了,在讀時就會表現出不耐煩,或者想盡辦法將這本繪本給孩子「藏起來」。
其實對於繪本,只要孩子需要,不論讀多少次都可以再給孩子讀,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於同一繪本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繪本是可以反覆利用的。
3.錯誤3——機械任務式毫無感情、刻板生硬地閱讀,沒有情感交流
有的父母將給孩子讀繪本看做是一個任務,和孩子在一起閱讀時,不問孩子的看法,也不管孩子的狀態,自顧自地照著書本一板一眼地念著。孩子在父母的這種狀態中,不會對繪本提起多大的興趣,甚至很多時候會表現出厭惡的感覺。
試想想,假如你參加一個比較讓你心動的課程,懷著能夠獲得某種效果的渴望進入了第一堂課的學習,整個課程中,主講老師自顧自地說著刻板的內容,和你沒有互動、交流,你沒有感到任何的收穫和尊重,你還願意去參加以後的課程嗎?答案肯定是不願意。
讀繪本和上課是一樣的,沒有情感的交流,再有趣的內容也會讓人提不起任何再繼續下去的興趣,最終只有無奈的宣告「失敗」。
4.錯誤4——盲目選擇並閱讀超齡繪本
給孩子選擇適齡的繪本,是繪本閱讀最重要的一步。很多時候繪本上會標明適合幾歲的小朋友閱讀,但是那只是一個推薦年齡,並不一定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情況。而且同一本繪本,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也可以有不同的閱讀體驗。
繪本的閱讀應該遵循以下原則:圖畫由簡到繁,文字由少到多。如果選擇繪本超齡,情節較複雜,文字較多,自然會讓孩子失去閱讀的興趣。
比如從沒接觸過繪本的2歲孩子,一上來就讓他看《小兔比利》,並且家長在讀到「數一數,小兔比利在薔薇叢中找到了幾隻滑滑亮亮的甲蟲呢?」讓孩子自己在圖中找甲蟲,那對於孩子來說是迷茫的,他對於數字的具體指代根本不理解,而且沒有看過甲蟲也不知道什麼才是甲蟲。
5.錯誤5——誤以為孩子已經識字了,讓孩子自己讀
4 、5歲的孩子會認識部分字了,有的父母就會讓孩子在規定閱讀的時間裡自己讀繪本,這個做法無異於在告訴孩子——你不愛他了,對他不耐煩了。親子共讀是不分年齡和孩子是否識字的,它是父母和孩子情感的連接,是一個隱形的了解孩子的紐帶。即使孩子已經識字了,再和孩子進行共讀時,你也可以從中去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優點,和孩子一起體會難得的親子時光。
錯誤的閱讀方式無異於是將孩子和父母變得越來越不了解對方,越來越疏遠,因此,唯有掌握正確的方式,才可以共築親子感情,也能幫助孩子愛上閱讀。
03.4招掌握正確的親子共讀法,讓孩子和父母共享親子閱讀好時光
1.招式1,開啟親子共讀前,先做好準備功課
父母應該先把準備給孩子閱讀的繪本讀一遍,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保證給孩子讀的時候不會有不認識的字和不用擔心孩子跳級影響自己的發揮;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先評估一下自己能否繪聲繪色的將這本書中的故事講清楚,並且把對應的情感傳遞給孩子。
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看看繪本的作者還有哪些繪本是你和孩子讀過的,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在閱讀時提出一些有關作者其他繪本的問題,如果你不能及時轉變思維,就無法跟上孩子的節奏。
準備工作已經做好了,那就開始你和孩子的共讀時光吧。眾所周知,繪本是由字和圖,或者只有圖組成的,當拿起繪本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圖而不是字,那讀圖就至關重要了。
2.招式2,明白圖像的重要性,學會深度讀圖
繪本通常有獨立的繪畫著者,圖畫有個人風格,畫面即情即景,可單幅成畫。低幼繪本的圖好比是供低幼兒童看的一部電影,它既展示出寬廣的視野,又有細節的特寫,既有極其有趣的故事情節,又暗藏著起、承、轉、合的節奏設計。
在繪本中,插畫也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講述故事,如果不仔細讀圖,便會漏掉許多重要的信息。比如瑪格麗特·懷茲·布朗的《晚安,月亮》一間綠色的房子裡,每一大開頁的彩色圖畫裡都有一隻小老鼠,起初感覺是小兔子在道晚安,細品才感覺應該是小老鼠在到處跑著向房間的每個角落互道晚安。而且彩色的扉頁,隨著頁數的增加逐漸的偏向昏暗色,讓人不由自主的注意到時間的流逝,所有活動著的動物都需要休息了,這是文字所不能表達出來的。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孩子認知圖形的能力從很小就開始慢慢養成。
對於尚不識字的幼兒來說,孩子天生就具有豐富的想像力,他們能夠通過看圖也能將繪本完整的讀完。
記得有一次和一個好友去圖書館,她2歲半的孩子一個人在看由菲利克斯·霍夫曼繪畫的《狼和七隻小羊》,當翻開第一頁看到羊媽媽和小羊們揮手告別時,他也伸出小手做再見的動作;當看到大灰狼次次被識破時,小臉帶著燦爛的笑容,仿佛在說:「大灰狼好笨。」;當看到大灰狼騙過所有小羊,衝進小羊家裡時,忍不住用手拍打桌子,臉上露出了驚慌的表情,仿佛自己就是那待宰的七隻小羊中的一隻;當看到狼吃了六隻小羊後,走出了小羊家,羊媽媽回來後傷心的哭泣,他也皺起小眉毛,露出泫然欲泣的表情;最後看到小羊被羊媽媽解救出來後,小臉恢復了燦爛的笑容。
所以讀繪本的關鍵是讀圖,可以通過圖畫的色彩、線條、動作,將自己和孩子帶入到故事中,體會到故事所表達的思想和快樂。雖然圖很重要,但是文字的閱讀會讓圖畫更加生動形象,讓繪本「活起來」。
3.招式3,以「金牌主播」的方式,靈活讀文字
威·柯珀曾說過:「聲音能引起心靈的共鳴。」
有圖又有字的繪本,除了讀圖當然也要讀字,因為親子共讀的「制勝法寶」就是情感和陪伴。
在讀字時,父母要靈活的運用聲音,將感情融入聲音中。如上揚的音調和音量的增大可以表達開心、輕鬆的情緒;低沉的音調和音量的變小可以表達傷心、落寞、猶豫的情緒;粗一點的聲音可以代表大熊、狼、男性等;尖細一點的聲音則可以代表兔子、小鳥、小孩子等。
在閱讀繪本時除了聲音的變化,還得善用肢體語言,讓孩子盡情的享受故事帶來的快樂。如佐佐木洋子的《大聲回答「哎」》,小熊在喊不同的動物,父母可以模仿小老鼠、小企鵝、小豬、小兔等的回答「哎」,並每次回答的時候都舉起手。這個時候你的舉手動作會被孩子接受,也許當時他不會表現出來,但是以後某一天就會表現出來了,這是因為1-2歲左右的孩子具有一個「延遲模仿」的能力。
延遲模仿(deferred imitation)是 皮亞傑 關於表徵發展的觀點中所提到的,是指對一段時間之前出現的他人行為進行模仿。 眾多研究表明,嬰兒從很小的時候(9個月)就能對以前某個時間感知到的東西進行記憶表徵的存儲,並在隨後的某一個時間中進行提取。
在閱讀時,父母要善於運用聲音和肢體語言,將文字所想要表達出的情緒、氣氛用聲音演繹出來,讓孩子能形象地感受到不同情緒的表達方式,體會不同動物和人物的語言風格和動作,感受文字的魅力。
4.招式4,巧妙向孩子提問,激發孩子的興趣
讀繪本並不是將繪本從頭到尾讀一遍就完了,很多時候父母在陪孩子閱讀時會忍不住提問題,但是提問的方式不同,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具體來說,在提問時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善於運用「空白效應」,對於劇情類繪本,要注意提問的時機。
心理實驗表明,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親子共讀時要善於留白,如在提問題時,父母不妨先不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孩子去想、去說,讓孩子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在故事剛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對封面和劇情的猜測進行提問,故事逐漸展開時也可以適當的提問,以保證孩子能夠理解故事的邏輯,但是當情節發展漸入佳境時就不要提問了,只需要和孩子一起投入地享受故事就可以了;當故事結束後,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對繪本的理解,留下一個回味的空間。
例如,《加油!熊醫生》這本情節很簡單的低幼繪本,我們可以運用提問來使內容豐富起來。在看到封面頁時,可以問孩子書中會有哪些動物出現呢?打開環襯頁後,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動物村的地圖,可以讓孩子觀察地圖,告訴孩子對應的房子的用圖,試著向孩子提問:「熊熊的診所是做什麼的呢?」、「熊熊的診所在哪裡呢?」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可以對各種動物出現在醫院的表情、原因等等對孩子進行提問。當故事讀完後,可以問孩子「今天熊醫生都給哪些動物看病了?」、「熊醫生是怎樣給他們看病的?」、「XX動物是因為什麼原因去看病的?」、「不想生病,熊醫生說該怎麼做呢?」
總之提問題一定要圍繞故事進行展開,既不要太深奧,也要適當留白,留給孩子想像的空間,哪怕孩子回答錯誤或者回答不出來,也不要著急,要明確提問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孩子熟悉故事,深化感受。
第二,避免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不要提封閉式問題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即只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於不讓挑選。對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後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
在閱讀時,很多父母提問往往是給孩子設置了選擇的,要麼選擇A,要麼選擇B,限制了孩子的主動思考能力。就比如前文所說的《加油!熊先生》,如果問的是「熊醫生是不是給豬小弟說要多洗手?」對於孩子的啟發性肯定沒有「熊醫生為什麼要讓豬小弟多洗手呢?」好。再如有的父母在孩子3歲左右會給孩子讀有關於行為習慣養成的繪本,如《打招呼》「打招呼時是不是要說你好?」、「小兔兔手裡是不是拿著粉色的棉花糖?」讓孩子除了回答是或者不是外,就無法去動腦思考其他的問題。
提問的目的是需要孩子動大腦思考,封閉式的問題只會讓孩子做出機械的回答,只有開放式的問題才能調動孩子的思考能力,去認真體會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從中得到實用的信息。
第三,不要為了提問而提問,要根據孩子的關注點提問
有的父母在共讀之前會羅列出一大堆的問題,恨不得所有的問題全部得到孩子的回應,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卻選擇忽視,或者簡單帶過。這樣導致孩子在讀的過程中會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不等讀完就跑去玩其他的了。其實在共讀的過程中,讓孩子對自己的關注點提問,父母做出認真的回答時,很容易引發和孩子的共鳴,還可以藉助孩子的關注點展開內容的拓展,讓孩子獲得更多的知識。
有一次,好友娜娜給孩子陽陽讀佐佐木洋子「小熊系列」《午飯》,當看到小貓時,陽陽指著小貓問這是啥,好友說出貓貓後,陽陽便不由自主的模仿貓叫聲,好友隨之便給陽陽講了貓走路的姿勢和喜歡吃的食物,陽陽雙眼放光、聚精會神的聽著,感覺像是發現了新大陸。
當孩子就自己的關注點提出問題時,因為是討論他關注的問題,所以他更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被尊重的感覺。而如果父母能就他關注的問題即興發揮,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智慧的提問題,可以讓孩子從薄薄的繪本中學到不同的知識內容,增加繪本的閱讀感受,培養孩子的思考和邏輯能力,讓繪本「活起來」。
04.總結
著名心理學家張睿曾說過:親子閱讀,讓我們跟孩子分享書中喜怒哀樂,傾聽孩子的心聲。
親子共讀是留時間給忙碌的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機會,是讓父母最接近孩子內心世界的時刻,是親子間一段美好的時光,然而在共讀時父母也需要掌握正確的共讀方式,才能使親子共讀更加和諧美好,具體需要掌握以下4招:
招式1,開啟親子共讀前,先做好準備功課
招式2,明白圖像的重要性,學會深度讀圖
招式3,以「金牌主播」的方式,靈活讀文字
招式4,巧妙向孩子提問,激發孩子的興趣
希望父母在親子共讀時都能掌握正確的讀繪本方式,讓孩子喜歡上閱讀,並養成閱讀的習慣,自由的翱翔在書的夢幻世界裡。
參考文獻:
1.《博士媽媽帶你選繪本 讀繪本 玩繪本》,王叡
2.《「讀」出一個好寶貝:抓住0-6歲閱讀黃金期,給孩子受益終生的財富》,桐桐媽
3.《最好的繪本給孩子:0-3歲親子閱讀指南》,陶小艾
4.《如何給孩子讀繪本》,[日]松居直